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
心理学第二章思维导图,包含第一节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 中小学生感知的发展与教育、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与教育等详细知识点总结。
编辑于2024-12-27 01:45:38心理学
第二章 中小学生注意、感知和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注意
(一)注意的含义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集中性是指人的心理活动保持在特定的对象上并深入下去。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同一注意状态的两个方面,指向性是集中性的前提,而集中性是指向性的体现和发展,两者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注意指向的范围越大,集中性就越差;注意指向的范围越小,集中性就越好。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伴随状态
(二)注意的功能
选择功能 选择功能是注意的首要功能,注意的其他功能都是在它的基础下发生作用的
保持功能 注意的保持功能体现在注意在时间上的延续。
调节和监督功能 使人的心理活动沿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并能提高人的意识觉醒水平, 根据当前的需要进行适当的分配和及时的转移
(三)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 指个体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也称为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 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
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事物或活动上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很熟练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密切关系
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的要求,自觉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另一种活动上
影响因素
先前的注意紧张度
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个人神经过程的灵活性
个体的自我控制能力
(四)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 指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 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随意后注意
二、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二)注意的内容逐步深化
(三)注意的品质逐步改善
注意的广度逐渐扩大
注意的稳定性逐步增强
注意的分配能力的发展
注意的转移能力的发展 注意转移能力的发展是有意注意发展的重要表现
三、中小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
限定完成学习任务的期限
养成注意重点的习惯
加强意志锻炼
节奏分明的学习与休息
运用特殊方法、训练注意力
四、注意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一)无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控制和减少分散学生注意的无关因素
优化教学环境
注重教师仪表行为
规范学生行为
充分利用吸引学生注意的有利因素
注意语言技巧
合理安排板书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
(二)有意注意的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有意注意是积极主动的注意,是注意的高级形式。影响中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因素主要是主体自身的特点 。教师在中小学教学中应注意遵循有意注意的规律去组织教学。
首先,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注意
其次,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事物或活动本身感兴趣,而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活动结果感兴趣。直接兴趣是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 间接兴趣 对有意注意有巨大影响,是集中和保持注意的最有效的手段。
第三,善于创设问题情境
(三)两种注意转化规律在中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节 中小学生感知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感知
(一)感知的含义
感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觉和知觉的过程,是认知过程的开端。 由于感觉和知觉密不可分,所以人们通常把感觉和知觉统称为感知。
(二)感知的种类
感觉的种类
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外部感觉主要接受来自体外的适宜刺激,反应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五觉
内部感觉接受内部刺激,反映有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的变化,主要有平衡觉运动觉和机体觉三种。
知觉的种类
根据知觉对象的不同,可以把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其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
时间知觉是指人对客观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它主要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量和对时间的预测
运动知觉是指人对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
(三)知觉的特性
知觉的整体性 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能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接近规律
相似规律
闭合规律
连续规律
知觉的选择性 指在许多知觉对象中,根据当前需要有选择地把其中一部分作为知觉的对象,以产生清晰的知觉
影响因素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知觉对象各部分的组合
对象的运动
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当前事物的时候,人们总是借助于已有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对象的意义作出解释,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
影响因素
知识经验
言语的指导作用
定式
知觉的恒常性 指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二、中小学生感知的发展
(一)中小学生感知的有意性逐渐增强
感知的有意性是个体按照预定目的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感知活动能力,是个体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必备的心理品质。 儿童进入小学以后,心理活动有了一定的目的性,感知的有意性随之增强。 进入中学阶段,学生能够比较自觉地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主动地、系统地感知和观察事物,感知的范围不断扩大,知觉的选择性和观察的持续性有了很大的发展 。
(二)中小学生感知的精确性日益提高
由于分析与综合水平不高,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知觉过程中,对事物只是产生一个笼统的、不精确的、割裂的初步印象。 到了中学阶段,学生已经能够对组成整体的各部分进行较为精确的观察分析,进一步理解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从而对事物整体产生较为正确的感知。
(三)中小学生感知的概括性和逻辑性逐渐发展
低年级小学生对所观察的事物作整体概括的能力很差,往往较注重事物的表面的、明显的、无意义的特征,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关系。 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已经能够把一般原理、规则与个别事物联系起来。 到了高中阶段,学生感知的逻辑性日益完善,可以较好地学习抽象的知识。
三、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是与注意、记忆、思维、象等心理活动紧密联系的复杂的智力活动过程。因而观察比一般知觉所获得的映像更鲜明、更细致、更完整。
观察力是人们在观察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是指人们对事物的典型特征和重要细节进行准确、迅速和全面反映的能力。它是一种发展水平较高的知觉能力,是智力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前提,它会直接影响知觉的选择性。
引导学生做好观察前的知识准备
指导学生制定观察计划 周密详尽的计划可以避免观察时易于产生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的观察有步骤地进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观察更全面。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
引导学生在观察时要勤于思考
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第三节 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与教育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含义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记忆是心理过程在时间上的延续, 记忆使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记忆是人的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记忆的种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词-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记忆的理解性,可将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
根据记忆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三)记忆的过程
识记 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初始环节,是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前提和基础。
识记的目的和任务。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的方法
保持 指已经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是实现再认和回忆的必要前提。
再认和回忆 再认和回忆是在不同条件下重现过去经验的过程,是检验记忆好坏的指标。 再认是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仍能认识的过程。 回忆是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由于有关信息的作用,使这些事物的形象和内容在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遗忘 指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四)记忆的品质
记忆品质是评价一个人记忆力好坏的主要依据。
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准确性
记忆的准备性
(五)记忆表象
是指过去感知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的反映,或者说它是曾经感知的事物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简称表象。
直观性
概括性
可操作性
二、中小学生记忆的发展
有意记忆稳步发展并逐步取代无意记忆的主导地位
意义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机械记忆的主导地位
抽象记忆不断发展并逐步取代形象记忆的主导地位
三、中小学生良好记忆能力的培养
(一)树立记忆的信心
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我能记住
立足现实基础,积累微小的成功
回忆成功的经验,增强自信
(二)明确记忆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记忆的效果对记忆的目的和任务有很大的依存性。 记忆任务的时间要求也直接影响记忆的效果。
(三)加深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四)使记忆材料成为活动的对象
(五)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
联想记忆法 指利用事物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进行记忆的方法。
接近联想法
相似联想法
对比联想法
形象记忆法 利用事物的形象或表象进行记忆的方法。
形象比喻
形象描写
形象图解
PQ4R法
预览
提问
阅读
反思
复述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