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四范式的风险和机会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范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天准科技、创新奇智、商汤科技、凌云光、思林杰、奥比中光等。
编辑于2024-10-20 09:43:05这是一篇关于第四范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天准科技、创新奇智、商汤科技、凌云光、思林杰、奥比中光等。
这是一篇关于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分析了不同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空间,并讨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国产化进程。联影医疗、万东医疗和东软等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中低端产品市场上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并在一些高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联影医疗在CT、MRI和分子影像等领域都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在高端产品布局和技术储备方面具有优势。在CT领域,尽管进口企业如飞利浦、西门子和GE占据主导地位,但联影的份额也相对较高。在MI领域,联影和东软是主要的国内厂商,分别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篇关于赛轮轮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竞争格局,客户,财务,产品和研发,成本,产能,估值,营收,Main Topic。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第四范式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天准科技、创新奇智、商汤科技、凌云光、思林杰、奥比中光等。
这是一篇关于中心主题的思维导图,分析了不同医学影像设备的市场空间,并讨论了其在国内市场的国产化进程。联影医疗、万东医疗和东软等中国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中低端产品市场上逐步实现了国产替代,并在一些高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联影医疗在CT、MRI和分子影像等领域都拥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并且在高端产品布局和技术储备方面具有优势。在CT领域,尽管进口企业如飞利浦、西门子和GE占据主导地位,但联影的份额也相对较高。在MI领域,联影和东软是主要的国内厂商,分别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这是一篇关于赛轮轮胎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竞争格局,客户,财务,产品和研发,成本,产能,估值,营收,Main Topic。
中心主题
主题
AI+制造”市场巨大、参与者稀缺。技术、资本、政策共同支撑国内智能制造蓬勃发展。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2020年“AI+制造”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仅91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接近650亿元,2020-2025年CAGR为48%,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行业
全球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 122 亿美元,近 5 年复合增长率约 14.9%
2021 年国内机器视觉市场规模约 164 亿元
到 2025 年我国机器视觉市场规模将达 246 亿
天准科技近年销售额持续增长,2021 年在中国机器视觉行业的市场占有率约为 7.7%,处于行业领跑者的位置。
AI综合
佳都科技
千方科技
海康,大华,
科大讯飞
云从科技
罗普特
云天励飞
格林深瞳
视觉芯片
国科微
韦尔股份
龙浔股份
富瀚微
炒股超预期,库存周期 (短期变量) +Al创新周期 (中期变量) +国产替代份额增加周期 (长期变量),三期周期即将共振,芯片波澜壮阔的行情开始
遥感地理
航天宏图
中科星图
超图软件
机器视觉
奥普特
柏楚电子
金橙子
天准科技
超高清及视觉
虹软科技
当虹科技
万兴科技
智能车
四维图新
中科创达
德赛西威
均胜电子
光庭信息
经纬恒润
天准科技
公司历史
运营
产品和服务
精密测量仪器、智能检测装备、智能制造系统和无人物流车
营收季节性
20年
21年
增速
2021-12-31 2020-12-31 增长 营业收入 1,265,238,702.28 964,110,234.89 31.23% 营业成本 728,141,352.7 554,556,955.89 31.3% 净利润 134,125,858.8 107,381,259.83 24.91% 净资产 1,539,875,198.22 1,546,616,685.8 -0.44% 总资产 2,591,476,461.37 2,121,007,275.89 22.18%
汽车
19年
20年
21年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21,953.76 万元,较上年度增长了 422.67%
22H1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营业收入 8,304.82 万元,同比增长 32.11%,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17.86%;
消费电子
19年
20年
21年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63,534.67 万元,较上年度下降了25.56%,主要受消费电子领域大客户采购设备的大小年周期性影响;
22H1
在消费电子领域,实现营业收入 15,883.04 万元,同比下降 3.06%,占公司营业收入的34.16%。
半导体,泛半导体
光伏
19年
20年
21年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29,382.24 万元,较上年度增长了471.11%;
22H1
汽车PCB
19年
20年
21年
2020 年年底推出 LDI 激光直接成像设备,2021 年是销售的第一年,即实现了营业收入 6,683.71 万元;
22H1
22H1
实现营业收入 22,314.11 万元,同比增长 53.86%,占公司营业收入的 47.99%;
智能联网
19年
20年
21年
公司的 AI 边缘计算设备及车路协同方案在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4,969.49 万元,较上年度增长了 330.68%。
22H1
研发
研发人员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获得 242 项专利授权,其中 128 项发明专利,同时取得 129 项软件著作权
2019 年末、2020 年末、2021 年末公司研发人员分别为 413 人、639人和 794 人,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分别为 39.86%、39.86%和 41.64%,
研发团队成员有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为等知名企业,也有来自北京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高等学府,还有来自德国、日本的归国人员。
研发费用
近 3 年公司投入研发费用分别为 9,472.43 万元、15,459.03 万元和21,701.19 万元,占同期收入的 17.51%、16.03%和 17.15%
围绕人工智能和精密光机电两大技术体系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壁垒
公司所处行业为机器视觉行业,专注于机器视觉核心技术,并商业化应用于工业领域,为客 户提供工业视觉装备产品与解决方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公司是 3 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1 个全国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牵头 制定或参与制定了多项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与国家校准规范,对行业技术的进步起到积极的引领 作用
公司也是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中国集成电路检测与测试 创新联盟、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以及中国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联盟等内多个行业联盟的 理事或副理事长单位。
研发费用资本化比率:30%;
美化了3500万利润;(22H1);
21H1: 1600万资本化;
财务
ROE
ROE 8.71% 6.94% 5.09% 6.91%
净资产收益率8.71%不怎么样
毛利率
42.45% 42.48% 45.75% 43.56
费用率
三费比率 注释 34.15% 33.08% 32.55% 33.26%
期间费用34.15%有点多,毛利润是不是都被三费给吃了
净利率
10.6% 11.14% 15.37% 12.37%
偶生利润占比 22.93% 25.56% 29.15% 25.88%
投资收益占比 13.22% 7.07% 0.35% 6.88%
经营净利润 63.84% 67.37% 70.49% 67.23%
经营性利润占63.84%
其他
一个经营周期大概需要198.66天,效率低下啊!钱是被谁占用了吗?(白酒、房地产除外)
货卖的很慢需要270.99天,是产品生产周期太长?还是存货滞销了?
轻资产企业,固定类资产仅有10.43%
能占用供应商资金192.88天
回款速度一般,大概给了客户109.33天账期
长期借款占有息负债的45.64%,有能耐!
