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道次第77课
这是一篇关于77课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结束语,学行四摄以利他,智慧学处。介绍详细,描述全面,希望对感兴趣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编辑于2025-01-16 11:23:0077课
智慧学处
前言引导
方便与慧,成佛缺一不可
方便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
成就
成就慈悲,成就福德资粮
成就空性见
方法
闻思经教
慧
成就
成就智慧
菩提心
方法
发菩提心,修利他行
六度包括了整个菩萨道的修行
智慧自性
智慧的理解
凡夫的定义
知识就是世俗的智慧
作用:就业、赚钱会比较容易
佛法角度
般若智慧
作用:断除烦恼惑业
智慧自性
所缘的一切境界、一切事物、一切法,能够抉 择并判断的作用
对事物真伪、有无的判断
五明的善巧(世间和出世间学问)
因明
有关辩论的学问
声明
有关语言文字的学问
医方明
有关治 病的学问
工巧明
有关科学、艺术方面的技能
内明
佛法
智慧差别
通达胜义:通达最殊胜的境界,是了知我空和法空后证悟的空性,即空性智慧
比量
依佛法智慧对世间进行观察、分别和推理,发现我们过去执著的自 性的我、自性的法,根本是了不可得的,在观念上认识到没有我,没有我所(以佛法观察世间,揭示自性我与法皆虚妄,终归无我无我所)
现量
小知识
佛教把认识称为“量”,有现量、比量和非量之分
现量`
在时间上指现在,空间上指眼前,而且这种认识尚未介入思维和概念,是对境界的如实呈现(直接感受体悟到的,可以说是亲自证悟)
比量
指正确的推理(通过言语的讲解,形容比喻才可以理解到的),唯识学是通过宗、因、喻三支比量来完成
唯识学是通过宗(轮点)、因(原理由)、喻(例证)三支比量来完成
非量
指正确的推理,唯识学是通过宗、因、喻三支比量来完成
通达世俗:人类认识世界一切现象的智慧
通达五明的智慧
论证:
《瑜伽师地论》说,菩萨要从五明处学
因为菩萨要利益 一切众生,就得什么都会,否则没有办法利益众生
通达有情义利:知道怎样利益众生,包 括利他的能力和方便。
帮助众生需以智慧为基,辨别真正对众生有益之事,避免无明颠倒之求,方能实现无害之利益。
身心生起之法
智慧的殊胜利益
首先说明智慧的重要性
一切功德的成就都离不开智慧(《般若百颂》)
一切外在和内在的成就,眼前和长远的利益,都离不开智慧。否则,无法彻底断除烦恼惑业,会不断带来痛苦。
其次从六度说明智慧的重要
“五度如盲,般若如 导。”(《大智度论》)
布施
彻底通达无我,布施无丝毫我慢、怯弱、分别。菩萨彻底了达空性,知道这一切是如幻如化的,所以既没有慢心,也不会害怕。(有智慧的布施是菩萨彻底通达空性,布施时无丝毫慢心、怯弱、分别。不具慧布施,只是培植福田的加行,增加一些财富而已。)
持戒
看到三有和涅槃的衰损,为利他而能持戒清静。菩萨为了利他而持戒,因为有智慧,才懂得戒律的开遮持犯,令自己戒行清净。(有智慧的持戒是菩萨看到三有和涅槃的衰损,为利他而能持戒清净。不具慧的持戒是对戒相很执著,持得很痛苦,很烦恼。)
忍辱
能以智慧观照众生伤害及恶劣环境,令心调伏。菩萨以智慧了知忍的功德和不忍的过患,面对众生伤害和恶劣环境的时候,能令心调伏,如如不动。(有智慧的忍辱是菩萨能以智慧观照众生伤害及恶劣环境,令心调伏。不具慧的忍辱是对法不能接受认可,就会善恶不辩,不能成就一切功德。)
精进
知道精进的正确方法,善用其心,令事半功倍。萨因为有智慧,所以知道在修行中必须精进,而且精进要有正确方法,善于用心,才事半功倍,迅速成就。(有智慧的精进是菩萨知道精进的正确方法,善于用心,能令事半功倍。不具慧的精进是方法错误,越精进越南辕北辙,无法获得清静无漏的佛法正见。)
禅定
般若的明觉作用生起,才有能力安住于空性定。般若的明觉作用一旦生起,就使我们有能力安住在空性定中,获得殊胜的喜乐。(有智慧的禅定是菩萨般若的明觉作用生起,就有能力安住在空性定中,获得殊胜的喜乐。缺乏智慧的禅定,就无法通达空性。)
只有在般若智慧指引下,布施等五度才能清净圆满,否则只是世间的善行。
般若能善巧调和显现相违之事
菩萨为度化众生可示现各种身份,包括转轮圣王。尽管拥有如古代皇帝般的荣华富贵,菩萨却能不为五欲六尘所执著,因其具足慧和忍的力量
常人因贪心易对喜爱之人产生执著,而菩萨虽慈爱众生、令其欢喜,却心无粘著、无贪念。
常人因悲悯心生而忧悲苦恼,易受他人情绪影响;菩萨虽具深悲悯,却心住空性,不受忧悲情绪影响。
常人欢喜时心易散乱、浮想联翩;菩萨虽欢喜善行与众生成就,但心仍平静安住于空性,不散乱掉举
菩萨以空性智慧利益众生,不贪著物质,却能照顾众生利益;常人则可能因不贪著自身利益而忽视他人利益,菩萨则不然,因具空性智慧而能兼顾,使相违之事在菩萨身上得以和谐统一。
菩萨能处世间而不染、慈而不贪著、悲而不忧伤、喜而不散乱、舍而不冷漠、不舍法性而随顺世俗。 凡夫因为错误认识,造成冲突,会陷入障碍,偏向一端。所以要精进地听闻正法,如理思维,才能获得正见、开发智慧。
没有智慧的过患
