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前言。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种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考。他们通过自我反省、慈悲为怀、淡然面对生活、简朴生活、尊重生命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
编辑于2024-12-11 16:10:12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前言。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种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考。他们通过自我反省、慈悲为怀、淡然面对生活、简朴生活、尊重生命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
我们人是色身和精神五蕴和合组成,精神就是心意识。前六识意识,第七第八是潜意识。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了是断见,我们做好事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做坏事来生不用受恶报,没有因果观念,这个世界就完蛋了。又说人死了有灵魂,是常见,我们佛教不叫灵魂,叫有取识,先来后去做主翁,这个有取识也是无常的,到四果阿罗汉或八地菩萨,转识成智。
关于幸福,心灵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维、信仰和价值观。这些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佛教徒的人生态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悲观还是乐观,消极还是积极,前言。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表现出一种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考。他们通过自我反省、慈悲为怀、淡然面对生活、简朴生活、尊重生命以及追求智慧与解脱等方式,形成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人生观。
我们人是色身和精神五蕴和合组成,精神就是心意识。前六识意识,第七第八是潜意识。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了是断见,我们做好事也就没什么意义了。做坏事来生不用受恶报,没有因果观念,这个世界就完蛋了。又说人死了有灵魂,是常见,我们佛教不叫灵魂,叫有取识,先来后去做主翁,这个有取识也是无常的,到四果阿罗汉或八地菩萨,转识成智。
关于幸福,心灵是人类内在的精神世界,它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思维、信仰和价值观。这些内在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我们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反应,从而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前言
作佛教徒的修行和生活
自身修行
向社会传递佛教的思想内涵
展现佛弟子应有的精神面貌
消极还是积极
对佛教的误解
信佛只是老来无事的安慰,或事业、感情受挫后的疗伤之道
导致:许多人对佛门敬而远之,担心信佛后失去人生乐趣
一、消极、积极的定义和产生
消极和积极的表现
消极、积极的定义
指对某事没兴趣,从而不努力、不作为、不争取,甚至有意识地回避、抵制,反之则是积极。
做该做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
如果对有意义的事不努力,这种消极是负面的,需要改变
如果热衷于无聊甚至错误的事,乐此不疲,这种积极也是负面的
盲目的积极不可取
如果说不辨是非的积极是错误的,不可取的
明知故犯的积极就是在有意作恶,是必须禁止的
消极和积极的产生背景
价值观
你觉得什么重要,什么有价值,或是对什么感兴趣,被什么所吸引
人生经历
种种挫折长此以往,让我们看问题不免偏于消极,总是想到并夸大可能出现的障碍,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尝试。
一路顺利,使我们看问题往往更积极,也更有信心去争取
外部环境
政治、经济、集体潜意识
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
