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洞察人性第一部分 人类的行为
阿德勒心理丛书 《洞察人性》第一部分 人类的行为,《洞察人性》一书分为“人的行为”和“性格科学”两大部分,详细阐述了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并论述了在处理个人和世界的关系、个人和伙伴的关系、个人的生活模式等日常关系时,如何运用这些基本原理。
编辑于2024-10-27 23:03:26洞察人性 第一部分 人类的行为
第一章 心灵
心灵的基本概念、前提条件
会运动、有生命的生物才有心灵。心灵与运动关联紧密,自由运动能力决定了心灵所有的发展,便成了最初能确定的前提条件。
心灵的功效
心灵能让生物代代相传,保障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稳定发展,便是一切人类心灵活动的终极目的
心灵与外部环境存在无数关联,全部跟生物本身即人类特质、人体自然属性、人类优点与不足有关
心灵目标
心灵的一切活动都有相同的目标,这是最明显的特征。目标决定心灵。
自然与心灵都有各自的法规,双方有实质性的差异。这项原则是所有跟自由意志相关的问题的原则
根据行为推导目标,必是深刻理解人类必不可少的步骤之一
作用于一个人心灵的基本要素,在婴儿阶段就已经确定,已展现出成年后的重要性格特征。
第二章 心灵活动的社会性
影响人们关系的决定因素
宇宙的自然属性;社会、国家政治、传统类的固定制度与风俗
绝对真理
心灵只有兼顾社会生活规律,才能解决问题
将社会生活规律视为世界上仅有的绝对真理,相信对人类能力、制度受限引发的种种问题,坚定不移地加以解决,就能逐渐拉近跟绝对真理的距离
社会生活必不可少
人类生活先由宇宙自然的影响决定,之后还要受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种种相沿成习的社会规范约束。人类所有的关系都取决于社会需求。
社会生活是出于人类安全需要,他保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安全和适应
所有主动的行为都源自欠缺干,以达成满足安宁、完美为目标。
社会生活状况是心灵最初顾及的点,语言是人们产生概念了解不同价值观的工具
社会感
要判断一个人性格的优劣,须站在社会立场上,以个人的社会价值大小作为标准评价
第三章 儿童和社会
婴儿所在的环境
这个世界一方面在赐予,另一方面又在索取;一方面能让人们的生命需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要人适应
两种心理现象
对力量与权力的维系,这两者便是他感知到的成人的行为与方式
极力展现自己的柔弱,让大人悉心照顾他
身体缺陷和反常的环境像孩子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用不合理方式提出要求会给孩子造成一样的影响
很多人才能与潜力恰恰是受欠缺感鼓励,才大量发挥,孩子若极力想弥补缺陷就会重塑自己,成长成健康心理的人
困境的作用
心灵成长期间遭遇的困境,都会导致孩子社会感的发展收到阻挠或者歪曲
几种困境
健全且完全发育的身体,是维系人类文明最基础的前提条件
缺乏柔情
身体有缺陷和无法得到父母照料的孩子会遭遇相似困境,无法挖掘其爱的本能,导致执拗不断加深,不了解什么是爱、如何去爱。
部分成人,包括父母老师欠妥的教育也会形成上述态度
过多柔情
被家里保护太好或被宠坏的孩子容易建立悲观的世界观,性格内向,环境适应力差
人类社会属性
所有孩子的心底都有几位稳固的社会感,它会在某些情况下发生改变或扭曲
地位:包括个人在宇宙中占据的地位,及其面对身边的环境与生活问题的态度
社会属性与生俱来,人生来会追求社会感,社会关系会在孩子之后成长中,不断加强对心灵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 人所生活的世界
