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论述题解析
这是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编辑于2024-12-02 10:35:32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5.如何理解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等著作中,阐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4.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是怎样论述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的?,13.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版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第七章 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第六章 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第五章 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绪论。
这是一篇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5.如何理解恩格斯《致瓦·博尔吉乌斯》等著作中,阐明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14.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是怎样论述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的?,13.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中指出:“虽然物质生活条件是原始的起因,但是这并不排斥思想领域也反过来对这些物质条件起作用,
这是一篇关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如何理解马克思《提纲》中所作出的论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里,马克思以其特有的宏大眼光,把实践观引入了社会历史领域,并着重指出了人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首先,马克思指出了环境与人是相互统一的。
其次,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相互统一的基础,只能是“革命的实践”,这就在坚持辩证法方面,批判了庸俗唯物主义尤其是费尔巴哈的缺欠。
关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马克思曾在《手稿》中进行过初步探索,提出了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两个概念。他说:“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才产生出来的”,“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并说:通过自由自觉的人类劳动,“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创造物和它的现实性”,亦即现实的、人的本质”之中,在他看来,人的本质并不是具体地体现在各个人身上,而是抽象地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的共同性,统一性之中;并说这种人人都有的、人的统一本质就是“理智、意识和心”,也就是说,在费尔巴哈看来,不管哪个时代、哪个社会、哪个阶级的哪个个人,只要他是一个正常的人,他就有理智、意识和感情,这就是人区别于万事万物的永恒的也是唯一的本质。实际上,马克思并没有否认“理智、意识、感情”是人类共有的特点,但马克思从其刚刚确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实践观出发,不满足于这种泛泛的一般性的概括;这种永恒的抽象的人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更说明不了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人在不同的实践中的不同的理智、意识和感情。因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费尔巴哈把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智情感等“抽象物”的观点,实质上同黑格尔“人类自身具备目的,就是因为他自身中具有神圣的东西——那便是……称做理性,的东西”,和“人之所以为人,全凭他的思维在起作用”等等的论述一样,都是从精神属性去理解人性,都是唯心主义的空中楼阁,缺乏现实的客观基础。这是因为,人的精神活动是一种能动性的属性,而不是本原性的实体y;精神本身只不过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绝不是全部人类行为的本原。那么,人的本质究竟何在呢?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倾向的同时,通过实践这一人的本质力量的客观表现形式,把人的本质建立在“其现实性”的基础之上,指出:“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成为人化的自然。可见,这的马克思通过对劳动的理解已基本发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克服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人即自然”的直观性和机械性,但“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两个概念,却仍然带有青年时期马克思的思辩色彩,而且仅限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只有到了《提纲》当中,马克思才科学地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的马克思主义观点。这种“一致””只能看作是革命的实践,即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斗争中,自身也得到改造,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的基础。
2.如何理解“哲学家们只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句后来镌刻在马克思墓碑上的名言是整个《提纲》的总结,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对整个哲学史变革意义的实质性宣言:它不仅要认识和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首先,马克思从认识的目的和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革命的实践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批判了旧哲学“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
其次,马克思本着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和对无产阶级利益的根本理解,指出了刚刚诞生于科学实践观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史的变革意义的实质和新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改变世界”。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原则和建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书斋中的教条,而是以改造世界为目的的革命哲学,它是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的革命实践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实斗争实践看成是紧密相联的一个整体,才不至于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随着实践和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性体系。
3.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提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著名论断,③深刻地揭示了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里,马克思通过对实践观的进一步探讨,从对人的本质的考察进入了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坦途,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萌芽。
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客观的、现实的、物质的历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活动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实践活动中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政治、文化等其他一切活动的决定因素;离开了客观的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其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人类社会不仅是客观的、物质的,同时也是人们在一定的目的和意识的支配下,通过“革命的实践”,改造世界,创造历史的能动的活动过程。
首先,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
其次,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最后,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总之,构成社会的人是从事各种社会实践的人,社会存在的基础和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是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一切社会现象包括社会意识,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说明。正如马克思所说:“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本中的答案
4.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的问题的?
