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逐梦太空
这是一篇关于逐梦太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辉煌阶段,展望未来。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受航天人追逐梦想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壮志,共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辉煌历程。
编辑于2025-03-08 16:23:57这是一篇关于逐梦太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辉煌阶段,展望未来。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受航天人追逐梦想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壮志,共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辉煌历程。
这是一篇关于全国高校专业分布图的思维导图,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共涵盖14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军事学、交叉学科。这些学科门类下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专业类和具体专业。
家庭教育课程大纲,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篇关于逐梦太空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起步阶段,发展阶段,辉煌阶段,展望未来。本文将带您回顾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感受航天人追逐梦想的热情和坚忍不拔的壮志,共同见证中国航天事业从航天大国走向航天强国的辉煌历程。
这是一篇关于全国高校专业分布图的思维导图,目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共涵盖14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军事学、交叉学科。这些学科门类下进一步细分为多个专业类和具体专业。
家庭教育课程大纲,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行为。
逐梦太空
起步 阶段
1956.10.8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
钱学森任院长
标志着
中国航天事业正式拉开帷幕
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摇篮
为后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8.10.20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组建
中国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综合型导弹、卫星发射中心
1960.2.19
“T-7M”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首次发射成功
发展 阶段
1970.4.24
“长征一号”运载火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
意 义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开启了中国航天的新纪元
1975.11.26
中国首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尖兵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意 义
这一成就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
1981.9.20
成功地用一枚运载火箭发射了3颗科学实验卫星,即实践二号、实践二号甲、实践二号乙,实现了“一箭三星”
意 义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1992.9.2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实施,代号“921工程”
意 义
中国航天开始向载人航天领域迈进
辉煌 阶段
载人 飞天
2003.10.15
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搭载着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并成功返回地球
航天员
杨利伟
中国首位航天员
时 长
在轨飞行14圈,历时21小时23分
意 义
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中华民族千年的飞天梦想终于成为现实
2005.10.12
载 体
神舟六号
航天员
费俊龙、聂海胜
时 长
在轨飞行5天
意 义
实现了多人多天太空飞行的突破
2008.9.25
载 体
神舟七号
航天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意 义
9月27日
翟志刚身着中国自主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成功完成了出舱活动
在太空中留下了中国人的第一行足迹
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空间出舱技术的国家
2011.11.3
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意 义
交会对接技术是实现空间站建设和长期载人航天的关键技术之一
2012.6.16
载 体
神舟九号
航天员
景海鹏、刘旺、刘洋
意 义
刘洋成为中国首位女航天员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实现了手控交会对接技术的突破
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13.6.11
载 体
神舟十号
航天员
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
意 义
王亚平在太空中通过直播的形式进行的“太空授课”
探月 工程
2007.10.24
载 体
嫦娥一号卫星
成 绩
获取了全月球表面三维影像
分析了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探测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
意 义
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首个月球探测器
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启了月球探测的征程
2010.10.1
载 体
嫦娥二号卫星
成 绩
高分辨率的月球表面成像
对月球虹湾地区的精细探测
成功飞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进行环绕探测
飞越图塔蒂斯小行星,创造了当时中国航天器最远飞行距离的纪录
2013.12.2
载 体
嫦娥三号探测器
搭载的“玉兔号”月球车
成 绩
12月14日
成功实现月球软着陆
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巡视探测任务
意 义
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月面巡视勘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取得了圆满成功
2018.12.8
载 体
嫦娥四号探测器
搭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
成 绩
2019.1.3
成功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意 义
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空白
2020.11.24
载 体
嫦娥五号探测器
搭载的“玉兔二号”月球车
成 绩
12月17日
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安全返回地球
意 义
这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为止最复杂、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
标志着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火星 探测
2020.7.23
载 体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
“祝融号”火星车
成 绩
经过200多天的飞行,天问一号于2021.5.15成功着陆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
分析了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
探测了月壤特性、地月空间环境
意 义
开启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之旅
中国首次实现地外行星着陆
使中国成为第二个成功着陆火星的国家
实现了中国首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
空间 站 时代
2021.4.29
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
意 义
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2021.6.17
载 体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
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
时 长
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
成 绩
首次实现长期在轨停靠、首次进行舱外活动
返 回
2021.9.17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2021.10.16
载 体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
时 长
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
成 绩
多次舱外活动
返 回
2022.4.16
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2022.6.5
载 体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
陈冬、刘洋、蔡旭哲
时 长
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
成 绩
多次舱外活动
返 回
2022.12.4
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2022.10.31
载 体
梦天实验舱
11月3日
梦天实验舱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
整个交会对接过程历时约13小时
11月5日
梦天实验舱完成转位
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在轨组装完成
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建设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果
2022.11.29
载 体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
费俊龙、邓清明、张陆
时 长
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
成 绩
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实现了首次在轨轮换
返 回
2023.6.4
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2023.10.26
载 体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
汤洪波、唐胜杰、江新林
时 长
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
返 回
2023.6.4
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
2024.4.25
载 体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
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
时 长
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
2024.10.30
载 体
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
航天员
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
时 长
为期6个月的在轨驻留任务
展望 未来
载人登月
2030年前
实现中国人首次登陆月球
深空探测
月球探测
将发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
嫦娥七号
对月球的南极环境和资源进行探测
嫦娥八号
开展月球资源就位利用的技术验证
联合对月球内部结构进行多物理场的综合探测
行星探测
将发射天问二号、天问三号、天问四号
天问二号
对小行星进行环绕综合探测,然后采样返回
对小行星的演化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进行研究
天问三号
对火星的环境进行探测,进行火星采样返回
天问四号
对木星和木星的卫星进行研究,对木星的空间和内部结构进行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