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青铜之美》红糖美学著
《青铜之美》一书通过精美的插图和详尽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青铜器的独特魅力。书中精选了散布于世界各地博物馆的76件国宝青铜器,从食器、酒器、水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件青铜器都配以高清图片和专业的解读,从纹样、造型、铭文、工艺等多个角度揭示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编辑于2025-01-24 15:30:19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作品通过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代人的命运交织,探讨了人与人之间“说不说得着”的本质关系。书名“一句顶一万句”隐喻能真正理解彼此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而日常的无意义对话则掩盖了内心的孤独。
分草木鸟兽虫鱼七部,诗经涉及的动植物考证翔实,且绘画以描述,该书以《诗经》的篇章顺序为框架,为每一首诗配备了相应的图像。这些图像或是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象,如山水、草木;通过图像与诗歌的对应,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诗经》的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敦煌》巫鸿等18万,25062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尾声-顾春芳,穿越-张元林,聆听-顾春芳,想象-陈菊霞,观摩-何鄂,波澜-郑炳林、马振颖,供养-张先堂,探索-杭侃,回望-郑炳林,重返-荣新江,引论-巫鸿。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话,一旦成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作品通过吴摩西和牛爱国两代人的命运交织,探讨了人与人之间“说不说得着”的本质关系。书名“一句顶一万句”隐喻能真正理解彼此的语言胜过千言万语,而日常的无意义对话则掩盖了内心的孤独。
分草木鸟兽虫鱼七部,诗经涉及的动植物考证翔实,且绘画以描述,该书以《诗经》的篇章顺序为框架,为每一首诗配备了相应的图像。这些图像或是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象,如山水、草木;通过图像与诗歌的对应,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诗经》的内容。
这是一篇关于《了不起的敦煌》巫鸿等18万,250622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尾声-顾春芳,穿越-张元林,聆听-顾春芳,想象-陈菊霞,观摩-何鄂,波澜-郑炳林、马振颖,供养-张先堂,探索-杭侃,回望-郑炳林,重返-荣新江,引论-巫鸿。
《青铜之美》红糖美学著
第一章 食器
稻作文化推动食物发展逐步形成食器:鼎、簋、鬲、甗、簠、敦、豆;后逐步发展用于祭祀、丧葬、宴飨、婚礼等礼仪用器。春秋后逐渐简化,更加世俗化。
1.1后母戊鼎
背景
商代晚期,1939年出土于安阳,因其腹壁铭文得名,是商王祖甲或祖庚为祭祀其母戊所作,迄今最大最重
纹样
鼎身以雷纹为地,四周浮雕刻有夔龙纹、兽面纹等,以鱼纹和商代特有的的虎食人纹为鼎耳纹样。
W1-1立式夔龙纹
W2-1A夔龙兽面纹
W2-2A龙形(首)兽面纹
W2-3肥遗纹:两条对称夔龙拼合而成的兽面纹
W2-4A牛角兽面纹
W3-1牛首纹
W4鱼纹
W5饕餮纹
铭文
"司“”后“两形在甲骨文中都是”后“字之意,2011改名为后母戊鼎。
造型
天圆地方
ZY圆鼎
祭天装肉
ZF方鼎
祭地盛谷物
类似正方体,正面宽、侧面窄,有四足。
工艺
陶范法铸造
步骤1:制模,泥土捏出造型、阴干成型。翻范,按照鼎足、底、边、角,用刀将泥模分成若干块范。
步骤2:合范,留出鼎足的洗口范,组合成铸型。外范与内范之间的距离就是鼎身器壁的厚度。
步骤3:3个鼎足作为浇铸时的浇铸口,1个鼎足作为排气口。
步骤4:待鼎身铸好后,再在上面安模、翻范、浇铸鼎耳。
1.2大克鼎
背景
西周中期,1890年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纹样线条简洁,有别于商代晚期华丽繁缛的风格。
西周孝王时期,“克”铸造祭祀祖父;清代出土,由柯劭忞收购卖于潘祖荫;潘达于深埋地下躲避日军搜刮;新中国成立后,捐献上海博物馆。
纹样
W1-2缠枝夔龙纹
W2-?(F)浮雕式兽面纹
W2-5A变形兽面纹
W6-1波曲纹
铭文
290字,记载第八代周孝王册封该鼎主人克的事件
第一段,克赞美祖先师华父的功绩,师者,官职也。
第二段,任命克担任膳父所获得的赏赐。
造型
ZY1敛口侈腹圆鼎式
大克鼎鼎口有大型双立耳。腹略鼓而垂,称敛口侈腹,典型周鼎器型。
鼎足着地点比上端略宽大,重心略向外偏,商代柱足演变为周代蹄足的重要例证。
ZY2小口圆鼎式
ZY3束腰鼓腹平底圆鼎式
ZY4子口圆鼎式
子主题
1.3毛公鼎
背景
西周晚期,清道光年间在陕西省岐山县由村民董春生发现,后转手秘藏,险为日军所躲,后归公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海内三宝,均是清末出土于陕西周原遗址附近
大盂鼎
三者中体积最大,以饕餮纹为主要纹样。
大克鼎
三者中最重,足部饰兽面纹,腹部饰波曲纹,更富动感
毛公鼎
体积、重量最小,纹样最朴素,仅在口沿处饰一圈重环纹。
纹样
西周晚期渐趋简洁,流行重环纹、波曲纹和直线纹。
W6-2重环纹
源于商代晚期的鳞瓣纹,象征简化的动物躯体。
铭文
鼎内及腹部铸有铭文32行,约500字。
分5段,讲述周宣文振兴朝政,请毛工辅助治理国家,王给予赏赐,毛公铸鼎传示子孙。
这篇铭文被誉为“抵得上一篇《尚书》”
造型
庄重有力,浑厚凝重,圆鼎的重要代表。
敞口,两足立耳,耳顶微外撇。
器腹呈半球形,腹腔圆而深。
3个蹄足矮短而结实有力。
制度
体现西周礼乐制度,依据身份进行分配
周天子
九鼎八簋
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鲜鱼、鲜肉干
诸侯
七鼎六簋
牛、羊、乳猪、鱼、干肉、牲肚、猪肉
卿大夫
五鼎四簋
牛、乳猪、鱼、干肉、牲肚
高级的士
三鼎二簋
乳猪、鱼、干肉
低级的士
一鼎
干肉
1.4大禾人面纹方鼎
背景
商代晚期,1958-1959年在湖南宁乡黄材镇被农民发现,卖于废品站,碎片被文物修复师发现。
纹样
四周以形象相同的人面纹样为主体,器足上饰兽面纹。
W1-3对立夔龙纹
W2-5B变形兽面纹
W7"几"字形羽冠纹
W8爪状纹
W9人面纹
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鼎
