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体寄生虫学——绦虫(cestodes)
这是一篇关于绦虫(cestodes)概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六、分类,五、致病,四、生理,三、生活史,二、形态,一、概述。
编辑于2025-02-21 19:59:08绦虫(cestodes)概论
一、概述
生物学分类(寄生于人体的)
扁形动物门绦虫纲 (Cestoidea)
多节绦虫亚纲
圆叶目(Cyclophyllidea)
大多1个中间宿主
链状带绦虫 Taenia solium
肥胖带绦虫 T. saginata
亚洲带绦虫 T. saginata asiatica
细粒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granulosus
多房棘球绦虫 E. multilocularis
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大多2个中间宿主
曼氏迭宫绦虫 Spirometra mansoni
二者之间的形态和生活史有较明显区别
命名来源
因成虫背腹扁平、长如带状而得名
重要特点
生活史各期都营寄生生活
寿命长,长达20~60年
成虫绝大多数寄生在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
幼虫需要在1-2个中间宿主体内发育
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的幼虫通常被称为中绦期幼虫(metacestode)
二、形态
成虫
颜色
白色或乳白色
外观
扁长如带状、左右对称、分节
体前端具有附着器官
无体腔和消化器官
多为雌雄同体
前窄后宽
顶端
具有固着器官的头节(scolex)
固着器官:吸附于宿主肠壁
圆叶目(Cyclophyllidea)
头节
多呈球形
头节顶部可能有能伸缩的圆形突起——顶突(rostellum)
顶突周围常有1-2圈棘状或矛状的小钩
固着器官
常为4个圆形的吸盘(分布于头节四周)
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头节
呈梭形
固着器官
头节上的2条吸槽(bothrium)
顶端其后
短而纤细、不分节的颈部(neck)
具有生发功能
靠近颈部的节片
较细小,其内生殖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未成熟节片/幼节
往后至链体中部的节片
较大,其内生殖器官已发育成熟
成熟节片/成节
链体后部的节片
最大,末端的可脱落,从而维持绦虫保持一定长度
妊娠节片/孕节
圆叶目(Cyclophyllidea)
除了储满虫卵的子宫外,其他生殖器官均已退化
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与其成节相同
颈部以后
分节的链体(strobila)
特点
为虫体最显著的部分
组成
3-4个节片至数千个节片组成
外观
越往后越宽大
体壁结构
与吸虫相似
体表分2层
皮层(体被):高度代谢活性,实际是一种合胞体结构(依赖核周体的分泌而更新)
微毛(microthrix)
胞质区/基质区
皮下层:主要由表层肌(superficial muscle)组成
核周体(perikarya)
石灰小体(calcareous body)/钙颗粒(calcareous corpuscle)
定义
在实质组织散布着的许多钙和镁的碳酸盐颗粒,外面被以胞膜而呈椭圆形
作用
缓冲酸碱度或作为离子和二氧化碳的补给库
意义
电镜下鉴别
神经系统
组成
头节中的神经节
头节中的神经节发出的6根纵行的神经干
左右各有一根主干和2根辅干
消化系统
缺乏!
排泄系统
组成
若干焰细胞、毛细管、集合管及与其相连的4根纵行的排泄管
功能
排出代谢产物
调节体液平衡
生殖系统
多为雌雄同体
链体的每个节片内均有雌雄生殖器官各一套
组成
雄性生殖系统
几个至几百个睾丸
外形
圆球形
定位
节片上、中部的实质中
通常靠近虫体的一面——称此面为背面
其他
雌性生殖系统
1个卵巢
外形
大多分左右2叶
定位
节片中轴的腹面、睾丸之后
其他
特点
雄性生殖器官一般都比雌性先成熟
