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考研政治】马原
这是一篇关于马原(24)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3),政治经济学(2-3),哲学(18)。
编辑于2024-10-17 14:03:25马原(24)
哲学(18)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 ②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 ③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世界是怎样的(运动,静止) ④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社会存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
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何者第一性
唯物主义
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什么是作为世界本原的物质?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
火、水、气等→荀子、赫拉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
原子、粒子→牛顿
辩证唯物主义: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客观实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
物质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唯物主义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是否同意唯物史观: 人类社会和历史是不是物质?
彻底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
不彻底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看待社会历史时却陷入了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
②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什么是作为世界的本原的意识?
主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本我的意识
我、吾、心、感觉→笛卡尔、王阳明
客观唯心主义:作为世界本原的意识是独立于"我"的意识
理、道、宗教、绝对观念→柏拉图、黑格尔、朱熹
意识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并且意识世界是全面的、变化的
形而上学唯心主义:认为意识世界是片面的、静止的
也就是说,在唯心主义阵营中,有的坚持辩证法,有的不坚持。 因此,如果考题选项为“唯心主义都否定辩证法”,是错误的
世界是否是可知的?
彻底的唯心主义
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有无同一性
可知论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唯物、唯心主义
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
二元论(最终归于: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
②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世界事物的联系与孤立,发展与静止 (世界是怎样存在的?)
辩证法:世界是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矛盾的
①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世界是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无矛盾的
②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哲学史上2大贡献
(1)第一大历史贡献: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2)第二大历史贡献: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用物质的观点分析“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哲学史上的两大贡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论上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唯物论:是什么
物质
定义:物质是标志 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人可通过感觉感知的
★不依赖于我们的感知存在
实物、人类历史、生产力、生产关系 (不论你想或不想,都不曾改变,都在那里)
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范畴
(1)恩格斯的物质定义:“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说明哲学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物质形态概念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而物质和物质范畴则是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2)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 ①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 ②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方式: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
(4)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1)物质范畴的判断,关键在于“是否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 (2)有形的实物是物质的;无形的客观存在也是物质的: (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人的阶级性等) (3)“物质”与“具体的物”的关系: 抽象和具体,共性和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但不能说是整体与部分
(5)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体现唯物自然观和历史观、 唯物论与辩证法、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注意: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本体论的范围内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才具有绝对的意义。 意识根源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但是意识可以转化成物质。 (注意不能说意识可以创造物质)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
运动的概念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就物质和意识相比较而言的)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就物质的众多属性中而言)
静止的概念
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时空的概念和特点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和空间是通过物质运动的变化表现出来)。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的特点: ①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②而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 ③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 ④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相对的。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一去不复返; 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时空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既有有限性,又有无限性。
时空的绝对性:时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存在的。 时空的相对性:当物质运动的速度突破极限时,时空的具体特性将会变化。 时空的有限性:具体物质形态的时空是有限的。 时空的无限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边无际、没有尽头的。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脱离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脱离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对立统一)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二者相互区别,运动的绝对性、静止的相对性; 二者相互联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夸大静止,否定运动——形而上学; 夸大运动,否定静止——诡辩论
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不可分割)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时空,物质运动是时空中的物质运动
与“存在方式”有关的说法一共有三个: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意识
定义:意识是
物质世界长期的发展产物
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个阶段: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 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意识是人独有的)
产生
决定性因素
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
其他所有因素都是重要因素
语言(物质的外壳)、
作用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反映世界具有自觉性、目的性、计划性(主动的)
不但反映事物的现象,还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实践
定义:是人类能动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把脑中的物变成现实的物)
★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实践要受意识的指导)
★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特点)
实践的基本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劳动) 社会政治实践(搞关系) 科学文化实践(探索)
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 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辩证法:怎样的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定义: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对立属性:斗争性
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对抗性:激烈
资本主义(矛盾:激烈)→必将灭亡
非对抗性:缓和
社会主义(矛盾:缓和)→持续存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 矛盾双方可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得到发展
②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双方彼此沟通,可向彼此的对立面转化而发展,并规定事物的发展方向
统一属性: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对立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共处于一个统一体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①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促使矛盾双方的地位和性质发生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关系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在矛盾的事物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方法论的意义