铭文
鼎内铸“大禾”二字
商人常以祭祀的形式来祈求丰收,推测用于农业祭祀。
“禾”,字形像饱满的稻谷被压弯的样子。
“大禾”寓意是希望稻谷长得与人一样高
金文中,大与人是同一个字,呈跨步、双臂伸出的人形。
造型
方鼎
以圆鼎为基础演化和发展而来,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早期。
近似长方体,两个立耳中间呈圆拱形,鼎口略宽于鼎底,4个柱形足。
S-1器身装饰有扉棱,斜向前,形似鱼鳍。
如同为人面增添翅膀。
消失于战国中晚期,是商周青铜器断代的重要标志。
文化
人面鱼纹彩陶盆
青铜面具
人面青铜盉
1.5利簋
背景
西周早期,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零口镇,最早的西周青铜重器
簋,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用于盛放煮熟的谷物类主食的器皿。
宴飨和祭祀时,以偶数的形式与列鼎配合使用。
纹样
器腹及方座均以雷纹为地,上饰兽面纹,圈足饰变形夔龙纹,方座上端四角饰浮雕式牛首纹。
W1-4变形夔龙纹
W2-1B夔龙兽面纹
W2-2B龙首(形)兽面纹
W3-1(F)浮雕式牛首纹
W10-1兽首纹
铭文
4行32字,字体扁长,首尾尖,中间粗。
记载武王伐商,于甲子日清晨击败商王军队。故又称“武王征商簋”。
造型
上圆下方的形制
体现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上半部分呈碗形,侈口,腹微鼓,有两只兽耳
兽形耳上的垂珥近似长方体,增添趣味的同时,使视线下移,突出庄重。
下半部分为方座
1.6颂簋
背景
西周晚期,清前期在陕西出土,嘉庆年间被刘喜海收藏,后辗转导致器身与器盖分离。1959年,丁氏后人将器盖捐赠山东博物馆,方归完整。
与颂鼎、颂壶,为同一组,被称为“三颂”
纹样
W6-3窃曲纹
W6-4瓦纹
W6-5垂鳞纹
W10-2龙首纹
W10-3卷尾龙纹
铭文
盖、器同铭,各铸15行152字
记载颂接受周天子册命,感怀圣恩,做此器传诸子孙。
造型
下周晚期的簋多有器盖,倒过来可作盘用。
器盖顶部有圆形提手
器身与器盖以子母口相合
器腹略微下垂,圈足外撇,下有兽足形。
形制
商代的簋无器耳、器盖,多为敞口。
西周早期的簋加上了器耳,在原有圈足的基础上加铸方座、三足或四足。
西周晚期的簋加上了器盖和兽形足。
1.7伯矩鬲
背景
西周早期,1975年出土于北京房山琉璃河镇251号燕国墓。
反映西周燕文化对商文化的吸收。
鬲是炊器,主要用于煮谷物和小型动物的肉。
源于陶鬲,多为侈口、鼓腹、三袋足
在商代早期无耳,商代晚期多为直耳,西周多为附耳。
按照裆部的形制
分裆鬲
联裆鬲
拥有袋足是鬲的主要特征,有扩大受热面积的作用
鬲与鼎的渊源颇深,根本区别在于器足是否空心。
商代晚期以后,实用性逐渐减弱,更多用作礼器。
因作器者为伯矩得名。
纹样
W1-4夔龙纹
以短扉棱为间隔
W3-1牛首纹
W3-1(D)对牛纹(对称牛首纹)
W3-1(F)浮雕式牛首纹
铭文
盖内4行、颈部内5行,均15字
记载伯矩受燕侯赏赐,作器纪念并祭祀父亲
伯矩(卿大夫)是燕国的“行人之官”,负责迎接周王使者等外交礼仪活动。
造型
口沿外折,方唇
上有立耳、束颈
三足分裆而立
有青铜盖,较为罕见。
1.8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
背景
商代,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县大洋洲商墓。
甗,用于蒸煮的炊器,上为甑,下为鬲
最初为陶制,商代早期出现铜甗,商代晚期多为甑鬲合铸
纹样
W2-2C龙首兽面纹
W2-4B牛首兽面纹
W10-4回首立鹿纹
造型
与三足相比,四足增强了稳定性和实用性
功能
箅:上部甑和下部鬲之间隔一层有孔的铜片,可用于蒸煮食物。
用作礼器,与鼎、簋、豆、壶、盘等组成成套随葬品
妇好三联甗
鬲为长方体,上置三个甑,特例。
1.9曾伯克父铜盨
背景
春秋早期,可能出自湖北随枣走廊一带的曾国墓葬,于2019年从日本追索回国
盨,用于盛放饭食,存世时间短,器型不多见。
共两件,属于组器
纹样
W1-4夔龙纹
W6-3窃曲纹
W6-4瓦纹
W6-5垂鳞纹
铭文
器盖与内壁相对而铭32字
指出作器者为曾伯克父
“曾”为国名
“伯”为排行
“克父”为字
“甘娄”为其名
造型
与簋类似,但器身更偏椭圆
大多为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器身、器盖两部分,以子母口扣合
器身为敛口,鼓腹
两兽形耳,平底微凸;圈足的两条长边中部各有一凹形缺口
色彩
有红色、绿色和蓝色三种锈迹
蓝色锈迹典雅、美妙
蓝锈是新锈,受湖北随枣地理及埋藏环境影响。
1.10伯公父簠
背景
西周晚期,1977年出土于陕西扶风法门镇云塘村
簠,也被称为“胡”或“瑚”;是周人“轻酒重食”文化的产物。
出现于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纹样
W6-1波曲纹
W6-2重环纹
W6-3窃曲纹
W6-5垂鳞纹
铭文
器与盖同铭,共10行61字
记载伯公父簠的制作原料、功能等
伯太师的后代伯公父选用上等青铜所造
用于盛放谷物,日常饮食、宴请长辈,对长寿、福祉的祈愿。
造型
早期:口外侈,腹部稍浅。
春秋中期以后:圈足变高加大,口部垂直,腹部变深,更具实用性
功能
流行时间与盨相接,代替作为盛放稻和粱的食器
与簋一样,偶数出现,与鼎相配作为随葬品。
器盖与器身形状相同,扣合为一器,分则为两器,分合皆可使用
第二章 酒器
夏商时期,酒颇为珍贵,只有贵族才能享用。用器考究,成为礼器的重要组成
饮酒器、盛酒器、温酒器、调酒器。
尊、爵、觚、角、觯、瓿、卣、罍
商人极其爱酒,占比较大:妇好墓一半以上都是青铜酒器。
周人下令禁酒规定: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六升曰壶
2.1云纹铜禁
背景
春秋时期,1978年出土于河南南阳淅川县下寺春秋楚墓。
禁,是承置酒器的案具。名称是因周王吸取商人“酗酒亡国”的教训,以示禁酒之意。
历时近三年,经过妙手改造,将一堆铜梗、铜渣进行还原。
纹样
W11-1云纹
W10-5虎形异兽纹
W10-6龙形附兽纹
造型
除上方的长方形面,整体由粗细不同的多层铜梗组成
上部攀附12条龙形附兽
商周的龙多为蛇体,无趾爪。
春秋时期的龙多呈“兽体”,有三趾爪,细尾而卷,龙口大张、吐舌,头上有角、呈后卷状
下部12只虎形异兽蹲踞为足,承托器身。
整器造型奇特,纹样繁缛
目前已出土体量最大、纹样最精美
器壁厚度不足5厘米,却含有多层铜梗。
最内侧梁架起支撑作用,并伸出支梗,相互卷曲盘绕却互不相连。
功能
在祭祀中使用,作为尊、卣、壶类酒器的器座。
像禁酒的告示牌,震慑人心,遵守礼法。
工艺
最早的失蜡法与焊接技术的实物例证
整体采用失蜡法铸造而成,再采用榫卯拼接,将龙形附兽和虎形异兽与禁体连接
第一步,铸型制模。以易融化的黄蜡等为原材料,雕刻成C、S等特定形状后制成蜡模,定型后多次浇淋、涂上耐火材料硬化,制成模范。
第二步,烘烤使蜡模融化,模型中空。
第三步,浇铸。底座四角及12只虎形异兽的臀部上方均有浇口。