生长能力和生殖能力强
生长速度快
生殖单位多
产卵量大
对比关系
卵黄腺
子宫
圆叶目
棒状
假叶目
管状或囊状(盘曲)
生殖孔
虫卵
圆叶目(Cyclophyllidea)
外形
多呈圆球形
结构
外面
卵壳
胚膜
卵内
已发育的幼虫——六钩蚴(oncosphere)
具有3对小钩
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与吸虫卵相似
外形
椭圆形
结构
外面
卵壳
较薄,一端有小盖
卵内
1个卵细胞
若干个卵黄细胞
六、分类
五、致病
致病表现
机械性刺激和损伤,以及虫体释放出的代谢产物的刺激(主要危害)
大量掠夺宿主的营养
致病特点
绦虫幼虫造成的危害远较成虫大
四、生理
吸收营养
无口和消化道,只能依靠体表的皮层来吸收营养
皮层胞质区的大量空泡具有对营养物质的胞饮作用和运输作用
能量代谢
主要通过糖代谢
成虫
糖酵解
幼虫(部分)
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系统
如: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protoscolex)
生殖
交配和受精过程
在同一节片
同一虫体的不同节片间
两条不同虫体之间
生殖方式
有性生殖
成虫
无性生殖和芽片生殖
有的中绦期幼虫
三、生活史
概述(共同点)
成虫
寄生于脊椎动物的消化道中
虫卵
自子宫孔排出
或随着孕节脱落而排出
分述(异同点):具体内容见教材
圆叶目(Cyclophyllidea)
只需要1个中间宿主
记忆:李源一
囊尾蚴(cysticercus)
棘球蚴(hydatid cyst)
泡球蚴(alveolar hydatid cyst)
又称
多房棘球蚴(multilocular hydatid cyst)
似囊尾蚴(cysticercoid)
假叶目(Pseudophyllidea)
需要2个中间宿主
第一中间宿主
剑水蚤(钩球蚴→原尾蚴)
第二中间宿主
鱼或其他脊椎动物(如蛙)(原尾蚴→裂头蚴)
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一、概述
生物学分类
假叶目,裂头科,迭宫属
致病性
成虫
主要寄生在猫科动物
偶然寄生于人体
可因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引起中、上腹不适、微疼、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中绦期裂头蚴
导致曼氏裂头蚴病(sparganosis mansoni)
其危害远较成虫为大
二、形态
成虫
外观
虫体外观
长60~100 cm,宽0.5~0.6 cm
节片外观
头节
细小
长1~1.5 mm,宽0.4~0.8 mm,呈指状
其背、腹面各有一条纵行的吸槽
颈部
细长
成节
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
孕节
具有发育成熟的雌雄性生殖器官各一套
成节和孕节的结构基本相似,肉眼即可见到每个节片中部凸起的子宫
节片一般宽度均大于长度,但远端的节片长宽几近相等
虫卵
形状
椭圆形,两端稍尖
大小
长52~76 μm,宽31~44 μm
颜色
浅灰褐色
卵壳
较薄,一端有卵盖
内容物
1个卵细胞
若干个卵黄细胞
裂头蚴
形状
长带形
颜色
白色
大小
约300 mm×0.7 mm
外形
头端膨大,中央有一明显凹陷,与成虫的头节相似
体不分节但具有不规则横皱褶
后端多呈钝圆形,活时伸缩能力很强
三、生活史
需要3-4个宿主(人的三重身份)
终宿主
组成
猫和犬(主要)
此外虎、豹、狐和豹猫等食肉动物
人
寄生部位
小肠内
第一中间宿主
剑水蚤
第二中间宿主
蛙
人
通过感染原尾蚴之后其在体内发育成为裂头蚴
转续宿主
蛇、鸟类和猪等多种脊椎动物
人
人直接感染到裂头蚴,但其在体内无法继续发育成为成虫
人可作为曼氏迭宫绦虫的第二中间宿主、转续宿主、终宿主
发育史
虫卵→钩球蚴→原尾蚴→裂头蚴→成虫
人感染裂头蚴的途径
经皮肤或黏膜侵入,或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
七、防治原则
主要是宣传教育
不用蛙肉敷贴,不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肉类,不饮生水
