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编辑于2022-04-21 15:37:57《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基础心理学
绪论
心理现象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感知觉、思维、记忆、语言及想象
感性认知(感觉):感觉器官-各种感觉-知觉
理性认知:通过思维产生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这种过程的产生依赖于记忆,记忆提供了过去获得的经验,使人们把过去的经历与现在的经历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情感情绪过程:情绪情感都是伴随认知和意志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体验
意志过程:通过努力克服困难,从而达成目标的过程,意志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心理特性
心理活动的动力:需要与动机-以欲望、要求的形式表现出来,反映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
对实践活动的适宜性: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人格特征 气质一般常说的脾气、秉性,是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 性格是表现在人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与这种态度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
心理准备状态:意识和注意
心理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从事心理活动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是社会的产物。
最早出现的心理现象是感觉
无机物和植物-没有心理现象; 单细胞生物-感应性; 环节动物-出现神经系统(条件反射标志); 脊椎动物-知觉; 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 人-思维。
发展简史
建立初期
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长的过去,但只有一个短的历史 善孟恶荀,有世无告 希波克拉底体液说,盖伦气质类型 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实验室,发表《生理心理学纲要》独立宣言
19-20世纪
建构主义:冯特、铁钦纳,内省实验法,研究意识结构 机能主义:杜威、安吉尔,意识整体,实际应用 (第一大势力)行为主义:华生,研究行为,S-R,环境决定论 完形/格式塔:韦德海默、苛勒、科夫卡,心理现象整体 (第二大势力)精神分析学派:佛洛依德,人格结构和意识层次
现代倾向
(第三大势力)人本主义:罗杰斯、马斯洛,价值、尊重和自我实现 认知主义:信息加工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研究方法 原则:客观性、辩证发展、理论联系实践 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和实验法 调查法:访谈法、问卷法和心理测验法
生理基础
神经系统
神经元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 神经元功能:接受刺激和传递刺激 神经元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运动神经元(传出)和中间神经元(联络)
中枢神经
脊髓:除传递信息外,也有简单反射,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等,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分
脑
脑干:脑中最古老的部分,维持生命基本活动
延脑:对侧传导,延脑中还有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生命中枢) 桥脑:连接端脑和小脑神经纤维的通道 中脑:有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间脑
丘脑:除嗅觉器官以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大型中转站)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 下丘脑:也可以调节内脏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肉张力
保持身体平衡:小脑
端脑:额动颞听,枕视顶级感觉
纵裂把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纵裂的底上有一个大的横行纤维束叫胼胝体
大脑外层是密集的神经细胞体,称为大脑灰质/皮质/皮层;大脑内部是髓鞘化的神经纤维,称为大脑白质;大脑白质内有灰质核团,称为基底核。
大脑灰质占全脑重量的40%。大脑皮层高度发达是人的主要特征
大脑半球以外侧裂和中央沟为界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 额叶最大,占半球表面的1/3
中央沟,前后都有一条平行的沟,叫中央前沟和中央后沟,两沟中间隆起的部分叫大脑的回,中央沟前后分别叫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 边缘系统,是内脏功能和机体内部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也参与记忆的活动
外周神经
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
12对脑神经:嗅神经、视神经、位听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31对脊神经:颈神经8对,胸神经12对,腰神经5对,骶神经5对,尾神经1对
躯体神经和自主神经
躯体: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系统通过躯体神经支配感觉和运动器官 自主/植物: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分为交感神经(调动能量)和副交感神经(恢复平静),二者拮抗
脑与躯体的控制
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代表的区域是倒置的 单侧化:左右脑结构相似对称,但功能不对称 右利手:左半球较发达,语言功能占优势 左利手:右半球参加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等优势 罗杰.斯佩里“割裂脑”实验,证明大脑单侧化
内分泌系统
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生长速度和持续时间)和垂体后叶(泌尿血压分娩乳汁)组成 肾上腺:位于肾脏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应急-危险)和肾上腺髓质(应激-突然)组成,会影响人的情绪行为 甲状腺:位于气管下端两侧,促进机体代谢和机体发育 性腺:更年期,第二性征发育
高级神经活动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学说:兴奋和抑制
反射、反射弧和反馈
