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社会工作理论(四 综)
包含人本主义理论、存在主义理论、增强权能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认知行为理论、系统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等。
编辑于2024-10-11 09:38:27社会工作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人格结构理论: 本我由内驱力和欲望组成,它遵循享乐原则 自我是本我由经验中发展出来的,包括意识和前意识,所以自我具有管理人格体系的能力,它遵循现实原则,调节本我的欲望以及超我与外界的要求 超我由自我发展而来,包括意识和前意识,也包含部分潜意识。超我包括两个层面,良心和理想。 本我,自我,超我之间如果能够保持和谐平衡的状态,人格就是完善的。这样个人就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愉快的工作,当人格失调时,人的活动就会出现问题。弗洛伊德理论将治疗的焦点放在对自我的强化上,认为通过强化自我,使之更加独立于超我。扩展他的知觉领域,提高组织能力,使他能占有新的本我部分。 焦虑与防卫机制: 焦虑是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当个人的本我欲望违反超我的原则时,自我就发出警告,内部出现无法接受的冲突。焦虑是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包括害怕失去所爱、害怕失去所爱之人对自己的爱、害怕惩罚。 防卫机制是自我为了消除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所采取的方法,防卫机制是一种自我调适的方法,包括正向和负向的。对攻击者的认同被心理动力学派视为非常重要的心理防卫机制。
认知行为理论
主要观点: 认知学派认为,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三者当中,认知扮演着中介与协调的作用。认知对个人的行动进行解读,这种解读直接影响着个体是否最终采取行动。认知分为3个层面:表层是自动的思维,中间层面是条件性假设,最深层次是图式或核心信念。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艾利斯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导致C而是B导致C。
实务中的应用 界定服务对象问题的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不是固有的。服务对象的问题及其行为都是学习得来的、所以也是可以经由学习改变的。 (2)问题的外在性与内在性。服务对象的问题不仅仅是外在行为层面的问题,更是认知的结果。 (3)服务对象及其处境的差异性。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注意服务对象问题及其处境的独特性是正确界定和评估其问题的前提。 确定助人目标的原则 改变错误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颇和不理性的想法 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对话 加强解决问题和决策的能力 加强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辅导过程中运用的原则 (1)尊重个人的自主决定和信念。 (2) 帮助服务对象改变错误的认知、建立正确的认知。 (3)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以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认知行为学派的助人过程
确定评估重点:思想 行为 情绪 建立专业关系
限制
一是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个人的心理功能是认知、行为和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结果,而三者的交互作用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在助人实践中很难明确分清三者的不同作用。二是认知行为理论对个体的认知能力有较高的依赖,所以在面对缺乏足够认知能力的个体时,其适应性就受到很大限制。三是认知行为理论的使用者需要较为专业系统的训练,四是此理论模式属于治疗微观模式,对于宏观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关注不足。
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 结构:结构是指个人所面对并能够认知的外在环境,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在于发现环境中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调整人与环境的关系。系统取向的社会工作不是单独地面对某个个别因素对个人的影响,而是将人与环境纳人系统的整体。 过程: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助人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输入,流程,产出,反馈,生存,终止 行动:分为中介系统,服务对象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系统运作需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上,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一是要从系统外部获得生存所需的生存资源,并保持系统内部运行稳定;二是系统内子系统之间要具有一定的互动和互惠性;三是系统内部的子系统需要不断地调试
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实务原则: 1、服务对象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的,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助人过程必须把服务对象放到其所在的系统中,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而重点则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 3、个人问题及其与环境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 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
生态系统理论
主要观点 人生来就有与其环境互动的能力,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有用信息,并且能向环境传达自身的信息。人在其情境中是一个联合的交流系统,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互惠关系。对于社会工作来说,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去
(1)生命周期:指的是用时间线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2)人际关联:指的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 (3)胜任能力:是个人有效掌控环境的能力。 (4)角色表现:是指对个人在社会层面的一种互惠性的社会期待 (5)生态地位:指的是个人所在某种环境区域的特征 (6)适应力:指个人在与环境的交流过程中,个人与环境间相互影响和回应以达到佳调和度。
生态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1)系统观点有助于维持实践的一致性,从服务对象的处境出发,分清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的权利、责任及其可能的影响。 (2)要充分认识情境的重要性,情境决定社会工作者的目标和可能的回应方式。 (3)要采用积极视角,在不利情境中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4)要辨识行为模式,看到改变和进步的可能性。 (5)要重视过程,看到服务对象的正面技巧和积极关系,并尝试将它们转移到另外的情境中去。 (6)强调与他人一起工作
人本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 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源于人本主义暂学,它相信人的理性,认为具有理性的人可以自主地选择行动。人本观点不仅是人本取向社会工作的逻辑出发点,同时也成为社会工作专业的重要价值基础。临床社会工作者吸收罗杰斯的观点,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治疗中的几个基本原则,即诚实和真诚,温暖、尊重和接纳,同感。这几个原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基本原则。在这基础上又进一步引申出社会工作的非指令、非评判以及在专业关系中社会工作者要做到“积极聆听”“准确同理”“真诚友谊”的原则。