成虫感染:驱虫治疗
用吡喹酮、丙硫咪唑等驱除
裂头蚴感染:主要靠手术摘除
术中注意务将虫体尤其是头部取尽,方能根治,也可用40%酒精奴佛卡因2~4 ml局部杀虫
六、流行
分布
分布很广
但成虫在人体感染并不多见
国外仅见于日本、俄罗斯等少数国家。在我国,成虫感染病例报道近20例,分布在上海、广东、台湾、四川和福建等省市
曼氏裂头蚴病常见于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其他国家也有少量病例报道
我国的曼氏裂头蚴病以南方为主,男性多于女性
流行因素
略
人体感染方式
概述2点
裂头蚴或原尾蚴经皮肤或黏膜侵入
误食裂头蚴或原尾蚴
分述3点
局部敷贴生蛙肉
民间传说蛙有清凉解毒作用,用生蛙肉敷贴伤口或脓肿,包括眼、口颊、外阴等部位
裂头蚴可经伤口或正常皮肤、黏膜侵入人体
吞食生的或未煮熟的蛙、蛇、鸡或猪肉
民间沿用吞食活蛙治疗疮疖和疼痛的陋习,或喜食未煮熟的肉类,裂头蚴即穿过肠壁入腹腔,然后移行到其它部位
误食感染的剑水蚤
饮用生水,或游泳时误吞湖塘水,使受感染的剑水蚤进入人体
五、诊断
曼氏迭宫绦虫成虫感染
粪检虫卵确诊
曼氏裂头蚴病
主要靠从局部检出虫体作出诊断
询问病史有一定参考价值,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动物感染实验
综合采用CT等放射影像技术
提高脑裂头蚴病病确诊率
各种免疫辅助诊断
可用裂头蚴抗原进行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
成虫
少见,小肠
虫体机械和化学刺激→上腹不适、隐痛、恶心呕吐等轻微症状
裂头蚴的致病作用
所致疾病
曼氏裂头蚴病
形成嗜酸性肉芽肿囊包,局部肿胀,甚至发生脓肿
常见寄生部位
眼、皮下、口腔、脑、内脏
临床表现
曼氏裂头蚴病
眼裂头蚴病(最常见)
临床上常误诊为麦粒肿、急性葡萄膜炎、眼眶蜂窝织炎、肿瘤等
多累及单侧眼睑或眼球
眼睑红肿、结膜充血,畏光、流泪、微疼、奇痒或有虫爬感等
严重者角膜溃疡,并发白内障而失明
皮下裂头蚴病
游走性皮下结节
累及躯干表浅部如胸壁、乳房、腹壁、外生殖器以及四肢皮下
局部可有瘙痒,有虫爬感等
口腔颌面部裂头蚴病
口腔黏膜或颊部皮下出现硬结,患处红肿,发痒或有虫爬感
并多有裂头蚴逸出史
脑裂头蚴病
极易误诊
临床表现似脑瘤
阵发性头痛史,严重时昏迷或伴喷射状呕吐、视力模糊、间歇性口角抽搐、肢体麻木、抽搐,甚至瘫痪等
内脏裂头蚴病(仅占1.56%)
裂头蚴可经消化道侵入腹膜,引起炎症反应,有的可经呼吸道咳出,还有见于脊髓、椎管、尿道和膀胱等处
链状带绦虫(Taenia solium)
一、概述
又称
现代
猪肉绦虫
猪带绦虫
有钩绦虫
古代
与牛带绦虫一起被称为寸白虫或白虫
致病性
成虫
寄生部位
肠道
所致疾病
猪带绦虫病(taeniasis solium)
幼虫
寄生部位
皮下、肌肉或内脏
所致疾病
囊尾蚴病(cysticercosis)
二、形态
成虫
颜色
乳白色,略透明
外观
虫体外观
扁长如带
体长2-4米
前端较细,向后渐扁阔
节片外观
头节
4个吸盘
顶突小钩
顶突
能伸缩
25-50个小钩
排列成内外两圈
内圈的钩较大
外圈的钩较小
成节
雄性生殖器官
睾丸
150-200个
散布在节片的两侧
输精管、阴茎囊
雌性生殖器官
卵巢
3叶
左叶
中间小叶
右叶
受精囊、卵模、子宫
卵黄腺
位于卵巢的后面
块状
孕节
含虫卵约4万个
子宫每侧分支7~13支
分支不整齐并可以继续分支
虫卵
形状
球形或近似球形
卵壳
薄而脆,在虫卵自孕节散出后多数已脱落
胚膜
棕黄色,具有放射状的条纹
内含物
六钩蚴
大小
直径约14-20μm
形态
有3对小钩
幼虫
即猪囊尾蚴(cysticercus cellulosae),俗称囊虫(bladder worm)
颜色
白色半透明
外观
卵圆形的囊状体
黄豆大小
三、生活史
终宿主
人是猪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同时又可以作为其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
猪和野猪
人
人摄入时期(感染期)
成为终宿主
吞食囊尾蚴→成虫
成为中间宿主
吞食虫卵或孕节→囊尾蚴(不能继续发育为成虫)
自体内重复感染
自体外重复感染