第四步,榫卯拼接。禁体上的榫头与龙形附兽肚子上的卯对应,穿插拼接。
2.2四羊方尊
背景
商代晚期,1938年出土湖南宁乡黄材镇月山铺转耳轮山。
尊,一般用来盛酒,后人以金尊代指美酒,与彝连用作为祭祀礼器。
先秦时期,羊被认为是善良知礼的象征,有以羊入器的做法。
纹样
蕉叶夔龙纹
夔龙纹
高浮雕式盘龙纹
云鸟羊纹
造型
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铜尊的铸造盛期,春秋晚期较为少见。
基本造型:侈口、高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
四羊方尊是典型代表
以四羊陪四龙,雄踞四面八方,寓意四时之器祥和通泰。
商代晚期,双羊连体
羊和祥同义,吉羊即吉祥
商代晚期,三羊首
寓意“三阳开泰”
春秋中期,羊首兽身
祭以特羊,殷以少牢,用作“祭祀牺牲”
西汉时期,卧羊
汉代“金羊载耀,作明以续”
成分
羊角由铜锡合金制成
器身由铜锡铅合金制成
含铜76.96%,锡21.27%,铅0.12%
锡含量超过18%会变得又硬又脆,适合做兵器、铜镜
羊角含铅0.1%,熔点更高,与器身铸接时不会融化。
2.3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背景
西汉时期,1963年于陕西兴平县吴乡豆马村出土。
挖出一个灰色的瓮,除犀尊外还有24件文物。
大部分青铜器从犀尊腹部取出,应是战乱年代被仓促掩埋
此犀牛为苏门犀,古代一度遍布我国水沼山林
纹样
错金银云纹
汉代典型,不强调写实,通过无规律变化带来强烈的律动感。
先以线条勾勒,再以点状和旋涡状的图形进行点缀
造型
造型写实,身体部分对称,头部向左微转。
比例得当,曲线和轮廓的走向符合黄金分割定律。
背部有盖,可注入酒水;口右侧流管用于斟酒
三瓣蹄趾清晰可见,脚后跟的两个凸起的小趾都很精细。
尾巴类似于把手,以蹄足为支点,插入铁棍撬动。
尺寸
尺寸不大,但气势十足
工艺
错金银工艺在春秋中、晚期逐渐兴盛起来
用来装饰青铜器,增添华美之感
面部、顶部、两侧用金丝
颈部、腿部、脚部用银丝
步骤一
先在泥范上预刻好凹糟,然后制造出外范。
步骤二
接着放置范芯和垫片,保证器壁厚度一致,然后插入流管,进行合范
步骤三
浇铸的铜液冷却后,去除外范和范芯,然后组装器盖。
步骤四
用工具将加热的金银丝或金银片压进凹糟,并用磨石经常反复敲打。
2.4妇好鴞尊
背景
商代晚期,1976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原为一对,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河南博物院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商王为了奖赏妇好,为她打制,专门刻制了“妇好”二字
目前发现商代最早的鸟类铜尊
鸮是被先民神化的鸟,对其的崇拜。
纹样
夔龙纹
分体兽面纹
蟠蛇纹
鸮纹
立鸟纹
鳞纹
卷云纹
双角龙纹
雷纹
鸟兽龙纹
造型
呈昂首挺胸的鸮形,小耳高冠,圆眼宽喙,略带夸张的写实造型
双翅并拢,下垂的鸮尾与两足构成3个稳定的支撑点。
鸮首后部有一半圆形盖,盖面上铸有站立状的鸟,后有一龙,充当把手。
2.5何尊
背景
西周早期,196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贾村镇,一位叫何的宗室贵族所作祭器。
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记载,第一件出现德的器物,证明周王朝以德治国
纹样
蕉叶纹
夔龙纹
蛇纹
牛角形粗眉兽面纹
牛角形细眉兽面纹
饕餮纹
蚕纹
铭文
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
记述了周成王继承武王遗志,在洛邑营建东都之事。
造型
筒形三段式觚形尊
大敞口、腹微鼓、高圈足
4道高高隆起的勾云式扉棱
可在殷墟工艺中找到渊源
混合、复古式的创新在传统基础上变革、过渡期的表现
2.6晋侯鸟尊
背景
西周时期,2000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
尊和彝有区别,尊在彝上
尊盛放五齐(五种未经过滤的酒)
彝盛放鬯(chang)香酒
纹样
卷云纹
羽片纹
象纹
羽翎纹
铭文
9字: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
晋侯燮父宗庙祭祀礼器
燮父将国名唐改为晋,第一位晋侯
晋字最早记载
造型
完美融合鸟和象,罕见珍品
象鼻残缺,推测内卷上扬,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
凤鸟背上的雏鸟是器盖上的盖钮
2.7妇好青铜偶方彝
背景
商代晚期,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犹如两个方彝的组合,被郭沫若称为偶方彝
方彝流行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
纹样
两面正中牺首两侧饰小鸟纹,两长边腹中部各饰大兽面纹,短边的浮雕象头两侧各有一鸮纹
鸮面纹
小鸟纹
大鸟纹
夔龙纹
象首鸟纹
蟠蛇纹
龙凤纹
造型
口部、腹部、足部、盖截面皆呈长方形,整体形似微缩的宫殿。
器盖近似四阿式屋顶,殷墟宫殿复原参考
长边一侧有7个方形槽,用于放置酒斗
形制
长方体器身、圈足、有盖,分直腹、曲腹两类。
在商代晚期多为直壁,在西周早期多为弧线状四壁
然此方彝为曲腹式弧线状方彝,器腹鼓出,带盖、直口,少见的缺口圈足
2.8户方彝
背景
西周早期,2012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三号墓,重35.55千克,为迄今商周最大最高方彝
历经千年,仍保留未被锈蚀的金色表面
汉代以前称青铜为金,之所以叫“吉金”,发出金色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
纹样
变形兽面纹
三角兽面纹
虎首形兽面纹
象鼻夔龙纹
蛇尾夔龙纹
多齿冠状夔龙纹
造型
侈口宽平沿,直腹,平底,圈足外撇,盖顶中部有梯形盖钮
盖面至圈足饰8条宽厚的扉棱,折角出戟
盖上有高耸扉棱和四个折角仅宝鸡地区有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
盖顶为庑殿式,仿宗庙造型而建
2.9象首耳卷体夔纹铜罍
背景
西周早期,1980年在四川彭县竹瓦街的青铜器窖藏中被发现。
罍是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
列罍与列鼎相似,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作为巴蜀地区青铜器中数量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纹样最繁缛,是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融合的重要见证
纹样
以雷纹为底,盖上饰四鸟形扉棱,双耳饰长鼻象首纹,双耳中间饰象首纹,肩中部饰蟠龙纹和夔龙纹
蟠龙纹
夔龙纹
