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论述题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5.如何理解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等著作中,阐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4.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是怎样论述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的?,13.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
编辑于2024-12-02 10:37:58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5.如何理解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等著作中,阐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4.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是怎样论述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的?,13.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5.如何理解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等著作中,阐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4.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是怎样论述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的?,13.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
1.如何理解:“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
这句话是说明经济状况和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是如何对历史斗争进程发生作用的。
“这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是指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以及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同时,它们之间又都互相作用,并且对经济基础又有反作用。
同时,这句话还阐明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性是历史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定如此的趋向,但它是由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并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
2.如何理解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
人们不能“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是马克思在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论断。
第一,一定社会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所决定的。
马克思认为,人们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及其结构形式,虽然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但却不是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原因之一就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决定的,生产力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力量。所以由它决定的社会关系一形成就具有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第二,任何社会形式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有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决定了相应的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了一定的社会绝济基础,社会经济基础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基本内容,所以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
总之,人们不能自由地选择社会形式,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找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实质内容和社会发展的动力。
3.“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
这是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的信中提出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观点。
生产力的客观性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的第一个原因。生产力的客观性,不仅表现在它是由诸种物质要素构成的,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得力量。
生产力发展的连续性是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的第二个重要原因。生产力的客观性是同连续性密切联系着的。生产力的客观性本身就体现着它的连续性。
社会要存在,要发展,就不能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社会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体现着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生产力并不专属于某个阶级,某一时代,而是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
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已阐明了生产力具有连续性的观点:“历史的每一阶段都遇到有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都遇到有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大量生产力、资金和环境,尽管一方面这些生产力、资金和环增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另一方面,它们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
4.“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
这是马克思在致安年柯夫信中针对蒲鲁东的所谓“历史是普遍理性的自我表现”以及历史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毫不相干”的谬论而提出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通过关于生产力是人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的论述,再一次阐明了生产力归根到底决定了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思想,有力地论证了生产力作为一种客观物质力量对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
第一,历史是人的历史,历史的发展离不开个人的活动。
第二,人又离不开社会的发展。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一个体都体现着复杂的社会联系和关系,他们的历史发展是由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马克思关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的论断科学地阐明了人与社会的关系,说明了历史发展是与人的活动分不开的,而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以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历史的联系是客观的物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
5.如何理解马克思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新贡献”?
马克思在1852年致约·魏德近的信中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间题上的独特贡献。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彻底克服了以往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根本缺陷,并为这一理论的发展做出了三点新贡献。
第一点新贡献;“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这应从两个方面去理解:
1.物质资料生产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也是阶级存在的物质根源。阶级的产生、发展和消灭归根到底是由人类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
2.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只有当生产有了一定发展而又发展不足的情况下,才会出现阶级的划分。原始社会是没有阶级的,只有当产品有了一定剩余,又出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阶级的产生才由可能变成现实。
第二点新贡献:“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的这一思想,揭示了阶级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阶级是大工业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要进行革命,自然要遇到资产阶级顽固的反抗,因此就必须打碎和摧毁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这是由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决定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的大生产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这个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要靠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解决。否则无产阶级使命就不能实现。
2,这是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发展的总的历史趋势。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开始都是个别的。一般采取经济斗争的形式后来发展为整个阶级对阶级的斗争。斗争形式也由经济斗争升华为政治斗争。
第三点新贡献,“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这里马克思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是消灭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根本手段。
首先,资本主义制度决不会自行退出历史舞台,而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只有依靠无产阶级的政权力量,才能逐步地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其次,要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对蓄意破坏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为即使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的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有敌对分子存在,有阶级斗争存在。
再有,为了完全消灭阶级,不仅要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还要消灭工农之间的阶级差别,以及城乡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6.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
这段话出自恩格斯1890年8月5日致康·施米特的信。恩格斯的这段话主要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这样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物质生活条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次提出的。“物质生活条件”又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范畴,它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同时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条件等物质因素。
第二,“思想领域”对“物质生活条件”有反作用。“思想领域”是同“物质生活条件”相对应的历史唯物主义范畴。恩格斯这句话中提到的“思想领域”也是一个内容广泛的范畴,它不仅包括社会意识及其形式,而且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即包括在一定物质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各种思想关系。
恩格斯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论原则:既要承认“物质生活条件”和思想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又要正确区分这两种作用的不同地位和性质。
7.“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这是1890年9月21-22H恩格斯致约·布洛赫的一封信中讲的一段话。
布洛赫当时是柏林大学的学生,后来成为《社会主义月刊》的编辑。他在1890年9月3日写信给恩格斯,信中问道:“根据唯物史观,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
“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观点。我们知道,“现实生活的生产”总是包括两个方面的关系,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的力量。生产关系表示的是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物质关系。生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
理解恩格斯的这段话,关键要注意“归根到底”这四个字,也就是说恩格斯说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是在“最终”或“归根到底”这个意义上说的,这四个字具有很深的寓意和丰富的内容。第一,它表明经济因素的作用具有根源性和最终性。第二,“归根到底”的提法表明:经济的作用虽然具有最终性和决定性,然面却不具有唯性。“归根到底”的提法还表明:经济因素对所有其他因素的决定作用不一定都是直接的,允许从“根”到枝节之间,从“底”到上部建筑之间具有中介和其他别的环节。因此,唯物史观并不要求对于任何细微的社会变化或随便什么社会现象,都必须从经济上得到直接的说明。
8.如何理解历史进程是“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而在这种交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的?