产能
客户
天准累计服务了全球 5000 余家中高端工业客户
公司采用的是直销为主、经销为辅的销售模式
对于标准化产品,为更好地开拓市场采取了 直销和经销结合的方式进行销售。
对于根据客户需求研发生产的专用产品,主要以直销模式进行 销售
获客渠道
一是客户通过一些渠道获得公司的信息,主动与公司商洽 合作;
二是公司根据业务规划,主动与相关领域的客户取得联系;
三是已有的存量客户有新需求 后,与公司进一步合作;
四是通过经销商拓展终端客户。
估值
股权
青一投资
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持有的 1,595.00 万股上市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转让给徐一华先生,
将其持有的 1,305.00 万股公司无限售条件流通股转让给徐伟先生。
清一投资由41%降低为26%
徐一华从0%到8.39%
徐伟从0%到6.7%
机会
风险
股权
估值
市盈率(动):159.13 市盈率(TTM):44.42
市盈率(静):46.98 市净率:4.06
总市值:63.01亿
股息率(TTM):2.46%
ir
刘冰燕
姜冠宇
020-85506292
stock@asia-potash.com
广州市天河区珠江东路 6 号广州周大福金融中心 51 楼
杨聪
赵海蒙
苏州高新区浔阳江路70号
0512-62399021
ir@tztek.com
问题
创新奇智
主题
运营
历史
2018年至2021年,其营收复合年均增长率185%。
除去股权支付费用及一次性上市开支影响,近三年净亏损率从69.81%降至16.46%
2022年上半年,经调整亏损率9.2%,接近盈亏平衡拐点
21年
来自制造业的收入为4.49亿元,同比增长132.5%,占总营收比重为52.2%
来自金融业的收入为2.74亿元,同比增长49.4%,占总营收比重为31.8%。
毛利率为31%,较上年提升近2个百分点。
经调整亏损净额1.4亿,经调整净亏损率16.5%,较上一年度收窄近5成。
22
H1
营业收入达6.46亿元,同比增长76.1%
AI+制造业务实现收入3.37亿元,同比增长83.8%
AI+金融业务实现收入2.19亿元,同比增长78.3%。 占营收比重为34%。
毛利较去年同期增长81.8%至2.06亿元
毛利率持续上升至31.9%,较去年同期上升1个百分点
亏损率首次降低至10%以下,同比缩窄44.9%
扣除股份支付及上市开支等项目后,经调整净利润为亏损0.59亿,经调整净亏损率9.2%,同比缩窄44.9%。
全年
财务
截至2022年6月30日,现金储备为16.38亿元,净流动资产为21.99亿元。
现金储备
投融资
上半年收购青岛奥利普和上海浩亚智能两家子公司,
总代价人民币1.53亿元出让其持有目标公司一(上海浩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计51%的股权。
总代价人民币1.22亿元出让其持有目标公司二(青岛奥利普自动化控制系统有限公司)共计51%的股权。
研发
2021年研发费用为3.28亿元,同比增长80.5%
创新奇智研发开支2.18亿元,同比增加82.8%
自2019年起,创新奇智每年都保持60%至80%以上的研发投入增速
截止到2021年末,创新奇智共拥有259名技术人员,占比56.7%;累计申请634项AI相关专利,且90%以上是发明专利,成功注册124件,2021新增申请112项专利。
截止2022年6月30日,累计申请专利697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约90%。
小样本学习
海通国际分析师认为,创新奇智是计算机视觉和机器学习中小样本学习机制的典型代表
针对制造业场景普遍面临的有效样本数量少的问题,创新奇智在少样本学习领域不断研发攻关,形成自己的技术特色。2
2022上半年创新奇智研发人员提出双注意力机制少样本学习技术,此技术可用于制造业场景少样本细粒度图像识别任务。
提出雙注意力機制少樣本學習技術,被全球人 工智能頂會 AAAI 2022 接收為 Main Track 論文,此技術將用於製造業場景少樣本細粒度圖像識別任務;
MMOC平台
AI技术平台化战略,打造MMOC人工智能平台,对内端到端支持AI解决方案创新、研发和交付,对外打造开放式云平台,为规模化应用奠定技术基础
即 ManuVision 机器视觉智能平台、MatrixVision 边缘视频智能平台、Orion 分布式机器学习平台、Cloud云平台
针对制造行业,公司推出以 MMOC技术平台为核心的智能制造系统(AIMS),承载越来越多的AI产品及解决方案的落地,解决工业场景中的“智能生产”与“信息化决策”难题
针对金融行业,在MMOC平台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数据中心智能化运维、智能混合云管理、智能数据治理及应用等解决方案,提升IT基础设施的高效运维及可靠性、安全性。
客户
专注于专精钢铁冶金、能源电力、汽车装备、OLED面板半导体、高科技/3C、工程建筑等垂直细分领域
智慧铁水运输、智能金相分析、智慧风电运维、面板玻璃质量检测等诸多经典案例。
创新奇智与国内一家世界级的绿色能源集团签署的海上风电运维项目,预期可以为该客户提升1.5%–4%的发电量,同时降低5%–8%的运维成本。
2021年创新奇智客户数量增加至159家,其年营收贡献450万元以上的优质客户数量自2020年的23家增加至2021年的42家,以金额计算的复购率为102.5%。
实施“1+N”合作与“1*N”扩张的市场拓展模式
在成功打造标杆项目后,一方面利用解决其他痛点吸引客户回购,另一方面利用其基于资产的解决方案(ABS)和快速部署产品(RDP)快速开发各种定制化解决方案并复制到细分领域的其他客户。这种模式的结果直接体现在客户规模和客户复购方面。
客户分类
65%营收来自系统集成商
34%来自终端用户;
(有个疑问,为啥那么多来自系统集成商?)
主题
几个问题
1. 为啥毛利率这么低?
1. 项目制度下,人力成本计算在项目里面的;
2. 可能包含了一部分的硬件收入;
2. 李开复可能是个减分项;
3. 大股东在22年底说延迟减持,6-12个月
該等股東已就合共423,892,853股本公司H股股份出具承諾函或聲明函,截至本 公告日期,約佔本公司全部已發行股份的75.79%
13位股東所持本公司H股股份的鎖定期為12個月,將於2023年1 月26日屆滿
7位股東所持本公司H股股份的鎖定期為18個月,將於2023年7月26日屆滿。
自鎖定期屆滿後6個月或12個月內,不通過二級市場競價交易方式減持標的股份;
自鎖定期屆滿後6個月或12個月內,若通過除二級市場競價交易外的其他方式(包括但不限於 大宗交易)減持標的股份的,減持時每股交易價格應不低於承諾函或聲明函所載的特定價格。
減持時每股交易價格應不低於交易日前一日收盤價的 80%,且須 不低於16元港幣。
4. gaap和non-gaap 的亏损擦1.6亿;gaap亏损2.3亿,non-gaap亏损5900万;主要是股份支出太高了。1.4亿半年;
5. 总部在青岛,能够找得到这么多优秀的员工么?还是研发其实在其他地方?
6. 项目制的公司么?这个能否后面改进毛利率?这个1+N的策略究竟能不能跑的通?(听上去符合逻辑?)
机会
1. 公司一直在大力回购;
公司日前公告,拟以不超过3.15亿元于公开市场购回股份,期限至2022年度股东大会结束为止
股价两月反弹130%
2. 公司刚刚回到ipo价格(也不算太低估了,4pb,8PS),没有利润么;
3. 有望成为第一家实现盈利的人工智能公司
4. 的确增速很快,然后,AI+制造,的确是大方向;AI+金融也是proven successful的;
股份
港股通持股比例不足1%
ipo 招股价26块,接近目前价格(22.7)
管理层
创新奇智变更CFO:曹钧离职 肖磊出任
投行
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6.1%,毛利同比增长81.8%。中金绩后点评指出,考虑到公司业绩维持高速增长,上调目标价33%至28港元。截至发稿,创新奇智涨7.11%
瑞银:维持创新奇智(02121)“买入”评级 目标价升至17.9港元
中金公司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创新奇智(02121)“跑赢行业”评级,上调2022/2023年收入预测7.0%/4.5%至15/24亿元,目标价上调40%至21港元
故事
8月份获得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认定
4家子公司获得省市级专精特新认定
我们超过五成的收入来自制造业,这直接得益于中国智能制造的广袤赛道
参考
https://stockn.xueqiu.com/02121/20220929108702.pdf
子主题
商汤科技
主题
主题
主题
其实类似的公司还有商汤科技,只是收入下滑比例没有那么夸张,2022年收入较2021年下降23%,
但大额的坏账也开始暴露,2022年计提坏账26亿元,较上年增加了16亿元,坏账率高达38%。
商汤一样,
2021年未减值前应收账款为61亿元,
2022年未减值前应收账款为78亿元,增幅28%,
但在2021年上市首年仅计提了9亿元坏账减值损失
2022年坏账减值直接增加16亿,较2021年增长了163%,坏账比例也高达38%
凌云光
主题
从事机器视觉及光通信业务
服务多个行业,
机器视觉领域,
提供的自主产品主要包括可配置视觉系统和智能视觉装备两类。
光通信领域
公司提供自主光接入网产品,服务于国内外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目前战略聚焦机器视觉业务
公司是可配置视觉系统、智能视觉装备与核心视觉器件的专业供应商,是我国较早进入机器视觉领域的企业之一
主题
