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教材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内分不同时间段,时间段中分发生事件,内容较为详细。后面内容要是需要的人多再做,如果有不足的请多多谅解。
编辑于2021-08-18 00:18:27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晚清) 1840——1870
“第1次鸦片战争”(1840——1870) 1.背景:a、根本:英国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b、清政府腐败落后,为战争提供条件。 c、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2.经过、结果:中英《南京条约》《虎门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中美《望厦条约》
“第2次鸦片战争”(1856——1860) 1.原因:根本、要求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直接、新政府拒绝全面修约。 2.经过结果:《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看眼看世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四洲志》《海国图志》 意义:冲击了天朝上国观念,启迪向西方学习。 局限:a、警示维护清政府统治。b、没有付出实践。
“太平天国运动”(1857——1864) 1.背景:官服腐败,农民被压迫鸦片,战后农民苦不堪言。 2. 内因:新政府腐败,经济矛盾激化 外因:列强侵略加重农民负担。 3.改进社会方案《天朝田亩制》1853洪秀全 现象:按人口多少平均分配土地。 圣库制度—绝对平均分配产品。 评价:积极(革命性)反封建,主张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局限(空想性)绝对平均主义违背发展规律。 (落后星)小农经济为追求目标。 4.失败:阶级局限——空想落后(天朝田亩制)组织涣散(天京变乱) 无科学理论(拜上帝教) 时代局限——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5.影响:a、打击清王朝统治。b、中央权力下移。c、揭开近代民主革命序幕。
“洋务运动”(1860——1890)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1.背景:内忧外患。 2.指导思想:中体西用。 3.目的:自强求富。 4.中央机构:总理衙门 5.成就:a军事 创办了一批官办军事工业。 建立以北洋军舰队为代表的新兴海军。 b经济 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 c教育 培养了翻译、军事人才学校。
第二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晚清) 1870——1912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1.背景:a根本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制定了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b内在 清政府腐败轻敌,不做战备。 c西方大国纵容默许。 朝鲜东学党起义。 2.结果:《马关条约》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 3.影响: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加深,民族危机深重,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瓜分中国狂潮” 资本输出 a争做中国债主。b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 c争夺陆权矿权。d1898美西战争——“门户开放”协同侵略,即有勾结,又争夺。
“戊戌变法”(1895——1898) 1.背景:a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b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c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d启蒙思想传播,维新思想发展。 2.康有为思想 a特点:把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b原因:民资力量弱小。 儒学当时占统治地位。 减少变法阻力需要。 3.维新派基本主张目的 a经济: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b政治:实行君主立宪制。 c文化:学习西方科技教育。 直接目的:挽救民族危机。 根本目的:发展资本主义。 4.意义: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核心思想传播起到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松弛的就是官僚体系。 5.失败原因: a守旧势力很强大。b把希望寄托在没有实权的皇帝上 c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d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6.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义和团运动”(1898_1900)——反帝爱国斗争 1.背景:a反洋教斗争中兴起。b德国强占胶州湾。 2.失败原因 a阶级局限:迷信色彩,盲目排玩,对清政府抱有幻想。 b时代局限:半殖半封,中外联合镇压。 3.作用 a粉碎了列强瓜分图谋。 b加速了革命到来。 c推动了清政府改革。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1.原因: a根本:瓜分中国。 b直接:镇压义和团 2.过程:攻占天津到攻占北京。 3.南方举措:策划东南互保。
“辛丑条约”(1901)政治上对新政府的控制 禁止中国人民反帝——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 赔偿大量白银——经济掠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派军驻守东郊民巷使馆区——外交控制,侵略据点 拆毁炮台,驻军要地——武装监督清政府 直接侵略到扶植代理人以华制华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1901——1911) 一.新政 1.背景:清政府面临严重统治危机。 2.内容:a中央机构近代化。b编练新军。c倡导创办工商企业。 d推行教育改革。 3.作用: a实质加剧了清政府统治危机。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二.预备立宪(1906——1911) 1.背景:民主革命迅速发展。 2.表现:a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b设资政院 内阁 3.目的:抵制革命,维护君主专制。 4.评价:a积极:客观上推进了政治民主化。 b消极:使清政府更加孤立 部分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汉族官僚离心。
辛亥革命(一战期间)(民国初年) 1913——1919
“辛亥革命” 一.历史背景 1.外部:清政府更加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列强经济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 内部:a经济基础: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b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壮大。 c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革命政党的建立。 d思想基础: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 e军事基础: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 二.评价 1性质:反帝反封的民族民主革命。 2.缺点: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3.成功: a政治——推翻清王朝结束君主专制,颁布临时约法,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c社会——促进社会生活近代化。 d思想——传播了民主共和观念,促进思想解放。 4.启示: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行不通。
“袁世凯统治”(1912——1916) (独揽大权 出卖主权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1913) 复辟帝制——护国运动(1915——1916) 败根:违背民主共和历史思潮。
“军伐割据混战”(1916——1920) 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斗争 1.军法割据混战。 2.府院之争到张勋复辟。 3.段祺瑞破坏约法到护法运动。
“新文化运动”(1915——1919) 1.背景: a政治:辛亥革命失败对此的深刻反思。 b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思想:袁世凯的尊孔复儒,启蒙思想,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2.前期主要主张 a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b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 c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d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3.后期主要主张 马克思主义传播成为新文化的主流。 4.评价 积极:a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人们思想空前初次解放。 b促进民主意识进一步觉醒。 c为五四运动奠定基础。 d推动文化教育,科学发展。 局限:a对东西方文化看法存在绝对和否定。 b没有与人民群众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