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小组作方法(六 综)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以具有共同需求或相似社会问题的群体为服务对象,经由社会工作者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使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
编辑于2024-10-11 09:37:59小组作方法
小组工作的含义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之一,以具有共同需求或相似社会问题的群体为服务对象,经由社会工作者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促使其转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题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
教育小组:通过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或补充相关知识之不足,促使成员改变其原来对于自己问题的不正确看法及解决方式。从而增进小组组员适应社会的知识和技能 成长小组:成长小组的工作旨在帮助组员了解、认识和探索自己,从而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自己的内在资源及外在资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长小组的焦点在于个人的成长和正向转变 支持小组:一般是由具有某一共同性问题的小组组员组成的。通过小组组员彼此之间提供的信息、建议、鼓励和感情上的支持,达到解决某一问题和成员改变的效果。在支持小组中,最重要的是小组组员的关系建构、相互交流和相互支持。 治疗小组:组员一般来自那些不适应社会环境,或其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破损而导致其行为出现问题的人
场域理论(考夫卡 勒温)
含义:每一个行动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影响,场域并非单指物理环境,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此相连的许多因素
主要观点
行为环境论:考夫卡的行为环境论是建立在心里场域和物理场域基础上的,观察者知觉现实的观念称作心理场,被知觉的现实称作物理场
心理场域
自我
环境
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就是现实的环境 行为环境:行为产生于行为环境,受行为环境的调节
物理场域
生活空间的概念:心里紧张系统与生活空间是勒温场域理论的核心概念。勒温把需求分为需求与准需求。前者是客观的生理需要,而后者是指在心理环境中对心理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求
此时此地:场域理论只承认过去的经验会对现在事件产生间接影响,而不直接导致现在的行为。小组的行为取决于小组此时此地之间的相互关系,而不取决于历史事件
小组动力学(勒温)
含义:小组动力学是描述小组过程中各种因素和力量相互关系的理论
主要观点
关于小组特性:勒温的小组动力论是建立在他的场域理论基础上的。场域理论的基本概念是生活空间,它包括人与环境。人既是个体的存在,也是小组的存在;而环境既是物理的、心理的,也是社会的 关于小组的内聚与分裂问题:勒温和他的学生认为,任何一个小组都面临着内聚和分裂的压力。凝聚力取决于四个方面:一是小组成员间的吸引力;二是领导者的工作作风;三是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的兴趣;四是遵从与交往 小组行为随着小组成员的改变而改变:在一个稳定的小组中,小组的动机强烈地连接在一起,以致很难将小组的目标与个人的目标清楚地界分开来。所以要改变个人应先使具体的小组发生改变,这远比通过直接改变个人要容易得多
符号互动论
含义:是一种主张人们从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符号互动论认为,人们之间的互动主要由沟通组成。通过语言,手势,行动人们实现了互相之间的沟通。符号互动论强调人的行为受社会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情景定义的影响。
主要观点
心灵、自我、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而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 语言是心灵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 心灵是社会过程的内化 行为是个体在行动过程中自己"设计"的 个体的行为受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 世界存在于互动之中 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
镜中自我理论(库利)
主要观点:是符号互动论中的一个理论
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库利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是一个通过互动而存在和发展的各种过程的复合体。 关于镜中自我的概念:镜中自我是库利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通过感知他人对我们的反映和评价,从而建立起我们的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他人犹如一面镜子,我们正是从他人这面镜子里发现了我们的自我。 关于首属小组的概念:首属小组指那些亲密的、面对面的交往以及有直接互动和合作的小组。首属小组是对个人的成长发展影响最深远的小组。很多积极或消极的品质都是在首属小组中获得并强化的。
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
主要观点:
第一,关于学习与模仿。他将模仿分为两种类型:适应性的模仿是指人为了积极地达到目的而观察学习别人的行为;选择性模仿是指人们经过思考有选择地选取模仿行为。 第二,关于替代强化。行为主义认为行为是可以通过赞赏和惩罚得到强化的。班杜拉强调,人们通过观察别人的某种行为受到赞赏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这种强化被称为替代强化。 第三,关于认知的重要性。班杜拉认为学习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在于人的认知能力的发挥。 第四,关于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人及其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等诸多决定因素之间连续的、互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目标模式
理论基础