恩格斯的这段话也是在1890年9月21-22日给约·布洛赫的复信中谈到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们认为,恩格斯的这段话提出了两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即历史是“一切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和历史发展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首先,历史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各种因素不是彼此孤立地发生作用,而是在一切因素的交互作用中进行的。
其次,在历史上诸因素的交互作用中,归根结底经济运动是必然的东西。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经济运动对社会历史进程具有决定的意义。第二,经济运动是其他社会现象的本质,回顾人类历史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人们所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斗争,不论他们打着什么样的旗号,提出什么样的口号,他们最终都不过是为了他们本身或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的经济利益,并受其制约,或者说他们的种种壮举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决定的。
再次,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要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向前发展。我们知道,必然性是指事物不可避免的,一定如此的联系和发展的趋势,它反映了事物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9.“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
这是恩格斯在1890年10月27日写给康·施米特的信中所阐述的一个著名观点。所谓“演奏第一提”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既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走在世界前列。恩格斯在这里以哲学为例,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相对独立性,驳斥了巴尔特之流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攻击和歪曲。
首先,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是受社会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可是,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并不是一个被动的、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能动的、复杂的过程。并且这种反映还要遵循它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其次,哲学与经济发展的这种不平衡性所表现的社会意识的独立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不论是在当时的法国还是德国,之所以其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发展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国家,又是由于阶级矛盾尖锐化造成的,因而归根到底是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涨的必然结果。
10.“我们所研究的领域愈是远离经济领域……在它的发展中看到的偶然性就愈多,它的曲线就愈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觉,研究的时期愈长,研究的范围愈广,这个轴线就愈接近经济发展的轴线”
这是恩格斯给德国大学生符·博尔吉乌斯信中的一段话。这是恩格斯运用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关系,以曲线和中轴线为形象比喻,阐明了经济发展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的远离经济的领域是指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恩格斯告诉我们,社会历史发展过程同一切事物一样,也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辩证统一。因而研究历史时,必须正确认识和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恩格斯把社会现象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必然性比作中轴线,强调曲线在中轴线上下摆动,历史发展的偶然现象为经济发展的必然性所支配。
恩格斯在信中没有一一分析历史上的偶然现象,而是着重分析了诸种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远离经济领域的各种意识形态,象哲学、宗教。对于哲学、宗教这些社会意识形态,人们看到的往往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以及它们本身具有的相对独立。由于它们远离经济,因而对经济的反映往往要经过多重的折光。由于这有种反映可能或者被加强,或者被削弱,或者被歪曲,因此就有了更多的偶然性,它们的曲线就愈曲折,所以就不易看到经济发展对它的决定作用。但是,如果把这些偶然现象联系起来,从这一串曲线中间找出一条中轴线,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研究的时间愈长、研究的范围愈广,这根中轴线就越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近平行子。恩格斯实际在这里是讲了两条轴线:一条是贯穿在意识形态曲折发展中的轴线,一条是贯穿在经济发展中的轴线。这两条轴线为什么会“平行”呢?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反映。
11.如何理解“……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
1890年9月3日,柏林大学学生约瑟夫·布洛赫写信向恩格斯请教:关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是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的原理应当如何理解?是否可以理解为经济关系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恩格斯在答布洛赫的信中明确指出:“……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具体说,它蕴含了如下思想:
第一,重申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生活中经济的决定作用具有根源性和最终意义的基本原则。
第二,表明了在历史发展的复杂的实际过程中,经济并非历史的唯一决定性的因素。
第三,表明了经济因素对政治和精神生活的决定作用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决定既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由于社会历史是在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的各种因素相互交错作用着,所以历史发展是不能把偶然因素排除在外的。经济必然性是通过许许多多偶然的形式来实现的。
恩格斯关于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在历史过程中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论断,一方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另一方面又在社会历史领域里彻底贯彻了辩证法,充分估计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12.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及现实意义
恩格斯在1886年初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首次使用“合力”概念,并论述了历史发展“合力论”思想。他指出:“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
这一精辟论述,内涵深邃隽永,至少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总是符合历史规律的选择,总是代表了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本来面目,总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体现了“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的伟大过程。
第二,这一历史发展的最终结果的形成,是社会形态内部多方面、多层次、多因素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历史合力造就的结果。
第三,人们在此期问绝不是无所作为的,这一最终历史结果是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个人意志与历史合力的辩证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
1 恩格斯“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科学内涵
在长期观察、思考和探索的基础上,恩格斯在晚年时期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历史合力论”思想。特别是在1890 年致约·布洛赫的信中,恩格斯对促成社会历史发展前进的各种动力因素、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处于何种地位、起到何种作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证和阐释,提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产生合力作用的结果。
