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运动生理学 第一章 肌肉活动
体育考研 备考,包含细胞生物电现象、肌肉收缩原理、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肌电图等。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小儿常见病的辩证与护理
蛋白质
均衡饮食一周计划
消化系统常见病
耳鼻喉解剖与生理
糖尿病知识总结
细胞的基本功能
体格检查:一般检查
心裕济川传承谱
解热镇痛抗炎药
第一章 肌肉活动
细胞生物电现象
刺激、反应与兴奋
刺激与反应
刺激
反应
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
兴奋和兴奋性
兴奋
兴奋性
静息电位
静息电位的概念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的概念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动作电位的特点
动作电位的传导
肌肉收缩原理
肌肉的微细结构
肌原纤维
呈长纤维形,直径约1~2um。且分为
明带(I带)
长度可变,中央有一条横向暗线,为Z线,相邻Z线间一段肌原纤维为肌小节,包括中间暗带和两侧1/2明带
暗带(A带)
长度固定,中间有较透明区域,为H区,H区中央横向暗线称M线
粗肌丝
由肌球蛋白分子组成,大约含200~300个
细肌丝
肌动蛋白(60%)
原肌球蛋白
肌钙蛋白
肌管系统
横管系统(T管)
纵管系统(L管)
肌肉收缩与舒张过程
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的传递
通过化学递质乙酰胆碱和终板膜电位变化实现
化学传递
兴奋传递节律1对1
单向传递
时间延搁
高敏感性
肌肉的兴奋—收缩耦联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肌浆网中Ca2+释放入胞质以及Ca2+由胞质向肌浆网的再聚积
肌肉的收缩与舒张过程
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形式
缩短收缩
拉长收缩
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肌肉收缩的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肌肉收缩的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肌肉的做功、功率和机械效率
肌肉的做功
W(功)=F(力)·s(距离)cos
肌肉收缩的功率
P(功率)=
W(功)/t(时间)
F(力)·v(速度)
肌肉收缩的机械效率
n=W(机械功)/E(消耗总能量)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征
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划分方法
根据收缩速度差异
慢肌
快肌
根据肌纤维的收缩和代谢特征
慢缩强氧化型
快缩强氧化酵解型
快缩强酵解型
根据肌纤维ATP酶在各种不同pH染色液中预孵育时染色程度的差异
I型
II型
IIa、IIb、IIc三种亚型
人体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分布
肌纤维类型分布的一般规律
上肢I型比例40%~67%
下肢I型比例35%~82%
肌纤维类型的性别差异
16岁
男:51% 女:55%
27岁
男:48% 女:55%
年龄因素的影响
随年龄增加,I型纤维比例增加,而II型肌纤维百分比相应减少
遗传因素的影响
单卵双生子
肌纤维分配一致,对内变异远较双卵双生子小
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形态特征
绝大部分I直径略<II
进入成年期
男子:II>I
女子:I>II
神经支配
大a连同其支配的快肌纤维或II型肌纤维称快运动单位
小a连同其支配的慢肌纤维或I型肌纤维称慢运动单位
肌纤维面积
取决于肌纤维的直径并受年龄、训练水平和肌纤维类型影响
代谢特征
代谢底物
代谢酶活性
生理特征
收缩速度
快肌纤维收缩速度快,与其有关
受冲动传导速度快的大运动神经元支配
肌原纤维ATP酶活性高
无氧代谢能力强
肌浆网释放
回收Ca2+的能力强
收缩力量
MVC约为6.4kg·cm-2,快肌纤维百分比高 其收缩力量大
抗疲劳性
慢肌纤维抗疲劳能力较快肌强,快肌纤维较慢肌纤维更易疲劳
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单位募集
募集的运动单位数量而言
肌肉收缩产生张力小,募集运动单位数量少
张力大,单位数量多
就不同类型的肌纤维募集顺序而言
低强度运动,I型肌纤维被优先募集
运动强度增大,IIa型肌纤维被动员参加活动
最大强度运动,IIb型肌纤维成为主要活动纤维
就长时间大强度运动而言
初期以I型和IIa型活动为主
运动时间延长以及肌糖原消耗增加,IIb型也被动员参加
运动肌纤维类型
短时间剧烈运动—快肌纤维百分比明显>慢肌纤维
耐力性—慢肌纤维百分比占优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百分构成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肌电图
肌电信号的引导和记录
肌电图的基本原理与正常肌电图
所记录运动单位点位波形
单相 15%
双相
三相
多相 5%
肌电信息的分析
常用信号分析
时域分析
频域分析
分析指标
平均肌电振幅(AEMG)
积分肌电值(IEMG)
均方根值(RMS)
平均功率频率(MPF)
中位频率(MF)
中心频率(CF)
指标可以反映参加活动的肌肉中
运动单位数量的多少、类型、放电大小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运动单位活动同步化程度
运动单位募集方式
局部肌肉疲劳程度
肌电图的应用
肌肉活动的协调性评价
记录多块肌肉的sEMG信号
通过肌电信号分析和判别主要动力肌群、协同肌群和拮抗肌群的动员顺序和活动强度,了解肌肉活动的协调性,为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提供科学依据
局部肌肉疲劳度评价
频域分析指标MPF、MF在肌肉疲劳过程中持续减小,时域IEMG、AEMG持续增强,通过计算MPF、MF的下降率,量化评价局部肌肉对抗疲劳能力
预测肌纤维类型
多数学者研究认为 快肌纤维成分高者MPF高,疲劳时下降明显,而慢肌纤维成分高者MPF下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