象首纹
长鼻象首纹
伏牛纹
涡龙纹
造型
布局对称,有盔形盖,直口,双耳采用动物造型
象首耳
圈足外撇
盔形盖上有凸起的牛角
文化
早期受中原影响,多兽面纹,但有一定差异
与之风格相近的在湖北随州也有出土,体现中原、巴蜀、荆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2.10“皿而全”皿方罍
背景
商代晚期,1919年在湖南桃源出土,出土后,器盖和器身分离近百年,在2014年合体
青铜器鼎盛时代表作,被誉为“方罍之王”
1919年农民艾清宴挖得。
1924年古董商石瑜璋买下器身,器盖被艾抵作学费。
1930-1950由日本收藏夹浅野梅吉收藏
1956年器盖上交湖南省博物院
2001年,器身以924万美元被法国买家拍的
2014年,器身被官方洽购
纹样
“三层花”:综合使用阴刻、浮雕与圆雕3种表现形式
兽形衔环纹
侧像龙纹
牛角饕餮纹
兽面纹
对鸟纹
内卷角兽面纹
铭文
器盖:皿而全作父己尊彝
器身:皿作父己尊彝
高级贵族皿氏祭祀父辈先人
造型
器盖与盖钮形制相同,呈庑殿顶
器身为长方口、直颈、圈足较高
2.11莲鹤方壶
背景
春秋时期,1923年在河南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
纹样
龙纹
翼龙纹
蟠龙纹
蟠蛇纹
蟠凤纹
蟠龙鸟兽纹
龙形卷尾兽纹
莲鹤纹
造型
修颈斜肩,腹垂鼓,两壶仅在高度上有差别
形制
商代的壶多为扁圆形,有贯耳、提梁
长颈方腹提梁式
西周的壶多为圆形、大腹、有盖
短颈贯耳股腹式
西周晚期出现了方壶
方体莲瓣盖兽形耳垂腹式
春秋时期的方壶多见垂腹、长颈、圈足等
方体莲瓣立鹤盖兽形耳垂腹式
工艺
分铸焊接法
白鹤、双龙耳、莲瓣
莲瓣与主体范拼合浅铸
先在器壁上预铸凸榫,然后再以焊接的方式将附件与主体连在一起
2.12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背景
战国时期,再现战国时期贵族生活
一改动植物纹样惯例,突出人的存在,表明世俗生活得到更多关注
纹样
花纹自口下至圈足被5条斜角云纹带划分为4个区,以前后中线为界,形成完全对称的相同画面
铭文
射礼纹
狩猎纹
乐舞纹
水陆攻战纹
垂叶纹
造型
造型流畅,有着浅浮雕的立体效果,纹样繁密
壶口稍外侈,壶肩两侧缀有双铺首衔环耳,风格延续到汉代
铺首又称金铺、铜蠡,以兽面衔环为主
2.13鎏金银蟠龙纹铜壶
背景
西汉时期,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
刘胜好酒
展现了西汉登峰造极的青铜装饰工艺水平
纹样
铜壶盖缘、口沿和圈足有鎏银卷云纹带
三角纹
夔凤纹
龙纹卷云纹
造型
侈口、束颈、鼓腹、圈足
盖顶竖立装饰3枚鎏银云形盖钮
工艺
鎏金技术始于战国。西汉较为成熟
第一步
将金屑加热,按比例加入水银,制成金汞剂
第二步
用铜棒蘸盐、矾和金汞剂的混合物,轻抹进行纹样绘制
第三步
用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
汉代相比战国往往采用多种工艺,此壶用鎏金、鎏银两种装饰工艺
2.14戈鸮卣
背景
商代晚期
纹样
云雷纹
卷尾蛇纹
蛇身饰鳞纹
蝉纹
鸮首纹
小龙纹
小兽纹
翅膀纹
几何纹(菱格纹)
铭文
内壁铸有铭文“戈”,器主的氏族名称
造型
由两个相背而立的鸮形结合而成
器身呈椭圆形,鸮腹垂弛
拱形盖,由四阿式屋顶形盖钮
两侧有鸮喙
商代中期鸮喙多朝下
商代晚期鸮喙多朝上
颈部有绳索形提梁
绳索形或扁平状提梁,无提梁的则设两枚突钮。
四蹄足
2.15小臣?方卣
背景
商代晚期
小臣是商代官名,为商王近臣,负责传达王命,地位尊贵
清代吴大澂所有,后流落到日本坂本五郎,2010年由上海博物馆购回
纹样
倒置兽面纹
兽首双龙纹
对鸟纹
卷尾对鸟纹
铭文
名称来源,?是人名
造型
商代提梁卣造型多变,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口小、腹鼓、有盖
商代早期,蛇首提梁,菌形盖钮
商代晚期,羊首提梁,罕见方腹
西周早期,羊首提梁,直筒腰,更为简洁
该方卣为方口、短斜肩,有四阿式屋顶形盖钮
直腹略收、圈足外撇、肩两侧设提梁,提梁两侧饰圆雕兽首,四隅饰有扁平形的扉棱
2.16四羊首瓿
背景
商代晚期,盛酒器,青铜瓿由陶瓿演变而来,仅在商代中晚期出现,后来被罍代替。
纹样
火纹
亚字纹
乳钉雷纹
兽面纹
鸟形扉棱纹
羊首纹
造型
形状似尊,但比尊矮,多为敛口、大腹、圈足
可分为有盖、无盖,带耳与不带耳
起初无盖,商代晚期多有盖
还有方形瓿
功能
瓿可以作为食器、酒器、水器、杂器。
盛行于商代,商人爱酒。
2.17?父乙觥
背景
西周早期,历代传承下来。
觥,盛酒器,出现于商代晚期,在西周早期逐渐消失
纹样
兽首纹
吐舌牛首纹
牛首纹
凤鸟纹
铭文
觥器、盖相对刻有“?父乙”三字,标明为父乙所作,由此得名
造型
觥有两种造型:完全动物形象;上部仿动物、下部为器物
父乙觥由器盖、鋬(pan)和圈足组成
觥盖制成兽首连接兽脊背的形状,以子母口将兽嘴与器身巧妙融合
觥的流槽用来倒酒
2.18日己觥
背景
西周中期,1963年出土于陕西扶风齐家村西周窖藏,被认为因犬戎入侵埋于地下。
与日己方彝、日己方尊同时出土
纹样
兽首纹
双柱角夔龙头
回首夔龙纹
卷首饕餮纹
羽翎纹
鸟纹
铭文
器、盖同铭,各18字,大意为亡父日己铸造,祈求庇护子孙。
“作文考日己宝尊宗彝,其子子孙孙永宝用,天”
造型
觥有两种造型:完全动物形象;上部仿动物、下部为器物
父乙觥由器盖、鋬(pan)和圈足组成
觥盖制成兽首连接兽脊背的形状,以子母口将兽嘴与器身巧妙融合
觥的流槽用来倒酒
2.19龙形觥
背景
商代晚期,1959年出土于山西石楼桃花者村
“方国”青铜文化代表
纹样
涡纹
吐舌龙纹
夔龙纹
双角龙纹
鳄鱼纹
十分少见
凤鸟纹
造型
前端呈龙首昂扬,背部有长盖,盖面呈现宽大龙身,盖顶有蘑菇状盖钮
器身口沿外侧附有贯耳两对,下有长方形矮足
如龙舟停泊水面
2.20逨盉
背景
西周晚期,2003年出土于陕西眉县杨家村窖藏。
盉,作为酒器,用水来调和酒味;也可作为水器,和盘、匜搭配用
纹样
龙首纹
变体夔龙纹
蟠龙纹
虎纹
卷鼻龙纹
重环鳞纹
凤鸟纹
铭文
器主为西周单氏家族第八代逨
造型
盉多为圆口。腹部较大。有三足或四足
此盉器身为扁圆形,有长方形口和直管状流部。有龙首鋬。
虎形链连接器盖与鋬手,器盖打开时,三者相连形成优美弧线。
2.21西周兽面纹青铜盉
背景
西周,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光头岭。推测为周人送给越国贵族或周人南迁带来。
纹样
立体蟠龙纹
双夔龙纹
夔龙纹
饕餮纹
造型
早期的盉受鬲的影响,顶部多为圆弧形,无盖
西周早期,出现凤鸟形盖
春秋时期多为平顶盖。
此盉盉身似鬲,侈口,倒水的流较长,三足分裆而立,为圆柱状。
2.22乳钉纹铜爵
背景
夏代,1975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迄今最早的青铜爵
爵,作为常见的饮酒器,流行于夏商,明贵贱、别尊卑,处于酒礼器的核心地位
爵位就是从用爵制度衍化而来
纹样
乳钉纹
夹在两道凸弦纹之间
多见于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
排成单列或方阵