看问题一分为二(矛盾的对立统一)
求同求异、和谐相处
食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辅相成(同一性), 而且表现为相反相成(斗争性起主要作用)
……
认识论:如何认识世界
认识
本质: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
唯物主义反应论:坚持从物到感觉、思想 (先有眼前物,再有思想物:映射)
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应论
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
(形而上学)把人的认识看做 消极的、被动的反映外界对象
都坚持反映论,但有本质区别 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 (先有思想物,再有眼前物:先有)
定义: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
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唯理论:教条主义
经验论:经验主义
唯物史观:人类社会规律
唯心史观
①至多考察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 而没有进一步追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
②只看到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而忽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 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
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人民群众:历史范畴
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
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 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 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政治经济学(2-3)
简单商品经济时期
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 历史条件有两个
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
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商品
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使用价值
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
使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价值
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价值是商品特有的社会属性
辩证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统一性:作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
劳动力商品
价值:生产、维持、延续劳动力商品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使用价值:劳动
价值如何衡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 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 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价值量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计量的, 复杂劳动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简单劳动
复杂劳动转化为简单劳动,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自发实现的
价值如何表现
商品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般的价值形式, 以及货币形式
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最基本的职能
价值尺度:货币用自身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价值
①原因: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有价值 ②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时候可以是观念的货币
流通手段:货币可以充当媒介,使商品流通
①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②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时可以不足值,可以使纸币
价值有何规律
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
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
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分配
价值规律在对经济活动进行自发调节时, 必然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后果
其一,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 其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其三,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3)
社会主义:实践运动
发展历程
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8世纪的空想平均主义;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代表人物
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
局限性
(1)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工人); (3)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无产阶级革命)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
马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阐述了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重要原则。 一是坚持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二是坚持各国党的独立自主和完全平等
(19修订)第一国际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
(19修订)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无产阶级革命和俄国的探索
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世界历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1、它将马克思主 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2、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3、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4、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俄国的探索
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从经济方面来看,主要是由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两部分组成。在发展战略方面,主要是以高速度发展国 民经济为首要任务,以重工业为发展重点,实现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在经济体制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结构上形成了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在经济运行中排斥市场机制,完全采用行政手段,形成了过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从政治方面来看,主要表现为过度集权的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等
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论述
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短实践的过程
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19修订)
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强大生命活力(19新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不仅在中国发展史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有重大意义。
一般原则
内容及方法(19修订)
风中劲草42页
在实践中探索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19修订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长期性。原因: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
各个国家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走自己的路、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开拓前进
必然性
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在实践中探索前进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推动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怎么做
我们要正确认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
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坚定信心,以开拓进取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
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 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 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共产主义:理论预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1.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2.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的认识 3.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考法
垄断
•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由许多小资本合并而成大资本的过程。
•关于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及其后果,认识正确的有: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是生产社会化和资本社会化的重要表现;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
卡特尔、辛迪加、图拉斯和康采恩(最简单的、初级组织形式是短期价格协定)
•垄断及垄断组织的本质
通过联合来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本质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具有的新特点:
1.垄断手段更加多样,不仅采取经济手段还采取非经济手段; 2.竞争的规模扩大,范围遍及各领域和部门,并由国内扩展到国外; 3.垄断的程度更加激烈,具有更大的的破坏性。
