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灵创造幸福
关于幸福,心灵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维、信仰和价值观。这些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
编辑于2024-11-26 22:04:12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前言。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种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考。他们通过自我反省、慈悲为怀、淡然面对生活、简朴生活、尊重生命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
我们人是色身和精神五蕴和合组成,精神就是心意识。前六识意识,第七第八是潜意识。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了是断见,我们做好事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做坏事来生不用受恶报,没有因果观念,这个世界就完蛋了。又说人死了有灵魂,是常见,我们佛教不叫灵魂,叫有取识,先来后去做主翁,这个有取识也是无常的,到四果阿罗汉或八地菩萨,转识成智。
关于幸福,心灵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维、信仰和价值观。这些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前言。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种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考。他们通过自我反省、慈悲为怀、淡然面对生活、简朴生活、尊重生命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
我们人是色身和精神五蕴和合组成,精神就是心意识。前六识意识,第七第八是潜意识。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了是断见,我们做好事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做坏事来生不用受恶报,没有因果观念,这个世界就完蛋了。又说人死了有灵魂,是常见,我们佛教不叫灵魂,叫有取识,先来后去做主翁,这个有取识也是无常的,到四果阿罗汉或八地菩萨,转识成智。
关于幸福,心灵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维、信仰和价值观。这些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
心灵创造幸福
一、如何面对逆境
不接纳,痛苦的放大器
不幸的遭遇
健康问题
生死问题
家庭问题
人际关系
事业发展
天灾人祸
带来的后果
方寸大乱,一蹶不振,使人生陷入烦恼,甚至使整个家庭落入痛苦的深渊。
原因
当事人的不接纳,而不是逆境本身,正是这种不接纳,把原来的那点痛苦不断放大
内心有一种恒常的设定
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么稳定,事实上,它时刻都处在无常变化中。如果不能正确面对逆境,人生就会充满随时可能引爆的定时炸弹。
我的感悟
个这个世界一切万法都是无常的缘起的,一切法必归于灭包括我们的五蕴身心,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我们认为我们的这个五蕴身心是我,由我又延伸出我所,我的父母、我喜欢的人统统是不老、不死、不病的。但无常故,老病死必然会来临,我们不接纳无常,所以会产生很多痛苦。
接纳,转化的智慧
从内心正视“无常”,接纳现实的能力
你能接纳的话,伤害就到此为止,不会进一步发展。接纳不等于认同,更不是纵容,所以事后可以根据对方的情况,以适合的方式进行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对方,而不是自己要论输赢,争对错。
不再继续制造新的苦因。
有不少人通过学佛,使家庭和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得到很大改善,夫妻相敬如宾,父子上慈下孝,同事和睦相处,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人生的真相
从我们出生的那天起,没有一刻不在生灭变化中,没有一刻不在走向死亡。
我的感悟
我们一般把无常看的很消极,无常也有积极的一面,我种菜我知道,如果种子是常,它永远是种子不可能长成菜,我们生病就永远不会好,我们今天凡夫永远是凡夫,无常故种子长成菜,无常故病会好,无常故可以转凡成圣。
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无常是因缘果报的一种展现,接受无常也是接受因果,保持觉知不用贪嗔痴去滋润也就不再种轮回的因。
凡是内观,自我反省,境随心转!
让逆境成为修道助缘
逆境对人生来说未必是坏事。古代有个成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顺境
顺境有时会成为麻醉剂,让人忘乎所以,在顺境中沉沦,
福,如果不知善用,会成为灾难的温床,堕落的资本;
逆境
逆境反而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对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
祸,如果善于转化,也会成为全新的起点,励志的动力。
意义