异体感染
七、防治原则
驱虫治疗病人
槟榔-南瓜子法
药物驱虫
米帕林、吡喹酮、甲苯达唑、阿苯达唑
手术摘除虫体
针对囊尾蚴病
管好厕所、猪圈
杜绝猪的放养
加强肉类检查
加强卫生健康教育
不吃生肉或半生肉
切生猪肉和熟食的刀、砧板要分开
六、流行
分布
感染方式和特点
猪带绦虫病
误食了囊尾蚴引起
猪囊尾蚴病
误食了虫卵引起
自体内感染
患者体内已有成虫感染
当遇到反胃或呕吐时,肠道的逆蠕动将孕节反推入胃中
自体外感染
患者误食自己排出的虫卵
异体感染
误食他人排出的虫卵
流行现状
流行因素
猪的饲养方式不当致使猪感染囊尾蚴
人食肉的习惯或者方法不当
五、诊断
猪带绦虫病
询问病史
生吃猪肉史
粪便检查
有无排孕节
检查虫卵、孕节(预防感染)
试验性驱虫
头节
猪囊尾蚴病
病原学诊断
皮下活检
眼底检查
脑
X线、B超、CT、MRI
免疫学诊断
检测抗体
检测循环抗原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成虫
寄生于小肠,引起猪带绦虫病——临床症状一般比较轻微
寄生数量
一般仅为1条
临床症状
营养不良
肠,掠夺营养
腹痛、肠梗阻
机械损伤
腹泻
代谢产物刺激
临床相关
粪便中发现节片是最常见的患者就诊原因
囊尾蚴
囊尾蚴病: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成虫
人体感染虫卵的方式
自体内重复感染
自体外重复感染
异体感染
囊尾蚴的危害
寄生部位
很广
主要是皮下、肌肉、脑和眼
寄生于脑底部的可具分支或葡萄样突起,称为葡萄状囊尾蚴(cysticercus racemosus)
特点
寄生部位不同,囊尾蚴的大小和形态也有所不同
临床症状
皮下及肌肉囊尾蚴病
所占比例
26.29%
临床表现
脑囊尾蚴病
所占比例
65.32%
分7型
癫痫型
最常见
高颅压型
脑炎脑膜炎型
精神障碍型
神经衰弱型
混合型
亚临床型
又称
隐性脑囊尾蚴病
眼囊尾蚴病
所占比例
7.23%
临床表现
其他部位的囊尾蚴病
口腔
心脏
脊髓
猪带绦虫病和猪囊尾蚴病可单独发病,也可同时存在
肥胖带绦虫(Taenia saginata)
一、概述
又称
现代
肥胖带吻绦虫
古代
和猪带绦虫一起被称为寸白虫或白虫
俗称
牛带绦虫
牛肉绦虫
无钩绦虫
对比关系
与猪带绦虫同属于带科、带属
两者的形态、发育类似
二、形态
与猪带绦虫较相似,但在虫体大小和结构上存在差异
三、生活史
终宿主
人
人是牛带绦虫唯一的终宿主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
牛
羊、美洲驼、长颈鹿、羚羊等
寄生虫发育史
虫卵、孕节→六钩蚴→囊尾蚴→成虫
人感染方式
吃到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有牛囊尾蚴的牛肉
七、防治原则
同猪带绦虫
治疗病人(早、彻底)
普查普治
吡喹酮、南瓜子、槟榔
避免呕吐,自然排出
疗效考核
查头节,3~4个月后查节片、虫卵
注意个人卫生、饮食卫生
不生吃、不半生吃
饭前便后洗手
管理厕所、畜舍
不随地大便、圈养牛
加强肉食检查
牛肉、冻肉
六、流行
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
流行因素
五、诊断
询问病史
生食肉、排节片
找虫卵
肛门拭子法、粪便涂片法
找孕节
虫种鉴定
找头节
疗效考核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成虫
寄生部位
人体小肠
寄生数量
多为1条
所致疾病
牛带绦虫病
临床表现
症状多不明显
成虫损伤小肠
腹痛、肠梗阻
孕节活动力强
肛门搔痒、节片排出
其他
异位寄生(偶有)
囊尾蚴
人体几乎没有牛囊尾蚴寄生→人对牛带绦虫的六钩蚴有天然免疫力
亚洲带绦虫(Taenia asiatica)
一、概述
又称
牛带绦虫亚洲亚种(Taenia saginata asiatica)
亚洲牛带绦虫
发现历史
二、形态
与牛带绦虫非常相似,对比关系如下:
成虫
亚洲带绦虫虫体稍短、节片数量略少一些
囊尾蚴(主要区别阶段)
亚洲带绦虫尾蚴体积较小,头节上具有2圈发育不良的小钩
三、生活史
与牛带绦虫也很相似
终宿主
人
人是唯一终宿主
中间宿主
家猪、野猪、牛、羊、一些野生动物
囊尾蚴主要分布在中间宿主的肝脏
特别是在肝实质
