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普通心理学 第二章 心理过程—认知过程知识总结,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是教师招聘考试重点,内含口诀。
编辑于2022-04-10 18:38:46心理过程—认知过程
感知觉
感觉
概念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地位
一切心理活动产生的基础
个体认识世界的开端
构成认识的初级阶段最基本最简单的认知过程
最先发展且速度最快的领域
种类
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肤觉(触觉,压觉,温度等)
内部感觉(接受内部刺激)
机体觉
又叫内脏感觉,黑暗感觉
运动觉
关节肌肉的感觉
平衡觉
又叫静觉或姿势感觉,反映运动速度的变化,如加速或减速晕车
痛觉
既可以是外部感觉,又可以使内部感觉
对有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一般规律
感受性(能力)
定义
感受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也就是人对刺激的感觉灵敏程度
分类
绝对感受性
从无到有 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差别感受性
从有到更强烈 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
感觉阈限(数值)
定义
能够引起人的感觉的刺激范围
分类
绝对感觉阈值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感觉阈值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是将一个刺激与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最小差别量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关系
相互作用
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适应
视觉的适应
暗适应
适应暗的环境
最初7—10分钟,感觉阈限骤降,而感受性骤升
持续30—40分钟
猫的眼睛
明适应
适应亮的环境
在1秒钟的时间内,大概30秒的时间,由明适应引起的阈限值的上升很明显
持续5分钟
嗅觉的适应
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皮肤觉的适应
游泳时,刚跳进水中会觉得水很冷,不久这种感觉就消失了
带着手表找手表
拿着手机找手机
听觉的适应
味觉的适应
痛觉的适应
最难适应,因为痛觉具有保护作用
一般情况下,持续作用的强刺激使感受性降低,持续作用的弱刺激使感受性提高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指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举例
红花绿叶
鹤立鸡群
月明星稀
马赫带现象
指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继时对比
指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
感觉后效
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也叫感觉后像
正后像
相同颜色
负后像
相反颜色
看灯后眼睛会有光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感觉的补偿作用 以耳代目 调琴师 盲人按摩
联觉 两种感觉
指甲在黑板上滑,有挠心的感觉
冷暖色调
苦涩的笑容
通感
色听现象 有色听觉
感觉的相互影响:一种感觉影响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两个刺激
知觉
定义
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综合,命名)
种类 时空动
空间知觉 形大方深
形状知觉
象形字,水火山木,平面
大小知觉
量
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
凹凸 远近 立体距离
视崖实验
吉布森 沃克
实验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具有一定的深度知觉
时间知觉
度日如年
运动知觉
定义
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移的知觉
分类
真动知觉
物体发生实际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
似动知觉
定义
将实际不动的物体知觉为运动的,或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分类
动景运动
当两个刺激物按一定的空间距离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做连续运动
小人书,动画片,电影
诱导运动
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相邻的一个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
点框实验
站台停靠,旁边火车动感觉自己做的火车在动 月在云中行 就是物理相对运动
自主运动
又叫游动效应
如果你在黑暗的房间紧盯着一个燃烧的烟头,过一段时间后,便会感觉它在不停地游走
烟,光点,星星
运动后效
一先一后,先看A动,后看B动。先看运动,后看静,感觉静的在动
在注视飞速开过的火车之后,会觉得附近的树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拓展 错觉
只要条件具备,它就必然产生,主观的努力,是难以克服的
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作用(草木皆兵,杯弓蛇影)
错觉不是幻觉,错觉有对象,幻觉无对象
大小错觉,形状错觉,方向错觉,时间错觉,运动错觉
基本特征
选择性
定义
两个以上事物
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对象
未被清楚地知觉到的客体叫背景
从背景中区别开对象
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
红笔画重点
对象是相对活动的,而背景是相对不动的
天空中划过的流星
对象是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时,更容易区分
整体性
主要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与经验
完型填空,中国山水画,漫画
理解性
经验最重要 同一事物,经验不同,看法不同,不同理解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1000个人有1000个哈姆雷特
言语的指导对知觉的理解性也有较大作用
导游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点
人的情绪,动机,态度及实践活动的任务等因素的影响
恒常性
概念
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下,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离,知觉某一熟知的物体时,虽然该知觉对象的物理特性受环境情况的影响而有所改变,但是对它的知觉却保持相对稳定
构成
亮度恒常性
黑白灰
颜色恒常性
红旗
形状恒常性
门从不同角度看
大小恒常性
人的身高
声音恒常性
观察
含义
