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2章 审计计划
注册会计师,审计第二章 审计计划是注册会计师为了完成各项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标,在具体执行审计程序之前编制的工作计划。
编辑于2024-10-27 17:41:52第2章 审计计划
初步业务活动(承接业务时做的工作)
目的 3各方面
具备执行业务的独立性和能力
不存在因管理层诚信问题而可能影响CPA保持该项业务的意愿的事项
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对业务约定条款的误解
内容 3各方面
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时响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动作,是否做了什么
目的决定内容
审计的前提条件
财务报表编制基础(可接受性、适当性)
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性质
考虑编制财务报表的目的
考虑财务报表的性质(特点、特征) 整套或者单一报表
考虑法律法规是否规定了适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就管理层的责任达成一致意见
按适合的基础编制财务报表(按规矩编表)
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
向注会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管理层确认责任的形式
向注会提供书面声明
审计业务约定书
实质就是设计合同
基本内容
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2、注会的责任 3、管理层的责任 4、指出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5、提及注会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期形式和内容(双方各两责,目标和范围)
特殊考虑
考虑特定需求(17项)
连续审计对约定条款修改的情形(去年同一公司今年是否重新签约)
管理权变动、所有权变动、被审计单位性质或规模发生变化、法规变动,编制基础是否变动
约定条款的变更(保证程度高变为保证程度低)
业务变更的原因(文不对题)
环境变化对审计服务的需求产生影响
对原来要求的审计业务的性质存在误解
合理理由
管理层施加限制或其他情况引起审计范围受到限制
没有合理的理由,注册会计师不应同意将审计业务变更为保证程度较低的业务
总体审计策略和具体审计计划
总体审计策略=总体审计方向:范围、时间、方向、资源
审计范围:审计涉及到的领域和内容(14条)
审计方向:该项目的工作重点
审计资源:该项目的人力的安排
具体审计计划(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范围)——三大类计划
风险评估程序——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询问、分析、观察、检查
计划实施的进一步程序
进一步审计的总体方案:控制测试及实质性程序
实质性方案
综合性方案
拟实施的具体审计程序
控制测试
实质性程序
其他审计程序
根据注会的职业判断决定
关系
1、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是具体审计计划的核心 2、 审计计划是贯穿于整个审计的始终,可能会不断修改
审计过程中对计划的更改
计划审计工作的变革贯穿于整个审计业务的始终
计划修改后做到2个应当
应当对审计工作进行相应的修正
应当在审计工作底稿中记录做出的重大修改及理由
指导、监督与复核
影响其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的主要因素
被审计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
审计领域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执行审计工作的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审计重要性
重要性概念机理解(是一项错报,是否影响使用者决策)
概念的理解
站在CPA角度来看:重要性是CPA对财务报表总体能够容忍的最大错报
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的经济决策,则错报是重大的
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及被审计单位及环境做出的,并受错报金额、性质或者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确定重要性注意的2点:
如果被审计单位的经营规模较上年没有重大变化,通常使用替代性基准确定的重要性不宜超过上年度的重要性
确定重要性水平时,不需考虑与具体项目计量相关的固有不确定性
选择百分比考虑的因素
财务报表是否分发给广大范围的使用者——广大范围,百分比低
被审计单位是否由集团内部关联方提供融资或大额对外融资——大额对外融资,百分比低
使用者是否对基准数据特别敏感
重要性水平的确定——确定3个种类的重要性
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在制定总体审计计划时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恰当的基准*适当地百分比
重要性水平:即重要性的金额
特定类别的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
法律法规或者使用的财务报表编制基础是否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对特定项目计量或披露的预期
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相关的关键性披露
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财务报表中单独披露的特定方面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整体重要性的50%-70%)
概念:低于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或者低于特定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重要性);所有的业务都必须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最少一个,可以是多个
实行实际执行重要性的原因:扩大注会的安全边界(使审计工作更安全、谨慎、更符合职业怀疑的原则要求)
确定执行的重要性
对被审计的单位的了解
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
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审计过程中修改重要性:原因
审计过程中发生重大变化
获取新信息
通过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经营的了解发生变化
在审计过程中如何运用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确定需要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交易、账户余额及披露:汇总的影响、低估的影响、舞弊的影响
实际执行的重要性用来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性质、时间及范围
错报
错报的定义
指企业报表项目金额、分类或列报,与编制基础的差异或注会认为的必要调整
错报的目的:确保不累积的错报连同累积的未更正错报的汇总数不会超过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不构成重大错报。
明显微小错报临界值确定可能考虑的因素4个
(1)历史情况:以前年度审计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数量和金额; (2)重大错报风险: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3)客户要求:被审计单位治理层和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与其沟通错报的期望; (4)监管要求: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指标是否达到监管机构的要求或投资者的期望。
错报分类
事实错报:毋庸置疑的
判断错报:注会认为管理层对财务报表中的确认、计量和列报做出不合理的不恰当的判断
推断错报:通过测试样本估计出的总体的错报-已发现识别的具体错报
明显微小的错报可不累积;错报的汇总数=已识别的具体错报+推断错报 =事实错报+判断错报+推断错报
对审计过程识别出的错报的考虑
错报可能不会孤立发生
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导致某些错报未被发现
评价发现的错报
选择基准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财务报表要素(如资产、收入、利润)
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及所处行业的经济环境、
被审计单位的所有权结构和融资方式
基准的相对波动
常用的案例
盈利水平稳定:税前利润
盈利、亏损幅度较大:3-5年的税前利润或亏损的平均数
新设企业:总资产
开放式基金:净资产
研发中心:成本或营业费用
公益性基金:捐赠收入或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