主要出现在鼎或簋上,常位于腹部
造型
窄长流、尖长尾,被称为“美人爵”
但重心略微不稳,实用性稍差
平腹一侧有扁带状鋬
流近口处有两个菌状短柱
尺寸
细长、腰身和高足带有曲线
爵壁极薄,器型稍大
形制
地位越高,腰越细、腹越深
夏代的爵三足外撇
商代的足变粗聚拢
西周虽外撇,但分布均匀
2.23父乙铜角
背景
西周时期,“晨肇贮”铜角有两件,1986年河南农民修筑水坝发现。
角为温酒器,容量较大,和爵、觯等酒器按照一定配比,在祭祀或宴飨时依据使用者身份尊卑区别使用
流行时间较短,仅见于商周之际。
纹样
三层花装饰手法:地纹、主纹、装饰纹三者结合。整器以云雷纹为地,饰有饕餮纹、蕉叶蝉纹
龙形兽面纹
兽首纹
蕉叶蝉文
铭文
器盖与腹内壁对铭“晨肇贮用作父乙宝尊彝即册”12字
晨制作了这个珍贵的青铜器,纪念、祭祀祖先父乙
是角、爵类器物中少见的拥有10字以上铭文
造型
由器身、器盖两部分组成
器盖呈屋脊状,以子口嵌入器身,顶部正中有一半环形钮,4条扉棱分为4部分
器身下有三菱锥状足
直腹、圜底,有三足
器身中部呈弧形下凹,颈部下收,两条扉棱在口部两翼处呈钩形撇出
2.24夔龙纹觚
背景
西周时期,2006年出土于山西绛县横水倗国墓地
觚,饮酒器
纹样
整体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蕉叶兽面纹,下饰凤鸟纹,腹部和方足皆饰有兽面纹
蕉叶兽面纹
分解式兽面纹
牛首兽面纹
铭文
方足刻有9字铭文和族徽
形制
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商代晚期,在西周逐渐消退。
商代早期颈部稍短,口沿向外延伸不大
商代晚期,觚腹加深膨出,觚身细长,中腰更细,口沿和圈足外撇,有方口、圆口
西周延续了商代晚期风格
此觚为敞口、长颈、直腹、方足,边沿加厚,四周处扉棱
功能
随着形制的演变,作为礼器使用
容量是爵的两倍
宋代的觚作为花瓶使用
2.25父庚觯
背景
西周早期,
觯,源于远古时代用兽角制作的水器
纹样
几何蕉叶纹
小凤鸟纹
垂冠凤鸟纹
铭文
腹内底铭“作父庚”
造型
在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都有
商多为侈口、圈足,深腹膨出,有盖
西周更为修长,类似于瓶,也有方柱形
在春秋时演变成长身,类觚
圆体
此觯为圆体,细腰,腹微鼓,高圈足外撇
方体
工艺
范铸法
先制作母模,再翻制外范并加刻花纹,接着制作铭文范,灌注铜液后打碎,取出器物打磨
将铭文范嵌入母模
2.26兽面纹斝
背景
商代晚期,出土地点不明
青铜斝,是先民用于盛酒、温酒的器物,由新石器时代的陶斝发展而来,出现于夏代晚期
纹样
三角纹
兽面纹
形制
盛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基本形制为侈口、口沿有柱、宽身和长足
种类多样,有圆有方,部分带盖
商代早期轻薄,纹样简单
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厚重,纹样繁复
商代晚期形制差别大
分为三足或四足
鬲形或方形
都有侈口、兽形鋬
功能
造型与爵相似
作为礼器,与盉、爵组合为一套使用
2.27虎食人卣
背景
商代晚期,流落国外,两件分别藏于日本泉屋博古馆、法国塞努奇博物馆
盛酒器,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纹样
顾首龙纹
游龙纹
牛首纹
虎纹
蛇纹
鱼纹
三角雷纹
造型
圆口、圈足,有盖和提梁,腹深
商代的卣多为椭圆形或方形
西周的卣多为圆形
虎食人大体分为两类
两虎食人
一虎食人
兽上立人的造型多见于南方
第三章 水器
周人重仪式,祭祀前去尘净身,盥洗礼应运而生
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挹水器4类
器型包括盘、匜、盂、鉴、盆等
也称为盥器
3.1永盂
背景
西周时期,1969年出土于陕西蓝田
盂为古代大型食器,也可用来盛水或冰
纹样
蕉叶蝉纹
卷鼻象首纹
重环纹
变形饕餮纹
铭文
内底铭文12行123字
完整记述西周授土过程
出现身份各异人名,体现了西周政治结构、权力分配,对土地所有权的重视和赐田程序的规范
句法特殊。在西周铭文不多见,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造型
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时期,在春秋至汉也有发现。
多为圆形敞口,口沿较宽,方唇、深腹、平底、圈足
此盂为侈口、直腹、底部内收,高圈足。
耳部分两类
弯形附耳
半环耳
3.2齐侯匜
背景
春秋早期,1951年由沈同樾等人捐赠
该匜为同期最大的一件
齐国与虢国联姻时,齐侯赠给虢君女儿的礼物
奉匜沃盥
婚礼等重大典礼需行沃盥之礼,流行于西周,至战国被废
长者执匜、少者奉盘,在礼仪开始前让使用者洗手
纹样
龙是水神,青铜匜常饰龙纹。
C形龙纹
象鼻变形龙纹
铭文
腹底铭文22字
造型
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
造型整体似瓢,前有流部,后有鋬
底部接铸三足或四足
此匜器身为椭圆形,流部较宽,向上昂起,鋬与足均以龙为造型
功能
匜常与盘搭配使用,是贵族举行礼仪活动时用于浇水的器具。
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实用性加强,可用于舀水
3.3逨盘
背景
西周晚期,2003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眉县杨家村窖藏
青铜盘最早出现于商代早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战国衰落
纹样
窃曲纹
兽首纹
重环纹
兽足纹
铭文
21行372字,是新中国出土铭文最长的青铜器。
记载了单氏8代人辅佐周天子的历史,列出了12位周天子世系,堪称青铜史书
造型
常见造型有圆盘、浅腹、有耳或无耳
商代至春秋时期多有圈足,战国后多无圈足
此盘方唇、折沿,方形附耳高于口沿且外撇,圈足下附兽足
3.4虢季子白青铜盘
背景
西周时期,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虢川司,新中国成立后由刘铭传的子孙捐赠国家
太平天国时期,陈坤书失陷常州,将该盘藏于马厩伪装成马槽,因战马食草碰撞出刀剑之声被刘铭传发现
纹样
窃曲纹
波曲纹
铭文
共111字,记载虢季子白奉命征伐猃狁,周宣文为其庆功赏赐弓马,作此盘留念
文辞优美、文字简约、章法疏朗
造型
器型硕大,西周三大青铜器之一
呈长方形,直口、方唇,器腹微鼓,腹壁斜向下收,口大底小
四壁各有一兽首衔环耳,环耳呈绳索形状,用于套上绳索挪动铜盘
4个矩形圈足
3.5晋公盘
背景
春秋时期,出土后被贩卖出国,2019年由山西警方追回
晋文公送给大女儿孟姬的嫁妆
纹样
蟠螭纹
浮雕蟠龙纹
内壁上也有浮雕鱼
铭文
7处183字,介绍先祖建立晋国,晋文公父亲开疆拓土,晋文公臣服万邦,并记载了女儿孟姬远嫁出国的来由
先在泥模上书写,然后翻范铸造
造型
平底浅腹,上饰方形双附耳,下设三个人形足
人头靠盘壁,双腿半跪,双手朝后,以肩托盘,人面上额较厚,嘴、下颌和颈部略薄