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又叫“思维的知觉”
品质(好坏)
观察的目的性(方向)
观察的客观性(实事求是)
观察的精细性(蛛丝马迹)
观察的敏锐性(快)
观察的全面性(全部信息,重要细节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观察的深刻性(透过现象看本质)
观察的顺序性
中小学生观察品质的发展
小学生从不太好到比较好
中学生从进一步提高到系统性和概括性提高
中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感觉迅速发展
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迅速发展,接近成人
视敏度发展到一生中的最高水平
精确性和概括性不断提高
逻辑性知觉开始出现
感知觉的关系与应用
感知觉的关系
区别
感觉仅仅是事物个别属性(颜色,气味,声音)的认识,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认识
感觉是个别感觉器官活动的结果,而知觉是多个感觉器官协同活动的结果
感觉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则是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
联系
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同属于对现实的感性认识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感觉为知觉提供素材
感觉和知觉的产生在时间上,几乎是同时的,重叠的
感知觉在教学中的应用
强度律
看得见,听得清
差异律
对比,有区别,重点突出
活动律
活动性教具,如演示实验,放幻灯片等
组合律
知识和知识的留白,采用不同的语速
协同律
五官参与
理解律
记忆
概述
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用信息加工的术语来讲,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编码是最关键的环节)
记忆的主要类型
记忆内容和经验对象
形象记忆
具体形象的记忆,视听
逻辑记忆
概念,公式,规律等
情绪记忆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动作记忆
跑步
记忆内容保持的时间长短
瞬时记忆( 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保持时间
一般是0.25—1秒,最长不超过4—5秒
记忆容量
容量较大
基本特点
时间极短
容量较大
形象鲜明
信息原始
编码方式
图像和声像,以图像为主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
保持时间
不超过1分钟,一般是30秒左右
记忆容量
容量有限,7+_2个组块
基本特点
时间较短
容量有限
易受干扰
操作性强
意识清晰
备注:停止思考观念,从短时记忆消失
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听觉为主
长时记忆
保持时间
一分钟以上
记忆容量
容量无限
基本特点
时间长久
容量无限
编码方式
语义编码和表象编码
感觉记忆向短时记忆转换,取决于注意。短时记忆通过复述可达到长时记忆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
情景记忆
亲身经历
语义记忆
语言的意义
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
信息加工和存储内容不同
陈述性记忆
是什么,为什么
程序性记忆
怎么做?
记忆过程中意识的参与程度
外显记忆
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内隐记忆
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记忆过程
识记
概念
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
分类
有无目的性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
方法
机械记忆
在不理解材料意义的情况下,采用多次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识记
意义记忆
理解
保持和遗忘
质和量两方面的变化
遗忘
原因
记忆痕迹衰退说(自动消退说)
代表人物 巴普洛夫
主张: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由桑代克进一步发展。遗忘是因为不复习
地位 对遗忘最古老的解释
干扰抑制说
代表人物 詹金斯和达伦巴希
主张 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
分类
前摄抑制
前对后的干扰
倒摄抑制
后对前的干扰
同化说
代表人物 奥苏贝尔
主张 遗忘实际上是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及用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代替低级的观念,有积极的遗忘和消极的遗忘
动机说(压抑说)
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
主张 遗忘是由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提取失败说(舌尖现象)
代表人物 图尔文
主张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是永远不会丢失的,遗忘是丢失了线索或线索错误所致
提笔忘字
种类
时间
暂时性遗忘(假性遗忘)
永久性遗忘(真性遗忘)
主动被动
主动性遗忘
被动性遗忘
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研究对象
无意义音节
研究方法
节省法,重学法
研究结论
遗忘先快后慢
有意义材料优于无意义材料
通读次数越多,时间越长,记忆保持越久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几乎不再遗忘了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简答题)
学习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的程度
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识记的方法
时间因素
情绪和动机
系列位置效应 开头和结尾记忆效果较好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回忆与再认
概念
回忆 主观
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再认 客观
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出现时,能识别出是以前经历过的
影响回忆的因素
是否有正确的联想
接近律
在空间或时间上,特征接近的事物
相似律
相似或共同的特征
已己
苍白和意志坚定的人
对比律
因果律
平静的情绪状态
提高记忆能力,促进知识巩固
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
敏捷性
速度
过目成诵
持久性
时间长短
终生不忘
准确性 最重要核心
倒背如流
准备性 上面三个的综合
出口成章
中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记忆发展特点
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成为主要
机械识记占优势—意义识记占重要
具体形象记忆仍占主导地位,而词的抽象记忆迅速发展
