导图社区 50课共中士之发心
中士道分四节; 第一是发心,即出离心;第二是思惟轮回苦;第三是思惟流转的次第,即轮回是怎么产生的;第四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发心区别。
编辑于2024-10-09 20:48:17这是一篇关于51课 思惟轮回之苦 .先说苦谛的密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思维轮回总苦,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这是一篇关于58课、修何道而为灭除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束语,戒是修行之本,不能很好持戒的原因,末法时代能依戒修行,功德无量,毁戒的过患,持咒和持戒的关系,声闻戒和菩萨戒的不同,怎样才能持好戒,持戒有什么殊胜利益,以什么方法修习解脱道。
这是一篇关于55、思惟流转次第(集谛)—烦恼发生之相、业积集增长之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业积集增长之相,以上从烦恼相 生起次第和过患讲,烦恼的过患,烦恼生起的次第。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51课 思惟轮回之苦 .先说苦谛的密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二、思维轮回总苦,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这是一篇关于58课、修何道而为灭除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束语,戒是修行之本,不能很好持戒的原因,末法时代能依戒修行,功德无量,毁戒的过患,持咒和持戒的关系,声闻戒和菩萨戒的不同,怎样才能持好戒,持戒有什么殊胜利益,以什么方法修习解脱道。
这是一篇关于55、思惟流转次第(集谛)—烦恼发生之相、业积集增长之相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业积集增长之相,以上从烦恼相 生起次第和过患讲,烦恼的过患,烦恼生起的次第。
50课共中士之发心
中士道内容
中士道分四节; 第一是发心,即出离心; 第二是思惟轮回苦;第三是思惟流转的次第,即轮回是怎么产生的;第四说明中士道和上士道的发心区别
第一节 共中士之发心(出离心)
通过前面下士道讲念死 念三恶道苦等思惟,使我们认识到现世快乐不实在。作为有智慧的人,不能只关注眼前一时快乐,不顾未来生命。
要用理性审视现实,用智慧作抉择,就能看的更远
下士道修行是不追求现世快乐,而以追求后世幸福为目的
想得到后世安乐,摆脱三恶道苦就要皈依三宝,尤其深信业果,了知业果对生命重要性,即前面说的“业决定一切,业创造一切”。
业在我们生命中作用有多大,难以估量,因为想什么做什么,你就是什么。
对于“业决定之理,业增长广大,业不做不得,业作已不失”的道理,对黑白两种业果,要生起决定信解,深信不疑。只有这样才能断罪修善。跟我们对业果深信程度成正比,思想信的程度,也就是行为就能达到的程度
首先对业有正确认知;其次是信,信不信 信到什么程度:然后才是行为。如果我们百分百信,自然努力断恶修善。不仅是从下士道来说,整个佛法修行都没有离开断恶修善。成佛是善的最高成就。
善和不善都有不同程度。从有漏善到无漏善,从成就声闻缘觉的果位,到菩萨 佛的果位,都是善,质量不同
不要以人天乘为足,要进一步发出离心,特点是舍弃对世间一切贪著
出离心作用
一方面:可以使我们舍弃凡夫心,舍弃对世间贪著,以此为基础,引发殊胜菩提心,进入上士道修行。另一方面,我们修下士道意乐时,不能停留在下士道,要作为进入士道基础;修中士道也不可以停留在中士道,要作为进入上士道的基础。要引发上士道意乐,先修中士道,修出离心。出离心在《道次第》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
为何生起出离心 ,不能满足人天乐?
因为这些快乐没有摆脱行苦,即无常之苦。世间一切快乐,不管欲界 色界乃至无色界,非想非非想处天,都不永久,都要堕落。没有离开无常苦,是不可靠 不究竟。唯有涅槃乐才是自性乐
从究竟意义上说,世间所有快乐本质都是苦。佛经讲“有漏皆苦”。三界之乐是有漏的,是一种假相。 像我们挠痒痒,使劲抓会有快感,不抓就痒。在抓舒服一点,不抓又痒。这个快乐不是真正快乐。有漏快乐也是这样,比如饿了吃东西快乐;走累,坐下来舒服等等。都是有相应前提,才会相对快乐.这些快乐都是建立在痛苦之上不是本质快乐
最后要堕落恶趣,产生痛苦。轮回中苦是常态,快乐是非常态。要认识这一点,生起出离心
解脱什么 为什么要解脱
像人被绑住了,现在把绳索解掉就是解脱。修解脱道就是要看看我们被什么绑住
究竟被什么绑住就是惑和业。
惑就是无明 我执 烦恼,业就是我们在烦恼基础上编写各种生命程序
惑和业建构种种生命形态,有轻生命就是在惑和业基础上,有千差万别的显现。
从世界区分,有欲界 色界 无色界三个层次。欲界有情是以欲望生活为主。色界有情虽没欲望,仍有形有相,有物质世界,通过修习禅定而投生此处:无色界纯粹享受精神 禅定之乐,没有色身存在
以生存方式分,有六道或五道。天等五就是天道 人道 地狱 饿鬼 畜生,六道就加上阿修罗道。
从受生方式区分,有胎生 卵生 湿生 化生四种
有情的种类千差万别,作为生命体的存在,都是以五蕴构成的。佛教中五蕴也叫取蕴、结蕴
所谓五取蕴,意即由五种烦恼形成的生命综合体,也是一切额有情的生命综合体。结就是烦恼,因为五蕴是惑和业的产物,体性就是有漏的。《俱舍论》:“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结蕴就像绳子打结。我们心本来清净,因为有烦恼,形成很多疙瘩。结蕴相续生命不断延续。 生命只要还存在惑业 烦恼 无明 生死将没完没了。
结蕴相续,长寿系缚生命的力量。不能解脱原因是被惑业绑住,修行就是把他们解开。我们本身就有自我解开力量,需要去发现这种力量
轮回是无始的,不会自己停止。只有修行有成才能从惑业解脱、
解脱道和菩萨道修行都要解除惑业。想从惑业解脱出来,就是出离心。
如果内心没有强大意愿要解脱是无法解脱的 人的惰性很厉害 串习很大。就像你想逃离地球引力,要想尽办法 用火箭 宇宙飞船,用比地球引力更大力量,才可能冲出去
菩萨和声闻不同:声闻只管自己解脱,最后就证悟涅槃了。而菩萨不仅要解除自己的惑业,还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惑业。菩萨除了培养能解除惑业能力,具足大智慧,还要成就无限慈悲。菩萨是生活在无尽悲愿中
第二节 思惟轮回之苦(苦谛)
想解脱关键是生起求出离,求解脱的心。审视一下自己,出离心是否生起 是否很强烈?不愿受轮回之苦,就必须生起出离心,否则无法解脱。如何生起出离 解脱之心?
就像一个人得了渴病,每天口渴,解除这个痛苦前提是不喜欢干渴苦,希望自在,没有痛苦
同样我们要解除痛苦,使五蕴造成地惑苦平息,前提认识到,有漏五蕴是苦地,惑业是痛苦的,轮回本质是苦的。必须真切认识到,看得很清楚,没有一点怀疑和犹豫
三有是欲有 色有 无色有 ,又叫欲界 色界 无色界。必须经常思惟三界苦,思惟轮回本质是痛苦得,这种思维是生起出离心得最佳途径。
如果不修三有得过患,不可能生起舍弃三有苦、寻求解脱的心。
唯有深刻认识到三有过患,才能对三有生起真切出离心,希望解脱痛苦。生起出离心前提,认识三界的过患,轮回的过患
《四百颂》:如果对三有苦没有生起厌离,怎么会进一步向往寂灭之乐
子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