首先,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是诸多因素交互影响、交互制约而起合力作用的结果
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是诸多因素交互影响、交互制约而起合力作用的结果,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第一位作用的因素是经济因素,但是除了经济发展因素外,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因素亦对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产生不可低估的能动反作用。
第一,经济发展状况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第一位因素,起第一位作用。
第二,政治、文化、伦理道德、思想观念等诸多因素对历史发展前进也能起到能动作用。
其次,历史发展是由千千万万个个人意志相互碰撞、汇聚融合而产生最大合力的结果
晚年恩格斯善于用“力的平行四边形”这种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论述千千万万个个人意志对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
最后,历史发展是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合力结果
恩格斯在论述历史合力论的基本内涵时,还进一步深刻地阐释了尊重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民群众主观能动性及其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2 “历史合力论”思想对当代中国发展的启示意义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思想提出时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时代条件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有着极大的差异,然而,时至今日,“历史合力论”思想的科学原理仍然对于促进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恩格斯在晚年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合力论”思想,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而产生合力作用的结果,既承认了经济因素是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第一位因素,又肯定了政治、意识形态等上层建筑各因素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促进作用;既承认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同时又高度肯定了历史主体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是一系列合力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11.论述《致约·布洛赫》阐述的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深刻含义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是相对于经济基础而言的。它虽然根源于经济基础,但它一经产生就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经济基础。这种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意识形态的各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这也是其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第四,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表现在它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12.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已叙述和分析过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这话怎么理解?
马克思说:“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
马克思说的历史学家,是指法国的历史学家梯叶里、基佐,米涅等人。他们曾叙述过法国第三等级和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论述了应当由资产阶级来掌握政权的问题。
马克思所说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是指法国重农主义者魁奈、杜尔哥,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
13.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然而是第二性的作用"。恩格斯的这一段极其重要的论述,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
第一,物质生活条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所谓“物质生活条件”,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社会存在,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等。
第二,社会意识对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所谓社会意识就是指反映社会存在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态。
14.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是怎样论述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的?
恩格斯在1890年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着重阐明了国家、法、宗教、哲学等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关于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恩格斯概括地指出了如下几点:
第一,上层建筑具有自己运动发展的历史和特殊规律。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上产生,为经济必然性所支配和决定。但是它一经形成,便离开经济本身而相对独立起来,循着自己本身的运动方向运动,有自己的本性所决定的特殊的规律。
第二,上层建筑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经济基础是原因,上层建筑是结果,但是不能把原因和结果绝对分割开来,原因和结果“是在相互作用的形式中进行的"。
第三,上层建筑具有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历史上有这种情况,经济上比较发达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却相对落后,经济上相对落后的国家,其社会意识却比较先进。
第四,上层建筑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既然上层建筑的发展会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阶段,自己的特殊的规律,因而也就必然具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
第五,上层建筑各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以上所述说明,上层建筑一经形成便具有自己相对的独立性,它的独立性的种种表现,都要受经济条件所制约,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因而这种独立性只能是相对的。
15.如何理解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等著作中,阐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第一,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客观必然性的制约,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们自己创造自已的历史,但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的。人们创造历史,必须依赖和借助于一定的前提和条件,并且受到一定的前提和条件的限制。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这就是说,人们只能在既定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创造自己的历史。
第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通过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而实现的,或者说,客观规律的必然性总是通过无数单个人的活动这些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要通过这些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具有能动作用。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们思想、意志的作用,肯定个人尤其是杰出人物、伟大人物的作用,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