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理解记忆明显占据优势
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简答题多方精理组目的
明确记忆目的
理解材料的意义
对材料进行精加工
运用组块化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思维导图
运用多重编码方式
五官参与
注重复习方法
复习的时间
及时复习
合理分配时间
复习的方法 法官反回山中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运用多种感官进行复习
复习的次数
数量要适当,一次复习内容的数量不宜过多
适当过度学习,即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过度学习50%
思维
概述
概念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地位
认知过程的核心
思维的特征
间接性
由…推断/预测/猜想
概括性
由…总结出…得出…的结论
间接性以概括性为前提
思维的品质
广阔性
多,思路广泛,面面俱到
深刻性
一针见血
独立性
不受他人影响
批判性
客观,实事求是
灵活性
随机应变,足智多谋,举一反三
敏捷性
当机立断,七步成诗
逻辑性
思维品质的中心环节
思维的类型
思维的内容和发展水平
直观动作思维(实践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
思维的逻辑性
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
思维的指向性
辐合思维(集中思维,求同思维,聚合思维)
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发散思维( 求异思维,分散思维)
思维的创新性程度
常规思维
创造性思维
思维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
经验思维(民间)
理论思维(书上)
思维的过程 多选题
分析和综合
思维的基本过程
比较和分类
抽象和概括
抽象
抽本质舍弃非本质
概括
下定义,推广
具体化和系统化
分门别类,思维导图
从理论到实践
思维的基本形式
概念
思维的最基本形式
分类
所包含的属性的抽象与概括程度
具体概念
外在表面
抽象概念
内在本质
反映事物属性的数量及其相互关系
合取概念
缺一不可
析取概念
有其中一个
关系概念
相互关系
形成的途径
前科学概念
日常
科学概念
书上定义
判断
肯定或否定
推理
已知—新知
归纳推理
由特殊到一般
演绎推理
由一般到特殊或由一般到具体
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中学生
抽象思维占主导地位
形式逻辑思维占优势
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简答题
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表象与想象
表象
定义
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特征
直观性
概括性
大体轮廓
可操作性
库珀和谢帕德通过心理旋转实验
想象
定义
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分类
无意想象
无目的,不需要意志
云山梦
有意想象
再造想象
二手,读者
创造想象
一手,作者,独立首创,翻译外国著作是创造想象
幻想
理想是可实现的,空想是不可实现的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功能
预见功能
预见结果,指明方向
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补充功能
历史学家,地质学家
替代功能
变相满足个人需求
画饼充饥,阿Q精神
调节功能
综合过程
黏合
拼接,美人鱼,飞马,猪八戒
夸张/强调
千手观音,大人国,大头儿子
典型化
一类的代表,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阿Q,祥林嫂
联想
从a想到b
人格化
雷公,电母,唐老鸭,米老鼠
中小学生想象的特点
有意性迅速发展
创造性成分逐步增多
想象的现实性逐渐增强
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简答题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其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注意
概述
概念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特点
指向性
基础
集中性
百分比
视而不见,专心致志,全神贯注,两耳不闻窗外事
功能
选择功能
最基本的功能
保持功能
时间
调节和监督功能
纠偏 最重要
种类
无意注意
定义
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自然发生的注意。所有动物共有的
影响因素
客观因素
刺激物的强度
一声巨响,一股浓烈的味道,一道强光
刺激物的新异性
刺激物的对比
黑人牙白,鹤立鸡群
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主观因素
需要和兴趣
情绪
知识经验
期待
预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享
有意注意
定义
自觉的有目的的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影响因素 一间木盒
对活动目的的理解程度
对活动的合理组织
对活动的间接兴趣
对结果感兴趣
主体的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订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比如对心理学真爱,熟练
外部表现
适应性运动
若有所思,回忆,侧耳倾听,目不转睛,呆视
无关运动的停止
不会东张西望
呼吸运动的变化
心跳加速,牙关紧闭,握紧拳头,屏息
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范围
影响因素
注意对象的特点的变化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
个体的知识经验
一目十行,耳听八方,眼观六路,一览无余
注意的稳定性
持久性,持续时间
注意的分配
一边…一边,同时
注意的转移
注意的理论
过滤器模型理论
英国著名心里学家布洛德本特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让一个通道工作,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
衰减理论
特瑞斯曼
其他信息减弱
资源限制理论
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有限,注意的功能是资源分配
双加工理论
可以同时做几件事
中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
小学生
从无意注意以下,有意注意过渡
中学生
有意注意发展明显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有无交培
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交替使用不同的注意形式,保持学习活动
根据注意的特点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注意
注意的起伏
生理现象,不是品质
双关图,预备口号,枪声2到3秒,钟声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