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详细概括了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的要点,可供讲新课和一轮复习的使用,根据各个课题进行分阶段总结,对于易考考点及重点实验进行了归纳。
三角形是初中阶段接触到的第三个几何重要知识点,本篇思维导图通过三角形的定义以及定义拓展所得的推论以及模型从多种角度分解三角形的知识点
从人物特点以及故事情节概括了《海底两万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概括人物特点时,把对应的故事情节用对话框框出,使性格情节完美融合。在故事情节中,做出了“鹦鹉螺号”的航行路线,同时概括对应的情节。使思维导图读者一目了然地了解故事内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红星照耀中国》书籍介绍思维导图
初中物理质量与密度课程导图
桃花源记思维导图
曹刿论战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1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会发生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不能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常表现为形状的改变,状态间的变化
水的沸腾 现象:无色液体沸腾,液体中冒气泡,试管口上有水雾产生,玻璃片上产生无色液滴
胆矾的研碎 蓝色块状固体变成蓝色粉末状固体
化学变化: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有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生成)
石灰石表面滴加稀盐酸 现象:试管中白色固体表面有气泡冒出,白色固体逐渐减少但不消失,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显示出来的性质
在描述物质的熔点、沸点及密度时,要写在通常情况下
熔点和沸点
物质熔化的温度叫做熔点
物质沸腾的温度叫做沸点
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化学性质:发生化学变化才能显示出来的的性质
物质可以决定用途,用途可以体现性质
水和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
乙醇可以用作燃料(可燃性)
石墨可以用来做铅笔芯(灰褐色,质软)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某些分离物质的方法
过滤
蒸馏
化学学习的几大特点
关注物质的性质
关注物质的变化
关注物质变化的过程对结果的解释与讨论
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对比实验法
重点步骤
排水法收集气体
1、盛满水,用玻璃片先盖住集气瓶口一部分,然后推动玻璃片将集气瓶口全部盖住
2、把盛满水的集气瓶联通玻璃片倒立在水槽内
3、在水下立即用玻璃片将集气瓶的瓶口改好,然后取出集气瓶正放在试验台上
注意事项
收集满的标志:集气瓶口冒大气泡
一般把玻璃片毛面向下盖好集气瓶
依据1:木条燃烧的情况
盛有空气的的集气瓶没有明显的现象
盛有呼出气体的集气瓶燃着的木条熄灭
呼出气体中的氧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少
依据2: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的程度
盛有空气的集气瓶无明显变化
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依据3:玻璃片上有没有出现水雾
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另一块玻璃片上有水雾出现
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比吸入空气多
呼出气体中气体成分 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
化学变化常表现为
颜色改变
放出气体
生成沉淀
能量改变
吸热
放热
发光
特例:灯:发光放热但不是化学变化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方法1
分别将燃着的小木条伸入两个集气瓶内
氧气:木条燃烧得更旺
二氧化碳:木条的火焰熄灭
方法2
分别向两个集气瓶中滴加少量的澄清石灰水并振荡
氧气:无明显变化
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均为使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爆炸
物理变化
气球爆炸
轮胎爆炸
锅炉爆炸
化学变化
火药爆炸
粉尘爆炸
1.3 走进化学实验室
常见的仪器
反应仪器
可以直接加热的
试管
蒸发皿
燃烧匙
不可直接加热的
烧杯
烧瓶
锥形瓶
存放药品的容器
固体:广口瓶
液体:细口瓶、滴瓶
气体:集气瓶
计量仪器
托盘天平:质量
量筒:体积
取用仪器
镊子:块状药品或大金属颗粒
药匙:粉末状或较小的颗粒药品
胶头滴管:少量液体的转移
固定仪器
坩埚钳
铁架台
化学药品的取用
固体药品的取用
一横二放三慢竖(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
一倾二竖三直立(固体粉末)
液体药品的取用
倾倒法
塞子倒放在桌子上
防止腐蚀桌面和污染试剂
应该慢慢倒:防止液体洒落
标签向手心:防止液体留下,服饰标签
倾倒后,立即塞紧瓶塞
防止瓶内的试剂挥发
防止试剂瓶内的物质与空气反应
定量药品的取用:量筒和胶头滴管
俯视读数:读数大于实际
仰视读数:读数小于实际
正确做法:平视凹液面最低处(或凸页面最高处)
用滴管取液体
瓶外排气,瓶内吸液
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沾污试剂或腐蚀胶帽
物质的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1、两检:检查灯芯:检查有无酒精(酒精的量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4
2、不能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
3、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
4、使用完毕后,必须用灯帽盖灭
5、究竟在桌面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给物质加热
1、试管外壁应该干燥
2、夹持试管时,要从试管底部套上、取下,夹在距试管口约1/3处,试管倾斜45°,用外焰加热
3、加热时要使试管底部均匀受热,然后用酒精灯的外焰固定加热
4、试管口不能对着自己或者他人
5、加热后的试管,不能骤然冷却
连接仪器装置
将玻璃管插入带孔橡胶塞: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稍稍用力转动,将其插入
连接玻璃管和胶皮管:把玻璃管口用水润湿,然后稍稍用力即可插入
在容器口塞橡胶塞:将橡胶塞慢慢转动塞进容器口
检查装置气密性
连接仪器
将导管的另一端浸入水中,用手紧握试管
液面下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气密性良好
若漏气
更换橡胶塞
塞紧橡胶塞
用理化知识解释原因:试管内气体受热,压强升高,管内的气压增大,大与外界气压,在压强差的作用下,气体逸出
顺序
连接仪器:从左到右,从下到上
拆除仪器:从上到下,从右到左
洗涤玻璃仪器:一般两到三次,左右振荡
使用试管刷
可以连续转动或上下移动
不可以用力过猛
刷洗完毕的标志
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留下
实验1-6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硫酸铜溶液: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加热蓝色沉淀:蓝色固体逐渐边为黑色
试管炸裂的可能原因
1、试管没有事先均匀受热
2、试管的外壁有水
3、试管底部接触灯芯
4、加热后用冷水洗试管
5、给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向上倾斜
实验1-5
现象:用外焰加热的火柴梗的部分的最黑
结论:外焰的温度最高
实验1-4
(1)澄清石灰水中滴加酚酞溶液
现象: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酚酞溶液:遇碱性物质变红
澄清石灰水:显碱性
(2)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的反应
现象:白色固体表面产生气泡
注:固体是否消失取决于稀盐酸的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