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发热
这是一个关于发热的思维导图,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0.5℃℃。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发热
概述
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
超过正常值0.5℃
过热:调节点正常
机制
体温调节障碍
散热障碍
产热功能异常
引起被动性温度升高
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热激活物
外致热原
细菌
革兰阳性(外毒素 全菌体 肽聚糖)
革兰阴性
脂多糖(内毒素 LPS)
O-特异侧链
核心多糖
脂质A(制热性和毒性的主要部分)
病毒
真菌
螺旋体
疟原虫
非微生物类外致热原
体内产物
抗原抗体复合物
类固醇
致炎物和炎症灶激活物
发热时相及热代谢特点
体温上升期
调定点上移
热代谢特点: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产热大于散热,体温逐步升高
临床表现:畏寒、皮肤苍白、寒战、鸡皮疙瘩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
调定点停止升高
热代谢特点:体温与新调定点相适应,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
临床表现: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
体温下降期
调定点回到正常水平
热代谢特点:散热增强,产热减少,体温开始下降,逐渐回到正常
临床表现:出汗,皮肤较潮湿
途径
到达中枢后通过中枢调节介素作用
正调节介素
前列腺素E(PGE)
在EP引起发热时,脑脊液内PGE2含量明显增加
直接注入动物
第三脑室
侧脑室
下丘脑前部
可引起明显发热反应,潜伏期比EP性发热短
下丘脑与多种EP体外培养,培养基中都有高浓度PGE2
环氧合酶(COX,PEG2合成关键酶)抑制多种药物对Ep性发热的解热作用
LPS可诱导血管周围的小胶质细胞和脑膜的巨噬细胞表达COX
Na/Ga比值
发热时增高
环磷酸腺苷cAMP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一氧化氮
负调节介素
精氨酸加压素(AVP)(抗利尿激素)
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
强解热作用
膜联蛋白A1(脂皮蛋白1)
糖皮质激素依赖其发挥解热作用
抑制IL-1 IL-6 IL-8 CRH诱导的发热反应
引起热限现象
至发热时体温升高,少超过41,通常不超过42,体温上升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现象
通过血脑屏障直接入脑
蛋白质分子的可饱和转运机制
脉络丛部位渗入或易化扩散入脑
通过下丘脑终板血管器(OVLT)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
存在有空毛细血管,高通透性
紧靠POAH
三种形式
通过迷走神经向体温调节中枢传递发热信号
产制热原细胞
产内生致热原(EP)
白细胞介素-1(IL-1)
肿瘤坏死因子(TNF)
干扰素(IFN)
白细胞介素-6(IL-6)
作用体温调节中枢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
正向调节
中杏仁核(MAN) 腹中膈区(VSA) 弓状核
负相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