人感染方式
人因食用含活囊尾蚴的内脏而感染
寄生部位
成虫寄生于人的小肠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与牛带绦虫相似
八、相关总结复习
七、防治原则
同猪带绦虫
六、流行
分布
流行因素
传染源存在以及当地居民喜生食家畜内脏的饮食习惯
五、诊断
询问病史
有无吃生的或不熟的猪或野生动物内脏的习惯以及排节片史
病原学检查
仅检获虫卵而无法确定感染的虫种
要通过病人排出的孕节或试验性驱虫后获得的虫体来确定虫种
分子生物学方法
对虫体节片进行基因分析鉴别区分亚洲带绦虫与牛带绦虫
微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一、概述
又称
短膜壳绦虫
生活史
成虫
主要寄生于鼠类
亦可寄生于人体小肠
致病性
引起微小膜壳绦虫病( hymenolepiasis nana)
二、形态
成虫
为小型绦虫
虫卵
三、生活史
既可以不经过中间宿主,也可以经过中间宿主而完成
直接感染和发育
顽固性寄生
经中间宿主发育
中间宿主
印鼠客蚤、犬蚤、猫蚤和致痒蚤等多种蚤类及其幼虫
面粉甲虫(Tenebrio sp.)和拟谷盗(Tribolium sp.)等
人体多是误食虫卵或含有似囊尾蚴的中间宿主昆虫而感染
七、防治原则
彻底治疗患者,以防止传播和自身感染
加强健康教育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
注意环境卫生
消灭鼠类、蚤类
注意营养,提高个体抵抗力
驱虫治疗
用吡喹酮 15~25mg,一次顿服,治愈率达 90%~98%
亦可使用阿苯达唑、硝唑尼特等
六、流行
分布
呈世界性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较多见
流行因素
主要与个人卫生习惯有关
虫卵在粪、尿中存活时间较长,但对外界的干燥抵抗力较弱
五、诊断
从患者粪便中查到虫卵或孕节为确诊的依据
采用水洗沉淀法或浮聚浓集法均可增加检出虫卵的机会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成虫头节上的小钩和体表微毛对宿主肠壁的机械损伤以及虫体的毒性分泌物所致
临床表现
缩小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
一、概述
又称
长膜壳绦虫
致病性
是鼠类常见的寄生虫。该虫偶然寄生于人体,引起缩小膜壳绦虫病
二、形态
与微小膜壳绦虫基本相同,但虫体较大一些
三、生活史
与微小膜壳绦虫相似,但必须经过昆虫中间宿主!!!
中间宿主
蚤类(如具带病蚤、印鼠客蚤)
甲虫、蟑螂、倍足类和鳞翅目昆虫等20余种
以大黄粉虫、谷蛾多见
示意图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
略
临床表现
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或仅有轻微的神经和消化系统症状
如头痛、失眠、磨牙、恶心、腹胀和腹痛等
严重者可出眩晕、精神呆滞或恶病质
八、相关总结复习
七、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
积极消灭仓库害虫等中间宿主和作为保虫宿主的鼠类,杜绝传染源
治疗同微小膜壳绦虫
六、流行因素
分布
流行因素
五、诊断
同微小膜壳绦虫
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一、概述
生物学分类
属带科、棘球属
又称
包生绦虫
致病性
成虫
寄生部位
犬类食肉动物小肠内(犬、狼)
幼虫
寄生部位
人和食草类动物(羊)的组织器官内
肝、肺、脑等组织
所致疾病
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hydatid disease,hydatidosis)
俗称
包虫病
囊包虫病
二、形态
成虫
为绦虫中最小的虫种之一
外观
小
体长2-7 mm,平均仅有3.6 mm
体分为头节和颈部、幼节、成节和孕节各一节
头节
略呈梨形,具有顶突和4个吸盘
顶突及小钩
顶突
富含肌肉组织,伸缩力很强
顶端有顶突腺(rostellar gland)
分泌物可能有较强的抗原性
小钩
两圈大小相间的,呈放射状排列