主题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股价
奥比中光
背景
公司自2013年成立起,就致力于在万物互联时代为智能终端打造“机器之眼”
公司主营业务是3D视觉感知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
市场空间
市场空间
019年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为50亿美元,且市场规模将快速发展,
预计在2025年达到150亿美元,
2019-2025年复合增长率约为20%。
全球3D视觉感知市场规模预计在2028年将达到172亿美元。
根据GGII预测,2027年我国3D视觉市场规模有望增至160亿元,未来五年CAGR高达54%
竞争格局
目前全球已掌握核心技术并实现百万级面阵3D视觉传感器量产的企业仅有苹果、微软、索尼、英特尔、华为、三星和奥比中光等少数企业。
产品和服务
机器人视觉领域
工业机器人方面
2024年7月,公司融合多模态大模型技术,辅以Gemini335L和Femto Bolt系列深度相机的数据输入,推出2.0版大模型机械臂演示方案,其语言处理理解能力、规划能力、响应速度等方面实现大幅升级,能够基于语音指令,自动执行沏茶、插花等一系列复杂任务。该产品有望在生活服务、工业生产等实际场景中落地应用。
新产品聚焦机器人3D视觉。
2024年公司新发布的Gemini 335和Gemini 336系列双目结构光相机
,适用于AMR、巡检机器人、配送机器人、机械臂、无人机、人体重建等机器人和AI视觉应用场景
Gemini 335系列搭相机载新一代深度引擎芯片MX6800,配备主被动融合双目成像系统。
Gemini 336系列是Gemini 335系列的红外增强版,该系列抗光性能优秀,适合高反光、强光干扰及高动态的户外场景。
对标英特尔Realsense的公司
绑定英伟达有望卡位人形机器人“眼睛+大脑”两大智能化黄金赛道
在2023机器人博览会上,奥比中光发布机器人视觉感知全新品矩阵,展出DaBai系列双目结构光相机、Gemini系列双目结构光相机、Astra系列单目结构光相机、Deeyea系列单目结构光相机、Femto系列iToF 3D相机及MS系列单线激光雷达,助力厂商一站式采购机器人视觉感知产品方案。
部分3D相机
实现MacOS平台全面支持,其中包括融合了微软Azure Kinect DK技术的高性能iToF相机Femto Mega、双目结构光相机Gemini 2和Gemini 2L等
Orbbec Femto系列iToF相机、Orbbec Persee系列3D开发者套件、Orbbec Gemini系列双目结构光相机、Orbbec Astra系列单目结构光相机
Orbbec Femto系列新产品包括Femto Mega、Femto Bolt、Femto Mega I三款产品,其中Femto Mega由公司与微软、英伟达联合研发制造,融合了微软第一代深度相机Azure Kinect全部性能,并集成英伟达Jetson Nano深度算力平台,用于机器人、物流、工业等领域的3D视觉开发
OrbbecPersee N1
为公司与英伟达合作开发的3D开发者套件,融合公司双目结构光相机Orbbec Gemini 2和支持海量开源项目的NVIDIAJetson Nano算力平台,可帮助开发者快速打造可广泛应用于移动感知、避障识别、体积测量、体感交互等领域的3D视觉方案。
大脑”方面,Orbbec Persee N1依托于英伟达强大的NVIDIAJetson Nano算力平台和NVIDIAJetPack, NVIDIADeepStream,NVIDIAVisionWorks等软件平台,以及海量可直接移植到Orbbec Persee N1的开源项目,助力开发者灵活、快速地进行应用程序开发以及部署,实现场景化产品应用验证,可广泛应用于移动感知、避障识别、体积测量、体感交互等场景,赋能机器人、智能小车、无人机、机械臂控制等终端。
Orbbec Gemini 2
是奥比中光新一代双目结构光相机,提供高达101°的深度FoV和最远10米的零盲区深度测量范围,同时RMSE精度达到了2m处小于2%的高性能标准,支持高性能惯性传感、硬件D2C、深度和RGB帧同步以及多机同步等多种功能。
3D视觉的价值
3D视觉在性能上较2D视觉具有绝对优势,弥补了2D在深度识别、精准测量、边缘检测、动态识别、特征识别上的不足,丰富了在体积和表面积上面的采集数据,确保了测量的精度、准确度和稳定性。
研发
自成立起就组建了一支专业的芯片团队,具备数字及模拟芯片的研发实力。
公司设计的芯片类型主要包括深度引擎计算芯片、iToF感光芯片、dToF感光芯片、结构光专用感光芯片等。
目前已成功完成五代深度引擎芯片、两款iToF感光芯片、两款dToF感光芯片的开发。
技术方面,公司已实现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等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全领域布局
运营
21
营业收入4.74亿元,
归母净利润-3.11亿元
22
23
H1
营收1.65亿元(yoy-9.66%)
归母净利-1.40亿元;
Q2
营收1.04亿元(yoy+3.64%、QoQ+69.90%)、
结束自22Q3以来连续三个季度的同比下滑趋势,
实现归母净利-0.72亿
毛利率为42.30%
同比下降2pct
费用率为150.72%,同比-0.51pct,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率
分别为20.52%/38.27%/101.86%/-9.94%,
同比分别+5.39/+3.32/-3.96/-5.26pct,
全年
营收3.60亿元,同比增长2.84%;
归母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加4.80%;
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3.24亿元,同比增加4.31%
毛利率42.65%,同比-0.98pct
主要受产能利用率不足及下游降价影响。
费用率为133.36%,
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9.11%,同比+0.97pct;
财务费用率为-6.00%,同比+5.22pct;
研发费用率为83.56%,同比-25.17pct
;管理费用率为36.70%,同比-4.05pct
归母净利率为-76.63%,同比+6.15pct,
24
H1
营收21,331.58万元,同比+29.02%
毛利率42.54%,同比+0.24pcts。
费用率为78.23%,同比下降72.49pct;
销售费用率15.92%,同比-4.60pcts;
管理费用率25.43%,同比-12.85pcts
研发费用率49.71%,同比-52.15pcts。
归母净利润-5,337.31万元,同比减亏61.94%
管理费用同比-14.28%,
研发费用同比-37.03%所致
扣非归母净利润-8,090.60万元,同比减亏52.14%
Q1
Q1期间费用率为82.16%,
其中销售费用率为16.57%,同比-8.18pct;
财务费用率为-21.17%,同比-9.68pct;
研发费用率为57.61%,同比-69.02pct
;管理费用率为29.16%,同比-19.25pct
历史
公司2018-2021年营收复合增长率为11.15%,
财务
融资
IPO
定增
2307
拟定增募资不超过15.05亿元,
其中66,155.27万元将用于机器人视觉产业技术中台建设项目,
84,309.44万元将用于3D视觉感知产业智能制造基地建设项目。
司披露再融资公告,拟搭建“机器人视觉产业中台”,用4年时间攻关机器人视觉传感器、多模态大模型、机器人OS、量产工厂等,抢占具身智能产业发展先机。
客户
机器人
除了在服务机器人领域与云迹科技、擎朗智能、普渡科技、高仙机器人、LionsBot等国内外多家服务机器人客户实现了业务合作,
公司也已就相关产品/方案与部分人形机器人客户进行适配
公司的Gemini 335和336系列已进驻英伟达机器人平台,通过与NVIDIAIsaac Perceptor集成,公司3D相机可为其基于人工智能的感知工作流程提供高精度的深度+RGB视觉效果,适用于室内和室外环境中的自主移动机器人。
海外
24H1: 境外的收入为3023万元(yoy+45%),增速高于整体水平。
公司已与优必选、追觅、斯坦德、云迹科技、高仙机器人等多家机器人客户合作,覆盖智能工厂、仓储物流、智能巡检、酒店配送等应用场景。
在生物识别(刷脸支付、智能门锁门禁、身份识别等)
AIoT(商用服务&家用扫地&工业机器人、智能交通、家庭娱乐等)
消费电子(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等)
工业视觉
估值
flcq
买优必选就是买biotech,买奥比中光就是买CXO
看好机器人+3D打印+微软替代+医保刷脸驱动公司重回高速成长
医保核验项目
传统应用市场稳健发展。
线下支付领域,
公司与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智能终端设备,促进了3D视觉传感器在线下零售、自助货柜、餐饮、校园、酒店等支付场景中的应用
2023年,公司生物识别业务实现收入1.96亿元,同比-6.65%,毛利率为35.75%,同比-1.7pct。
线下支付方面,公司持续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推出多款专门应用于线下零售和智能货柜的支付整机设备,随着经济逐渐恢复,线下刷脸支付有望恢复增长。
