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三章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经济体制、财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一项根本制度。
编辑于2024-12-30 12:10:05第三章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节 概述
预算管理体制的概念
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经济体制、财税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的一项根本制度。
预算管理体制的特征
整体性特征
中央和地方预算共同构成了一国的总预算,其能够保持预算的完整性,同时,给予地方政府适当的分权,确保预算管理体制的效率。
规范性特征
以法律法规加以明确、规范化的界定,并使这种界定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稳定性特征
预算管理体制已经确定就应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尽量避免因体制的频繁变动,而造成诸多消极影响。
预算管理体制的功能
履行各级政府职能的保障功能
对财政能力差异的调节功能,促进均衡协调
对公平与效率的促进功能,克服市场失效弊端
对统一市场体系形成的促进功能
预算收支划分的理论依据
公共产品理论
该理论认为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政府依受益范围提供公共产品,受益范围是全国的由中央负责,受益范围是地方的由地方负责预算收支,这为划分收支提供了产品受益范围的依据。
集权分权理论
主要探讨权力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集权能统一调配资源,分权能更好满足地方差异。预算收支划分要考虑两者平衡,合理确定中央和地方收支范围,发挥各自优势。
财政联邦主义
它强调多级政府财政体制。根据此理论,不同级次政府应提供相应公共服务,划分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让各级政府有稳定财源完成事务,为预算收支划分提供体制框架思路。
俱乐部理论
把社区等比作俱乐部。成员分摊成本享受公共产品,在预算收支划分中,类似考虑公共产品的最优供给规模和成本分摊方式,确定哪级政府来负责收支更合适。但俱乐部不是无限制扩张的,一个地方政府的规模应该确定在边际成本(拥挤成本)正好等于新成员带来边际收益的那一点上。
预算收支划分的原则
中央宏观调控和地方自主性相结合原则
外部性原则
效率性原则
激励相融原则
政府间事权划分
通行规则
稳定职能和分配职能主要由中央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主要由地方政府履行。
一般模式
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由中央政府提供,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由地方政府提供,中央政府应参与具有跨地区外部效应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责多由中央政府承担。
第二节 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分税制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
分税制是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模式,是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简称,实质是通过划分央地税收收入来源和管理权限,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配关系,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财政的积极性。
类型
完全分税制是指各级政府都有独立的税种,独立征税,不设共享税;各级财政在法定收支范围内自求平衡不存在转移支付或规模很小中央和地方财政立法权划分明确地方财政权独立。
不完全分税制是指税收管理权限交叉设置,中央税地方税以及共享税的分税制制度,既有固定性又有灵活性。
特征
规范性,收支范围的划分和调节规范,运作过程规范
层次性,各级财政相对独立,实行分级管理
法治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加强制约和监督,同时也能保障预算管理体制的稳定性。
我国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
背景
统收统支1950——分灶吃饭1980——分税制1994
分税制的意义
可以规范和稳定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减少利益冲突和摩擦,有效配置各自的财力。
分税制有利于增强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确保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是国家的收入分配调节和宏观政策实施有必要的保证。
分税制有利于打破地区分割,规范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为争夺财政收入而画地为牢、干预企业、重复建设,促使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分税制能改变企业隶属于某一级政府的状况,既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也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
分税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关系
合理调节地区之间的财力分配
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组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分税制的主要内容
政府间收入,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划分;税收返还制度;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零四年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现代财政制度背景下,预算管理体制的完善。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概念与类型
概念
设置在一定的预算管理体制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或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的转移。实质上是存在于政府间的一种补助。
类型
无条件转移支付,也称一般性补助,不附加任何条件
有条件转移支付,也叫专项补助,必须按指定用途使用资金。或中央政府拨款时要求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提供配套资金。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目标
实现公共资金的公平分配,地区间公共分配均等化
保持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行为的必要控制力
解决区域性公共产品的外溢问题
促进落后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方式 (主要分为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
一般性转移支付 用于均衡区域间基本财力配置
均衡性转移支付
不规定具体用途,由当地政府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
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
共同财政事权转移支付
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
专项转移支付 上对下补助,专款专用
指中央政府为实现特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无偿给予地方政府,由当地按照规定的用途安排使用的预算资金。在实现中央政府意图、引导地方政府行为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
清晰界定省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
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财政事权
明确界定省以下各级财政支出责任
理顺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关系
参照税种属性划分收入
规范收入分享方式
适度增强省级调控能力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提升转移支付科学有效性)
理清各类转移支付功能定位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科学分配各类转移支付资金
还包括建立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调整机制
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问题与完善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
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分配和使用,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规范专项转移支付管理
加快转移支付立法和制度建设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
中国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分税财政体制的总体框架基本确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已逐步建立
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合理调整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分税制未来改革方向
强化中央政府职责,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
完善税收体系,进一步优化政府间收入划分
晚上转移支付制度,优化结构和明确地位
分税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不清,地方政府承担过多的涉权和支柱责责任,中央支出占比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不合理地方税体系需另寻出路,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发挥,非税收入占比偏高
转移支付规模扩大,结构有待完善,定位有待清晰
缺乏适当的政府投融资体制
省一下预算管理体制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