1.参与、提升意识与增能理论: 小组工作中运用的“参与”概念主要基于社会政治民主理论,参与可以学习民主技巧,激发个人潜能,提升民主意识,参与的过程就是民主化的过程 增能是现代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概念,指赋予或充实个人或群体的权力 个人层面的赋权,发展一个更加积极的、更有影响力的自我意识; 社区层面的赋权,提高能力,以便对个人周围的社会政治环境有一个更加具有批判性的理解; 社会层面的赋权,获得更多的能力和资源,以实现个人和集体的目标。 2.系统功能理论: 第一,目的性原则。任何系统都必须具有目标,这是系统存在的前提。 第二,整体性原则。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第三,层次性原则。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绝不是各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层次结构相互关联着的整体。 第四,动态性原则。系统是一个随着环境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环境变化了,系统的目标、原则、方法也会随之调整。 3.社会变迁理论中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根据社会变迁理论,人与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社会过程,它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二个层面是制度化过程。互动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度化的过程。
实施原则 致力于培养并提升小组组员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 致力于发展小组组员的自我发展能力,社会参与和社会行动的能力 致力于通过小组领袖的培养,培养有利于社区各方面发展所需的领袖人物 致力于小组工作目标与社区发展目标的一致性
治疗模式
理论基础
精神分析小组:目标在于重建个人的性格和人格系统,这一目标通过使潜意识的冲突进入意识层,并对其进行检验而达到。 阿德勒式小组:阿德勒不接受弗洛伊德的关于性与生物决定论的观点。他认为人的基本问题与这个人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个人为之所作的努力有关。 行为治疗小组:其基本假设是:所有的问题行为,非理性的认知方法、情绪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因此也可以经由学习改变,从而发展出一套控制自己的人生、有效处理当前和未来问题的方法。 完型治疗小组:完型治疗小组理论的前提是个体必须找到自己的生活道路,并接受个人的责任。运作原则是:利用现时的小组经验、小组的觉察过程和小组参与者之间的积极互动,鼓励组员随时随地地觉察他们在小组中的角色和他们作为社会成员的角色。
实施原则
(1)综合性原则。即综合运用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和临床社会工作的知识和实务技巧,设计和实践小组治疗的计划并控制小组的发展。 (2)建构性原则。即带领小组组员建构和发展社会性的治疗关系,以替代原来的、有缺陷的社会关系网络,帮助小组组员学习新知识新方法,适应新的社会关系网络。 (3)个别性与共同性相结合的原则。即设定每一个组员的个别性治疗计划,同时通过对所有小组组员个别性问题的综合分析,寻找小组共同成长的目标,实施整体性的小组治疗计划。
互动模式
理论基础 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工作,其理论基础源于系统理论和场域理论。互动模式的假设前提在于: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小组是个人恢复与发展社会功能的有效场所;社会工作者通过组织小组活动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可以发掘组员的自身潜能,增强他们社交与社会互动能力。
实施原则
开放性的互动:促使组员之间,组员与小组和社会系统之间达到开放,实现良好互动 平等性的互动:互动模式要求组员在小组中形成平等关系,通过沟通达到共识,共同实现小组目标 "面对面"的互动:促使组员之间“面对面”澄清其苦恼的问题,期待解决的需求,实现组员及小组的发展目标
发展模式(看到人的优势)
理论基础 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发展心理学、社会发展理论,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理论,以及小组动力学。发展心理学强调个人具有成长的可能性和潜能;社会结构理论重视小组的现状,小组组员之间的互动功能;而小组动力学则重视组员关系,强调小组内部的机制能够解决组员之间的矛盾,帮助组员获得成长。发展模式强调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社会功能的提升。
实施原则
积极参与原则:鼓励组员主动表达自己的困惑或发展的建议,积极分享和学习 "使能者"原则:发展认知,激发潜能
小组工作过程
准备阶段
㈠组员的招募及筛选
招募成员 筛选和评估 确定组员
㈡确定工作目标
小组工作目标分类: 总目标由该小组的类型,特征及成员的问题和需求所决定 沟通目标是促进小组组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接纳,从而实现互动和分享的重要环节 过程目标则是小组工作不同阶段的目标要求是不同阶段任务的具体化 实际目标或问题目标就是小组工作能够解决的问题及其具体范围 需求目标则是遵循个别化原则,针对每一个小组组员的具体需求而设计的任务 确定小组工作目标的原则: 一是目标清楚,可以测量和评估 二是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定 三是目标要适合小组组员的实际能力 四是目标之间的相容性 五是目标的表述,尽量使用正面的肯定性语言
㈢制定工作计划
㈣申报并协调资源
㈤小组的规模与工作时间
小组的规模 小组的时间: 一是工作的期限 二是小组聚会的频率 三是会期的长短 四是聚会的时间
㈥活动场地及设施的选择和安排
开始阶段
㈠开始阶段组员的一般特点
矛盾的心理与行为特征 小心谨慎与相互试探 沉默而被动 对社会工作者的依赖性
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协助小组组员彼此认识以消除陌生感 强化小组组员对小组的期望,提高他们对小组目标的认识 讨论保密原则和建立契约 制定小组规范 塑造信任的小组气氛 形成相对稳定的小组关系结构
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
领导者 鼓励者 组织者
转折阶段
㈠组员的常见特征
对小组具有较强的认同感 互动中的抗拒与防卫心理 角色竞争中的冲突
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处理抗拒行为 协调和处理冲突 保持组员对整体目标的意识 协助组员重新建构小组 适当控制小组的进程
成熟阶段
㈠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小组的凝聚力大大增强 组员关系的亲密程度更高 组员对小组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小组的关系结构趋于稳定
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维持小组的良好互动 协助组员从小组中获得新的认知 协助组员把认知转变为行动 协助组员解决有关问题
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和责任
信息资源的提供者和连接者 小组及组员能力的促进者
结束阶段
㈠小组及组员的一般特点
小组的引导和支持者 浓重的离别情绪 小组关系结构的弱化
㈡社会工作者的任务
处理组员的离别情绪与感受 协助组员保持小组经验
㈢做好小组评估
㈣社会工作者的角色的责任
引导者 领导者 评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