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超敏反应(1)
这是一个关于超敏反应(1)的思维导图,定义:指机体受到某些变应原刺激后,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超敏反应
定义:指机体受到某些变应原刺激后,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和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I型超敏反应
发生机制
致敏阶段
变应原
变应原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I型超敏反应的抗原。
吸入性变应原,如植物花粉颗粒。
食物变应原,如牛奶和鸡蛋等。
药物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有机碘化合物。
IgE及其受体
IgE是亲细胞抗体,可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的FC受体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及胃肠道粘膜等处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合成。
与IgE的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
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上皮及皮下的结缔组织内靠近血管处。
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数量较少。
嗜酸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粘膜上皮下的结缔组织内,循环血中仅有少量存在。
激发和效应阶段
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的作用
释放的介质主要有:1.预存在颗粒内的介质组胺和激肽原酶。 2.细胞活化后,新合成的介质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及细胞因子等。主要作用 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腺体分泌增加。
嗜酸性粒细胞的作用
活化的肥大细胞能产生细胞因子,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殖。活化脱颗粒释放LTs主要碱性蛋白和PAF等。
临床常见的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过敏性休克:常见的有药物过敏性休克和血清过敏性休克。
呼吸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哮喘: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有明显的家族史。 有即刻相和延缓相两种类型。
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主要因吸入植物花粉致敏引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
消化道过敏反应
主要表现为过敏性胃肠炎。少数人吃鱼虾蛋等食物或服用某些药物后,可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
皮肤过敏反应
摄入或接触药物食物。肠道内有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可引起皮肤出现荨麻疹,特异性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防治原则
远离变应原
特异性脱敏疗法
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对抗毒素皮试阳性,但又必须使用者可使用小剂量,短间隔多次注射抗毒素血清的方法进行脱敏治疗。
特异性变应原脱敏疗法:已通过测试而确定的变应原,可多次间隔较长时间小量给患者皮下注射以达到脱敏的目的。
药物防治
主要是使用那些可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的药物 生物活性介质拮抗药以及改善靶器官反应性的药物等。
免疫生物疗法
主要是制备某些分子来降低Th2细胞的活性,促使Th2型免疫应答向Th1型转换,下调IgE的产生。
亦称过敏反应,主要由粘附于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上的IgE介导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性的。
II型超敏反应
抗原:可以是细胞固有的抗原,如红细胞的血型抗原血小板肺基底膜以及肾小球基底膜的抗原等;也可以是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在细胞上,如某些化学药剂,药物及病原微生物的抗原等。
抗体及所致的溶细胞作用
抗体:主要是IgE IgM等。
溶细胞作用
激活补体裂解靶细胞。
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ADCC作用:抗体IgE的Fab段与靶细胞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NK细胞上的FcγR结合,介导NK细胞杀伤靶细胞。
临床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输血反应:血型不合的输血所引起的血细胞破坏,有溶血性和非溶血性两类。
新生儿溶血症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某些药物与体内血细胞膜结合,或因病原微生物感染辐射等改变血细胞膜的抗原性质,诱生相应的抗血细胞抗体而引起血细胞减少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一种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及抗体刺激性超敏反应。
血清中的抗体与细胞上的相应抗原或半抗原结合,活化补体,激活吞噬细胞和nk细胞等引起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沉积的条件
抗原物质持续存在。
形成IC的大小
抗原抗体的比例
抗原抗体的理化特性:抗原抗体的带电性结合价相互作用的亲和力,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特异性。
解剖和血液动力学因素:肾小球和滑膜中的毛细血管成成为IC最易沉积的地方。
IC引起的组织损伤的机制
IC沉积是引起损伤的始动因素。由于IC可以活化补体,吸引白细胞积聚浸润在血小板参与下引起炎症反应,局部缺血和出血这才是组织损伤的直接原因。 沉积的IC还可通过c3b受体活化巨噬细胞。巨噬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不仅增强沉积部位的炎症,其在炎症修复阶段所致的促增生作用可能是产生永久性病理损伤的原因。
临床常见的I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局部免疫复合物病:多见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
全身免疫复合物病
血清病:某些机体在初次注射大剂量一种抗毒素血清7~14天后局部出现红肿,全身皮疹,发热,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及一过性蛋白尿等症状。一般病程较短停止注射后可以自行康复。
免疫复合型肾小球肾炎。
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结合,形成中等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IC,在一定条件下可沉积于全身或局部血管壁基底膜或组织间隙激活补体引起已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IV型超敏反应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变应原后产生具有效应作用的细胞,引起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
引起IV型超敏反应的抗原,包括病毒胞内寄生菌,寄生虫,真菌和细胞抗原等。
临床常见的IV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胞内寄生菌和某些病毒,寄生虫,真菌感染机体后,机体在产生细胞免疫的同时,易发生IV型超敏反应。 由于这种超敏反应由感染诱发,且需感染因子持续存在,故称感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鉴于此原理,临床上借用结核菌素试验以判断机体是否对结核杆菌有免疫保护力。
接触性皮炎
某些个体的皮肤接触半抗原性化学物质,后半抗原可与皮肤角蛋白胶原蛋白或细胞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刺激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发生DTH。一般多见于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后数小时或数天内出现可持续数天到数10天。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硬结水泡等重症者可有剥脱性皮炎。
其他
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是由针对同种异型抗原的t细胞介导的一种DTH。主要表现为单个核细胞局部浸润为主的炎症反应,直至移植器官的坏死。
由致敏t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18~24小时后产生t细胞介导的,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的48~72小时到达高峰。
理论上超敏反应分为4种类型。但在临床表现上并为界限分明。往往同一抗原在不同机体可引起不同的反应,而某些相似的临床表现也可由不同机制所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