怎样了解世界
心灵能力:接纳外部环境给自己留下的印象,以适应身边的环境。心灵会追逐一项确切的目标。
了解全世界时,孩子会动用一切身体器官,尤其是感觉器官
孩子跟世界接触,往往是借助对某种器官或者器官系统(感觉系统运动器官)的特殊关注
某人用于探究世界的器官或是器官系统,将作用于他与世界的一切关联,因此一旦了解这种器官或者器官系统,便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
世界观的构成要素
人心里都有一个最终目标。要了解一个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其心底的目标,全面客观的评价其行为,了解该目标对一切行为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知觉:是心理认知能力,而不只单纯的生理迹象,对这种能力的观察与解析能让人们对他人的心灵世界有全面透彻的认知
记忆:记忆和评判这两项功能,对人们的心灵不可或缺。记忆也是有目的性的。指引总体人格的目的掌控了所有记忆
想象
想象即知觉重现,而知觉的对象并未出现,以知觉为基础形成的崭新且独一无二的事物
幻觉与错觉相似,有一模一样的基本环境和精神威胁,差异是错觉与外界维持着一定关联
幻想
灵魂的一项创造机能。幻想与白日梦也被归为灵魂的创造活动。预测与预先判断是幻想的要素之一,也是一切运动生物的基本能力,跟人类运动性存在紧密关联。
幻想清晰程度在想想之上。幻觉即由某种真实存在的事物产生的幻想。它源自人的目标和目的。
最沉重的精神压力与对无法达成目标的畏惧,容易让人产生幻想。在遇到困难时沉迷于幻想实际是对现实的逃避
能轻易诱发幻想:1)多多运用想象 2)让高级神经中枢无法发挥辨别功能
梦的概述
了解人的梦能轻易了解其性格。它自古便是人类思想的重要构成,难以解析。也能帮解决精神问题。一个人只要尝试战胜困境维护自己地位,梦中便会在展现对自己的追逐。
移情或认同
除了感受真实发生过的事,灵魂还能感受、预知即将发生的事。由于能自由运动的生物会不停地遭遇调节适应问题,因此该能力对提升其不可或缺的预测功能大有帮助,即认同或移情。
人与人沟通的过程中会发生移情,要了解对方,一定要站在对方立场,对其产生认同
极度缺少社会感与疫情能力的人,将对与人合作持完全拒绝的态度。
催眠及暗示
人受社会感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都愿意被环境影响。影响的一方有多顾及被影响一方的权利,后者就又多自愿接受前者的影响。要对别人造成影响就得让人觉得他的权利获得保障,才能最大的施加影响。
压力过大会让孩子形成无条件遵从的性格。无条件遵从会让人被身边任何一点改变严重影响--比如灵媒
明事理的人最易受影响,其社会感遭到扭曲的情况并不多见。热烈期待占据高位,掌控别人的人则与之相反,难以受到影响
对权利的追逐欲望越强,接受教育的可能性就越低
催眠
在他人的命令下产生的睡眠,这是其神秘性的源头。催眠着的命令只在被催眠着心甘情愿选择遵从时发挥作用,后者的本性与性格占据着决定地位
人在被催眠期间的所作所为,只取决于其心理态度。 催眠期间,灵魂最精致的成果,即判断机能发挥不了任何作用,这是催眠最关键的特征。
暗示
暗示归类于印象与刺激。而人在对某种印象有了感受后,便会继续受其影响。 至于目标,则是这样一种印象,其展示为另一个人的要求与请求,游说别人接受自己的思想便是此人的目的。 改变被暗示对象内心原有的思想或使之增强,便是暗示发挥作用。
第五章 自卑感及对认同的追逐
童年初期的处境
孩子为获得人生的平和与安全,将采取怎样的方法,孩子将确定怎样的生存目标,将通过何种路径朝目标进发,都取决于自卑。
损坏可塑性的情景:1)夸张、增强、恒久的自卑 2)获得安全、平和、社会均衡及掌控他人,极力超越环境的目标
