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血液循环(一)
生理学--血液循环思维导图,内容详细,本脑图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欢迎补充。
编辑于2024-11-19 00:09:50血液循环(一)
心肌细胞
工作细胞
心室细胞
心房细胞
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
房室交界
房室束
浦肯野纤维
心肌细胞特性
工作细胞
兴奋性
兴奋性的周期变化
绝对不应期
1.对应全部收缩期和部分舒张期
2.对应动作电位是:0,1,2期和3期部分。原因是钠离子通道失活
局部反应期
相对不应期
超常期
传导性
特点
同步化
功能合胞体:在结构上相互隔开,但是在功能上却如同一个细胞(由于心室肌或房室肌之间通过入闰盘连接,他们的兴奋传递几乎同时发生,出现同时收缩的现象。)
心房到心室通过特殊传导系统传递,实现心房心室收缩不同步进行
特殊传导系统:窦房结→心房→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网→左右心室
心房到心室的唯一通路(传播速度最慢)
传播速度最快
房室延搁
定义: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最慢,且是心房到心室的唯一通路,兴奋经过此要延搁一段时间才能传到心室的现象
意义
1.使心房心室收缩不同步
2.使心室的充盈和射血
心房,心室的内传导系统特点
2高速
心房与心室传播速度快
窦房结,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快
1低速
房室交界传导速度慢
收缩性
发生机制:钙离子内流促使肌质网钙离子释放进而引起肌肉收缩
特点
1.同步收缩
2.不发生强直收缩
注意区分与房室延搁的机制区别
有效不应期导致
自律细胞
传导性
自律性
兴奋性
1.解释:自动节律性
2.自律性最高的是:窦房结(即起搏点)
正常起搏点
潜在起搏点
异常起搏点
3.影响自律性的因素
4期的去极化
最大复极化电位与阈电位之差
心肌细胞工作电位
工作细胞
0期:钠离子内流
1期:钠离子通道失活
2期: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内流减弱,外流增强)
3期:钾离子外流
4期:直接回到静息电位
自律细胞
窦房结P细胞
0期:钙离子内流(慢反应细胞)
1期
2期
3期
4期:直接从复极化最大点位去极化
浦肯野细胞
0期:钠离子内流(快反应细胞)
1期
2期
3期
4期:直接从最大复极化电位去极化
心脏结构特点
四口
左右房室口
左右动脉口
四腔
左心房
左心室
右心房
右心室
四瓣膜
心率与心动周期
心率
心每分钟波动的次数
正常值;60-100次/min
心动周期
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和舒张所用的时间
=60/心率
特点
1.舒张期>收缩期
2.心房和心室都处于舒张期称为全心舒张期
全心舒张心房向心室充盈占80%
组成
收缩期
舒张期
两者关系
相反
心率的变化主要影响心动周期的舒张期
心室的射血过程(表格)
等容收缩期
动脉压力>心室压力>心房压力→房室瓣膜关闭→出现第一个心音
快速射血期
心室压力>动脉压力,心室压力>心房压力→向动脉射血
室压达到峰值,射血占80%
慢速射血期
心室压力>心房压力,心室压力(略)<动脉压力
由于血液具有动能通过惯性
心室容积最小
心室充盈过程
等容充盈期
动脉压力>心室压力→动脉瓣关闭→第二次心音
快速充盈期
心房压力>心室压力,动脉压力>心室压力
心房与心室的压力差逐渐增大
慢速充盈期
心房收缩期
占20%
心房收缩起辅助作用
心室起主导作用,心房起辅助作用。射血完全来于心室,充盈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心室,心房起辅助作用
心脏泵血功能评价
每搏输出量
一侧心室一次搏动输出的血液量
正常值:60-80ml/次
每分射出量(心输出量)
射血分数
=每博射血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00%
心指数
每搏功,每分功
心力储备
定义: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所需要而增加的能力
心率储备(主要)
通过加快心率来提高心输出量
搏出量储备
收缩期储备(主要)
增大收缩能力和射血分数
舒张期储备
增大心室舒张末期的容积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
前负荷-初长度
调节搏出量的重要因素
心脏前负荷指的是:心脏舒张末期容积
心脏舒张末期容积=回血量+余血量
前负荷决定初长度
最适前负荷-最适初长度,其中达最适前负荷时,心室压力压力=12-15mmHg(通常情况下,心室收缩末期的容积压力是5-6mmHg
心定律(Frank-Starling定律)
根据心室功能曲线
心室能自动调节心回流量和搏出量之间的关系
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前负荷↑-初长度↑-心肌收缩张力↑-搏出量↑
异长自身调节
定义: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本身长度(初长度)调节心肌细胞收缩的强度进而引起搏出量
特点:
后负荷
大动脉压起后负荷的作用
大动脉压↑
直接效应:心室等容收缩期↑-射血期↓-搏出量↓
继发调节:由于搏出量↓而静脉回血量不变-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前负荷↑-初长度↑-搏出量回升
肌肉收缩能力
不受前后负荷影响,这种改变不受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故称为“等长调节”
受体液和神经调节
调节持续剧烈运动的心率
心率
心率在40-180次/min,心率越快,心输出量↑
心音和心电图
心音
概念:心动周期中,由于心肌收缩舒张,瓣膜启闭以及血液冲击心室膜和动脉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而产生的声音
PS:还有第三第四心音
心电图
概念:将引导电极置于人体表面一定部位,记录到整个心动周期中心肌综合电位变化曲线
血管生理
血液流向
心室→大动脉→中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大静脉→心房
各类血管的功能及特点
弹性贮器血管
组成:主动脉,肺动脉及其大分支
功能
心脏收缩射血
大动脉弹性扩张,缓冲血液对管壁的压力
大动脉弹性扩张,储存部分血液,将动能转换为势能
心脏舒张回血
大动脉弹性回缩,将势能转化为动能将剩余血液推向外周血管
意义:弹性收缩压,同时使心脏的间断射血转化为持续射血,并维持一定的舒张压
分配血管
大动脉到小动脉均属于分配血管,功能是将血液分配到个组织器官
阻力血管
小动脉和微动脉
血流阻力
概念:血液流动时,血液与管壁以及血液分子之间的摩檫力
血流阻力越大血压降低越快,血液流动越慢
外周阻力
产生于小动脉和微动脉的血管阻力
交换血管
毛细血管
容量血管
血压
