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初一数学
This is a mind map about 初一数学,Main content: 下册,上册。本脑图有助于帮助您熟悉知识要点,加强记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编辑于2024-12-27 22:25:08初一数学
上册
有理数
2.1正数与负数
生活中,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复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正数>0,+读作正
负数<0,-读作负
2.2有理数与无理数
有理数: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有限小数和循环小数)
无理数:不能写成分数形式(无限不循环小数)
2.3数轴
性质:①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 ②正数都>0,负数都<0,正数总>复数
数轴:原点、正方向(向右)和单位长度的直线
意义:有理数和无理数可以在数轴上表示, 数轴上的点可以表示有理数或无理数
2.4绝对值与相反数
关系: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相反数
性质:两个正数,绝对值大的正数大;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负数小
绝对值:数轴上的一点与原点的距离,a的绝对值记作|a|
相反数: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数
0的绝对值是0,相反数也是0
2.5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
加法法则
异号两数想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0;绝对值不相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值的符号,再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同号两数想加,取相同符号,再把绝对值想加
一个数与0想加,仍得这个数
加法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6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
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0与任何数相乘都得0
乘法运算律
结合律:(a×b)×c=a×(b×c)
分配律:(a+b)×c=a×c+b×c
交换律:a×b=b×a
除法法则: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7有理数的乘方
a³读作a的3次方(a的n次方)
结果叫做幂,a的3次幂(a的n次幂)
运算:乘方
n叫做指数
a叫做底
性质: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 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数次幂是正数
科学计数法:a×10∧n(1≤a<10,n正整数)
特别:二次方叫做平方,三次方叫做立方
2 .8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法则: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如果有括号,先进行括号内运算
整式的加减
3.1字母代表数
意义:使数量关系更简明,更具有一般性
3.2代数式
单项式
定义:数与字母的积的代数式(4s、abc) 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系数:数字因式 次数:所有字母的指数和(abc次数是3)
多项式
定义:几个单项式的和
系数: 次数: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 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
表示:乘号用•表示或者省略不写,数字写在字母前面 除法运算通常写成分数形式
定义:数和表示数的字母有限代数运算所得的式子(a+4mn) 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代数式
意义:代数式可以简明地表示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
3.4合并同类项
同类项定义:所含字母相同,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
法则: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指数相同
求代数式的值,如果有同类项,通常先合并同类项再计算
根据乘法分配律,把同类项合并成一项
3.3代数式的值
定义:用具体的数字代替字母,所得结果的值
性质:代数式的值随字母取值的变化而变化
3.5去括号法则
括号前是+,去括号和+,括号里各项符号都不改变; 括号前是-,去括号和-,括号里各项符号都要改变
3.6整式的加减
整式加减,如果有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一元一次方程
4.1从问题到方程
已知量和未知量的相等关系,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描述。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用方程描述这种相等关系最简明
定义: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为1的方程
4.2解一元一次方程
性质: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整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求方程解的过程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方程的解:使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
移项:项改变符号,从等式一边移到另一边
解方程:求方程的解的过程
4.3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
实际问题抽象成方程
走进图形世界
5.1丰富的图形世界
几何图形由点线面组成
棱、顶点
5.2图形的运动
点动成线,线动成面
旋转、平移
5.3展开与折叠
体会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长方体展开,就是平面图形
长方形纸片卷成圆柱的侧面
5.4主视图、左视图、俯视图
主视图:从正面看
左视图:从左面看
俯视图:从上面看
平面图形的认识(一)