“智慧医保刷脸就医”模式在全国范围持续推进,部分医院已经落地使用,首批医保终端已累计上线超10万台,公司医保核验业务进展顺利,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的医保智慧终端中的关键人脸识别模组为公司所提供,未来随着各省市的医院陆续使用智慧医保,公司出货量有望快速增长。
消费电子
消费电子收入下滑系下游需求萎靡,Vision Pro揭幕空间计算时代。2023年,公司消费电子业务实现收入105.42万元,同比-81.10%,毛利率为0.44%,同比-26.81pct,收入下降主要系下游需求放缓。苹果Vision Pro已经正式在美国发售,销量亮眼,今年有望在全球其他地区陆续发售,其搭载3D视觉传感器,可记录空间图像和电影,拉开空间计算时代帷幕,同时,iPhone 15 Pro系列支持拍摄空间视频,可在其MR头显上进行播放,手机+MR联动效应显现,有望加速安卓手机厂商使用3D摄像头。
医保核验领域,
公司全流程“智慧医保刷脸就医”系统在河南、河北、湖北、江西等省份落地。
公司为其提供人脸识别模组,该业务有望受益智慧医保加速拓展。
:2023年全流程“智慧医保刷脸就医”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部分医院落地,首批医保终端累计上线超十万台,随着良好示范效应,后续有望实现大规模出货。公司为医保终端提供关键的人脸识别模组,该业务有望受益智慧医保加速拓展
23年伴随各省市国家医保专网相继落地商用,众多采用公司模组的医保终端陆续上线,24Q1公司医保核验业务实现快速增长。https://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加快落地,公司整机设备实现突破。今年伴随各省市国家医保专网相继落地商用,众多采用公司模组的医保终端陆续上线;
23年伴随各省市国家医保专网相继落地商用,众多采用公司模组的医保终端陆续上线,24Q1公司医保核验业务实现快速增长。
23年伴随各省市国家医保专网相继落地商用,众多采用公司模组的医保终端陆续上线,我们预计23Q3起医保刷脸业务有望逐季起量。
2023年7月,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正式启用“智慧医保全程刷脸就医”,其中关键的人脸识别模组为公司所提供。
三维扫描领域,
公司携手行业头部企业创想三维推出两款高精度3D扫描仪CR-Scan Otter、CR-Scan Raptor。
两款产品可全面满足3D打印、逆向工程、游戏设计、医疗护具、AR/VR等领域对高精度、低成本3D扫描的需求,公司为其提供自研芯片及光学方案,未来可充分受益于相关领域的增长。
公司与消费级3D打印品牌客户创想三维达成战略合作,以三维扫描整体方案助力客户完善产业链布局,公司提供高精度视觉测量模组(三维轮廓仪)和智能三维扫描仪(Gemini Scan),该业务有望受益3D打印市场的持续增长。
三维扫描业务,公司与行业头部企业创想三维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未来增长可期。
工业三维测量国产替代空间大。2023年,公司工业三维测量实现收入0.31亿元,同比+16.43%,毛利率为72.16%,同比+5.8pct。工业三维测量技术此前多由欧美国家的大型工业生产厂商主导,目前国产设备正以较高的性价比逐步替代进口设备,公司与轨道交通、航空航天、风电能源等领域的企业持续加深合作,未来随着国产替代进程加速,收入和利润有望快速增长。
3D打印机业务
23Q2新增3D打印机业务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与行业头部达成战略合作
。3D打印正加速向消费级渗透,市场前景潜力较大。
公司与行业头部企业创想三维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公司AI激光雷达进入创想三维AI智能FDM旗舰机K1 Max,助力其实现高速度、高精度3D打印,并且一举解决了调平耗时长、喷嘴流量难控制、调平效果差、首层质量难以控制等FDM 3D打印机行业痛点
双方合作推出智能3D扫描仪和星云屏+AI激光雷达生态产品。考虑到创想三维22年出货量100万+台,我们看好公司绑定大客户空间广阔,并有望加速打开3D打印蓝海市场。
公司已与头部企业创想三维达成战略合作关系,AI激光雷达产品助力其实现高速度、高精度3D打印,并一举解决了调平耗时长、喷嘴流量难控制、调平效果差、首层质量难以控制等FDM 3D打印机行业痛点。此外,公司与创想三维与联合推出两款3D扫描仪,全面满足3D打印、逆向工程、模具制作、游戏设计、医疗护具、艺术创作、AR/VR等领域对高精度、低成本3D扫描的需求。24Q1三维扫描业务快速增长
公司已与头部企业创想三维达成战略合作关系,AI激光雷达产品助力其实现高速度、高精度3D打印,并一举解决了调平耗时长、喷嘴流量难控制、调平效果差、首层质量难以控制等FDM 3D打印机行业痛点。创想三维22年出货100w+台,我们看好公司绑定大客户空间广阔,并有望加速打开3D打印蓝海市场。
微软
与微软同行迈入空间计算时代。微软已于8月17日宣布停止生产深度传感器设备Azure Kinect Developer Kit,并在10月底前停止销售,同时将Azure Kinect技术产品线授权转移给公司,公司预计有望从23Q4起逐步取代微软Azure Kinect市场。
宣布停止生产深度传感器设备AzureKinectDeveloperKit,并将AzureKinect技术产品线授权转移给合作伙伴奥比中光。此举将最大化双方各自的能力强项,并鼓励开发者探索使用奥比中光等合作伙伴提供的产品,有助于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拓展优质客户,进一步提升奥比品牌的海外影响力。
同日,奥比中光发布基于HoloLens 2搭载的iToF深度传感技术的Femto Bolt产品。https://www.hibor.com.cn(慧博投研资讯)
NVDA
公司作为英伟达全球产业数字化生态布局的合作伙伴,还会持续将3D相机集成到NVIDIAOmniverse生态开发平台,以供开发者使用平台上的数据和开发软件包,助力整个3D视觉感知技术发展。
公司还与英伟达合作开发了3D开发套件Persee N1,公司产品性能卓越,深受海外龙头厂认可。
工业/人形机器人
技术成熟、产品矩阵丰富,定增建设机器人视觉产业中台。公
提供单目结构光、双目结构光、激光雷达、iToF全技术路线3D视觉传感器。
公司已服务全球超百家机器人企业,在中国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领域市占率超过70%。
公司已宣布拟定增募资建设机器人视觉产业技术中台,紧抓具身智能历史发展机遇,以充分姿态迎接机器人视觉市场需求增长。
司在机器人视觉领域具有卡位优势,已与云迹、擎朗、普渡、高仙等超过100家机器人客户达成业务合作,与微软、英伟达、地平线等AI巨头共建3D生态。
24年3月,前
RealSense销售负责人、机器人及计算平台专家及
Azure Kinect DK业务及生态负责人正式加入公司,我们认为或有助于公司开拓机器人业务及海外市场;此外,公司3D视觉感知产业智能制造基地在佛山顺德已正式动工,建成后将大幅提升产能并成为机器人及AI视觉示范园区。公司已服务全球超百家机器人企业,在中国服务机器人3D视觉传感器领域市占率超过70%。24年,公司携手新加坡LionsBot,让智能清洁机器人落地超过30个国家。同时,公司3D传感器全矩阵入驻NVIDIA机器人开发平台,有望承接NVIDIA百万机器人开发者刚需,绑定NVIDIA有望充分受益机器人具身智能浪潮。
2023年,公司AIoT实现收入1.23亿元,同比+23.50%,毛利率为49.47%,同比-2.16pct。
空间计算:
苹果和Meta均在其已发布的MR头盔中新增3D深度传感器并引入3D扫描技术,公司是全球少数几家全面布局六大3D传感器的公司,拥有全栈式技术研发能力和全领域技术路线布局。在消费电子领域,公司在2018年已为OPPOFINDX赋能助其实现3D人脸识别,助力OPPO成为全球第二款量产超百万台搭载3D传感器的手机厂商;2020年,公司为魅族17系列5G旗舰机提供ToF系统解决方案;2021年,公司为魅族18 Pro提供ToF一站式量产方案,打造3D影像时代新标杆。
3D视觉感知技术可帮助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精准定位,实现感知、避障、导航、三维地图重建等功能,使其更加智能化。公司基于自身3D视觉感知全栈技术研发能力,打造了囊括底层芯片、激光雷达、视觉模组到深度算法等在内的机器人3D视觉方案。客户方面,公司为优必选(公司战略股东,持股比例0.67%)、普渡、高仙、擎朗、云迹、猎户星空等百余家国内知名机器人企业提供3D视觉传感器。技术方面,公司已实现结构光、iToF、双目、dToF、Lidar等主流3D视觉感知技术全领域布局。结构光方面,公司于2019年量产针对机器人的双目结构光系列产品,采用公司自研芯片,是服务机器人在避障应用方面的首选方案。ToF方面,公司在2021年推出iToF智能视觉平台,并推出Femto系列iToF相机。依靠百万级成熟量产技术经验,公司为机器人客户提供的产品具备高稳定性与低成本双重优势。
商用服务机器人领域,公司已与云迹科技、擎朗智能、普渡科技等多家服务机器人客户实现了业务合作,覆盖了智能工厂、仓储物流等多个应用场景;
家用扫地机器人领域,公司与领贝机器人合作,该公司发布的新品M10系列自清洁扫拖机器人,搭载了公司自研的隐藏式MS200 dToF激光雷达,为扫地机智能路径规划提供精确的环境信息;
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推出了工业级dToF单线激光雷达,可用于工业AGV&AMR导航避障。
公司是全球少有的全面布局六大3D视觉感知技术的企业,自主研发一系列深度引擎数字芯片及多种专用感光模拟芯片,实现3D视觉传感器产业化应用。
