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理学
第六章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一图看懂全章节内容,知识点系统全面,无需死记硬背,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
编辑于2024-12-27 11:15:22心理学
第六章中小学生品德的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一、品德的实质
是个体在遵守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和准则去处理个人与他人、群体和社会之间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一)从品德的特性来看,品德是一种内隐和稳定的心理倾向或特征
(二)从品德形成的过程来看,品德是个体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内化的结果,是个体社会化的产物
(三)从品德的心理构成来看,品德是复合体
(四)从品德的表现方式看,品德体现在个体的一系列道德行为中
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指各种品德心理成分按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组成的结构。
要素
(一)道德认识 指人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二)道德情感 是个体伴随着道德认识过程和道德行为选择而产生的一种内在心理体验。
形式
直觉的道德感 即由情境直接引起的、自觉性较低而又有迅速道德定向作用的情绪体验
想象性的道德感 联想起道德性的事物形象而激起的、较自觉的情绪体验
伦理性的道德感 伴随有道德理论思维的、更自觉的情绪体验
(三)道德意志 是在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努力。 道德意志的过程一般经历下决心、树信心、立恒心3个阶段。
(四)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融合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外部表现,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一)皮亚杰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关于道德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道德阶段。主要指2~5岁的儿童, 他们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
道德实在论或他律道德阶段。在5~10岁之间, 儿童产生了遵守规则的意识
道德绝对主义观点
他律道德看重行为的客观后果,而不大关心行为者的意图好坏
在对错误行为进行惩罚的方式上,他律阶段的儿童主张抵罪式的惩罚
他律阶段的儿童还相信存在着一种内在公正,你违反了社会规则,就免不了要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受到惩罚
道德相对论或自律道德阶段。到10岁或11岁后
关于道德发展的原因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通过发展一般认知能力来为道德思维的发展准备必要的条件。
根据儿童年龄发展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道德教育。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学说
P129
“道德讨论法”“公正团体法”的道德教育方法
道德讨论法,是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思考,进而促进学生道德判断水平的提高。
公正团体法, 是指根据集体教育原则形成的,旨在影响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统一发展的道德教育方法。
对道德教育的启示
道德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提高被教育者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遵循学生的道德发展规律。
社会环境对人们道德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二、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家庭
家庭气氛 家庭成员关系的亲密程度关系到儿童道德判断发展的水平
家庭结构 家庭的人口结构对儿童品德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家庭教育 我们应提倡科学、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方法,应以表扬、鼓励为主,给孩子创造一个个性发展的良好环境。
父母榜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自身的心理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等都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同伴交往
由于其所具有的交往的平等性、自愿性及能满足儿童的心理需要等特点像其在个体品德心理发展中具有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
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积极影响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促进其道德准则的理解和道德情感的体验。
同伴交往有助于儿童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同伴交往对儿童品德发展的消极影响
如果交往的同伴缺乏良好的道德面貌,儿童品德发展的方向和质量将会面临巨大的危险。 教师和家长很有必要引导儿童的同伴交往,以发挥其积极影响,控制其消极影响。
(三)教师态度
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品德发展。教师的权威乃是儿童、青少年学习的动力。
(四)大众传媒
(五)儿童的自我意识水平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以及对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由自我认识、自到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组成。
第三节 中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
一、小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特点
对道德概念的理解能力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但整体理解水平不高
道德判断逐渐由他律向自律,由只注意行为后果逐渐过渡到全面地考虑动机和后果的统一关系
道德信念初步形成,但不稳定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特点
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媒介,是促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强大推动力。 小学儿童的道德情感还具有很大的情境性、主观性和任意性。
(三)道德意志的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道德意志主要表现在坚持性和自制力方面。从坚持性的动力来源来看,小学生完成任务主要依靠外部的影响。
(四)道德行为的发展特点
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在道德发展上,认识与行为、言与行基本上是协调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 。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
(一)道德认识的发展
初中生能够初步揭示概念的本质,正确程度较高。 高中生对道德知识的掌握在形式上更加概括、抽象,在内容上更加深刻。
(二)道德情感的发展
初中生以直觉的道德情感为主。 高中时,学生开始自觉地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来思考道德问题,伦理性道德情感已占据优势。
(三)道德意志的发展
道德意志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意志控制的程度和言行一致的水平这两个方面。言行一致反映了道德意志的自觉性特征。
(四)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
第四节 中小学生品德教育
一、小学生品德教育
(一)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观察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主要形式, 自身方面指观察者的动机和认知水平。 榜样方面,主要指榜样的特征,也影响到学生的观察学习。
发挥小学生自我教育的功能
学生
自我监督
自我评价
自我强化
教师
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正常的班集体
教师须根据学生品德的现状,渗透品德要求,帮助学生提出自我教育的目标、所用的方法、所花的时间以及预期的效果
及时加以强化,如给予表扬,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对学生提出新的要求
(二)采用道德叙事法,提高道德认识
教育者 借助对道德故事 的叙述,促进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
(三)开展感恩教育,激发道德情感
情境教育法
渗透教育法
实践锻炼法
专题活动法
二、中学生品德教育
(一)发展道德判断能力,提高道德认知
儿童道德上成熟的标志,就在于他能否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推理,从而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的能力。 提高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通过移情训练,激发道德情感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移情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
角色扮演法
模拟
再扮演
角色倒置
分享体验训练
(三)开展价值观辨析活动,促进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价值观是人们对特定行为、事物、状态或目标的一种持久性偏好。 青少年期正是个体人生观、价值观开始形成并逐步稳定的时期,其人生观与价值观一旦形成会对其当前及今后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认识选择法
情感分享法
行为决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