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心经经文释
心是精髓摩波”五智慧文中,苦、相互指向所得无的。通过諦”,波罗蜜无力量一切不经卷般若部,波罗。经空一切成就。
编辑于2025-03-19 22:09:24心经经文释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略叙三般若义
实相般若
自在、空
观照般若
观、照见
方便般若
行深、度苦等
分释
观自在
即观世音。因舍利弗,啓请菩萨,故说此经
观
观照
自在
真如实相之理也
真如无为,不堕诸数,离罣礙相,离生死相,离烦恼相,离有无戏论一切颠倒,及涅槃等相,丝毫无累,故曰自在
约智境
观是能观之智
智则灵明不昧,寂而常照,如日普辉而无拣择,三际洞晰,十方无遗故
自在是所观之境
境即真如实性,照而常寂,亘古不变,始终如如,湛然清净,遍周法界故
即智即境,随缘不变。即境即智,不变随缘
菩萨
照理
见五蕴空,一空一切空,妙空自在
照机
起同体大悲,随机救度一切众生苦厄,使得自在
以众生与菩萨无二自在,不过先觉觉后觉,后觉转同先觉也
又照理即鉴机,鉴机即照理,照理鉴机,功行既深,自他俱得自在菩提,是名菩萨行
本觉、始觉二智
众生
虽具本觉,无始觉故,本觉全迷
二乘
始觉虽有,本觉犹昧
菩萨
二觉相照,正历历时
如来
始本合一,圆照而寂,寂而圆照
今大士
功行既深,二智皎然,转生死为涅槃,转烦恼为菩提
涅槃是理,菩提是智,理智泯融,则何处而非彼岸耶
照见
照为三智、见为五眼
空观智
行既深,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而慧眼明,见诸法即真谛理之彼岸
假观智
行既深,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而法眼明,见诸法即俗谛理之彼岸
中观智
行既深,断无明惑,显一切种智,佛眼圆明,见诸法即中谛圆妙绝待之彼岸
肉眼天眼清净,不待言矣
五蕴
五
一色蕴
各自根身为内色,大地器界为外色
受想行识
见下
前一是色,后四属心
蕴
旧翻曰阴,谓蕴积五众,阴覆真空实相故
皆空
菩萨见五蕴虚幻不实,犹如水月空花,其体本空,空即真如
度苦
以空故能起妙用,度世出世间一切众生之苦厄
若不空者则壅滞,岂能应化度苦哉
结
上序菩萨自利利他功用广大竟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总述
色不下,至受想行识,明五蕴空
分释
色
谓九界根身器界,即五根六尘
空
谓真空妙性,即法界大总相法门之体
色&心
色法唯是一心所现,离心无体
六道众生执为实色
二乘离色犹滞偏空
菩萨悟色空不异
唯佛与佛,融尽法界色心
色&空
总述
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循众生之心应所知量而已。故执之则尘尘隔礙,融之则色色圆通
幽溪云:色即是空,此遍法界而无非真空;空即是色,此穷法界而无非妙有是也
分释
色不异空
若众生妄执五蕴为有法,故以此句破之
空不异色
二乘离色滞空,故以此句破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权乘菩萨耽著二边,或住但中,故以此二句化之
即
盖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非妙何能相即
妙
述闻云:色即是空色非有,空即是色空非无,非有非无,当体自绝,不离二边即显中道。大哉圆融,可得思议者乎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受想行识
受
五根对五尘时,即有五识领纳尘故
想
第六意识取五尘之相貌,如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故
行
第七识恒执第八识见分为我,念念不停故
识
第八识任运了别诸识性境,不带名言,即现量也
识是心王,受想行是心所,心王心所对境必相应起故
亦复如是
五蕴皆真如自证体上之幻法。此四蕴,例如色蕴之法破之
复知迷蕴如水结为冰,悟蕴如冰还成水。水喻真空,冰喻五蕴
谓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三,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
总述
此明诸法空相、性绝对待也
分释
诸法
即五蕴,及下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等法
空相
盖真空性中了无诸法可得,以迷故似有
不生不灭
既无诸法,当体不生,生既不生,灭亦无灭
不垢
九界众生常迷不觉,妄想为垢,其性丝毫不循虚妄
不净
佛界常觉不迷,证清净体,全具九界作用
不增不减
生佛同体,互具十界,无欠无余,同一圆满,在凡不减,在圣不增
结
此六不字,即显当人绝待心体。所以悟之、处处咸是、处处自在,所谓万里青天孤迥迥、一江明月普辉輝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1]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2]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3]
[1]
此结蕴空也
空
五蕴诸法,皆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既悟真性,则因缘自空
实相
傅大士云:信得自心本来清净,具有般若真性,坚固常存,非幻非虚,不生不灭,谓之实相
[2]
此明十二入空也。上句六根空。下句六尘空
六根六尘,皆是真空性上所现之幻法,既悟幻法无性,当体即清净真性
[3]
此明十八界空也
根尘无体,识性元空,即是妙性
色心开合
缘由