股权
减持
增持
回购
激励
2019、2020年进行股权激励影响,2019~2020年期间费用增长幅度较大。
子主题
第四范式
主题
2014年,第四范式成立。
至今十年来,戴文渊经历了大数据、CV(计算机视觉)等风口。
发展三个阶段
技术驱动阶段、
优势卡位驱动阶段和
生态规模驱动阶段
发展历程
2014年9月,第四范式的前身北京第四范式智能技术在中国成立。
2015年通过提供应用开发及其他服务开始在金融领域为用户提供服务,以开发智能产品推荐的应用。
2018年通过提供先知平台及产品开始在零售领域为用户提供服务,以开发智能菜单推荐的应用。
2019年通过提供应用开发及其他服务开始在能源领域为用户提供服务,以开发智能储备池识别的应用,发布软件定义「一体化」解决方案SageOne。
2020年2月,先知平台获得ePrivacysealEU认证显示了第四范式对遵守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的承诺
2020年3月,核心人工智能枝术之一自动机器学习入选Gartner2020十大战略技术趋势报告。
2020年8月,发布Sage AIOS。
2020年11月,入围Gartner新兴技术与趋势影响力雷达全球代表厂商。
2021年6月,推出了企业级人工智能应用商店,亦推出了OpenMLDB。
产品
产品体系
收入拆封
(早期收入结构)
早期更多是应用开发,
逐渐AIOS收入开始起来
产品
AI基础设施AIOS
AI应用开发平台AIGS
AI业务应用
先知AI 平台(4ParadiggmSage)
产品
产品描述
主要产品是一套完整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解决方案——先知平台,
“先知”平台(Sage AIOS)是端到端的AI操作系统,
包括在终端用户服务器上本地部署的软件使用许可
及在服务器及其他相关硬件上预装了先知软件的“一体化”解决方案SageOne;
可帮助企业实现快速、规模化部署。
产品功能
AIOS的功能类似Windows系统在个人电脑上的功能,连通底层IT基础设施与各种人工智能应用,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化转型过程中需应对数据质量、建模效率、算力管理等问题,在数据内核和运行时内核的驱动下,实现企业AI规模化部署。
特点/优点
性能
可以支持超过万亿参数的模型训练,
支持毫秒级实时推理,
支持模型自学习
可使机器整体利用率提升50%
易用
先知AI平台以低门槛、低成本实现对AI场景规模化覆盖。
公司定位人工智能时代的软件企业,致力于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千行万业,帮助各行业发现更多规律,形成更大模型——用行业大模型,提升企业生产经营效率。
基于公司全球领先的AutoML(自动机器学习)技术,
实现低门槛的AI模型构建,
帮助企业低成本高效搭建模型
大幅降低了AI模型构建门槛,
通过强大的AI基础设施,生产标准化模型并进行高效复用,
将模型构建的平均周期从半年降低至天级别
,促进AI应用规模化落地。
5.0 优势
行业客户只要在平台上传不同模态的核心数据,就可以低门槛训练出解决核心问题的场景大模型
10年来,这是第四范式先知AI平台的第五次迭代,而这部分业务,在第四范式的营收占比中,已接近60%
戴文渊却认为,行业大模型,就是一条基于自身优势、通往AGI的“纵向道路”
司发布大模型推理加速卡、推理框架,推理性能提升10倍,成本下降一半。为破解大模型推理中GPU显存瓶颈,第四范式发布了大模型推理框架SLXLLM以及硬件版本的推理加速卡4Paradigm Sage LLMAccelerator(简称SLX)。通过多任务共享存储及处理优化技术,大模型推理性能提升10倍;在模型效果无损情况下,同样使用8张24G显存GPU对6B/7B大模型进行FP16推理,可部署的模型数量从8增至16,GPU利用率从55%最高提升至100%,推理成本仅为原来的一半。
值得一提的是,该能力也将集成在4Paradigm Sage AIOS 5.0中,推动大模型落地应用。
例如在使用4张80GGPU对72B大模型进行推理测试中,相较于使用vLLM,第四范式使用SLXLLM+SLX的方案,可同时运行任务数量从4增至40。
此外,推理加速卡SLX也可兼容TGI、FastLLM、vLLM等主流大模型推理框架,大模型推理性能提升约1-8倍。
7月23日,公司进一步发布了先知AIOS 5.1版本。该版本新增GPU资源池化(vGPU)能力,实现对硬件集群平台化管理、算力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快速调度,最多节省80%的硬件成本,提高GPU综合利用率多达5-10倍。
发布时间
将在2024 年3 月底发布先知AI 平台5.0 版本
核心特点
其核心特点是基于各行各业场景的X模态数据,构建行业基座大模型。
公司已经形成了一套涵盖算力基础设施、操作系统、开发工具及应用的完整产品矩阵,并差异化推出企业转型平台及服务,帮助企业设定符合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北极星指标体系与转型方案,以此深度绑定标杆客户。
产品迭代历史
先知AIOS时至今日已经发展近10年,通过1.0到5.0的进化,降低AI门槛,实现对更多场景的规模化覆盖
2015年,先知AIOS 1.0版本首次发布,通过高维、实时、自学习框架提升模型精度;
2017年,先知AIOS 2.0版本利用自动建模工具HyperCycle,大幅降低模型开发门槛;
2020年发布的先知AIOS 3.0版本规范AI数据治理和上线投产,完成建模到落地应用“最后一公里”;
2022年,先知AIOS 4.0版本引入北极星指标,最大化发挥AI应用价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2024年3月29日,公司发布了先知AIOS 5.0,一款全新的行业大模型平台。
销售方式
(标准化软件/软硬件一体机)、
在终端用户服务器上本地部署的软件使用许可
)预装了先知软件的「一体化」(AIO)解决方案
两者均使得我们的用户可以利用先知平台开发他们自身的人工智能应用。
付费模式
公司先知AI平台部署方式较为灵活,支持不同客户对运行环境的不同需求,包括软件license、服务器等。
按照调用次数收费
或者按照GPU算力收费;
毛利率
软件使用许可
业务标准化程度较高,
(2020-2022 年毛利率:96.8%/94.6%/94.8%)
我们预计软件使用许可将维持较高的毛利率水平,预计 2023-2025 年毛利率均为 93.8%
软硬件一体机SageOne
2020-1H23 收入增速分别为 143%/43%/36%/37%
预计2023-2025 年收入增速将回落,预计收入为 11.6/14.1/17.1 亿元,增速分别为29%/22%/21%。
(2020-2022 年毛利率:27.6%/27.3%/25.8%)
预计 2023-2025年毛利率较 2022 年微降,为 25.0%,
营收
21
22
23
公司2023 年先知AI 平台收入25.06 亿元,同比增长68.0%。
占总收入的59.6%
自2018 年起连续五年稳居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第一
前AI 平台上搭建的模型超过10,000 个;平台不断更新,
目前先知AI平台上构建的模型数超过10000个。
先知平台及产品(含软件使用许可与 SageOne)收入占比从65.7%下降到 51.5%,
其中软件使用许可业务收入占比由 16.8%上升至 23.3%,
SageOne收入占比则由 48.9%下降至 28.2%。
24
2024H1,该业务已支撑行业大模型在14个行业规模化应用,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公司基于“第四范式先知AI平台5.0”能力高效构建了学术翻译、健康管理、水电管理、水利、3D辅助设计、供应链、流体动力等诸多领域行业大模型
SHIFT 智能解决方案(4Paradigm SHIFT)
产品
业务描述:
基于先知平台的底层基座及行业经验,
为沉淀出一系列标准化的 AI 产品,
在金融、能源电力等领域得到广泛认可
SHIFT 智能解决方案,是第四范式为各行业提供的智能解决方案产品,是公司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重要业务部署
应用行业
广泛应用于金融、能源电力、运营商、交通运输等重要行业
并正在制造、医疗、零售等战略领域推行新的布局和拓展。
推动企业及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在SHIFT智能解决方案业务领域,
搜广推一体化平台“天枢”、
集成了先知AI平台中丰富的高维机器学习算法及高性能超高维AI框架GDBT,
在众多搜索、推荐、推送等场景中实现出色的业务效果。
某全球连锁餐饮集团基于天枢个性化推送、智能商品推荐能力,使APP客单价提升2%,年销售额增长数亿元
大模型纳管平台ModelHub、
资料查询、
智能问数、
软件操作助手(Copilot)等应用产品。
应用场景
成功案例
商业模式
按个体项目向他们收费,项目定价主要基于提供相关服务的人力消耗而定。
每份合同的平均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6百万元、人民币2.1百万元、人民币1.4百万元及人民币2.2百万元
基于用户的业务需要,人工智能应用定制项目的合同价值因项目而异,并可高达人民币30百万元以上
毛利率
(2020-2022 年毛利率:46.3%/43.5%/43.4%
预计 2023-2025 年毛利率为 42.5%