导致自卑的情景:1)提出超出孩子能力范围内的要求 2)过于看重孩子保护过度或不在意孩子 3)让孩子长期处于讥笑恐慌 4)毫不掩饰的撒谎 5)过分严苛的教育
弥补自卑
自卑感、欠缺感、不安全感,共同决定了个人的生存目标。在确定追逐优越感这一目标是,社会感的程度与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孩子对不安全感与自卑感的理解,决定了其不安全感与自卑感的权衡标准。
为了减轻自卑感,精神会尝试借助代偿机制。精神也会在自卑感的压迫下,或在自身脆弱无援的思想压迫下,为战胜自卑情结,不惜倾尽所有力量。
过度追逐名利之人跟社会有难以调和的矛盾,他们冲动、没耐性、不顾及他人。部分孩子为保证自身对环境影响,极力追逐权利,以抗拒的态度对待平常的工作与责任。
正常的心灵发育也许也会受阻,想要了解人性,只需了解这些阻碍有多重要
生命曲线图及宇宙观
阐述一个人童年时期印象与现状的关联,据此描绘出人的生命曲线图(精神轨迹图),个人一切运动以此为依据。该曲线表示了个人从幼年开始遵从的行为模式
由于婴儿阶段留下的印象会指明孩子发展的方向,预测其对将来挑战的应对措施必先找其最初的童年记忆
为孩子创造一种不会轻易对人产生错误认知的环境,很关键
人类行为模式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坚固异常,这是其独有的一项特征。 要了解某种现象实质意义,务必要明白其在 一个人人生价值观中的价值。 要了解一个人的精神生活,务必认可个人表现均属相同行为模式。
人类一切行动基于对某一目标的追逐,无论何时均有条件约束行为。
犯错的根源是所有人在对自身的成功经验与精神财富加以利用时,都以自身独有的生活方式为依据,并对该生活方式做出某种程度的增强。
洞察人性 第一部分 人类的行为
第六章 人生准备
可将心灵所有的表现视为为某项特殊目标做的准备,这是个体心理学的一项基本原则
游戏
游戏将孩子为未来做准备的方法展现得一清二楚。我们应将游戏当成教育的辅助方式,推动心灵、想象、生存技巧发展的刺激元素,不能视为随意玩闹。
游戏的意义并不仅限于为人生做准备,还能展现、完善孩子的社会感的社会锻炼,这是另一项关键特征。孩子在游戏中有何表现,可作为其拥有多少社会感的依据。
孩子游戏中的三大要素:为人生做准备、社会感、追逐优越感
游戏与心灵密切相关,不要从旁干扰,要多观察,不能随意对待
专心与不专心
专心是心灵活动的重要特征之一。专心对心灵来说代表了一种态度,也相当于心灵的积极准备
难以集中精力的原因
集中精力时,会因疲倦、病弱受到阻挠
部分不愿集中精力之人,是缺乏对事物的兴趣。抗拒倾向也是无法集中精力的关键原因之一
对世界有真正、真挚的兴趣,是让注意力觉醒的关键元素。精力不集中不代表缺少专心能力,只表明其对自己应集中精力的情境没有兴趣。想从该情景中抽身离去。
过时犯罪及健忘
做为一种极端的精力不集中,过失犯罪的根源是一个人对其他人缺乏兴趣,精力全集中在自己身上
无意识
我们能有意识地强迫自己一定程度上集中精力,但刺激精力集中的大半包含在无意识领域内兴趣,而非意识。无意识也属于心灵活动,而且是关键的心灵元素。
你的一切心愿、兴趣、做法全取决于你对人类社会的态度,这态度才是重点。所以,别人对你和你自己的评价不重要。
心灵能掌控意识,即心灵会把所有对心灵活动不可或缺的事物保存在意识中。心灵还会将一些事物保存在无意识中,或使其完全变为无意识,以保护个人行为模式。
人们只会采纳自认为能为自己创造价值的事物,将所有自认为有好处的事物全都放在意识中,将所有会损坏固有行为模式的事物全丢进无意识中。
梦
要毫无顾虑地以梦为依据,推导一个人的人格,一定要解析其人格时,从心灵其他的表现中找出强大的依据,为我们对他的梦做出的解析提供证明。
人的总体人生态度决定了其做的梦。关于他的梦的结构特征与意义,我们要了解某个人的态度,以及他如何在这时与那时之间建立关联。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梦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是最重要的,思想感情本身并不重要