吸盘
颈部
成节
与带绦虫略相似
孕节
生殖孔更靠后,子宫具不规则的分支和侧囊
虫卵
与猪、牛带绦虫卵基本相同,光镜下难以区别
幼虫
即棘球蚴(包虫)
大小
数毫米至数百毫米不等
外观
为圆形或近圆形的囊状体
结构
单房性囊
囊壁(外有宿主的纤维组织包绕)
外层
角皮层(laminated layer)
乳白色、半透明,较松脆、易破裂
无细胞结构,呈多层纹理状
内层
生发层(germinal layer)
又称
胚层
有细胞核
功能
囊内含物
生发囊(brood capsule)
又称
育囊
原头蚴(protoscolex)
囊液(hydatid fluid)
棘球蚴液(hydatid fluid)
无色透明或略带黄色
具有抗原性
子囊和孙囊等
有的母囊无原头蚴、生发囊等,称之为不育囊(infertile cyst)
棘球蚴砂(hydatid sand)
又称
囊砂
定义
从囊壁的胚层上脱落的原头蚴、生发囊及子囊,悬浮于囊液中
三、生活史
终宿主
犬、狼和豺等肉食动物
寄生部位
小肠上段
中间宿主
人、羊、牛、骆驼、猪和鹿等偶蹄类、马、袋鼠、某些啮齿类、灵长类
人感染期
虫卵
人致病阶段
棘球蚴
人寄生特点
寄生部位
几乎所有部位
肝(最多见,69.90%)
多在右叶
肺(19.30%)
……
寄生特点
棘球蚴在人体内一般为单个寄生,也有多个寄生者
七、防治原则
预防
加强宣传,杜绝虫卵感染
结合法规强化人的卫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屠宰场和个体屠户的检疫,及时处理病畜内脏
加强家犬、牧犬管理,定期驱虫
治疗病犬
治疗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丙硫咪唑)
本药在口服后吸收率很低,国际推荐的治疗剂量是8~15 mg/(kg.d),连续服药4周停药2周,可反复进行3~4个疗程
吡喹酮
对绦虫成虫的作用极强
是用于驱除家犬细粒棘球绦虫感染最有效的药物,但对棘球蚴的疗效不理想
手术治疗
手术后复发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六、流行
分布
世界各大洲牧区
我国主要流行于西北广大农牧区23个省、市、区,证实当地有感染的病人
遗传株系
分型
森林型
北方株,主要在犬、狼和鹿之间形成野生动物循环
畜牧型
欧洲株,主要以犬和偶蹄类家畜之间循环为特点
我国
绵羊/犬循环,其次牦牛/犬循环
流行因素
虫卵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牧区犬感染通常较严重,且犬粪中虫卵量大!
虫卵对外界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强
一般化学消毒剂不能杀死虫卵
人与家畜和环境的密切接触
家犬-人关系亲昵
成人-相关生产活动
饮食受到虫卵污染
病畜内脏处理不当
由于缺乏卫生知识,在流行区居民常用病畜内脏喂犬,或将其随地乱抛致使犬、狼、豺等受到感染,从而又加重羊、牛感染,使流行愈趋严重。
社会经济发展,流行区和非流行区交往增多
五、诊断
在流行地区的居住史或旅行史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B超影像对腹部包虫病的诊断有决定性作用
腹部脏器及腹腔、 盆腔的包虫病基本上可以根据 B超影像学的特征加以确诊
影像学检查
CT影像肝囊型包虫病肝脏轮廓扩大,在肝实质内显示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占位阴影
囊内充满液体呈水样密度,增强扫描时周围肝组织边界明显,可与血管瘤、肝癌鉴别
免疫诊断
卡松尼(Casoni)皮内试验
操作简便、快速,阳性率达到90%,可以作为初筛试验
血清免疫学试验
阳性率较高,可以作为筛查试验
……
包虫病禁忌之一是穿刺诊断
理论基础
囊型包虫有一个完整的囊,囊内有原头蚴,母囊中有子囊,子囊中有孙囊,还有棘球蚴砂
恶性后果
一旦穿刺,会出现囊液外溢
患者会出现反应性的胸膜炎、腹膜炎、过敏反应
严重时患者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
棘球蚴砂流到胸腔、腹腔,导致播散种植,出现继发性棘球蚴病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