盘内有数十只浮雕、圆雕动物,注水后宛如池塘
圆心双龙之外第一层有4只水鸟、4只金龟
第二层有3只圆雕动物、3条游鱼
最外圈有4只蹲姿青蛙、7只游泳青蛙、4只爬行乌龟
设计精巧,寓意多子多福,多康多寿
工艺
整体采用分铸铸接
首先制作动物附件,然后将其放入陶范,再把动物体内的轴与盘体进行焊接
反映了化整为零的理念,用分铸取代浑铸,用铸接取代焊接
铸造圆雕动物时,先铸立柱,再把立柱上端包裹在动物内腔里,留有空隙,可自由转动且倒置不会掉落
3个人形足均为整体,内有泥芯,榫式焊接
3.6青铜冰鉴
背景
战国时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
鉴,为古代盛水或冰的器具。流行于春秋战国,由陶盆发展而来
由青铜方鉴、青铜方尊缶组合而成,可一器多用
被运用到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
纹样
勾连云纹
蟠螭纹
花卉龙纹
龙耳兽首纹
变形龙纹
造型
铜鉴形制比较单一,多为圆体
此鉴为方形器,比较少见
结构复杂,取下方形盖俯视,形状如回字
功能
实用器,具备双层结构,鉴内套有缶
靠装在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食物、酒水降温,也可装热水用于保温
配备长勺探到缶底舀酒、水。
3.7青铜缶
背景
战国时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共两件,分别藏于湖北省博、国博
出土时还残留酒液
目前发现最大的青铜缶
纹样
蟠虺纹
龙纹
涡纹
造型
小口大腹,类似壶、罐的盛酒器,源于陶缶
分为尊缶和盥缶
尊缶有方、圆两种,前身是罍
盥缶则源于商代的瓿
盖上有4个精致的环钮,盖顶通过精美环链巧妙扣连在肩部的龙形拱钮上
工艺
多范合铸
先铸上半段,再接铸下半段和底部
范块结合不当,留有上下范痕线
器盖和器腹的环钮是单独铸好以后再嵌入器身的范内铸成一体
第四章 乐器
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陶鼓陶铃等乐器,铙最早出现于商代。到了周代,礼乐制度逐渐完善,以编钟为主的演奏乐器形成
青铜乐器可分为铙、钟、镈、钲、铎、铃、錞于等
4.1曾侯乙编钟
背景
战国早期,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擂鼓墩1号墓
钟,是一种打击乐器,由商代的铙演变而来
按其形制和悬挂方式可分为甬钟、钮钟和镈钟等。
曾侯乙编钟是我国目前出土的钟数量最多、重量最重、音律最全的一套
除镈钟外,均能击打出双音
三次奏响:1978年东方红,1979年国庆39周年,1997年香港回归
纹样
花瓣纹
虎套环纹
联珠龙纹
回首双龙纹
铭文
钟体共有铭文3755字,包括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
有12个半音,堪称“一部珍贵的音乐理论论著”
造型
钟架呈曲尺形,横梁为长方形,两端有青铜套。
上层立柱为圆木
下两层的立柱为铜制佩剑武士
青铜套上饰有浮雕,透雕蟠螭纹
铜制佩剑武士身穿长袍,腰部束带佩剑,双手向上托举
结构
钟架高大,为铜木结构,全套编钟65件245个构建,分3层8组挂于钟架之上
上层为3组共19件钮钟
中下层为5组,由45件甬钟和1件镈钟组成
钟的基本结构
衡、甬、斡、旋、枚、铣、舞、钲、侧鼓、篆带、正鼓
钮钟较小,底部上凹,顶部有方形环钮
甬钟与钮钟相似,但顶部用长柄(“甬”)代替了钮。
镈钟上有环钮,底部为平口,器型大,可单独悬挂,又称“特钟”
功能
基调与现代的C大调完全相同
音域跨5个半八度,中心音区12个半音齐备,仅比现代大型钢琴少左右各一个八度
演奏时,3名乐工分别掌奏中层3组钟,并兼顾上层钮钟,另2名乐工掌奏下层大钟,配以和声
4.2晋侯稣钟
背景
西周时期,1992年出土于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8号墓
1991年北赵村多座大墓相继被盗
1992年进行抢救发掘找到2件,但铭文不通顺
同时,另14件现身香港,由上海博物馆斥巨资购回
2023年,数字藏品,网上聚首
晋侯稣为编钟主人,商代乐器已经形成宫商角徵羽五音,但此钟缺少商音
纹样
变体兽纹
云雷纹
鸟纹
铭文
16件钟共刻355字,记载周厉王三十三年,晋侯稣随周王东征平定东夷的历史
铭文特别,上钟连着下钟连续内容
记录7个干支和5个记时词语,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可贵记录
造型
音律分为2组,每组8件。
根据有无旋虫分为两种形式
4.3秦公镈
背景
春秋时期,1978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太公庙
共出土3件,形制、纹样相似
按大小排甲乙丙,乙丙有S形挂钩
器主为秦武公
镈,打击乐器,最早出现于商代晚期,盛行于东周
史载用来指挥乐队演奏,节奏性强,常与编钟配合使用
纹样
蟠龙纹
两头交龙纹
变形蝉纹
窃曲纹
菱形纹
铭文
鼓部有单篇铭文135字,提到秦襄公等5代世系,着重讲述秦襄公被赏宅受国之事
继承西周铭文细劲特点,但字形纤秀舒展,对秦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造型
鼓部和下沿平齐,内侧有4个缺口
器身上有4条扉棱,侧旁两条扉棱盘曲上延至舞部,连接成镈钮
4.4商代象纹铜铙
背景
商代晚期,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老粮仓师古寨山顶
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使用时将器柄朝下,铙体向上,敲击口部发声,在军旅中振奋人心
西周中期,铙被甬取代
纹样
虎首形兽面纹
象纹
虎纹
鸟纹
涡纹
云纹兽面纹
铭文
铙体腔内铸有铭文“祖辛”
造型
该铙为同类器物中较大,由红铜铸成,重击时不易断裂,虽为合瓦形,但只能发出一种声音
上宽下窄,下有圆柱形甬,甬上方凸起部位为旋,旋上有乳钉和C形纹样
有阔腔式、甚阔腔式、微阔腔式,此铙为第二种
4.5兽面纹铜钲
背景
出土于陕西韩城粱带村遗址
铜钲是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较常见的打击乐器,又叫“丁宁”
关于钲的记载较少,先秦乐器仅有3件自铭为钲,形状与小型的钟相似,有长柄,使用时口朝上,用槌敲击,作为退军信号。
出土时与建鼓相邻,建鼓下方有立柱,学者推测可以插在立柱上进行演奏
纹样
龙首形兽面纹
造型
整体造型与铃相似,但无舌;与钟相比,更加狭长,上有长柄,但柄上无钮
形制
由甬钟演变而来
西周晚期,瘦长的圆筒形
春秋时期,圆柱柄,穿孔可悬挂
战国时期,有造型样式
西汉时期,扁圆形,环状孔
4.6崇阳铜鼓
背景
商代至西周早期,1977年发现于湖北崇阳,在山洪中坍塌的田坎中被挖出。
鼓,作为重要的礼乐器,按材质可分为土鼓、陶鼓、铜鼓。唐宋以后,皮鼓流程,铜鼓逐渐消失。
此鼓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也是世界上现存的两件商代铜鼓之一
甲骨文中“鼓”字即人手握着鼓槌敲击鼓面
纹样