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命题体现出思考问题的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对人的本质的研究,既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原则,看到了现实社会对人的本质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又坚持了辩证法的原则,看到了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变化,人的本质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入理解这一命题:
第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这句话,是针对资产阶级抽象人性论的错误所说的。其具体含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在一般意义上说人具有自然属件.承认由具有自然属性的人构成了社会,但必须指出人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根本属性,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第二,人的根本属性,是在生产劳动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性。
第四,人的本质也是历史的和具体的。社会生活一刻不停地进行着、发展着,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因此,由“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人的本质也不可能凝固不变,而总要随着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而变化着、发展着,有历史性。人的本质的历史性,表现为不同社会、不同时代人的本质有变化、有差别。
第三,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通过分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本质。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把关于人的理论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在繁杂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找到了制约和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就是把人们极其复杂的社会关系分成两大类: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物质关系,即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5.“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
这里,马克思通过科学实践观的建立而得出了政治立场上的必然结论,宣告了与旧唯物主义在社会阶级根源上的根本决裂。
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其中几个概念的基本涵义。第一这里的“人类社会”和马克思后来所采用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义语。“人类社会”在字面上就有不再是分化为阶级而是统一的人类的社会的意思,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彻底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才建立起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差别、阶级压迫的理想社会制度y人们才掌握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自然和社会的奴隶变成了自然和社会的主人,从必然王国飞跃到理想王国。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算是真正的“人类社会”。第二,这里的“社会化了的人类”,指为了消灭阶级差别和阶级压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现代无产阶级。从以上几个概念的涵义中,我们不难看到,马克思在建立科学实践观的同时,已初步地为自己的哲学提出了未来社会的理想,并为描绘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蓝图设计出了初稿。
其次,通过对几个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政治立场的转变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在阶级属性上的根本决裂。
6.“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这里,马克思充分肯定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地位和作用,第一次明确地把实践确立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而实践做为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诞生的标志。
首先,马克思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一一实践的观点。“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这句话,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两个重要原理。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以往的一切哲学派别,都没有真正解决人类认识的来源问题,不是认为认识是天生的,就是认为它是从上帝或绝对精神那里“恩赐”的,因此也就根本不可能找到认识的源泉。
其次,马克思在这里还表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特征的界说,是“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
总之,科学的实践观的引入,使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真理的标准和目的,这就构成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整个体系的基本的却是极其重要的框架,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
7.论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述科学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答:《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于布鲁塞尔写在他的1844年—1847年笔记中的笔记。恩格斯称其味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1888年恩格斯首次予以发表。
《提纲》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发展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提纲》中么克斯不仅彻底同唯物主义,而且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创立了立足于人类现实生活,从实践出发来理解各种问题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可以说《提纲》是制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标志中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个新质阶段。在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式一块结束旧质开创新质的界碑。它第一次从根本上批判了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第一次在人类学史上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规定;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思想,特别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 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1.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坚持从人的主体的能动性、从实践活动出发来理解对象世界,认为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不仅是自然的,更重要的是人的主体实践活动的产物。
2.实践是革命的、批判的活动。实践活动主要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们能动地变革世界的活动,同时,实践的发展,必然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从而带来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的认识正确与否,归根到底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证明,舍此别无其他途径。真理是人们的主观认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而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就是实践,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
( 二) 以实践为基础,论述了唯物史观的几个基本观点
1.实践是人与环境统一的基础。人的改变首先是人自身能动的实践的产物,人在实践中既改变了环境,也改变了人自身。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2.历史唯物主义的宗教观。宗教产生的根源只能从社会现实的矛盾中来解释,正是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和科学的不发达,由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才产生了人对自然的恐惧和对神的依赖。只有对世俗基础进行实践的革命改造,才能逐步消灭人与人的对立、人与神的对立。
3.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一,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来看人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第二,人的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包括以生产关系为主的物质关系,以及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关系等。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现实的、变化的,不是抽象的、凝固不变的,不存在适应于一切时代和一切个人的永恒的人的普遍本质。
4.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既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也包括人们的政治生活和文化、教育、道德伦理、宗教信仰等精神生活。其中,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精神生活虽然不是实践活动,但它根源于实践。实践是全部社会生活的基础,包括生产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验等。
(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社会化的人类。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
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功能是通过实践改造世界。新唯物主义的功能不仅在于正确的解释世界,即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合理性,而且在于改造世界,即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世界,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建设更加合理的社会制度。新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它既通过实践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改变世界。
理论价值(历史地位)与现实意义
《提纲》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标志着马克思不仅同唯心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而且同以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彻底划清了界限,为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提纲》中,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自然观和历史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鲜明的实践特征。正是这种实践性,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彻底超越了以往一切旧哲学。
《提纲》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立足于实践,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深刻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核心思想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作为认识的基础、标准和目标,阐明了实践在认识论中的伟大作用,提出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基本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把实践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彻底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的一致的基础就是革命的实践;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还用实践的观点阐明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宗旨和历史使命就是改造世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文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建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立足于科学的实践观,从根本上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一次明确地阐述了社会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践的观点是贯穿整个《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一条主线。
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点,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重要理论武器。
9.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马克思在《提纲》中,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错误理解,从而第一次深刻地揭示了实践概念的科学含义,并表明了他本人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是根本不同的。其不同表现在。
第一,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修,是“客观的活动’’,(第50页)是可以感知和理解的。旧唯物主义者不是把实践看作改造世界的客观的活动。例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第二,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们实践活动的主观“能动的方面修,(第50页)即没有看到人们在实践中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积极主动的方面。
第三,马克思认为,实践是引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是“革命的实践",是“改变世界”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把实践歪曲地理解为“卑污的犹太人活动”,即个人利已主义的活动.
第四,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社会历史的括动,具有社会性,而不糖单个人孤立的活动。旧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撇开历史的进程,脱离社会关系去孤立地观察人,当然,也就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也看不到人的实践活动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总之,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活动。它同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有本质的不同,是唯一科学的实践观,它奠定了新世界观的牢固基础。
10.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阐述真理标准的?
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二条中,着重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首先,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因此,不应该到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真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它属于认识的范畴,如果把认识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就等于让认识自己检验自己,这是不可能的。马克思以前的一些哲学家,从理论认识领域中去寻找真理标准,因此,都没有科学解决真理的标准问题。
其次,提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问题,“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第50页)这就是说马克思在排除了理性标准之后,接着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科学论断,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真理的标准问题。
再次,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标准。如果离开实践去争论“思维的真理性",就同中世纪的经院哲学一样,只能是烦琐无聊的,毫无结果的争论。
11.为什么说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范畴?
实践观点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体系核心,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才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种完整而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因此,只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的观点,才能把握和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才能理解和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也才能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功能。
参考马哲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