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评估患者:有效沟通,交代艾灸治疗的必要性(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及防病保健的作用)及操作流程,消除患者焦虑,了解患者的疼痛耐受程度,取得患者的理解
3.操作前准备
物品准备:手消 治疗盘 艾条/艾绒 弯盘 镊子 姜片/附子饼/盐 火柴/线香/打火器 碘伏 棉球 灭火器
5.协助患者选取合适的体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评估施灸部位局部皮肤完好无损伤,并注意保暖
6.根据患者病情选择正确艾灸手法方法,定位准确合理,施灸部位,宜先上后下,先灸头顶/胸背,后灸腹部 四肢。
1.悬起灸(将艾条一端点燃,悬于腧穴或患处一定高度之上,使热力较为温和地作用于施灸部位)
①温和灸
施灸时,手持艾条的中上1/3处,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准应灸部位,距皮肤2-3cm,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感为宜。一般每处灸10-15min,至皮肤红晕为度。对于晕厥/局部感觉迟钝的患者,医者可将食指 中指分开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医者手指感知患者局部受热程度,以便及时调节艾条高度,防止烫伤。灸治慢性疾病。
②雀啄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的距离并不固定,而是如鸟啄食一样上下活动,至皮肤红晕为度。一般每处灸5min左右。灸治急性病。
③回旋灸
施灸时,艾条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皮肤虽然保持一定距离,但艾条并不固定,而是左右移动或反复旋转施灸。灸治急性病。
2.隔姜灸
必要时施灸部位可涂抹适量凡士林,将鲜姜切成直径2~3cm,厚约0.3cm的薄片,中间以针刺数孔,置于腧穴或患处,在将艾柱放在姜片上点燃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移动姜片或垫高,艾柱燃尽更换新柱,一般灸5-7壮。一般应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而不气泡为度。具有温胃止呕 散寒止痛的作用。
3.温针灸(毫针留针时针柄上置以艾绒/艾条段施灸的方法)
操作时,先将毫针刺入腧穴,得气并施行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将针留在适当的深度,再将纯净细软的艾绒包裹于针尾,或将2-3cm长的艾条段直接插在针柄上,点燃施灸,待艾绒或艾条,燃尽后除去灰烬,将针取出。应用时应防止艾火脱落烧伤皮肤,此法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适用于即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证。
7.操作过程中随时询问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观察皮肤红晕程度,皮肤有无烫伤或小水泡,即使调整或停止动作。
8.艾灸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协助患者着衣,注意保暖,交代注意事项(艾灸当天不宜洗浴,艾灸后皮肤出现红晕,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不必惊慌)。
9.清理用物,医疗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归还原处,洗手,书写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