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软骨和骨
临床医学软骨和骨详细思维导图,帮助医学专业人士及学习者系统地掌握软骨和骨的相关知识,包括其结构、功能、发育过程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软骨和骨
软骨
由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组成,软骨组织由软骨基质和软骨细胞构成
分类
透明软骨
分布:胚胎早期暂时的骨架、成体的肋软骨、关节软骨、呼吸道软骨等
构成
软骨组织
软骨细胞
位置:位于软骨陷窝内
形态特点: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仁呈椭圆形,核仁清楚,细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较少,糖原和脂滴较多
同源细胞群:由同一个软骨细胞分裂增殖所产生的多个子细胞,聚集于同一陷窝内,每群有2~8个细胞
功能:具有合成、分泌纤维和基质的功能
软骨基质
无定形基质:呈凝胶态,除含70%水分外,主要成分为蛋白多糖,也形成分子筛,并与胶原原纤维结合,共同形成固态结构。无血管
纤维:由Ⅱ型胶原蛋白组成的胶原原纤维,交织排列。胶原原纤维很细,无明显的周期性横纹,且折光率与基质接近,故光镜下不易分辨
软骨膜
定义:除关节软骨外,软骨表面被覆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称为软骨膜
特点:分为两层,外层胶原纤维较多,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纤维少,细胞和血管较多,有骨祖细胞
软骨的生长方式
内积性生长:通过软骨细胞的分裂增殖,不断地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膨胀性增大
外加增长:软骨膜下生长,通过软骨膜内层的骨祖细胞在软骨组织表面分裂分化形成软骨细胞,产生基质和纤维,从表面向外扩大
纤维软骨
分布:椎间盘,关节盘,耻骨联合及肌腱附着于骨的位置
特点
基质内含有大量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具有较强的韧性
软骨细胞较小且数量少,成行排列于纤维束之间
弹性软骨
分布:耳郭、外耳道、咽鼓管、会厌等处
结构特点:基质内含有大量弹性纤维,具有较强的弹性
骨
由骨组织、骨膜、骨髓、血管和神经等组成
骨组织
骨基质
成分
有机质(35%):胶原纤维(Ⅰ型胶原蛋白)+少量无定形基质(主要成分是糖胺多糖,还有骨钙蛋白、骨桥蛋白、骨黏连蛋白)
无机质(65%):又称骨盐,主要为羟磷灰石结晶,呈细针状,沿胶原原纤维长轴规则排列并与之紧密结合
骨板:骨基质中骨胶纤维(胶原纤维)成层排列+骨盐+无定形基质,骨质的结构呈板层状,称为骨板
类骨质:最初的细胞外基质无骨盐沉积,称类骨质。无机盐有序地沉积于类骨质的过程,称为钙化
骨细胞
骨原细胞
位置:骨外膜内层和骨内膜
形态:梭形,细胞质弱嗜碱性
功能:骨组织的干细胞,当骨组织生长或重建时,它能分裂分化成骨细胞
成骨细胞
位置:位于骨组织表面,紧密排列为一层
形态:立方形或矮柱状,胞质弱嗜碱性。电镜下,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细胞间缝隙连接
功能:1.合成和分泌骨胶纤维和基质2.释放基质小泡(膜上有碱性磷酸酶、ATP酶等,泡内含钙结合蛋白和骨盐结晶),是类骨质钙化的重要结构
成骨细胞被基质包埋,经钙盐沉积后成为骨细胞
位置:单一分布于骨板内和骨板间
形态:胞体:扁平椭圆多突起——胞体占据的空间称骨陷窝。突起所占据的空间称骨小管。电镜下:相邻骨细胞突起间形成缝隙链接
功能:骨细胞具有一定的成骨和溶骨作用,参与钙、磷平衡的调节
破骨细胞
位置:分布在骨髓腔内
形态:是一种多核的大细胞,通常认为由多个单核细胞融合而成,数量较少,胞质嗜酸性。电镜下,靠骨质一侧形成皱褶缘;胞质内含大量的溶酶体和线粒体;皱褶缘周围一个亮区,封闭皱褶缘区构成溶骨作用的微环境
功能:溶解和吸收骨基质,参与骨的重建和维持血钙平衡
长骨
密质骨
分布:长骨骨干和骨骺表层
结构
环骨板
外环骨板:10~40层 内环骨板:数层骨板
穿通管、中央管:横向穿越外环骨板和内环骨板的小管称穿通管,又称伏氏管,与中央管相通连,内含小血管、神经、组织液
骨单位(哈弗斯系统)
结构:位于内外环骨板之间,长筒状,其方向与骨干长轴方向一致。由4~20层不等同心圆排列的哈弗斯骨板围绕中心管构成
功能:是长骨骨干内主要起支持作用的结构单位
间骨:位于骨单位之间或者骨单位与环骨板之间,是一些形状不规则的平行古板,是骨生长和改建过程中未被吸收的残留部分
松质骨
分布:长骨的骨骺和骨干内表面、扁骨的板障和短骨的中心等处
结构:大量针状或片状骨板——骨小梁——多孔的立体网格样结构松质骨
骨膜
定义:除关节面外,骨的内、外表面都覆有结缔组织膜,称为骨内膜和骨外膜
骨外膜
外层:含粗大的胶原纤维束,穿通纤维将骨外膜固定于骨
内层:较疏松,含有小血管、神经和骨祖细胞
骨内膜
分布:骨髓腔表面、骨小梁表面、中央管和穿通管内面
组成:由一层扁平的骨祖细胞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与穿通管中的结缔组织相连续
功能:营养、保护骨组织,为骨的生长和修复提供骨祖细胞,参与骨的正常生长、改建和修复
骨的发生
方式
膜内成骨
顶骨、额骨、锁骨等扁骨有这种方式产生
过程:间充质→原始结缔组织膜间充质细胞→骨祖细胞→成骨细胞→骨组织(骨化中心)→骨小梁形成→松质骨、密质骨、骨膜形成→骨
软骨内成骨
人体四肢骨、躯干骨及部分颅底骨等大多数骨以此种方法发生
过程:透明软骨雏形形成→骨领形成→软骨内骨化(初级骨化中心形成、骨髓腔形成及骨增长、次级骨化中心出现及骨骺形成)→长骨的重建
骨的加长与增粗
加长:骺板伸长和不断骨化——17~20岁停止生长
加粗:成骨细胞在骨组织表面添加骨组织,破骨细胞使骨髓腔增大——30岁左右停止增粗
骨生长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
激素与细胞因子: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雄激素、雌激素等
营养与维生素: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
应力作用
其他生物活性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