如果离开般若智慧,布施等五度 就不清净、不圆满了,而且闻思的见也不能清净圆满了
布施
《摄度论》布施就不 能清净,不能圆满
布施只是培植福田的加行,让你增加一些财富而已
持戒
如果没有智慧,持戒者就不懂得戒律的开遮持犯,或是 对戒相很执著,会持得很痛苦,很烦恼
别别解脱就会成为别想解脱, 所以持戒也要有智慧
忍辱
修忍辱,尤其是谛察法忍,即对佛法的认可,离不开智慧
对法就不能接受、理解、认可,就会善恶不辨,不能成就一切功德
精进
如果不能精进地成就智慧, 修行者的见就不能清净,含闻所成慧、思所成慧, 也包含修所成慧
没有智慧的话,就无法获得清净无漏的佛法正见
静虑
空性为一切智者所赞叹,没有比它更甚深微细的了,而且这是欲尘 所不能障蔽的
如果缺乏智慧,就无法通达空性
怎么成就智慧
听闻 经教
精进地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才能获得正见, 开发智慧
佛法修行绕不开的常规途径
闻法能增智慧,克烦恼障与所知障,见三轮空性,是重要修行。
闻法是重要的修行项目
无多闻基础而直接禅修,易生问题,故《集学论》强调先闻思正法以立正见,再精进禅修为常规次第。
修行需以相应程度的闻思为基础,理论指导实践,逐渐增广,方能成就。
对闻的重要性有胜解,能抵御恶友误导,确保修行正道。
无般若智慧则信心浅薄盲目,易随人云亦云,缺乏主见与正见。
智慧为基,修六度更圆满,成就自他智慧即慧之布施。
学行四摄以利他
六度四摄
六度
自利
菩萨利益
四摄
利他
摄受众生的四种方便
为了成就众 生、引导众生、帮助众生。
四摄
第一是布施(布施)
布施包括财施、法施、无畏施,目的是为了让众生欢喜、帮助众生,广结善缘,而非为己服务。
第二是爱语(同示彼,为众生开示六度、四谛等佛法)
爱语是让众生欢喜且有益的真实、利他语言,特定内涵为宣说六度、开示大乘菩萨道修行。
第三是利行(令受持,不仅令众生闻思佛法,而且能依教奉行)
利行是让众生依照佛法实践修行,得到真实受用。
第四是 同事(自亦 随行,自己也能实践,并带领众生实践)
给众生开示佛法,告诉众生修学能给生命带来利益,与众生共同修行,自己身体力行并带领众生修学佛法。
四摄原理
第一步:布施
是让对方在物质上尝到甜头,因为佛法的甜头不是一下子能尝 到的,只能从物质开始。
布施结缘,让他们得到好处,“先以欲钩牵,后令入 佛智”
第二步:爱语
当 他们感到欢喜后,就要带领他们走入佛法,知道怎么一步步修行,所以要用爱 语说法,开示六度、四摄、四谛等法义。
第三步:利行
开示佛法后需引导众生舍弃无知疑惑,如实受持;进一步通过利行引导他们实践佛法,解决生命问题,通过利行使对方受到善 法熏陶。
第四步:同事
自身不修或无经验,教导他人则无说服力与深刻性,难以使他人受益,甚至会导致反感和不接受。
一方面,自己必须实修,有一定的实践经验
一方面,最好带着别人一起修
四摄是摄受信众、眷属、众生最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成办各种佛法利益
六度四摄的修行方法
六度四摄的修行概述
菩萨的广大行:六度(包含入定和出定)
资粮:菩萨道修行围绕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修行阶段:资粮道阶段,初业菩萨
定中与动中的修行
定中修:
静虑体奢摩他(止)
慧体毗婆舍那(观)
定和慧需在座上与座下共同修习
无生法忍(对空性的体悟)
动中修:
布施、持戒、忍辱前三度
一部分的定和慧(带到日常做事中)
世俗意义上的忍(对冤家伤害和恶劣环境的忍耐)
精进与忍的修行
精进:座上与座下都要精进
忍:
世俗忍:动中修
无生法忍:定中修
空性观与般若经典
空性体悟:用智慧观照一切都是如梦如幻
般若经典中的八种比喻:如幻、如梦等
一心三观:空、假、中
出定后:安住于空性,用智慧观照
方便与慈悲的修行
除了空性观,还需修习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方便
学佛不仅是学空性,还要学慈悲和方便
等引与止观双运
等引:心平等,契入平衡状态的禅修
禅修过程:止和观要平等而修
止观双运:保持平衡状态
结束语
《道次第》内容概述
上士道后止观部分(略讲)
三士道独立性及完整性
道前基础包含止观说明
三士道包含止观修行
讲课内容与修行套路
结合《道次第》修行套路
心理引导:舍凡夫心,成就佛菩萨品质
修行步骤: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菩提心与菩萨道修行
建构人情味,符合凡夫思惟
学习建议与修行态度
听课与反复温习
学好本论,修行够用
有能力者,以本论为基础深入其他宗派
佛教界存在问题与《道次第》价值
不得要领,修行内容不完整,缺乏次第
《道次第》提供完整要素与合理次第
无论根机,皆可受益
渐修之道,佛法修行常规道路
顿悟与渐修关系
顿悟法门存在,但可望不可即
顿悟非一悟了事,需瓦解凡夫心,摧毁二执
渐修过程中需相应方便
对各宗派修行的适用性
《道次第》作为良好基础
希望深入学习与观察修
对一生修学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