6.1线段、射线、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直线:直线AB,直线BA,直线l
射线:射线AB(不能反过来)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6.2角
量角器量角,度量单位,度,分,秒:1º=60′,1′=60″
定义: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的图形
表示:∠AOB也叫∠a
角平分线:
6.3余角、补角、对顶角
性质:同角(等角)的余角相等;同角(等角)的补角相等
余角:如果两个角和是直角,那么这两个角互余
补角:如果两个角和是平角,那么这两个角互补
对顶角定义 对顶角相等
6.4平行
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6.5垂直
两直线相交,有一个角是直角,那这两条直线垂直 垂线,垂足
基本事实: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下册
相交线与平行线
相交线
垂线
垂直
概念
两直线互相垂直
性质
过一点
同一平面内
只有一条线段
垂直已知线段
垂线段
最短
距离:点到直线
相交线
邻补角
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互补
相交
两直线
有公共点
对顶角相等
三线八角
同旁内角
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之间,并且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
同位角
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内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
F
内错角
两个角都在两条直线的同侧,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旁
Z
平行线
概念
同一平面
两条直线
永不相交
性质
过直线外一点,只有一条直线平行于已知线段
传递性
因为a//b, b//c
所以a//c
平行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判定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命题、定理、证明
命题
假命题
条件
结论不一定成立
真命题
条件推出
结论成立
概念
判断
某件事情
组成
条件
结论
定理
推理证实
真命题
证明
推理命题
过程
判断假命题
举反例
图形的平移
概念
图形沿某一直线方向移动
性质
不改变
大小
形状
连接
各组对应点
线段平行或相等
作图
实数
平方根
平方根
如果一个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平方根
表示为
性质
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
0的平方根还是0
负数无平方根
算术平方根
如果一个正数x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正数x叫做a的算数平方根
表示
性质
平方根和算数平方根的区别
算数平方根就是平方根里面正的那一个
易错
的算数平方根是
2
立方根
概念
如果一个数x,它的立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x叫做a的立方根或三次方根
读作:三次根号a
性质
0的立方根还是0
正数 “+”
负数 “-”
如果两个数的立方根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也为相反数
两个重要公式
注意
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有:0
算数平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0、1
立方根等于它本身的数:0、1、-1
实数
分类
有理数
正有理数
0
负有理数
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
无理数
正无理数
负无理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绝对值
负实数的绝对值是它相反数
正实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0的绝对值还是0
相反数
a的相反数-a
平面直角坐标系
二元一次方程组
解方程组
消元
思想
未知数
多变少
逐一解决
方法
代入消元法
加减消元法
求解
二元一次方程组
方程组
两个
方程
一次
未知数
2个
二元一次方程
定义
未知数
2个
次数
1次
实际应用
基本步骤
找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组
理解:审题、分析
检验、回顾
解方程
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三元一次方程组
三个
方程
一次
未知数
三个
求解:消元法、加减法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不等式
定义
用不等号(>等)连接的式子
性质
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两边乘(或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两边乘(或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传递性
解集
解:使不等式成立未知数的值
解集:不等式的全体解
一元一次不等式
定义:
含有一个未知数
未知数次数是1
不等式
求解步骤
去分母
去括号
移项
合并同类型
系数化为1
若系数为负,则需要变号
数轴表示解集
一定边界(等实心、不等空心)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定义
几个不等式合在一起
解集:所有不等式解的公共部分
解决实际问题

解集取法归纳
两大取大、两小取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空集
步骤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
统计图的选用
折线图:反映事物变化的总体规律
条形图:可表示具体数目
扇形图:可表示百分比
调查内容
设计调查问卷
实施调查
处理数据
数据整理
表格
”正“字划记法
全面调查与抽样调查
全面调查
缺点:工作量大、难度大、不适宜破坏性的检查
特定目标:考查全体
优点:准确
抽样调查
特定目标:考察部分、推断全体
缺点:具有代表性、准确度较低
优点:工作量小、便于进行
简单随机抽样
每个个体抽到的机会相等
直方图
步骤
列频数分布表
频数
某个对象
出现次数
频率
频数/总次数
决定组距和组数
组距
每组两端点距离
(最大值-最小值)/组数
画分布直方图
折线图
取直方图
上底边
中点
连线
计算
最大值-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