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 负极材料的应用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其他先进技术可以制备多种结构的硅基复合材料。这些复合材料利用其优 异的物理特性能够有效地限制硅材料的体积膨 胀,并有助于形成稳定的SEI膜。硅/碳复合材料 的引入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带来了重要的突 破。
这是一篇关于钠离子电池阵列化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总结与展望,钠离子电池阵列化负极材料,背景。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 负极材料的应用进展
背景
随着新能源汽车、大规模储能和先进消费电 子产品的快速发展,提高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 需求日益迫切[1] 。提高这种电池的比容量不仅可 以增加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还可以显著降低高 企的电池成本。硅是锂离子电池最有潜力的负极 材料,在锂离子插入过程中形成的Li4·4Si合金化合物具有高达4200 mA·h·g–1 的比容量,是目前已 知的具有最高理论容量的负极材料[2] 。同时,硅 的电压平台高于碳基材料,在充电过程中抑制了 材料表面的锂沉积,提高了电池的安全性能[3] 。
面临问题
(1)由于巨大 的体积膨胀,每次循环时硅基材料的体积膨胀率 约为300%,导致表面产生机械应力和应变,最终 导致硅颗粒破碎。这种破碎降低了硅颗粒与集流 器之间以及硅颗粒之间的电接触。
(2)固体电解质 膜(SEI)不稳定。在每次充放电过程中,硅颗粒不 断破碎,导致电解液与硅电极材料之间的界面不 稳定,进而反复形成新的SEI膜。SEI膜的增加会 增加材料的阻抗和极化效应,并延长锂离子的扩 散距离。
(3)硅的本征电子电导率较低(10–3 S·cm–1 ), 限制了电子的快速扩散能力。
发展过程
静电纺丝技术简介
静电纺丝技术的工作原理
静电纺丝是一种快速、简便的制备一维纳米 纤维的方法
静电纺丝 装置包括注射器、高压电源和收集器。其中,注射 器使用金属针作为喷丝器。在典型的静电纺丝过 程中,将聚合物溶液注入注射器,并通过注射泵进 入喷丝器,形成受表面张力影响的垂滴。当喷丝 板和收集器之间施加高压时,垂滴表面的静电斥 力会驱使其伸长,形成锥形结构,即泰勒锥[12] 。当 施加的电压达到临界值时,静电斥力克服表面张 力,使液体射流从喷丝器尖端喷出。在此过程中, 液体射流受静电斥力作用不断拉长,直径减小到 数百或数十纳米[13~15] 。在典型的工艺过程中,液 体射流中的溶剂蒸发,固化的聚合物纤维形成一 个随机取向的无纺布垫。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直径 (R)由制备参数(流速Q、电场强度E、电流I、喷丝 器与捕集器之间的距离D、前驱体溶液的密度ρ)决 定。Spivak等[16,17] 使用模型R = (ρQ3 ) 1/4 ·(2IEDπ 2 ) –1/4 分析了电纺丝纳米纤维的粒径
静电纺丝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 材料中的应用
(1)实现结构控制
(2)提高界面稳定性
(3)改善电导性能
(4)缓解体积膨胀效应
(5)实现复合材料设计
这些优势有助于提高锂离子电 池的循环寿命、倍率性能和能量密度,推动硅碳 负极材料在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中的应用
静电纺丝技术在锂离子电池硅碳 复合负极材料中的研究进展
静电纺丝技术能够制备具有高比表面积、高 孔隙率和高导电率的纳米纤维结构,从而有助于 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静电纺丝还 可实现多种常见结构的锂离子电池硅碳复合负极 材料,包括纳米纤维结构、核壳结构和多孔结构 等。
纳米纤维结构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可以将硅纳米颗粒或纳 米线与聚合物溶液混合,形成纳米纤维或纳米线 状结构。这种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导电性,并 且有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嵌过程。
纳 米材料包括:碳纳米纤维-硅复合材料、硅纳米团 簇、有机硅纳米纤维、富硅纳米纤维结构、碳基体 中超细SiO2纳米结构域的复合材料、硅碳纳米纤 维结构的杂化负极材料等
这些材料具有均匀分 布、高容量、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等 特点,显示出潜在的应用前景
核壳结构
在静电纺丝过程中,通过将硅颗粒包裹在碳 材料的内层形成核壳结构。这种结构为硅颗粒提 供了保护层,减少了硅材料与电解液之间的相互 作用,从而改善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杂化纤维(SiNP@C)(杂化纤维(SiNP@C))、二次碳包覆复合纳米纤维 (CNFs/Si@C)、硅/ 碳@碳纳米纤维(Si/C@CNFs)、柔性掺氮的硅/碳纳米纤维 (SC-NF)负极材料、硅 @还原氧化石墨烯/碳纳米纤维(Si@rGO/CNFs) 复合材料、SiOx@TiO2/C纤维、双层碳保护的同轴核壳结构材料、Fe/Fe3C改性碳纳米纤维包覆Si纳米颗 粒(Fe/Fe3C-Si@CNFs)的核壳复合材料、Si@NiO@CNFs负极材料、Si@SiOx/CNFs柔性复合薄膜。
硅碳纳米纤维通过核壳结构和导 电网络的设计,可以有效缓解硅颗粒的体积膨胀 和收缩,减少电池循环过程中的容量衰减。这种 纳米纤维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够保 持较高的容量保留率和循环寿命,为锂离子电池 的可靠性提供了重要保证。
多孔结构
通过调节静电纺丝的参数,如溶液浓度、纺 丝电压等,可以制备多孔的硅碳复合纳米纤维。 多孔结构提供了更多的活性材料表面,增加了锂 离子的扩散路径,有助于提高电池的容量和循环 性能。
纳米微孔硅纤维(m-SiNFs)、纳米硅/多孔碳@多孔碳纳米纤维(Si/C@PCNF) 和纳米硅/多孔碳纳米纤维(Si@HPCNF)、碳包覆硅多孔碳复合纤维(牺牲模板(ZIF-8)构建介孔碳)、PSi@SPCF复合材料、50Al-50Si合 金的硅负极带、Si@PCNF杂化材料
通过制备多孔结构可以 提供更多的空间,使体积膨胀得到缓解,并增加电 解质的渗透性,促进离子传输。同时,引入保护 基体可以提供额外的机械支撑和电子传导,防止 电极材料的破碎和分离。通过多孔结构和原子掺 杂的优化,可以减少体积变化对电极材料的影响, 成功改善硅基电极的电化学性能和循环稳定性, 这对于发展可持续、高效的储能技术具有重要意 义。
总结与展望
静电纺丝技术结合其他先进技术可以制备多种结构的硅基复合材料。这些复合材料利用其优 异的物理特性能够有效地限制硅材料的体积膨 胀,并有助于形成稳定的SEI膜。硅/碳复合材料 的引入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带来了重要的突 破。硅的高容量特性与碳的良好导电性相结合, 提供了一种有效解决硅材料容量衰减和电化学性 能下降的方法。此外,硅/碳复合材料还能够通过 优化界面相互作用,提高电池循环稳定性和寿命。
静电纺丝技术目前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发 展
科学方面的静电纺纳米纤维的结构演变工
程方面的静电纺纳米纤维的规模化生产
展望
还需要在材料设计和界面工程方面进 行深入研究,以提高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循 环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