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待不同的事,人们会作出各自的选择。至于选择什么,既受认识和经历的影响,也受环境的影响。这种选择决定了我们的人生道路,也决定了生命的意义所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热衷的事,但有些事只会让人沉迷、堕落甚至危害社会,是在积极地造恶业;也有些事能改善心行,提升生命品质,于人于己都有利益,是在积极地修善业。
我的感悟
积极和消极是通过我们的身、口、意表现出来的,身口意是受我们的知见也就是价值观和习气决定的----见思二惑。作为佛弟子我们的积极是以结果导向善、导向觉悟、导向自理利他为目标的。积极努力的方向也很重要,在必败的领域里,毅力和坚持只会让人南辕北辙,输的更惨。我们既要学会积极的努力也要学会积极的放下,积极努力修习戒定慧修,积极努力放下贪嗔痴,当我们学法的路上遇到很多障碍时,首先我们接纳这些障碍,理智的分析障碍的因缘,然后要发大愿,为佛教、为众生,让愿力成为我们克服障碍的动力。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积极的是正面助我的,消极的是反面成就我的。一切因缘都当成我们修行的善知识。所以我们要多找人事物的好处,时间长了,我们心里装的都是阳光,我们自己不想好都不行。
二、佛教是消极的吗
认为佛教消极的原因
首先是出家制度引起的。出家人要放弃世俗生活,放弃对家庭、感情、财富、地位的占有和执著。而中国的传统观念是以成家立业为人生大事,以传宗接代为尽孝之本,进一步还要荣华富贵,光宗耀祖。
其次是生活方式引起的。世人热衷的无非是吃喝玩乐,尤其在今天,整个社会不断鼓动欲望,刺激消费,让人耽于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双重享乐。但出家人素食独身,少欲知足,很多人对此感到不解,觉得佛弟子不热爱生活,与时代格格不入,是典型的自讨苦吃。
第三是处世态度引起的。世人都有强烈的我执,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和他人对立。而出家人与世无争,奉行忍辱法门,在世人看来无疑是消极的。
佛法正是从智慧的高度,为我们指引方向
出家人虽然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但有更高的精神追求
出家人虽然放弃物质享乐,但追求究竟的解脱之乐
出家人虽然修习忍辱,但不是忍气吞声,更不是出于懦弱,而是以强大的心力,坦然接纳人生中的一切。在不制造对立的前提下,以智慧解决问题。
我的感悟
第五代立泰王成为泰国历史上第一位出家的在位君王,此举对泰国男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泰国男子一生中至少要出家一次,95%以上的人信仰佛教,佛寺几乎每村一座。所以受政治影响比较大,综合起来就是国家的综合价值观。还有就是我们佛教自身内部的原因,导师只是委婉的引导。
三、明确目标,积极进取
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从世间生活来看,佛弟子是消极的;就人生追求而言,佛弟子又是积极的。
常人的目标往往局限于个人或家庭,而学佛是学佛所行,不仅要追求个人解脱,还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传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为惧
佛教徒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
作为佛弟子,我们也要见贤思齐,承担内修外弘的使命。
芸芸众生都有困惑和烦恼,只是无暇顾及或尚未意识到
不论基于自身需要,还是芸芸众生的需要,我们都要积极研究经教,探索真理。虽然今天有了便利的学法条件,但在寻找真理的道路上,我们依然要以生命去践行,锲而不舍。
佛教徒要明辨是非,止恶行善
声闻乘强调止持,重点在于“诸恶莫作”还要断除贪嗔痴和无明我执,从根本上消除负面心行。
而菩萨道更强调“众善奉行”,不仅要以持戒利益众生,还要主动行善。
只要众生有困苦,就为他们分忧解难,并对所有众生视如己出,哪里需要就去哪里,不分亲疏,不求回报。这才是佛菩萨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不论是止恶,还是修善,都离不开积极的心态和行动。
佛教徒要完善人格,济世度人
我们希望像佛菩萨那样济世度人,就要积极完善人格,从克服烦恼做起。
贪嗔痴
如果没有贪欲,我们就不会被名利牵引,成为欲望的奴隶
如果没有嗔恨,我们就不会被逆境所转,受第二支毒箭伤害
如果没有愚痴,我们就不会看不清人生方向,糊里糊涂地跟着感觉走
不论哪种修行,都要战胜无始以来的串习,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明确人生目标,积极地追求真理,传播正法。世人之所以认为佛教消极,只是以他们的感觉来衡量,并不了解佛教徒的追求,不知道佛教对人生和社会的价值。