正确面对逆境,接纳逆缘,既可以避免无谓的烦恼,也有助于人生的历练和成长,更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反之,如果不能接纳,一味抗拒,逆境非但不会就此远离,还会让我们沉溺在痛苦中,难以自拔。
我的感悟
我们要善用因缘,正面来的是助我的,逆着来的是成就我的。外境往往就是在我们最执著的、最放不下的地方考验我们,这就是我们的下手处,是我们最应该超越的地方,我们要感恩这些因缘,没有这些因缘,一直都是顺境你要修多久,三大阿僧祇劫吗?犹大成就了耶稣,歌利王、提婆达多成就了佛陀。
幸福要有福
五福临门
五福
长寿
古代医疗条件有限,人们往往会因一些并不致命的疾病早夭,能够颐养天年,安然享有人生,可谓人生重要的福报
富贵
包括富和贵两部分。富是指财富,能够生活无忧,精神富足;而贵是指地位尊贵,品行高尚,受到世人的恭敬。
康宁
身体健康,内心安宁
好德
德是德行,从外在来说,是待人处世的原则和素养,从内在来说,是健康、正向的心理因素。
善终
临命终时身无病痛,心无挂碍,能安详自在地离开人间,而不是突遇横祸或久病在床。
追求幸福也要从五福着手,不仅拥有外在财富,还要身心健康,德行高尚
我的感悟
实现五福我们因上努力去具足,健康五大信念、十善业等等善行,都是实现五福的因缘,因为因果通三世我们种的因今生能不能感果,我们不执著,随缘。
要有福,先培福
三种福田
慈悲心-悲田
慈悲普天下的劳苦大众,从慈悲心出发,帮助他们获得快乐,解决痛苦,就是在长养慈悲,耕耘悲田
感恩心-恩田
对有恩于你的人,比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朋友,包括一切众生,乃至山河大地,都怀着感恩心去回报
恭敬心-敬田
对有德者心生恭敬,包括我们的老师、宗教师,也包括社会上德高望重的人
我的感悟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功不唐捐。通过行善可以建立正念,获得平和、安宁的状态,我们更容易保持觉知,更容易运用正见,观察内心,体会无常、无我、空性。临命终时不堕恶趣。
提高认识,智慧没有烦恼
外境、心态和认识
有什么样的认识,决定了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因为我们眼中的世界,只是呈现在认识上的影像,是被个人感觉改造过的。
我们对那个人有好感,看他做什么都顺眼;对那个人很讨厌,看他做什么都不顺眼。
佛教既不是消极心理学,也不同于积极心理学,它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如实、正向的思维。所谓如实,就是和事实真相相符。
一帆风顺时,不至得意忘形,因为它未必长久;遭受挫折时,也不会受伤太深,因为它就会过去。有了这样的认识和心态,就能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为所累。
如实认识
曾经认定为“我”的一切,和我们只有暂时的关系。
佛法讲“无我”,并不是说“我”这个色身不存在;讲“空”,也不是否定一切存在的现象,而是要否定我们附加于自我和世界的错误设定。
当内心不再有迷惑烦恼,我们所感受到的幸福,将是生命本质的存在。它不需要依赖任何外在条件,无论在什么环境中,我们本具的智慧光明都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喜悦。
我的感悟
我们六根处六尘摄取尘境为心境,形成我们的认识,如果实相是一条直线的话,喜欢就抓取,直线就凸起,不喜欢的就排斥直线就凹陷,我们心理呈现的是贪嗔痴加工过的凸凸凹凹的曲线,而非实相。世间的一切都是缘生法因缘和合而成,无常因、无常缘所生的法云何有常?只有一法是常法,那就是涅槃,本来如此,不增不减!
多欲为苦,知足常乐
欲望和幸福感
幸福的两个条件
追求
欲望的满足
幸福的本质
人们追求的幸福只是一种感觉而已,是欲望达成后的满足感。
通过满足欲望得来的幸福,其实是一种假相,非常短暂。
追逐欲望的过患
我们付出的很多努力,既不是生存所需,也不是生活和生命的需要,而是攀比让自己停不下来。
未来考量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的重要条件,就是看他有没有休息能力。有休息能力,才可能有健康的身心,才可能获得幸福。
欲望使我们很忙很累。当我们的需求越来越多,同时也意味着,对外在世界会有越来越多的依赖。而依赖越多,依赖对象发生变化的几率就越大。
其实世界时刻都在变化,但只有那些我们需要、在乎并发生联系的部分,才会让我们受到影响。所以,少一分需要,就能少一分在乎和影响。
欲望还使我们的生存成本越来越高。
我的感悟
一切欲望的根源是为了保护我和我所,求不得不是真的求不得,而是好了想更好,有了100万想要1000万。懊悔过去目标未来,不如过好每个当下,知足长乐,智慧随缘。
幸福来自心灵
心的不同层面
心是痛苦的源泉
那些不健康的负面心理则是我们的敌人,会不断制造痛苦和麻烦。
放任魔性,结果只能是堕落恶道,长劫受苦。
心是快乐的源泉
当内心没有烦恼时,我们很容易开心。
健康的良性心理是我们的朋友,会让生命得到提升,给人生带来幸福快乐,给社会带来安定和谐。
开启佛性,能让我们成就圆满的智慧和慈悲;
从自利到利他
三种功德
一是断德,即断除一切烦恼;
二是智德,即圆满无量智慧;
三是悲德,即成就大慈大悲。
真正的幸福,应该代表生命本质性的存在。
开发觉性,生命才能真正成为幸福的存在,也能源源不断地给众生带来幸福。
我的感悟
我们的心有两个模式,就像手机有酷狗和QQ音乐两个音乐播放器一样,平时我们用酷狗用习惯了甚至已经绑定微信支付宝了,当打开一个音乐链接是会自动酷狗打开,我们甚至都忘记有qq音乐了。我们的心也是一样,一个贪嗔痴烦恼的模式,一个是没有贪嗔痴的自在模式,不管遇到什么境界我们可以做主把心安住在没有贪嗔痴的地方。别人骂我我可以不生气,我们为什么不去用呢!
结束语
首先要具备接纳一切顺逆境界的能力,这样才不会被外境所转,保持平和与从容。
其次要认识到带来幸福的诸多因素,时时耕耘福田,使福报可持续发展。
第三要提高认识,以积极正向的心态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第四要避免追逐欲望带来的过患,这是破坏幸福的大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