云雷纹组成饕餮纹
乳钉纹
造型
由鼓身、鼓座和鼓冠3部分组成
鼓冠为马鞍形,两头高中间低,中间有一圆孔,用来穿绳索将铜鼓悬挂起来
工艺
陶范法和分铸法相结合
4.7虎纽錞于
背景
战国时期,1989年在万州甘宁发现于水库泄洪后的石缝中
錞于是打击乐器,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至西汉前期
在巴人故地发现较多,是最具巴文化特征的青铜乐器
巴人将钮做成虎形,体现了虎的图腾崇拜
是同类器物中最大的一件,被誉为“錞于王”
最初与战鼓配合在军队中使用,后作为祭器使用
纹样
虎钮周围分布5组图语
神鸟四蒂纹
人面纹
建鼓纹
鱼与勾连云纹
造型
虎钮、承盘及錞于3部分组成
承盘上立虎与人面组合,此应与巴人关于廪君“虎饮人血”先祖记忆有关
功能
虎钮是用于提起和悬挂的
用于征战、祭祀和宴飨
4.8东周曾侯乙建鼓座
背景
战国早期,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同时出土了最早的建鼓
建鼓是打击乐器,过去仅见于战国和汉代的青铜纹样和石刻画像中。
3000多年前的商代至西周时期已有建鼓,最早的鼓种之一
纹样
由8对大龙和数条小龙构成,大龙全部嵌有绿松石。
吐舌龙纹
卷鼻龙纹
蟠蛇纹
造型
铜建鼓座整体呈圆锥形,下大上小
由承重铜圈、承插筒和立体龙雕3部分组成
四周有4个环钮连接4个环扣,为提手
功能
鼓座是承插建鼓的重要附件
在古代墓葬中用来祈祷墓主人飞升的用具,木杆代表着“设杆天”
铜建鼓座作为附件,是用于稳定建鼓的
第五章 兵器
青铜时代,青铜作为最高端的金属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兵器的制造之中
按照使用方法:勾兵、刺兵、短兵、射兵、斧钺、甲胄
按类型:刀、剑、戈、矛、戟、钺、弩等
5.1越王勾践剑
背景
春秋晚期,1965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出土时毫无锈迹,能直接划破20余张叠摞的纸
根据《越绝书》,勾践有5把名剑,此为其一
纹样
金色的剑身饰有黑色菱形纹,剑柄、剑格五黑,剑格两面饰有花纹
正面镶嵌蓝色琉璃,背面镶嵌绿松石
天极神纹
网纹
菱形纹
铭文
近剑格处有2行8字鸟篆铭文:越王鸠浅,自作用剑
鸟篆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字体,流行于南方,将鸟的形象融入字体,富于变化
造型
由剑身、剑格、剑茎3部分组成
出现于商代晚期,为叶形柄剑
春秋战国,佩剑成为礼仪,剑身加长,多为双刃,中间起脊,横截面为菱形
西汉时,青铜剑被铁剑取代
工艺
以高锡粉末涂层后,于上雕刻花纹,加热处理后使氧化层掉落,剑便呈现为双色
剑首内部刻有11道同心圆,间隔和厚度不超过1mm,雕刻极精细
剑脊含铜较多,使得韧性更好,不易折断。
花纹处含硫多,可以防止锈蚀
5.2人头形銎青铜戟
背景
西周时期,出土于甘肃灵台白草坡。
戟,是由戈和矛构成的组合型兵器,攻击方式灵活,可刺、扫、钩、割等
青铜戟出现于商代,到春秋时期成为常用兵器
纹样
人面纹
牛纹
造型
十字形戟,仅见于西周时期
刺为人头形
浓眉大眼、鼻宽、嘴巴突出,北方游牧民族人种形象
形制
整体合铸型和戈矛分铸型两种,到春秋时期使用用柲联装分铸的戈、矛
西周十字形戟
西周刀形戟
春秋联装戟
战国联装戟
5.3亚醜钺
背景
商代时期,1965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张姓农民怒砸土崩掉一角,仍留有修复痕迹
青铜钺在商周时期礼仪属性逐步增强,作为王权与地位的象征
纹样
人面兽纹
面目狰狞,具有威慑感,象征奴隶主高高在上的阶级地位
铭文
人口两侧各饰铭文“亚醜”,左正写,右反写
亚醜,古代部族,约生活于商代中期至西周早期,主要活动在山东一带,属于东夷,与商王关系密切
造型
圆刃或平刃,呈片状,有双面刃的扁平的斧形青铜器
多平肩,有内或銎用来安装柲
最初为玉质或石质
形制
根据器型,柲与钺的连接方式,可分为斧形钺、带銎钺、异形钺、舌形钺
5.4兽面纹青铜胄
背景
商代时期,1989年出土于江西新干大洋洲遗址
青铜胄是用来保护头部的防具,与铠甲一同穿戴,简称甲胄
战国称兜鍪、北宋称头鍪、宋以后称盔
纹样
兽面纹
造型
呈圆帽形,中空,边缘平整
顶上正中有一凸脊,兽角旁边各有一小孔,用于透气
形制
在兽嘴处留有缺口以露出战士的面孔
两周时期胄的形制简化,更加考虑实用性,器型变得圆润
5.5秦青铜铍
背景
秦代,出土于秦兵马俑一号坑
铍,因与剑相似,一度被认为是短剑,实则用于刺穿的长兵器,最早称“夷矛”
春秋时期改称铍,在宋吴秦赵燕等国盛行。西汉逐渐取代青铜兵器,改为铁制,西汉中期以后逐渐消失
秦兵马俑坑已发现16件,彰显秦国军力,也填补了研究空白
纹样
散点云纹
造型
铍头似剑,后装有柲,套有鞘,末端装有镦
根据尾部不同,可分为銎骹、扁茎、异形
功能
东周时期,长柄刀消失,铍代替用于刺杀和劈砍
5.6汉青铜弩机
背景
汉代,弩克服了弓的弱点,是古代战争中重要武器
弩机出现于战国,盛行于秦汉
纹样
几何云纹
造型
弩分为弩臂、弩弓和弩机三部分,在汉代定型,到宋无太大变化
有了铜铸的机匣,称“郭”
望山的高度增加,提高瞄准的精度
弩机分为机身、悬刀、望山3部分
按照发射方式分为臂张弩、踏张弩、腰张弩、连弩和床弩等
5.7镶嵌龙纹铜柲玉戈
背景
商代晚期,相传出土于河南安阳,被美国弗里尔美术馆收藏
戈,是中国古代一种装在木杆上的双刃带尖的兵器,可勾可啄,功能多,被列为车站五兵之首
由铜、玉构成,该类材质历来发现较少,铜柲更为少见,青铜部位用绿松石镶嵌
此戈实战能力不强,应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纹样
鸟首纹
立龙纹
卷曲龙纹
三角蕉叶纹
造型
自上而下分戈头、柲和樽3个部分
形制
最早出现于夏代,流行于商代,战国时铁器增加被淘汰
夏,直内戈
西周到战国,曲内戈
胡从无到有且越来越长
第六章 杂器
多为实用器,范围较广、种类繁多,可以看到先民真实的生活
包括灯、炉、镜等
6.1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
背景
西汉时期,1956年出土于云南晋宁石寨山。
贮贝器是古滇国特有青铜器,用于储存海贝。
出土时内有300余枚海贝
古滇国为奴隶制国家,用祭祀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信仰
以女性为尊,主持祭祀
纹样
上饰立体群雕约50人
鲜活展现千年前各类场景
另有一猪一犬,呈现祭祀场面
鼓部采用线刻技法,饰有8个男子
人物纹
造型
出现于战国末期,盛行于西汉中期,在东汉初期消亡
按造型和形制可分为提桶形、束腰筒形、铜鼓形和异形等
此器为铜鼓形,有底有盖
工艺
由器身和器盖组成
器盖采用分铸法,再焊接群雕
6.2秦陵一号铜车马
背景
秦代,1980年出土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封土西侧20米处的陪葬坑
铜车马共两乘,碎成3000多片历经8年修复还原
纹样
通体施以彩绘,以蓝、绿、白为主
菱形纹
环带纹
变形夔龙纹
流云纹
蟠螭蝉纹
造型
双轮单辕
车上竖立一长柄铜伞,伞下站立一官俑