干扰项:竞争的主要目的是 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这是自由竞争的特点,垄断竞争是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要注意进行区分); 扩大剩余价值来源(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 使竞争更加激烈,原因在于
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干扰项:垄断没有改变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实际上是改变了)(肖、徐、腿)
•垄断下的竞争包括
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非垄斷的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
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
金融资本是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其形成的主要途径: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要注意区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形成的不同方式)
形成的主要途径:金融联系、资本参与、人事参与。 (要注意区分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形成的不同方式)
干扰项:行政干预
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金融寡头是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经济领域中实现统治的形式:“参与制” (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对国家机器的控制主要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 (亲自担任或指派代理人担任政府要职)。
除此之外,还通过建立政策咨询机构,掌握新闻、科教、文化等来左右和影响内政外交和社会生活。(肖、徐、腿)
干扰项: 获得垄断地位、实现垄断统治(获得垄断利润的条件); 获得垄断价值(获得垄断利润的主要方式)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价格长期背离生产价格和价值,但从全社会看,整个社会商品的价值仍然是由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垄断价格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整个社会所产生的价值总量,只是对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作了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
从全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垄断价格的产生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它是价值规律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作用的具体表现。(肖、徐、腿)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肖、徐、腿)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说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结果。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机器来为其服务的手段,私人垄断资本为了维护垄断统治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和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干扰项:国家运用财政政府、货币政策等经济手段, 对社会总供求进行调节、国家与私人共有、共营企业 (这都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
当代国际垄断同盟的主要形式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联盟(早期主要形式是国际卡特尔,显著特点是它的活动主要在流通领域,不是一种直接的生产上的联合)。干扰项:国际托拉斯和国际康采恩(二者是早期国际垄断同盟的形式)(肖、徐、腿)
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输出资本的主要来源:私人资本输出、国家资本输出;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的三种职能: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要注意进行区分!)
经济全球化
为经济全球化提供坚持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肖、徐、腿)
干扰项:各国经济体制改革(体制保障); 跨国公司的发展(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重要制度条件)
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际水平分工逐渐取代国际垂直分工,成为居主导地位的分工形式,这种分工的前提是:资本、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
金融危机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不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
资本主义新变化
国家资本所有制: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
资本所有制形式:.
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统--)
二战后:法人资本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主要有企业法人和机构法人两种类型;二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上出现的新变化有: 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用、职工持股; 建立并实施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
干扰项:建立职工选举管理者制度
科学社会主义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是:《乌托邦》
《乌托邦》中所描述的社会是: •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 •有计划从事生产,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 •城乡之间没有对立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历史飞跃是: 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
第二次飞跃是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
又一次飞跃是从一国实践发展到多国实践
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向深度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是: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思潮三个发展阶段: 16-17世纪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18世纪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以圣西门、傅立叶、欧文为代表)
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贡献: 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辛辣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简介; 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干扰项:初步形成科学的思想体系 (此处错在科学二字)
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的局限性
1.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2.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 3.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19世纪三大科学发现 (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
干扰项: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1847)
马克思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在预见未来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科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遵循,这些原则在后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得到了证实、丰富和发展。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次伟大尝试是:1871年巴黎公社。干扰项: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的成立。
•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公社的原则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干扰项:使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干扰项:无产阶级革命至少在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条件出发得出的结论)
•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干扰项:通过武装起义推翻了沙皇统治(正确为:通过武装起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为了恢复和捍卫被修正主义阉割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列宁撰写了《国家与革命》。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特征:发展商品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允许私人自由贸易、恢复商品货币关系;允许私人小工业企业发展;采取一些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来发展生产;用粮食税制取代余粮收集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及特征:实行“余粮制”和取消商品货币关系。
•苏联模式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列宁逝世十多年后),主要特征为:政治上高度集权、经济上高度集中(经济上主要表现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企业丧失自主权、完全否定市场的作用、国民经济比例失衡)
•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是: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干扰项: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不同和各国历史发展阶段不同(决定因素);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差异(重要条件)。
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干扰项: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
•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指: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或每一个人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实现了事实上的平等;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社会发展不再以牺牲某个人的发展为代价。
•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干扰项:发展生产力,不断推动社会发展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