概念:血管内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动脉血压
一般指主动脉血压
测量部位:肱动脉
特点:有周期性波动
指标
收缩压
心室收缩,动脉血压升高达到的最大值
正常值:100-120mmHg
舒张压
心室舒张,动脉血压降低达到的最小值
正常值:60-80mmHg
脉搏压(脉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
正常值:30-40mmHg
平均动脉压
心动周期,每个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
大约表达式:平均动脉血压=舒张压+1/3收缩压
正常值在100mmHg 左右
表示方式:收缩压/舒张压
血压的生理变动
男性>女性
老年>幼年
激动>平静
昼夜变化
一般早晨会有一个早高峰,所以吃降压药在早晨
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
大动脉硬化是大动脉弹性降低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多少;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指标是:循环血液与血管容积之比
心脏射血--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保证大动脉血液不会流空,有贮存。使收缩期只有1/3的血液流向外周,2/3的血液贮存在动脉血管
动脉管壁弹性
缓冲血液对管壁动脉压的压力
贮存血液以及能量
基本条件:足够充盈的血液和心室收缩射血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
静脉血压
特点:压力小,没有波动周期
不同血管起的作用不同
容量血管
收缩和舒张调节回心血量
微静脉
收缩和舒张影响毛细血管压力,调节体液分布
如果微静脉压力过高导致毛细血管压力偏高→组织水肿
分类
外周静脉压
各器官静脉的血压
中心静脉压
胸腔大静脉和右心房的血压
中心静脉血压的高低取决于
心脏射血能力
心脏射血能力越强,中心静脉压越小
静回血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外周静脉返回右心房的血流量
静脉回血量越少,中心静脉压越小
临床意义
反应静脉回血量以及心脏功能
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指标
影响因素
静脉压易受重力影响
从平躺位到直立位
心脏水平以上:静脉血管塌陷,容积减小
心脏水平以下,静脉血管充盈,容积增大
静脉回心血量
影响因素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临床联系
大量输液,容量血管血管收缩;大失血
心脏收缩
临床联系
右心衰——体循环淤血,颈静脉怒张,肝脾肿大,组织水肿;左心衰——肺循环淤血
体位改变
临床联系
长期卧床突然站立;高温久站
继发调节
eg.神经调节...
骨骼肌的挤压
肌肉收缩(肌肉泵):由于静脉瓣的作用,当肌肉收缩时血液只向心脏方向流动,增加静脉回心血量。肌肉泵对克服重力的影响、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下肢静脉压,防止组织水肿具有重要生理意义
肌肉舒张:由于静脉瓣的作用,血液不会回流,有利于毛细血管内血液流向静脉
肌肉节律性收缩→静脉回流↑;肌肉持续收缩→静脉持续受压→静脉回流↓
呼吸运动(呼吸泵)
胸膜腔内为负压 ,有利于胸腔大静脉扩张
负压是指,胸膜压小于大气压
微循环
定义: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功能:给全身各组织,器官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转运代谢物质,调节血液与组织液的平衡
三种微循环路径
迂回路径(营养路径)
途径: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网→微静脉
主要功能:物质交换(因为通路迂回,流速慢)
直捷路径
途径:微动脉→后微动脉→通路毛细血管→微静脉
主要功能:促进血液快速通过毛细血管经静脉回心
动-静脉短路
途径:微动脉→动-静脉吻合支→微静脉
主要功能:调节体温(当环境温度下降是,动静脉短路关闭,减少血流量)
微循环的调节
一些概念:
前阻力: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组成
前阻力主要受代谢产物的影响:若代谢产物减少则使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该毛细血管通路关闭,没有物质交换已而导致代谢产物增加,促使毛吸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网开启,进行物质交换循环往复。
真毛细血管网的轮流交替开放是局部体液调节(代谢产物)进行的负反馈体调节
真毛细血管网的开放关闭是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调节,其中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又受代谢产物调节
微动脉是受交感缩血管神经调节
后阻力:由微静脉组成
若前阻力增高,则毛细血管流量减少,毛细血管压力减小
若后阻力增高,则导致血液瘀滞,使毛细血管压力增高
毛细血管血压:其大小取决于毛细血管前阻力与后阻力的比值。其中比值↑,毛细血管血压↓;反之则↑。
血液循环2
组织液
定义:存在于毛细血管,组织细胞,毛细淋巴管之间的间隙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
组织液的生成(对应Cap过滤)
一般发生在毛细血管动脉端
影响因素:毛细血管血压(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渗压
组织液的回流(对应Cap重吸收)
一般发生在毛细血管静脉端
影响因素:毛细血管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有效滤过压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
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
内脏神经
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自主神经)
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的结构
结构
神经调节的特点:
双重神经调节(交感神经,迷走神经)
体液调节
自身调节
主题
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不等的量,组织液通过淋巴管回流入血
组织液→淋巴管→血管
要理解毛细血管滤过和重吸收的概念
滤过
Cap内→Cap外
由于毛细血管血压
重吸收
Cap外→Cap内
由于毛细血管胶渗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