反射: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无神经系统的动物对外界的反应叫感受性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感受器、传入神经(感觉)、神经中枢(脊髓/脑)、传出神经(运动)和效应器 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由返回神经中枢,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与生俱来,对保存生命有根本意义,刺激物与机体有直接接触 条件反射:通过模仿、学习,后天习得,无直接接触
条件反射的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出现使反射停止 超限/保护性抑制:强烈刺激使神经细胞出现保护反应 消退抑制:不再予以强化 泛化现象:类似条件刺激物也也引起刺激反应 分化抑制:只给条件刺激物强化
扩散和集中
扩散:一个神经细胞兴奋引起周围神经细胞兴奋,泛化是扩散引起的 集中:分化后只对条件刺激物反应,神经细胞兴奋集中
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两种神经过程是相互作用的,一种神经过程出现引起另一只神经过程。可同时,可继时 正诱导:一种部位抑制,引起周围兴奋 负诱导:一种部位兴奋,引起周围抑制
动力定型:刺激固定顺序,行为也固定顺序,是习惯的生理基础
意识和注意
意识是大脑所持有的反映功能,是人心理和动物心理的根本区别,是物质发展到最高阶段的产物,也是自然进化的做高产物 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察或觉知,既包括对外界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状态的觉知
睡眠四阶段 第一阶段:频率低,幅度小,身体放松,呼吸变慢,易被惊醒,10分钟左右 第二阶段(睡眠锭):频率高,幅度大,很难被叫醒,20分钟左右 第三阶段:频率降低,幅度增大,出现△/δ波,有时会出现睡眠锭,40分钟左右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进一步放松,各项指标变慢,前半夜长,后半夜短,20分钟左右
梦:睡眠四阶段越90分钟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开始,这一阶段持续5-10分钟,高频低幅波 特点:不连续性(主要)、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
注意: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性和集中性。是心理过程的一种准备状态
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不需付出努力,受刺激物强度、对比度、新颖度、突然性、变化运动、兴趣等因素影响 无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付出努力 有意后注意: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无需努力,已经熟练
特征: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分散、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分配
广度/范围:同一时间清楚把握对象的数量,7+-2,即5-9个项目; 稳定性:稳定保持的时间,时间越长,稳定越高; 起伏/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变化现象; 分散/分心:与稳定性相反,注意离开心理活动的指向对象,被无关对象吸引; 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从一种对象转向另一种对象。 因素:态度、性质、神经活动灵活性、人格特点 分配:同一时间做不同任务,同时从事不同活动。 条件:部分活动熟练/自动化;活动内在联系;不同感觉器官。
需要与动机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自然/生物需要(生理)和社会/获得性需要(求知/成就/人际);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活动的内在心理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生理性动机/内驱力; 外部环境条件(名誉地位)能引起有机体定的向活动并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叫诱因 情绪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兴趣/爱好-心理倾向 兴趣品质:倾向性、广泛性、持久性和效能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鬼使神差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不损害内在才有积极意义-过度奖励
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健康; 安全-人对安全、秩序、稳定及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爱与归属-情感联系; 尊重-稳定的地位高度评价; 自我实现-发挥自己潜能,实现自我理想,最高层次。
较低满足,较高出现;低层早,高层晚;层低需强 低层关系个体生存,叫缺失性需要-生安归尊;高层有益健康,叫生长性需要-自我实现
情绪、情感和意志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和情感以需要为中介,是内心的主观感受,外部表现形式是表情,会引起生理变化 表情: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言语表情
情绪和情感都是感情,情绪是低层基本共有的,与需求直接相关,有显著的生理和行为变化,明显外露,有冲动性、情境性、暂时性和不稳定性;情感是较高级,与社会需求和精神需求相关,不伴有明显生理和行为变化,不外露,少冲动,稳定、持久和深刻。
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适应-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 动机-驱动 组织-协调促进 信号-传递信息沟通思想
每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叫两极性 维度:动力性(积极推消极阻);激动度(激动/平静);强度(强弱);紧张度(紧张/放松)
根据生物进化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基本/原始:人和动物先天,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喜怒哀惧) 复合:敌意、焦虑、妒忌等
根据状态/速度强度和持续时间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 心境:微弱、持久而弥散的,忧者见之而忧 激情:强烈、爆发而短暂的,范进中举,重大事情、突如其来事件 应激:意外事件或危险情境出现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应激反应:生理和心理
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宗教感和母爱等
有意识的,通过努力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
确立目标(前提)和制定计划-准备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
勒温划分:冲突 双驱-两个吸引,鱼与熊掌 双避-两个避开,前狼后虎 趋避-一个利弊,吃糖怕胖 双重趋避-多目标利弊