长柄铜伞结构精致,由盖斗、盖弓帽、木专等部件组成
车架前4匹铜马比例匀称
两轮大小、形制完全相同,各有30根辐
形制
秦汉时期马车分单辕和双辕
单辕立马车
单辕安马车
双曲辕辎车
工艺
采用镶嵌、焊接和活铰连接等
至今各种链条仍转动灵活,辕衡仍能载輿行驶。
通身施以彩绘,均为胶调和的矿物颜料
按真车马1/2的比例制作,被誉为“青铜之冠”
6.3长信宫灯
背景
西汉时期,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窦绾汉墓
汉代铜灯多为动物造型,是目前所见唯一汉代人形铜灯
铭文
底部铭文“长信尚浴”
“阳信”字样先刻,最初为长公主所有,后转赠给窦太后,窦太后赠与刘胜妻子窦绾,并随其入葬
造型
整体是一个双手执灯的跪坐宫女,左手托、右手执
右臂与灯的通道相连,手袖作为排烟管道
宽大袖管自然垂落,巧妙形成灯的顶部
形制
种类繁多,大致分为像生形、像物形2类
像生形:人俑灯、兽形灯
像物形:取于日常生活中的器皿,更为简朴实用
功能
由分铸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6部分构成
每部分皆可拆卸,清洁方便,有助于净化空气
体内中空,点燃的烟被导入宫灯底部的水盘中
可移动的灯盘和可左右开合的灯罩能有效调节方向和亮度
6.4彩绘雁鱼青铜釭灯
背景
西汉时期,1985年出土于山西朔县照十八庄村
釭灯就是带导烟管的灯,是汉代新创新的一种灯具
造型
由雁衔鱼、雁体、灯盘和灯罩4部分分铸组合而成
呈现出衔鱼回首的伫立的雁形
水禽衔鱼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商至西周的玉雕、汉代石刻画像
雁象征夫妻恩爱,鱼代表生活富足美满
功能
釭在汉代以前多被用在车辆和建筑上,在以往灯具基础上,糅合建筑设计元素而成
带导烟管的灯可统称为釭灯
东汉铜牛灯
单导烟管
双导烟管
工艺
采用多部件组合套装,各部件先分铸,再组合成一体,组合方便
器身运用彩绘装饰工艺
雁冠饰红彩
雁和鱼通身施翠绿彩,其上再用墨线进行勾勒
6.5铜朱雀衔环杯
背景
西汉时期,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窦绾汉墓。
出土时杯内残留红色物质,专家推测放置化妆品
朱雀是神话中寓意吉祥的神鸟,四灵之南方七宿
纹样
通体错金,并镶嵌30颗绿松石
写意羽纹
柿蒂纹
卷云纹
造型
先分型铸造头、身、翅膀、尾、瑞兽、杯,再接铸焊接而成
整器为朱雀衔环的造型,朱雀站立在两个高足杯之间的兽背上,昂首翘尾,展翅欲飞
口中玉环可自由转动,玉环是敬天礼器,代表天道循环
底部的双耳兽匍匐在地,四脚踏在高足杯的底座上
双耳兽渲染了朱雀凌驾万物的气势,又调整了朱雀双脚的跨度,造型更加和谐
高足杯作斗状、粗把、喇叭形底座
6.6青铜立人像
背景
商代时期,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出土时人像断裂为几截,经过修复再次屹立于世
纹样
龙纹
兽面纹
卷曲象鼻兽纹
鸟纹
虫纹
目纹
造型
由人像和底座两部分组成,采用分段浇铸法铸成
人像头戴花状高冠,两臂呈环抱状,光脚站立于兽形方座上
着衣3层,内层为窄臂式长衣、中层为半袖式短衣、最外层为单臂式短衣
人手所持之物,有权杖、象牙、蛇等说法。
6.7商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
背景
商代时期,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
造型
此头像为平顶,头发后梳并呈辫状垂于脑后,杏核眼、蒜头鼻、阔口闭唇
耳大,耳垂穿孔
文化
三星堆一二号遗址共出土50多件青铜人头像,应为古蜀人崇拜的偶像,如天神、祖先等精神领袖
均为圆雕,装扮各异,多样化的发式及头部装饰反映古蜀浑朴的民风
戴金面罩的仅4件,不同发饰代表不同身份
笄发
盘辫
辫发
6.8金银平脱鸾凤花鸟纹铜镜
背景
唐代时期,1970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关林镇卢氏墓,是目前国内所出土的保存较好的一件
隋唐时期是继汉以后铜镜大发展时期,出现了花鸟镜、十二生肖镜、人物镜等
唐代铜镜纹样繁复精美,堪称巅峰
纹样
镜背内外区以双弦纹为分界,其间用金银片捶拓成各种纹样
内外区纹样呈同心圆分布
鸾凤衔授纹
折枝花卉纹
宝相花纹
结构
唐代铜镜较汉代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菱花形、葵花形、亚字形
仍采用对称和环绕式构图法
此镜呈八瓣葵花型,高圆钮
镜背的漆已经脱落,但金银箔片镶嵌十分牢固
工艺
金银平脱工艺在唐代风行一时,工序繁复,成本极高,仅流通与上层贵族的奢侈品。
产生于汉代,结合髹漆与金属镶嵌的装饰工艺,由金银箔贴花发展而来
第一步,在较厚的金银箔片上錾刻图案,再剪下来粘贴于器物表面
第二步,在器物表面繁复髹漆晾干将装饰图案遮住,再反复打磨进行抛光
6.9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
背景
西汉时期,1951-195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伍家岭211号墓,出土时裂为数块,漆奁已经朽毁
铜镜是日用器具,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遗存,汉代在战国基础上继续发展,开启了上刻铭文的先河
纹样
分内外两区,内区饰T形纹,外区饰LV形纹
兽首四叶纹
瑞兽纹
羽人纹
长尾人形神兽纹
铭文
“中国大宁子孙益昌”
结构
汉代铜镜多为圆形,薄体,平边,有圆钮,装饰程式化
一般由镜面、镜背、钮、钮座、内区、中区、外区、边缘、铭文带、镜铭文及主题纹样组成
6.10铜奔马
背景
东汉时期,1969年出土于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又名“马踏飞燕”“马超龙雀”
因郭沫若推进,享誉世界
于1983年被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
与铜奔马一起出土的还有铜车马、武士仪仗俑等
文化
马是古代作战与运输中使用范围最广的座驾
在汉代,为维持北部安定,需要强大的骑兵
造型
整体为一匹崩腾的马,马足下踏一飞鸟
准确把握力学原理,将着力点置于飞鸟的一足上,在腿内夹有铁芯来增强支撑力
运用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飞鸟的头、双翅与尾巴呈伸展状,底部较平直,增加与地面接触面积,使马顺利地在飞鸟背上保持平衡
马的头部与背部有明显彩绘痕迹
6.11错金博山炉
背景
西汉时期,1968年出土于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
纹样
主体装饰华丽的错金云纹
造型
器盖雕刻生动
推测为刘胜沐浴时熏香所用
熏香历史久远,以熏烧香料来净化空气
战国时出现了精美的熏炉
博山炉出现于西汉,盛行于汉、晋时期
因当时求道升仙风气,便模仿仙山造型
北宋时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