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生命的回归
我们人是色身和精神五蕴和合组成,精神就是心意识。前六识意识,第七第八是潜意识。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了是断见,我们做好事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做坏事来生不用受恶报,没有因果观念,这个世界就完蛋了。又说人死了有灵魂,是常见,我们佛教不叫灵魂,叫有取识,先来后去做主翁,这个有取识也是无常的,到四果阿罗汉或八地菩萨,转识成智。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前言。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种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考。他们通过自我反省、慈悲为怀、淡然面对生活、简朴生活、尊重生命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
关于幸福,心灵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维、信仰和价值观。这些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七夕活动策划
南北粽子
绘本阅读理念
创作工具思维导图
快速阅读核心技巧
自媒体教学笔记
茶文化旅游
演讲活动策划方案
2010年管综:学者追求真理
《老年社区服务》项目单思维导图
生命的回归
前言
人生
生活
基本生存
生活质量
物质生活追求
改善物质
精神生活追求
生活品味的提升,即艺术的生活、宗教的生活。
作为每一个生命体来说,生存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只有人类才会在解决生存问题之后,进一步追求生活质量。
精神生活基于对自身的超越,是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生物所特有的现象。
生死
一般宗教认为
人在肉体之外,还有独立的灵魂。
基督教
受到限制的尘世生命在上帝拯救下,分享上帝的生命而获得不灭的新生。在他们虔诚的祈祷中,死亡作为通向天堂的门户,又意味着新生的开始。
唯物主义者认为
生命是物质的产物,形散则神灭,属于断灭论、一世论。
科学只能研究和改造外部世界,对于人类自身的认识,却显得力不从心。相对于唯物主义者的结论,宗教家提倡的两世论,认为生命中有独立不变的灵魂,又落入了常见,同样是不究竟的。
佛教
所谓死,只是一期生命的结束,是生命形式的改变,但同时也是下期生命的开始。
生命
物质系统
物质就是我们现有的色身,即生物学家所说的,组成肉体的那些成分。
精神系统
而精神同样有着独立的系统,有自身的遗传信息,那就是阿赖耶识中储藏的无始以来的业因。
学佛的意义
是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
是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
是从认识生命到彻底改善生命的过程
我的观点
认识的回归
观念和行为的关系
一方面,观念会指导行为,决定我们的各种选择。
另一方面,这些行为的结果也会影响并改变观念。可以说,我们成长的过程,就是认识世界和人生的过程。
我们的感觉
首先,我们的感觉非常迟钝。
其次,我们的感觉带有错乱性。
由此可见,在认识世界的问题上,我们的感觉固然不可靠,处于发展中的科学也不是绝对真理。
我们的情绪
亲情和血缘,则使认识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正见的重要性
佛法认为,一切迷惑都源于众生的无明,这是错误观念的根源,也是烦恼、痛苦乃至犯罪的根源。所以修行首先要建立正见,从闻思修、四法行到八正道,都是以正见为前提。
正见无常,可以摆脱对永恒的执著。
正见无我,可以摆脱由我执产生的烦恼。
正见因缘因果
可以避免主观、片面、狭隘的认识,如实看待世界,善巧处理事务。正见因缘因果,我们就有能力坦然面对种种顺逆境界。
面对顺境不必骄傲自得,因为那是过去种下的善因所招感,无法永远拥有;面对逆境也不必怨天尤人,我们只是在承担自己犯下的过错,又能怨得了谁!
正见因缘因果,还可以为未来生命规划出美好的蓝图。我们希望有什么样的未来,现在就该播下什么种子,从因上改造它。
根尘二和合生识,根尘识三和合生触,俱生受想思,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色法,受想行识是心法,根据心的功能不同定义的名词名相,属于意识,第七识、第八识,属于潜意识,不是说有八个心,是心的八个功能。功能本身没有错和对这个说法的,只是功能,就像刀可以杀人也可做手术救人一样。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与无明相应的行造贪嗔痴身口意三业,与明相应的行造不导致生死的清净业。12环,环环相扣,破无明得慧解脱,断贪爱得心解脱。有的人说我每天挺好的也没有什么烦恼,我说句不客气的话,你是与痴相应的。我们学佛真正要断的是第七识末那识俱生我执潜意识的贪嗔痴,至少要有未到地定的专注力加文字般若缘起正见的法住智要有,才能进入如实观照的层次。不然都是在心的表面下功夫,解脱不可能的。
自然的回归
人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和自然本是一体,我们的生活也本该和自然息息相关。
追求物欲的过患
一味追求物欲,使我们必须投入更多时间来赚钱。
一味追求物欲,使人失去了内心的宁静。
一味追求物欲,是引发争斗的根源。
一味追求物欲,还是破坏地球环境的罪魁。
我们要回归自然,学会享受自然的给予。
遵循简单、自然的生活原则
使我们的内心更为单纯。
使我们能更好地保护地球有限的资源。
使我们不必将所有时间用来为满足物欲而奔忙,享有生命的闲暇。
使人与人之间可以和平相处,减少由激烈竞争带来的犯罪现象,乃至各种战争。
欲望的本质是贪爱,学佛要断贪爱,因为贪爱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我和我所,助长我执的。这样说我们是不是要去奉行苦行呢,也不是。佛陀反对折磨自己身体的苦行,也反对享乐主义的享受,而是过中道的生活,能满足我们身体能健康的基本需要就有可以,这是修行的基础条件,知足长乐。
自我的回归
自我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我执的关系,才导致私有制的产生,乃至一切不平等现象。
因为我执,人类不但对我有着深深的贪恋,还进一步希望更多的东西为我所有。
我执,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
我执,引发人生的种种烦恼,又是社会犯罪的祸根。
五蕴非我
色非我
受非我
想非我
行非我
识非我
无常
苦
非我
我的三个特征:单一性,永恒性,不变性。无我才有轮回,证得无我不用轮回。 色蕴:物质,从物质生起的能力比如磁场、能量等,还包括身心造作产生的业力。 受蕴:领纳境界而受纳于心而引起的情绪作用。 想蕴:认识境界时,心摄取境相现为心相。由此表象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 行蕴:对境而起引生内心,经心思的审虑、决断,出以动身,发语的行为即引发身口意的动力。 识蕴:认识境界,能起识别、统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