十界依正,唯有色心
诸佛悟之,则色心无礙
众生迷之 则色心有隔
迷心则愚心
谓昏沈散乱、执而不化,闻而不悟,或计心断常等,皆不悟心本空寂故
迷色则著色
谓于五尘等诸事而生贪爱,不知幻化,终日追求故
总述
迷心多、迷色少
说五阴开心合色之法
迷色多,迷心少
说十二入开色合心之法
俱迷
说十八界色心俱开之法
俱不迷
唯说色心,即得融通无礙矣
分释
五蕴
十二入
十八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总述
此明十二因缘空也
缘觉从此悟道故
感果名因,助因名缘。又因为能生之种,缘为所生之境
分释
标名
无明
惑道也,由一念妄动,迷真空妙性,而无智慧之明,名为无明
无明缘行
行即过去所造善恶之业,即业道也
由惑造业,故曰无明缘行
行缘识
识者,了别随业所现之境,起倒觉而托胎
识缘名色
名色者,识既托胎,有命煖识三,识心为名,胚胎为色
名色缘六入
六入者,既有名色,六入具足
六入缘触
触者,出胎初孩,根但触尘未能分别
触缘受
受者,五六岁至十二三,由触故,领纳前尘但作嬉戏
身苦果,即苦道也
受缘爱
爱者,十四五至十八九,由受故,即生爱染
爱缘取
取者,二十岁已,由爱故,周遍追求
属惑道也
取缘有
有者,由取故,有三界因
亦业道也
有缘生
生者,有善恶因,感后世生
生缘老死
老死者,有生即有变坏
属苦道也
生/还灭门
唯惑、业、苦,三道流转生死,为生灭门
若能逆观生死苦境,以有为因,有以取为因……行以无明为因,无明无体,以真空妙性为体,真性尚如虚空,则无明从何而起,既无所起,岂非当体即真空之妙性,此还灭门也
無苦集滅道
总述
此明四谛空也
声闻修此成罗汉果
分释
苦
世间果
谓三苦、八苦、一百八苦、无量诸苦
集
世间因
谓三惑烦恼
道
出世因
谓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
灭
出世果
谓灭生死之有,证涅槃之性
谛
审也,理也,谓审察苦果,当断集因,断集之法,必应修道,道满则生死烦恼永灭
凡夫有谛理而不审,二乘虽审但证偏真理性,菩萨审谛融通尚未圆极,佛则智无不审理无不圆
若悟真空,则五蕴六入皆如,无苦可离。尘劳本清净,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唯是妙明真性耳
無智亦無得
总述
此明智得俱亡也
分释
无智
智为破惑而用,兵为荡寇而设,妙性天然,实无迷悟,灵明本徹,智何所用,如天下既治,兵不復用,故曰无智
无得
既是性源清净,不假修得,若有丝毫可得,即是虚妄。古云大徹悟时了无一法可得是也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总述
此三句,别明观照般若。初句,承上起下
分释
无所得
妙性清净,一尘无染
菩提萨埵
以无所得故,便是菩提萨埵
翻大道心众生,即菩萨自利利他之称也
依
即观照
般若波羅蜜多故
以其能依般若智而照,即至菩提彼岸矣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总述
此明方便般若得究竟也
分释
故
上故字亦可起此心无罣礙句,谓能依般若起观照故,便得心无罣礙。以无罣礙故,便无恐怖颠倒梦想
无罣礙
岂非究竟涅槃耶。真空性中无业可缚,当体解脱,故无罣礙
无恐怖
真性无苦,是大安乐,当体法身,故无恐怖
无颠倒梦想
真性无惑,远离八倒,当体般若,故无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既无惑业苦三,当体究竟寂灭,即名三德涅槃
涅槃,翻寂灭。又翻灭度。又翻圆寂。皆言究竟法性不生不灭故
结
上二节明菩萨依此得究竟大涅槃竟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总述
此明诸佛依此成无上正觉也
分释
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是约竖论
诸佛
统括十方三世诸佛,是约横论
依
依字是观照
得
得句是证佛果也
阿耨多罗 三藐 三菩提
无上
高不可极
正
不偏不邪
等
十界同体
正觉
异凡外之邪见
翻:无上/正等/正觉
圆极佛果,自在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呪 是大明呪 是無上呪 是無等等呪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
总述
此以咒名结经也
分释
咒
咒名陀罗尼,此翻总持
今经又名咒者,以其总摄大藏显密诸教,罄无不尽故
大神咒
大
充遍法界
神
灵验不测
咒
诅恶成善
诵此大神咒者,能破魔障故
大明咒
智慧圆照,曰大明咒,能灭痴暗故
无上咒
高无所上,曰无上咒,直显真如故
无等等咒
寂照双融,等无可等,曰无等等咒
又外道天仙亦有咒术,能知他心,或能飞变,或能住寿,今般若咒超彼无量无边,譬喻所不能及,故曰无等等
能除一切苦
结歎般若功用广大,谓能除九界生死之若故
真实不虚
此经字字從真空妙心流出,则何虚之有
什师译本中,无大神咒句。然四句若作一句理会,即与真空之性妙契矣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即說呪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 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此正说般若咒,以明即显即密,功用难思也
当知此经,是六百卷大部般若之心。而如来一代时教无不以般若为心,众生若非般若之心,岂能入波罗密门哉,思之思之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
此一切般若部之总题也
以功用难思,故结而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