由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引起的通常为单个的囊性病变
囊型棘球蚴病或囊型包虫病
无痛性肿胀,但生长速度慢,潜伏期可达1~30年
病程缓慢,潜伏期1~30年
临床表现
以机械损害为主
占位性病变,局部压迫和刺激症状
肝
肝大、肝区痛
肝包虫病最常见
肺
胸痛、咯血、呼吸急速
肺包虫病仅次于肝包虫病
腹腔
脑
颅内压↑——头痛、呕吐
发病率较低,主要见于儿童
少见
肾、眼、骨、皮下
眼包虫病多见于眼眶
其他症状与良性肿瘤相似
在包虫囊寄生的局部有轻微疼痛和坠胀感
全身中毒症状
食欲减退、体重减轻、消瘦、发育障碍等
局部包块
肝和腹腔包虫病常可触及不同大小包块,表面光滑,境界清楚
过敏症状
皮肤瘙痒、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包虫破时常引起严重的过敏性休克
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
一、概述
形态与生活史均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
生活史
终宿主
狐(主要是)
中间宿主
啮齿类或食虫类动物
致病性
致病阶段
幼虫期
多房棘球蚴(泡球蚴)
所致疾病
泡球蚴病(alveococcosis)/泡型包虫病(alveolar hydatid disease)/多房性包虫病(multilocular hydatid disease)
二、形态
成虫
外形和结构都与细粒棘球绦虫相似,但虫体更小
头节、顶突、小钩和吸盘等都相应偏小
虫卵
形态和大小与细粒棘球绦虫难以区分
三、生活史
终宿主
狐
其次是狗、狼、獾和猫等
可同时伴有细粒棘球绦虫寄生
寄生部位
小肠内
中间宿主
野生啮齿类动物
如田鼠、麝鼠、仓鼠、大沙鼠、棉鼠以及褐家鼠等
我国:黄鼠……绵羊、耗牛……
寄生部位
主要是肝脏
非适宜中间宿主
人
人体感染时囊泡内只含胶状物而无原头蚴
感染途径(人)
误食虫卵或孕节
四、致病机制和临床表现
致病机制
泡球蚴直接侵蚀
由于泡球蚴在肝实质内芽生蔓延,直接破坏和取代肝组织,可形成巨块状的泡球蚴
其中心常发生缺血性坏死、崩解液化而形成空腔或钙化,呈蜂窝状大小囊泡内含胶状物或豆渣样碎屑,无原头蚴,故肉眼难以与肝癌鉴别
毒性损害
产生的毒素又进一步损害肝实质
机械压迫
四周的组织则因受压迫而发生萎缩、变性甚至坏死
临床表现
人泡球蚴病比细粒棘球蚴病更严重,病死率较高
泡球蚴病几乎100%原发于肝脏
肺、脑等其他部位的继发感染多由肝通过血循环转移而来
肝功能衰竭而导致昏迷,或诱发肝硬化而引起门静脉高压,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而致死亡
泡球蚴在肝实质内呈弥漫性浸润生长,逐渐波及到整个肝
肝区疼痛、压迫、坠胀感等
肝功能损害
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晚期病人有恶液质
本病症状类似肝癌,但其病程通常较长
八、相关总结复习
肝包虫病
定义
是一种严重的人畜共患疾病
分3型
囊型
泡型
危害最严重、致死率高
被称为“虫癌”
囊泡混合型
七、防治原则
注意个人卫生
卵→口
根除传染源
消灭野鼠是主要措施
合理处理家畜内脏
将动物尸体焚烧或深埋
治疗病人
手术治疗(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是关键)
泡球蚴病的治疗以手术为主
药物治疗
阿苯达唑、甲苯达唑和吡喹酮等
六、流行
分布
主要分布在畜牧区→城市(犬)
西北牧区→全国
分型
森林型
犬、狼/鹿循环
畜牧型
犬/绵羊(50﹪)、犬/牦牛
流行因素
多房棘球绦虫在野生动物中存在,形成自然疫源地
狩猎
狐皮交易和贩运
虫卵污染环境
冬季牧民饮用融化的冰雪
狐和狗粪的虫卵抗寒能力极强,在冰雪中仍保持活力
五、诊断
询问病史
了解病人是否来自流行地区、有否与狐狸、狗或其皮毛接触史
体检
肝脏肿块
特别是触诊时发现肿块质地坚硬又有结节感
实验室检查
用于细粒棘球蚴病的实验室检查都适用于泡球蚴病诊断
鉴别诊断
注意将肝癌和细粒棘球蚴病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