我的感悟
人身难得今已得,正法难闻今已闻,佛教有三大系,中观系、唯识系、真常系,目前中国佛教90%都是弘扬真常系的,真常系不符合三法印所以是不了义的,是方便法。唯识系是真常到中观的纽带,同修学的唯识系是给同德学中观系做铺垫的,导师最终弘扬的是中观了义的内容龙叔菩萨的八不缘起和心经、金刚经的般若空性。我们此生此世能遇到导师太稀有了,我们是在家人障道因缘比出家人要多,我们要更加努力,发大愿,以后成就不比出家人低。
悲观还是乐观
一、悲观、乐观的定义和产生
悲观和乐观的表现
悲观
因性格、教育、人生境遇等形成悲观的心态,且往往和消极密切相关
深层的悲观,是来自对生命的思考和追问。因为找不到人生价值,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更多是看到人生的无奈、卑微和苦难。这种悲观不是名利、享乐等外在因素可以改变的
乐观
因为生活顺利等外在因素带来的乐观,往往比较脆弱。可以说,只是一种相似的乐观,本身是没有根的,接近俗话所说的“傻乐”。这种乐观需要顺境支持,一旦遇到挫折,很难继续保持。甚至会因缺乏抗压能力,迅速转为悲观
真正意义上的乐观,是了知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方面。在此基础上,选择从正向的角度看问题。这是属于有智慧的乐观
悲观和乐观的产生背景
人生在世,需要靠意义来支撑,这也是我们活着的理由
佛教所说的“人生是苦”,也往往让人等同于悲观。但佛教又告诉我们,生命还有另一个层面。如果摆脱无明,断除烦恼,就能回归本具的觉性。
从迷惑的层面来说,生命本质是痛苦的,令人悲观;从觉醒的层面来说,生命本质则是清净、圆满的,无须悲观。
二、佛教是悲观的吗
误解
声闻乘所说的苦、空、无常。世人对感情、事业、名利充满期待,追逐三有乐、五欲乐,乐此不疲。但佛法告诉我们,以迷惑烦恼为基础的生命,其本质是有漏的,快乐只是痛苦的暂时缓解而已,转瞬即逝。
对于佛教所说的涅槃,很多人也有误解,认为是死亡的代名词。其实,涅槃是要平息内在的迷惑和烦恼。佛教告诉我们,一切痛苦的根源,是来自错误认识和烦恼惑业。只有改变认识,消除烦恼,我们才能从轮回苦海中解脱出来
如果说声闻乘的否定,是对世间真相如实而智慧的认识,那么菩萨道的承担,更是对众生无尽的悲愿!对于大乘佛子来说,看到自身生命存在过患,就会推己及人,不忍众生身处苦海而不自知,从而发菩提心,把利益众生作为自己的使命。
三、 不悲不喜,如实知见
佛教不是悲观的
首先,佛教虽然认为人生虚幻,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但不否定现象的存在。佛教以缘起看世界,发现一切都是因缘因果的显现,是条件关系的假相,其中找不到独存、不变、能够主宰的实体。
佛教虽然认为生命充满迷惑,但也告诉我们,众生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
第三,佛教所说的菩提心和菩萨行,让生命充满意义,也在轮回中开辟出一条光明大道。
佛教也不是乐观的
首先,以迷惑和烦恼为本的人生是痛苦的。我们以结婚成家为幸福,不知这是束缚的开始;以生儿育女为幸福,不知这是牵挂的开始;以事业有成为幸福,不知道这是压力的开始……
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其次,我们必须正视生命的无常。
第三,我们要看到三恶道的险境。无始以来,我们曾造下种种不善业,一旦业力成熟,就会落入恶道,长劫受苦。
第四,即便修行有成,生死自在,但作为大乘佛子,我们还承担着济世度人的使命。看到菩萨行的艰难,看到众生的冥顽不化,我们难以乐观。
第五,我们还要正视末法时代的乱象。面对严峻的现实,我们无法乐观。
中观的人生态度
佛教修行重视中道,体现在人生态度上,就是不悲不喜的中观。因为悲观和乐观都建立在片面认识的基础上。
首先要具备正见。这也是八正道之首,必须远离常见和断见,所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有了正见,生活上,既不放纵欲望,也不一味自苦;修行上,既要努力精进,也不过于紧绷,就像琴弦,不松不紧才能奏出妙乐。
我的感悟
学佛不是只为了当前身心快乐一点,际遇好一点,感情好一点,孩子乖一点,经济如意一点,这些再如意还是很快就过去的。你知道下一辈子会落入哪一道?难保不会扮演那些被吃、被侮辱压迫的角色。哪能永远像这一生一样幸福自在,我们开发了佛法的智慧,就能在生命中产生作用。活着时在任何因缘条件下都能自在而不痛苦烦恼,还懂得如何经营事业、圆满和谐家庭、改善人际关系,这是必然的人间受用。但这还是人间小小的利益。另外一个最大的利益是体征到真理法则,破除我法二执时,就可以截断生死轮回之流,这就是出世的大受用。我们有了般若智慧游戏人间,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发扬自利利他菩萨道精神识何等的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