营收
20
于2018年、2019年、2020年及截至2021年9月30日止九个月,
按合同数目基准计,人工智能应用定制项目的数目分别为46个、90个、213个及249个。
每份合同的平均收入分别为人民币2.6百万元、人民币2.1百万元、人民币1.4百万元及人民币2.2百万元
21
22
23
2020-1H23 收入增速分别为 57%/211%/59%/35%
SHIFT 智能解決方案的收入12.83 亿元,增加7.4%,占总收入的30.5%。
24
Q 1
式说AIGS服务业务收入0.8亿元,同比下降5.1%
SHIFT解决方案及AIGS收入下滑主要由于季节波动性影响。
H1,
公司SHIFT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为4.53亿元,同比下降22.1%,占总收入比例为24.3%
由于24H1业务拓展重点以先知AI平台为主,SHIFT智能解决方案的开拓和发展,均会支持先知AI平台业务的增长
预计
预计 2023-2025 年收入分别为 22.3/26.7/32.1 亿元,收入增速分别为 40%/20%/20%。
第四范式式说AIGS 服务(4Paradigm AIGS)。
产品
AIGS:
AI-Generated Software
业务描述:
基于式说大模型打造的生成式 AI 软件开发平台,
专注于利用生成式 AI 技术赋能软件开发过程。
通过自动化生成代码片段、知识库应用、自动代码审查及部署功能,减少手动编码时间,降低开发者培训成本并提高代码质量
AI 开发人员套件 (HyperCycle + Sage Studio)
配备无代码开发工具的HyperCycle系列、
配备低代码及无代码开发工具的Sage Studio
是一个易于学习、标准化、自动化的 AI/ML(机器学习)平台
Sage AIOS 与 NCDP/LCDP(非代码平台/低代码平台)套件配合使用,
以协助客户设计和开发 AI 应用程序。
公司投入研发多模态、Copilot、思维链(CoT)等项目,使式说大模型不断智能化。
其中多模态提升了图像识别任务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Copilot 助力了企业内部数据处理分析;
思维链则让大模型能够形成完整的思考过程。
在Copilot 和CoT 两大核心技术加持之下,通过多模态交互,
“式说”大模型可以全方位多维度提升企业经营效能。
效果
经公司测算,AIGS 平台可以帮助开发效率提升超过30%,极具竞争力
未来,公司将继续投入AIGS平台的研发以提升生态体系的效率和创新力。
Copilot:
利用企业级Copilot能力,式说可以与企业内部应用库、企业私有数据等进行联网,
对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回答员工的问询或执行相关任务,成为业务助手;
SageGTP
并于2023年3月推出SageGPT,一款专为业务场景设计的企业级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
3月24日,第四范式发布了全新升级的“式说”(4Paradigm SageGPT),
在原有生成式对话能力的基础上,加入了文本、语音、图像、表格、视频等多模态输入及输出能力,
并增加了企业级Copilot能力。
三个阶段
即以生成式AI重构企业软件,通过Copilot、Copilot+知识库、思维链CoT+Copilot三个阶段来最终实现AIGS。
第一阶段
自2023 年2 月发布平台产品“式说”1.0 版本以来
第一个阶段是以 Copilot 的出现将企业软件改造成自然语言的交互形式,
背后是企业内部应用库、私有数据之间的“联网”;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则在这个基础上,基于 Copilot 不停地丰富这个对话框的能力,
并且积累企业用户的行为数据来形成基于企业规则的“知识库”,
这个“知识库”可以作为 AI 一次次执行复杂工作的“攻略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式为Copilot 助手增强 COT(思维链)能力,即增强其决策规划能力,
使软件系统的使用行为最终会被大模型学会,形成 AI 针对这个领域的思维链
运营
21
22
23
式说AIGS 服务收入4.16 亿元,同比增加4.7%,占总收入的9.9%。
打造SHIFT 企业生态公司客户规模显著扩大,总用户数增至445 个,其中标杆用户数达到了139 个,同比增长了33.7%
目前公司的式说大模型已经在航空制造、零售等多个行业落地,帮助客户提升运营及管理效率。
24
公司式说AIGS服务业务收入为1.63亿元,同比增长25.0%,占总收入比例为8.7%。该
公司持续优化辅助编程工具AIGSCode X产品,已经与金融、运营商、新能源车企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在编程开发等方面深入探索。
产业生态力持续扩张,通过「先知Inside模式」,将人工智能技术产品化,为各行业高效产出超30款人工智能产品,截至2024年8月1日,已覆盖超20个行业的研产供销服等各类场景,持续拓展人工智能应用边界
涉及大模型语音合成、物理仿真、多模态生成、AutoML视觉检测、搜广推等人工智能技术领域。
公司基于“先知AI平台”的核心能力,携手“范生态”伙伴,高效打造超30款人工智能产品,
2024H1,
公司持续迭代和优化产品功能,更加注重为开发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操作习惯及编程体验。
在功能层面,产品进一步优化沉浸式编码体验,开发者无需离开开发环境,直接查询所需业务、技术文档,并提高代码编写的效率和质量。
研发优势
运营
21
22
收入27.36亿元,同比+35.2%;
经调整净亏损2.40亿元,同比收窄20.1%。
23
收入42.04亿元,同比+36.4%;
来自先知AI平台/SHIFT智能解决方案/式说大模型AIGS服务的收入分别为25.06/12.83/4.16亿元,同比+68.0%/+7.4%/+4.7%,
在总收入中占比分别为60%/30%/10%
主要行业驱动来自于金融、能源电力、运营商、交运
服务终端用户新增至445户,其中标杆用户139户,同比增长33.7%,标杆用户ARPU为1,838万元,NDER为115%(
毛利率
;毛利额19.80亿元,同比+33.2%
毛利率为47.1%,同比-1.1ppt,
主要归因于业务拓展及硬件占比略提升导致;
费用
期间费用率为70.70%,同比下降35.44 pct。
销售/管理/研发/财务费用率
分别为10.07%/8.13%/42.08%/10.42%,
同比变动-3.3/-8.98/-11.45/-11.71pct
研发投入达到17.69亿元,同比+7.2%,
研发费用率超40%,
净利润
净利润-9.21 亿元,同比收窄44.3%
自2021年以来形成逐年环比减亏趋势
经调整净亏损4.15亿元,同比收窄17.6%
调整后净利润主要是加回了股份支付、赎回利息和上市费用。
2023 年股份支付从4.33 亿降至0
赎回利息从6.71 亿降至4.25 亿元,
上市费用从0.44 亿上升到0.80 亿元。
经调整净亏损率为9.9%,相较于2022年度收窄6.5ppt。
24
Q 1
收入8.3亿元,同比增长28.5%
先知AI平台收入5.0亿元,同比增长84.8%
SHIFT智能解决方案业务收入2.5亿元,同比下降14.6%;
式说AIGS服务业务收入0.8亿元,同比下降5.1%。
毛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21.1%
公司1Q24毛利率为41.2%,相比2023年下降5.9pp,主要由于行业季节性和业务结构阶段性波动影响。
H1
公司总营收18.67亿元,同比增长27.1%;
毛利润7.90亿元,同比增长12.1%
研发投入8.50亿元,研发费用率45.5%
经调净亏损额同比收窄4.0%,经调净亏损率同比收窄至9.0%。
得益于先知产品矩阵和行业大模型规模化应用,公司核心业务先知AI平台持续保持强增长,收入12.51亿,同比增长65.4%,占总收入比已达67.0%。
财务
收入
2020年、2021年以及2022年
,第四范式分别实现营收9.42亿元人民币、20.18亿元、30.83亿元,同比增速为105.0%、114.2%、52.7%
同期亏损净额分别为7.50亿元、18.02亿元以及16.53亿元。
2020年至2022年经调整亏损净额分别为3.90亿元、5.59亿元以及5.04亿元。
2022年,第四范式的经调整净亏损率为16.4%
毛利率平稳增长,分别为45.6%、47.2%及48.2%。
2018、2019、2020年和2021年上半年公司整体毛利率分别为42.7%、43.5%、45.6%和44.0%。
研发开支持续增长,2020年至2022年分别为5.66亿元、12.50亿元及16.50亿元
截至2022年12月31日,研发人员有1,420名,占全体雇员74%。
2023年第一季度,
第四范式实现营收6.44亿元,同比增长33.6%
同期亏损净额达3.04亿元,比2022年一季度亏损扩大11%左右。
第四范式已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
第四范式的应收账款却在不断的恶化
第四范式一般给客户90天的账期,目前有10亿元人民币的应收账款账龄在90天以上,其中6亿元账龄在6个月以上,但仅计提了7000万元的减值。
2020/2021/2022/1H23,公司贸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 86/94/134/180
费用率
费用率分别为 113%/111%/84%,