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自制坚果) 自觉性:受暗示性和武断从事:觉示武 果断性: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断草果 坚韧性:虎头蛇尾和执拗:坚执虎 自制性:怯懦和任性:怯任制
思维、语言及想象
人脑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由表及里,达到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
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间接性: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为媒介,对于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加以认识 概括性:把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出来 月晕而风-概括
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思维过程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根据形态分类
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探索问题方向分类 辐合/求同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思维 发散/求异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探索,不止一个答案
再造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是否有创造性分类 再造思维:已知方法 创造性思维:独创方法
概念形成
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反映,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概念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是思维活动进行的单元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包含的事物本质属性; 概念的外延是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即包含的范围; 内涵越深,包含的属性越多,外延越窄,个体越少,呈相反关系
概念的形成:也叫概念的掌握,是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习过来的;个体掌握概念的层次反映思维的发展水平
问题解决
因素:迁移作用、定势作用和原型启发作用 迁移:已有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举一反三 定势: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有好有坏 原型启发:现实生活事例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蝙蝠雷达
语言与言语
语言是社会现象,是人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 言语是人们通过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心理现象 语言是工具,言语是过程
言语分为外部言语(口头和书面)和内部言语(发声器官隐蔽、言语缩减性、速度快) 口头:对话-不要求完整;独白较严谨规范; 书面:要求严谨、标点符号,字斟句酌
言语活动包括听、说、读、写等形式 听-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位于颞上回,受损能听见声音但不能分辨语音,不能理解字词,接受性失语症 说-运动性言语中枢/布洛卡区,位于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部位,受损说话迟钝、费力,不连贯流程,表达性失语症 读-视觉性言语中枢,位于角回,受损能看到字词,但不能理解含义,失读症 写-书写中枢,位于额中回,受损运动机能正常,但不能写字绘画,失写症
表象和想象
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表象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为了想象的素材 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和改造,创造出了新的形象,具有创造性,属于思维范畴。
根据意识和目的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梦和幻觉-异常精神状态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 有意想象: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再造想象-依据语言图片和幻想-和一个人愿望相联系指向未来
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形象记忆、情境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概括)和动作记忆:根据内容分类
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是否意识到分类
时间储存编码方式划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1秒 ,事物形象,靠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1分钟,7+-2个单位,对语言是声音听觉记忆,非语言是形象记忆 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语义或形象的形式储存 记忆的广度一般指短时记忆,瞬长时记忆是无限的
识记、保持、再认/再现-回忆(提取):过程
对于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遗忘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保持曲线自己测试记忆无意义的音节,检查记忆存量用节省法或重学法 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原因:自然衰退(时间)和干扰(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前材料对后学材料的干扰 后摄抑制:后学材料对先学材料的干扰
记忆材料在系列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开头和末尾比中间记得好:系列位置效应
感觉知觉
人脑对直接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
分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刺激物来源 外部感觉:视觉、听见、嗅觉、皮肤觉等; 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内脏感觉) 痛觉既属于外部又属于内部,主要看刺激物来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成反比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灵敏,适宜刺激是引起感觉器官最敏锐感觉的刺激。 感觉阈限: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强度,数值,上下限和范围 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刺激量/强度,表示绝对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差:最小变化量,表示差别感受性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和原刺激强度,常数/韦伯分数 费希纳:心理量和物理量成对数关系