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一是强调人的内在价值和能力 二是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彼此负有责任 三是个人具有归属与被包容的权利 四是个人具有参与和被聆听的权利 五是个人具有自由表达的权利 六是群体成员之间是有差别的,每个人的差别都要得到尊重。 七是人们具有质疑和挑战专业人员的权利。专业人员是小组的参与者而非最后的决定者。
存在主义理论
主要观点 存在主义的核心是个人的存在,个人具有选择的自由。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社会工作者必须明确,服务对象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社会工作者的作用就在于帮助服务对象选择他们的目标,克服实现目标的限制,致力于将负面的因素转化为积极的正面因素。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 一是觉醒,即个人意识的觉醒。觉醒的过程是服务对象经历幻灭的过程,个人的成长必然要经过这种负责任的行动,才能达到个人的独特性。 二是痛苦是生命的一部分。痛苦是必然的,痛苦对人的生命具有指导性。 三是选择的自由。强调个人在主观上具有选择与改变的能力。 四是对话的必要性。存在主义认为,人是无法独立生活的,个人必须通过他人的反映来彰显自己的意义,并根据这个意义来选择行动,个人的成长就是在他与别人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 五是实行。社会工作者如果希望服务对象能够肯定他自己的独特性,就必须通过社会工作者对服务对象的肯定来实现。
增强权能理论
增强权能取向社会工作基本假设 (1)个人的无力感是由于环境的压迫而产生的,并非他们自身有缺陷,而是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经济不安全,又缺乏参与政治机会的环境之中。造成无力感的根源有3个:受压迫群体的自我负向评价,受压迫群体在与外界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负面经验,宏观环境的障碍使他们难以有效地在社会中行动 (2)社会环境中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障碍 (3)每个人都不缺少权能,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表现为缺乏权能。因此,社会工作者给予服务对象的帮助不是向服务对象输入权能,而是通过鼓励他们与社会环境积极互动以促进其内在潜能的发挥 (4)受助人是有能力、有价值的 (5)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是一种合作性的伙伴关系
增强全能社会工作的取向 增强权能社会工作在伦理价值上强调推动社会正义、尊重受助人自决与自我实现,并让受助人充分参与服务计划的制订。 干预认可是指来自各个方面的对干预计划可能的允许范围。 在概念框架方面,权能一般发生在3个层次上;一是个人层次;二是人际层次;三是环境层次
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运用
服务目标: 一是协助服务对象确认自己是改变自己的媒介 二是协助服务对象了解社会工作人员的知识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运用的 三是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服务对象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四是协助服务对象明确无力感是可以改变的。 服务原则: 一是所有压迫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破坏性的,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应该挑战环境的压迫 二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对压迫的环境采用整体视角 三是协助服务对象认识到社会工作者只是帮助其解决问题的伙伴,服务对象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主体 四是推动具有共同基础的人们相互增加权能 五是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互惠关系 六是社会工作者鼓励服务对象以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 七是社会工作者应该坚信人是胜利者而非受害者 八是社会工作者应该聚焦于社会持续不断的变迁 九是社会工作服务实践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一种双向合作关系 十是干预
社会支持理论
主要观点 社会支持是由社区、社会网络和亲密伙伴所提供的感知的和实际的工具性或表达性支持。社会网络是个人可以直接接触的一些人、包括亲戚、同事、朋友。工具性支持包括有形支持。表达性支持包括心理支持、情绪支持、情感支持等 影响社会支持程度的因素 发展因素:从发展的观点来看,个人对关系的感官是个人的内在特质和外在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人因素:指个人的人格因素,包括自尊程度,社会性和控制场域对发展和使用社会支持的影响 环境因素:在开放的环境中,个人更容易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在封闭的环境中,个人对社会支持网络的利用就会相对减少
在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运用社会支持网络服务对象的实务模式
正式网络与非正式网络 一是以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直接的帮助,或者提供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所不能提供的社会支持。二是帮助其补充和扩展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 社会支持网络取向的干预评估 首先要对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进行评估;其次是拟订具体的帮助计划,实施帮助。
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在社会工作服务中的应用
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理论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重点在于帮助其学习如何建立社会知识网络和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优势视角理论
主要概念
优势:在优势视角理论看来,几乎所有的事物中都包含着优势,包括天赋,感悟,故事,灵性和社区资源 增强权能:增强权能的目标需要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对民主充满信心 成员资格:优势视角承认我们服务的所有人同我们一样是同一类成员,并享有与成员身份随之而来的自尊,尊重和责任 抗逆力:抗逆力并不是对困难和伤痛的忽视,也不是对生活中痛苦的天真忽略,它是一种面对磨难的抗争能力。伤痛是真实发生的,对许多人来说,伤痛还在,然而这样的经历对他们来说却具有指导意义 治愈和整合:治愈意味着整合和调动身体与心灵的机制,去面对障碍、疾病和断裂 对话与合作:人类的存在有赖于他人有意和无意的联系。 悬置怀疑:优势视角社会工作要求社会工作者悬置这样的怀疑,真正从信任服务对象的角度出发去建构专业关系
优势视角社会工作的原则 1、每个个人、团体、家庭和社区都是有优势的。你所面对的服务对象都是有潜能的,拥有丰富的资源 2、创伤,虐待,疾病和抗争具有伤害性,但他们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伤痛可能依然存在,但他们已经具备了承受生命之重的能力,克服困难带来的是成长和别人的尊重,克服困境之后更有可能获得成长 3、与服务对象合作,可以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服务。只有服务对象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优势和资源的,社会工作者更倾向于用专业知识和标准衡量服务对象情景 4、所有的环境都充满资源。无论环境如何困难都可以理解为是对潜在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5、专业关系。专业关系必须是真正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真正的优势蕴含于我们服务对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