2020-2022 年,
公司销售、管理与研发费用率合计分别 112.5%、111.3%、84.0%,
中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占比较高,
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开支占收入比例分别为 18.3%、29.7%、14.1%。公
销售费用率和管理费用率分别从 2020 年的 26.3%、86.2%下降至 1H23 的 11.8%、57.3%
股权激励费用
2022 年计入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开支的以股份支付为基础的薪酬分别为 876 万、2.79 亿、1.46 亿,合计为 4.33 亿,占收入的比重为 14.06%。
研发投入
公司研发费用由 2020年的 5.66 亿元增加至 2022 年的 16.5 亿元
第四范式的研发费用在2018-2022年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51.2%、90.6%、60%,62%,53.7%,
研发费用率从 2020 年的 60.0%下降到 1H23 的 45.1%,
子主题
毛利率
总体 毛利率情况
2018-2023 年综合毛利率依次为 42.7%、43.5%、45.6%、47.2%、48.2%、47.1%
于规模效应逐步显现摊薄研发成本
不同模块的毛利率拆分
融资
维持第四范式的经营主要是依靠2021年融资获得的41亿元人民币
第四范式历史上累计融资10多亿美元,
自 2015 年至今共进行了共 11 次融资,合计融资额约合人民币 68 亿
融资的股东包括红杉资本、河南国新启迪、创新工场等,
拿到4大行的投资
同时获得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共同投资的AI创业公司
(有说法,戴的父亲还是丈人是其中一个银行的副行长)
早在2020年,其C轮两次融资完成后,估值就达到了约20亿美元。
(当前市值就是20亿美元,C轮以及之后的都还亏本)
21年D轮融资7亿美元
IPO
在四次申报IPO终于上市成功
基石投资人1亿美金,
公开募资则预计募资10亿港元,
两者相加预计15亿元人民币左右。
2021年8月,第四范式首次向港交所递表,拟主板挂牌上市。
计划募资约37.9亿。
2022年2月,公司递交了更新后的招股书。但因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其IPO申请状态转为“失效”
2022年9月、2023年4月,第四范式再次递交招股书,后于9月7日通过聆讯。
发行价为55.6港元/股
开盘价为63.1港元/股
投资
广州健新
第四范式于 2021 年 3 月 31 日以约 1.98 亿元收购了广州健新 66%的股份
广州健新于 2005 年 4 月 6 日在中国注册成立
是国内领先的能源电力行业数字化和智能化平台服务提供商,
理想科技
2021 年 6 月 20 日决定收购上海伊飒海(投资控股公司),并 向理想科技注资。
上海伊飒海是一家于 2021 年 6 月 9 日在中国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在 2021 年 6 月第四范式根据收购协议完成增资后,持有理想科技 44.44%的股权
第四范式于 2021 年 6 月 30 日合计持有理想科技 54.44%的股权
客户
优势行业保持增长的同时,制造、医药等行业的智能化需求也会进一步提高。
数据驱动的决策式AI龙头+生成式AI新布局,一站式解决B端企业痛点,参考海外可比公司Palantir。
2018
8 月 10 日,人工智能独角兽公司第四范式宣布签约中国工商银行,合作主要内容是基于人工智能平台“第四范式先知”,为工行提供通用的 AI 基础设施能力和标准化应用流程,帮助工行自主构建覆盖营销、反欺诈、审批、贷后管理、运营等全生命周期的 AI 业务场景应用。(新浪科技)
18-20
2018至2020年,公司用户数分别为38名,79名和156名,年均复合增长率102.6%,
标杆用户数同步提升,由2018年18名增长至2020年47名,年均复合增长率61.6%,标杆用户数为38家,同比增长46.15%。
客单价年均复合增长率达77.6%,于2020年实现1230万元,
20
拥有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石油、国家电网等大型客户,已提供20余项成功案例
其中反欺诈AI模型准确率、慢性病预测准确率较专业医生基于临床经验标准预测均有2-3倍提升,化工品价格预测准确率更是达到99%。
21
2021H1用户数为126家,同比增长73.91%。
2021H1单客户平均贡献收入1030万元,同比增长41.1%。
22
23
2023年公司持续拓展大用户优势,总用户数445个(+9% yoy),
,其中标杆用户数为139个(+34% yoy),
标杆客户平均营收1,838万元(+3% yoy)
,标杆用户的NDER(净收入增长率)为115%。
24
公司标杆用户收入占比58%,相比2023年的61%略有下降。
1Q24,公司总用户数124个,其中标杆用户数54个,标杆用户ARPU 890万元,同比增长64.0%
客户种类
公司客户包括
直签客户和
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客户;
过去三年,公司
直接购买解决方案的直签客户占比维持在20%左右,
剩余80%为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客户,
2021H1直签客户占比有所上升,达到29%
客户行业
覆盖银行、证券、保险、零售、能源、医疗制造七大行业
公司深耕金融、能源电力、运营商、交通运输等行业,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广泛应用于金融、零售、制造、能源与电力、电信及医疗保健等领域。
公司主要客户包括工商银行、中石油、中石化等国内外标杆企业,
其中在2022年营收占比前三大下游客户分别为能源与电力(20%)、金融(17%)、运输(13%)。
公司头部客户包括银行、三大运营商、国家电网、中石油、中广核、人民日报等头部央国企
20-22
23
目前收入贡献较大的行业包括
金融(2022/1Q23,后同:16.9%/19.8%)、
能源电力(20.3%/11.4%)、
运输(13.1%/30.0%)、
电信(10.7%/7.4%)、
科技(9.7%/5.2%)
、教育(7.6%/6.5%)。
应用场景
客单价
标杆客户的单客户平均贡献收入从390万元增长至1790万元,呈现量价齐升态势。
公司标杆客户同比增长33.7%至139 家,标杆客户的NDER(净收入增长率)为115%,
客户留存率
标杆客户具有较高的留存率,
如 2021 年公司具有 75 位标杆客户,
至 2022 年仅有 7 名客户流失,
客户留存率为 90.67%
2020-2021 年标杆客户留存率均处于较高水平,分别是 81.25%、89.36%
,2018-2022年,公司客户总数/标杆客户数量分别从38/18家增长至409/104家
市占率
20
第四范式先发优势显著,占据IDC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第一位,在决策类人工智能市场占有率达18.1%,相继入围The Forrester Wave,Gartner十大战略新兴技术趋势,Forrester Now Tech等,成为全球领先的AutoML代表厂商和AI技术领先厂商。
。2020年按收入计,第四范式是中国最大的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提供商。
第二大选手百度的市场份额为10.7%
根据灼识咨询报告,按2020年相关收入计,在以平台为中心的AI决策市场上,前五大参与者合计占约50.3%
四范式为首,市场份额为18.1%,
阿里、华为、腾讯等互联网企业市场份额紧随其后。
21年一个客户的对比
对第四范式了解不多,但公司里装了一套他们的先知AIOS产品。这产品是通过一个第三方项目公司带进来的,开始我们还不知道是第四范式的产品,估计是通过授权方式卖给人家的。现在我们要做一个AI项目,想着把这个平台用起来,需要扩展一下算力资源,了解了一下,先知产品扩展收费还挺贵,一个CPU大概1万多,一个GPU大概5万多,我们项目大概需要48个CPU,4个GPU,光产品软件就要70多万,打完折40多万。我们比较了一下BAT的产品,从功能上说,Saga AIOS比BAT的AI平台还是差一些的,而且它封闭性比较强。从价格上看,阿里主要是公有云方案,腾讯有公有云有私有化方案,但私有化价格较贵,百度平台无论功能还是价格,都是最好的。 感觉第四范式的AIOS还是适合他们自己用于AI的项目,减少开发时间。真正作为产品和BAT竞争,还是竞争不过的。他们的优势应该是AI的场景项目。 下图是我们做AIOS和BAT产品的功能比较。以BAT产品功能为基准,红色部分是AIOS具有的,黑色部分是其不具有的。
百度的AI产品和技术能力不错,但没有行业能力,不能直接进行商业化落地,要和别人合作才行。拼技术,第四范式不如百度,拼行业落地能力,百度不如第四范式。
AI场景很多都是行业碎片化的场景,BAT嫌麻烦,都不愿意干
先知应该是按照硬件配置来收费的,因为AI计算主要依靠CPU和GPU,所以按这个收费是一种比较靠谱的模式。
。但感觉作为独立产品,先知的产品力还不是特别强,限制挺多。这个产品更多应该是帮助项目实施的时候加快实施过程,也便于后期维护。像我公司原来用到先知的那个项目,先知产品是不收费的,只收项目实施费。现在想去利用这个产品做别的项目,要增加算力,就要收费了。我们一算,价格还挺贵,功能也不够好,还不如去买百度。所以第四范式的能力应该还是体现在商业落地上,而不是产品上。