说明做梦之人致力于解决某一人生问题之余,梦还说明此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梦中社会感与权力的追逐影响做梦之人与外界关系的元素也清晰展现。
天赋
天赋,只做出种种判断的过程中,个人展现出的特殊能力
个体心理学实验以找到发展过程中隐藏的积极因素,而非判断发展程度为目的
要把孩子思维与判断力与其它心灵活动关联起来思考,不能让其跟总体心灵活动脱节
第七章 性别
劳动分工与性格差异
个人的社会感与个人对权力、优越感的追逐这两项元素,共同掌握了所有心灵活动。个人了解社会生活规律的程度和接受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劳动分工程度取决于此两项元素的彼此关系。
个人以何种态度对待他人,其参与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劳动分工程度如何,共同决定了其本身的价值。所有人能发挥自身的才能,没人被浪费,无论是人的体能还是只会,都用在了对的地方,这样的劳动分工是有价值的。男女的分工也遵循此规则。
在现代社会中,男性占据掌控地位
男性在现在社会占掌控地位,因此社会分工、劳动分工包括法律规章的制定都在维护男性的统治地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体会到的男女地位差异,在潜意识层面进一步加深了男性的特权,成年的父亲给孩子也树立了各种榜样。久而久之,女性开始反抗,追求男性特征和男性同等的权力,并且对自己的性别有反感情绪。
所谓女性的“低贱”
所谓女性的低贱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精神控制,早起许多文化包括《圣经》第都视女性为原罪,女性的地位是长久以来的社会成见,是个悖论。
成因
在判断一个人的价值是,人们的依据往往是其社会发展现状乃至自己片面意见,因此误判成为常事
习惯在评判一个人的价值时,以这种成见为依据,人们便难以了解人的心灵发展现状将决定此人有何种表现与能力
对女性价值的贬损必导致人们以固定模式为依据,将思想划分为不同类型,每种都很极端。深层析研究表明,女性在心灵发展中受阻,是其部分“低贱”表现的原因
对女性身份的逃避
男性明显占上风,阻碍了女性心理发展,并对自身的女性身份不满
抗拒女性身份的类型
努力超男性化迈进(男人婆、假小子)---在对孩子的教育中也会经常惩罚孩子,强制性教育
被驯服
深感痛苦却无法摆脱
后果
被当成低贱群体的女性,大半是最关键最艰巨的教育任务承担者
没有教育能力\逃避女性责任(成为修女)
男女紧张的关系
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是让所有人认可自身性别,让男女真正实现均衡和协调的最佳方法。要解决男女关系,首先务必让女性认同自己的女性身份,因此支持女性追求平等与自由是大家的责任。
试图做出改革
男女同校
男女平等需从小教育,尊重女性,平等对待,认可自己的性别。社会伊始没有人规定什么性格应该是女性什么应该是男性,这些都不过是社会长期以来赋予的成见。
第八章 家庭情况
长子
自小占领较好的心灵成长地位,重视权力,维护规则(因为规则对自己有利),也容易故步自封
幼子
自卑(与生理缺陷孩子类似,因为生来身体会比哥哥姐姐弱小)
比其他人更上进,易竞争过度(教育中不可过度看中成绩,面对过度竞争需反其道而行之)
次子
竞争意识强,也容易确立过高目标,易焦躁(与仇富心理类似)
独生子
易过度受宠爱受关注,导致责任心缺失,独立性差
多女一子中儿子
易舍弃勇气和信心或者会努力奋斗
中国式重男轻女情况可能不同,会产生与独生子类似的情况可能比独生子更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