各种感觉
适宜刺激波长在380nm-780nm:视觉
视网膜:节细胞层、双极细胞层和视细胞层-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 日追夜赶
颜色特性:包括彩色和非彩色 彩色:色调、明度和饱和度 色调-光的波长;明度-物理强度;饱和度-灰色占比 非彩色:灰,无色调,饱和度为0,只有明度特性,明度高是白色,明度低是黑色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两种颜色混合失去色调,变为灰色,这两种为互补色(红绿和黄蓝) 牛顿色环
色觉异常:分辨颜色困难,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 色弱:感受性差,波长较大时,才能分辨; 部分色盲:红绿色盲和黄蓝色盲,但是可以看到不同明度的灰; 全色盲:只可以看到不同明度的灰; 异常多数是遗传造成的,女性比男性少
16-20000赫兹-适宜刺激,1000-4000赫兹-最敏感:听觉
6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首先丧失的是对高频(尖细)声音的听觉
听觉适应:声音持续(较短)作用下,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作用时间太长,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永久性的听力丧失:疲劳长期累积,得不到恢复; 声音的掩蔽:其他声音干扰,感觉阈限上升。
听觉器官: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和内耳-柯蒂氏器官-听觉的感受器-听觉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 物理中,周期性的声波叫乐音,不规律无周期叫噪音;环境心理学中,不想听的声音叫噪音,取决生理和心理状态
声音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音调:频率决定,频率高,音调高; 响度:振幅决定,振幅大,响度大; 音色:波形决定
最古老的感觉,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感受器是鼻腔上部黏膜上的嗅细胞:嗅觉
味觉
感受器分布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基本味觉:酸、甜、苦、咸 舌尖甜,舌边前咸,舌边后酸,舌根苦 饥饿时对甜、咸感受性高,对酸、苦感受性低。
皮肤觉
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 触觉灵敏度的指标叫两点阈,两点最小距离,身体不同部位两点阈是不同的,面部/手最小,后背最大 皮肤表面的温度叫做生理零度
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前庭器官:平衡觉/静觉
感受器分布在肌肉、筋腱和关节中,分别叫肌梭、腱梭和关节小体:运动觉/动觉
性质很模糊,“黑暗”感觉,内脏器官在正常工作状态时,不引起内脏感觉:内脏感觉/机体觉
痛觉
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感觉,皮肤和内脏都有痛觉,痛觉没有适宜的刺激; 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具有生物学意义,最难以适应,不怕疼会减少痛苦。
感觉现象
感觉适应 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久入芝兰之室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不闻其臭 暗适应和光适应 视紫红质:分解是光适应过程,合成是暗适应过程,保护暗适应要带红色眼镜。
感觉后象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 性质相同,正后象;性质相反,负后象;红色负后象是绿色;黄色负后象是蓝色
感觉对比 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彩色对比、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联觉 一种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教室、医院需要安静,选择蓝、绿等冷色调 由于经历或长大联觉没有或消失
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
特性:整体性、选择性、恒常性、理解性 整体性:再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突出整体,忽略细节。完形 选择性: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部分物体当知觉对象,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突出对象,忽略背景。 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知觉的映象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物理变化,知觉稳定。远近身高一致 白炽灯橙黄色,白炽灯下的白纸仍白,颜色恒常;石灰暗处比亮处煤块亮,明度恒常;形状恒常性;运动恒常。 理解性:用一个词把它标志出来,根据经验,主动解释 外行看热闹
各种知觉
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方位和距离知觉 大小:物体在视网膜的视像大小和观察距离及周围参照物决定的;距离不变假设-模象和距离结合 形状: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动觉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信息结合成立形状知觉。随着经验的积累,只要一个信息起作用,就能引起对物体形状的反映。 方位:自身参照;听觉参照-不同方位到两耳的时间和强度有差异,差异越大方位知觉越清晰,正前正后很难判断 距离/深度/立体:肌肉运动线索、单眼线索和双眼线索 肌肉运动线索:眼睛调节,近紧张,远放松;双眼视轴辐合,近辐合大,紧张; 单眼线索:对象重叠、线条透视、空气透视(雾)、明暗阴影、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3D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线索:计时器、自然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更迭;生理心理周期性变化。 影响因素:不同感觉,听见最高,触觉居中,视觉最低;活动内容的丰富度;对所发生的事情的态度及引起的情绪。 生物节律:行为表现一定的节律,节律提供判断时间的信息-生物钟。
运动知觉 真运动:真实运动 似动现象/动景现象:没有参照点,霓虹灯 诱导运动:有参照,云月运动 自主运动:屏幕上的一个亮点,本身没动,长时间盯着看,觉得他在动
错觉: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歪曲知觉,歪曲带有固定倾向;只要具备产生条件,错觉必然产生,主观无法克服。 跨感觉通道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不同感觉器官相互作用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