22
,在 IDC 22 年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达到 32.7%,位列第一。
2022年按收入计,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以平台为中心的决策类人工智能提供商;
23年
第四范式与华为云市场份额并列第一。
其次是九章云极、创新奇智
星环科技在机器学习与 AI 市场的投入本次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IDC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软件市场规模达377.4亿元人民币,
相比2022年上升26.2%,
其中计算机视觉市场市场规模达101.1亿元人民币,
机器学习平台市场规模达35.1亿元人民币
先知AI平台自2018年起已连续五年稳居中国机器学习平台市场份额第一,且在机器学习操作平台(MLOps)厂商评估排名中也取得了中国区第一的成绩。
主题
同行估值(2404)
月之暗面 30 人估值 90 亿、
minimax 估值 175 亿,
王小川的百川智能估值 135 亿人民币,
第四范式 220 亿
公司估值
市净率:2.36
总市值:134.34亿
港股市值:76.97亿
毛利率:43%;
净利率:-9%;
市销率:134亿/40亿=3.4PS
对照商汤;
收入
第四范式
,第四范式实现总营收18.67亿元,同比增长27.1%;
核心业务“第四范式先知AI平台”收入显著,达到12.51亿元,同比增长65.4%,占总营收比例的67.0%
023年全年营收为42亿元,同比增长36.4%
商汤
24年上半年总营收为17.4亿元,同比增长21%。
23年全年营收为40.41亿元,同比下滑6.86%
毛利
第四范式
24年上半年毛利润为7.9亿元,同比增长12.1%,毛利率为41.2%
商汤
024年上半年毛利润为7.67亿元,同比增长18%,毛利率为44.07%
研发投入
第四范式
上半年的研发投入为8.5亿元,研发费用率高达45.5%
商汤
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8.92亿元,同比上升6.1%
亏损
第四范式
经调整后的净亏损额同比收窄4.0%,净亏损率同比收窄至9.0%
24年上半年经调整净亏损为1.69亿元,净亏损率为9%,同比收窄4%
商汤
24年上半年净亏损为24.57亿元,净亏损率为141.22%,但亏损同比收窄21%
客户
第四范式
商汤
应收
第四范式
商汤
估值
第四范式
:最新价格为28.85港元,市盈率为**-20.29**,市净率为2.37
换手率为1.67%,成交量为4,461,200股
商汤
最新价格为2.12港元,市盈率为**-11.78**,市净率为3.00
换手率为5.15%,成交量为1,779,279,384股
估值对比
业绩估值
股价
241005
2403,解禁
提示3月27日公司迎来上市后第一个解禁期、
2409
已获香港联交所于9月5日批准,将近1.32亿股内资股转为H股,涉及的参与股东共36位。
该批股份转为全流通股后,集团的H股数量增加97%至近2.7亿股。
。第四范式近期股价拾级而下,较今年高峰的115港元下跌68%
2024年9月30日,港股及A股涨势如虹之下,“AI独角兽”$第四范式(06682)$ 却低开14.9%,之后股价一路向下放量插水至上市新低18.8港元,跌幅达52.1%
各轮入股的成本价
相关
前第四范式AIOS总经理黄缨宁近日成立"贝陪科技"
管理层
戴文渊
戴文渊曾就职于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
也负责过“百度凤巢”(百度的搜索营销系统)的研发
他觉得技术需要服务于解决核心问题,“不是因为有了机器学习的技术,你才硬套上技术去解决公司的问题”。
公司核心团队多来自百度,包括戴文渊、陈雨强、胡时伟等,具有资深技术背景
公司拥有20余个AI竞赛世界冠军,300余项核心专利,和400余篇顶级学术论文,人才和技术储备充裕。
子主题
股权
子主题
戴文渊直接持股及透过其妻子吴茗女士、北京新智、范式投资、范式隐元、范式出奇及范式天琴合计控制公司41.18%的股份
其中范式投资为第四范式员工激励平台,其他主要股东包括红杉中国、博裕景泰、国新启迪等。
券商推荐
中金
、目标价55港元,基于3.8倍2025eP/S估值。
第四范式以AIOS平台为核心、提供高效建模开发套件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是国内领先的企业端AI平台及解决方案供应商,其AIOS平台+解决方案+服务模式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
AIOS平台作为技术底座,1Q23AIOS平台毛利率超90%;
同时,公司通过SHIFT行业解决方案和AIGS服务降低业务及IT人员使用门槛,已赋能多个行业实现数字化转型。
根据CIC报告,中国决策型AI市场2027年有望增至2,104亿元,2022年第四范式在国内以平台为核心的决策AI市场占有率22.6%,位列第一。
商业模式对标美国Palantir、通过金融行业先发优势驱动行业示范效应。
大基金
目前抛售第四范式的资金认为,最终是大模型一统天下的,第四范式只能是小阁关东风,慢慢淘汰
商业模式
第四范式是个行业大模型平台,商业形态借鉴了Salesforce或Palantir,“对应的是To B科技市场,市场规模会大很多”。
我们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做行业大模型,其实从十年前创业第一天开始做的就是行业大模型。
在我看来,所谓的行业大模型不是一个行业一个模型,而是一个场景一个模型
所谓的行业大模型下面会分成很多不同的场景,或者可以说行业大模型是场景模型的一个集合。
比如体检报告预测并不代表医疗,而是代表医疗的一个场景,或者说是慢病管理的场景。
这些场景也可能是特殊的模态,比方说医疗场景可能是体检报告,金融可能是信用报告。基于这些特殊的模态,我们要去构建生成式AI模型。
我们解决一个问题,它有确定的模态,有一批数据,之后就是去训练一个基座
行业大模型要解决行业问题,同样也要训练行业基座大模型,只不过模态不是语言。
就像预测下一个体检报告,数据的模态是体检报告。
第四范式承担的主要是平台的开发。
。或者咱们说个最极端的例子,假设OpenAI能够把它所有的语料传到AIOS 5.0,第四范式平台下面也有足够多的GPU,我们的平台就能开发出一个GPT。
各行各业的行业大模型都不可能由第四范式一家来解决。
我们不是选择发布几千、几万个模型,
而是发布一个行业大模型的开发和管理平台,这也是先知 AIOS 5.0的核心价值。
我们的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一个To B类的科技商业模式,用行业大模型平台,服务千行百业。
其实国内头部的行业整体科技预算,都是在千亿(元)规模,比如金融、能源、医疗等。
和openai的区别
我们可能提供大模型技术,但最后的商业形态借鉴的是Salesforce,或者Palantir。
OpenAI是一个大模型公司,商业模式借鉴的是Adobe,这是有区别的。
和SAP类比
(1)类比SAP,尽管项目投入周期也很长,诞生了SAP 咨询顾问和实施顾问职位,但其彻底重构客户体验、业务模式和运营,采用全新的交付价值创造收入并提高效率,并且诞生了相对标准化的产品,实现了产品商业模型跃升;
(2)此类公司享受从大客户做起,伴客户成长而成长的确定性,大企业本身具备成长性和前瞻性,公司成长天花板来自于客户的不断进阶与转型,同时有望扩大客户面进一步服务中小客户。
风险
技术风险:人工智能技术更新迅速,需要不断投入研发以保持竞争力。新技术研发不足,会面临市场被淘汰的风险。
市场竞争风险:人工智能市场竞争对手的增加可能会影响市场份额和利润。
项目管理风险:人工智能项目的实施周期长、复杂度高,如果项目管理不善,可能会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等问题。
下游不确定性风险:客户需求变更或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项目范围扩大或预算超支,对投资回报产生负面影响。
营收不及预期:公司平台业务的规模性效应是支撑公司后续营收持续增长的重要假设,若平台业务的拓展不及预期,则会造成公司营收增速的下降。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将公司若干实体列入实体清单,可能会对公司业务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沟通学习
王铖桦
曹杨
樊聪
万雨
业绩驱动力
#1:行业渗透率不断提高
1)客户覆盖范围不断扩大
2)单个客户应用程序日益复杂:
#2:横向扩张至更多垂直领域
公司已全面覆盖零售、制造和能源等多个领域
子主题
中心主题
主题
主题
主题
其2022年营收规模仅为5.26亿元,较2021年相比业绩腰斩,市值跌至152亿元,2023年上半年业绩比2022年上半年缩水60%,经营亏损和净亏损率都在持续恶化
云从科技不只是收入大幅下滑,其应收账款也大幅计提减值,坏账比例高达46%,
1)亏损获客,只为了把收入和合同做大,一般毛利率会恶化,一旦恢复正常获客后毛利率会明显反弹,由于客户质量不高后续坏账风险很高;
2)虚增收入,操控多个主体与公司进行非正常的交易,毛利率会控制的比较稳定。
结合收入、毛利和应收账款的情况,我们不得不怀疑云从科技当年为了冲击上市收入的水份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