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骨
人体解剖学——骨,包含骨的形态、骨的结构、骨连结中轴骨及其连结、附肢骨及其连结等,详细描述了骨的基本形态、结构、连接方式以及中轴骨和附肢骨的相关内容。
编辑于2025-03-20 16:53:48骨
骨的形态
子主题
骨的结构
骨质
骨密质
坚硬致密,强韧耐压→在骨的表面
骨松质
有蜂窝状的腔缝隙,有骨髓→在骨的内部
骨的发生和发育
骨化
膜化骨
颅顶骨
面颅骨
软骨化骨
四肢骨(除锁骨)
颅底骨
骨化—结缔组织膜或软骨衍化为骨的过程
骨的发生和发育
①骨发生于胚胎的间充质→间充质分化→形成膜性骨
②大部分膜性骨先被软骨取代再发育成骨(膜性骨→软骨→骨),但有小部分直接衍化为骨
③特殊-长骨的骨干和骨骺的骨化都接近完成时,中间仍保留一层软骨(骺软骨)其不断增生,骨干端不断骨化→骨不断成长,直到20岁,骺软骨不再增生也会被骨化(骨干与骨骺相连,二者的嵌接处形成一条粗糙的骺线
骨质的成分
化学成分
有机质
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胶原纤维→作为骨的支架,赋予骨弹性和韧性
无机质
水,矿物质盐和结晶(磷酸盐和磷酸钙)→决定骨的硬度
物理性质
幼儿的骨中,有机质和无机质各占一半→弹性较大易变形
成年人的骨有机质和无机质比例为3:7→骨有恰当的韧性和硬度
老年人的骨中无机质比例进一步增大→脆性大易骨折
骨膜
覆盖在活体骨表面,除了关节面 (活体骨是具有生命活力的骨骼)
由纤维结缔组织组成,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
在骨的生长发育重塑和修复起重要作用
骨髓
充填于骨髓腔和骨松质间隙内
红骨髓
具有造血功能,内含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和白细胞,其转化为黄骨髓后,在某些病理条件下可转化为红骨髓以恢复造血功能
在胎儿和幼儿期,全部骨髓呈红色
黄骨髓
五岁后,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代替所形成的,失去造血功能
骨连结
直接连结
特点: 无间隙 可少许活动,甚至不活动,但稳固性好
纤维连结
常见有韧带和缝
软骨连结
有椎间盘→借软骨组织
骨性结合
有骶骨间的骨性融合
间接连结(滑膜关节/关节)
结构
基本结构
关节面
相关节骨的接触面,被覆关节软骨(表面光滑,富有弹性→可减少摩擦缓冲震荡)
关节囊
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附于关节面周缘及其临近骨面
分类
外层→纤维层
由致密的结缔组织构成,含丰富的血管神经
十分坚韧,可稳固和保护关节
内层→滑膜层
属于疏松结缔组织膜,补贴于纤维层的内面,其边缘附着于关节软骨的周缘
富含血管网能产生滑液→可润滑和营养关节软骨
关节腔
关节囊滑膜层和关节软骨共同围成的密闭间隙
腔内为负压→维持关节的稳固性
辅助结构
韧带
通常连于两骨间的致密结缔组织束,可增加关节的稳固或限制其过度运动
囊内韧带: 位于关节囊内,有滑膜包裹
囊外韧带: 位于关节囊外,多由关节囊的纤维在局部增厚或周围肌腱直接延续而成
关节盘
位于两个关节面之间的纤维软骨板,周缘附着于关节囊的内面,将关节腔分为两部分
关节盘成半月形→半月板
作用: 增加关节稳固性、 关节运动多样化
关节唇
附着于关节窝周缘的纤维软骨环
作用: 使关节窝加深,增加关节稳固性
滑膜襞和滑膜襞
由关节囊滑膜层形成
滑膜襞
关节囊滑膜层向关节腔内突入形成的皱襞
内常含脂肪,充填于关节囊内的空隙→增加关节稳固性
滑膜囊
关节囊滑膜层经纤维层的薄弱处向外伸出的囊状突起
位于肌腱与骨面之间→减少运动时二者间的摩擦
运动
屈和伸
内收和外展
旋内和旋外
环转
关节是骨连结的最高分化形式,特点: 组成关节的相对骨面分离,具有充以滑液的间隙,周围被结缔组织连结→活动性大
中轴骨及其连结
颅
脑颅: 后上部容纳脑
脑颅骨(8块)
成对
颞骨
以外耳门为中心分成三部分
前上方的鳞部
后方和内侧的岩部
从前、下、后三面围成外耳道的骨片为鼓部
顶骨
四边形扁骨,位于颅顶中部,左右各一
不成对
额骨
位于颅的前上方,内含空腔→额窦
筛骨
位于两眼眶之间
在冠状切面上呈“巾” 字形→筛板是多孔的水平骨板
鸡冠: 板的前份向上伸出的骨嵴(明显突起)
垂直板: 筛板中线下的矢状位骨板→构成骨性鼻中隔的前上部
筛窦: 所有筛小房的合称→筛骨迷路位于垂直板的两侧 由菲薄骨片围成的许多小腔
蝶骨
位于颅底中央
中部为体
内有含气的空腔→蝶窦
由体
向两侧发出小翼和大翼
向下伸出翼突并向后敞开成为内侧板和外侧板(即翼突内侧板和翼突内侧板)
枕骨
位于颅的后下份
前下部→枕骨大孔
两侧下方→椭圆形关节面即枕髁
面颅: 前下部构成面部支架
面颅骨(15块)
成对
上颌骨
一体四突
上颌体内的空腔→上颌窦
四突
额突—向上接额骨、鼻骨和泪骨
牙槽突—向下,下缘有容纳牙根的上牙槽
腭突—水平伸向内侧,于中线与对侧腭突接合,组成骨腭的前份
上颌骨构成了骨性上腭的2/3
颧突—伸向外侧接颧骨
颧骨
位于眶的外下方 ,呈菱形,形成面颊部的骨性突起
鼻骨
成对的长条形的小骨片→构成鼻背的基础
泪骨
泪骨是一对薄薄的骨,其大小及形状像一手指甲。是脸部最小的骨。
成对的薄而方形的小骨片,位于眶内侧壁的前份
腭骨
呈L形,深藏在颅骨里
分为
水平板: 参与构成了骨性上腭的后1/3
垂直板: 构成鼻腔外侧壁的后份
下鼻甲骨
薄而卷曲的骨板,位于鼻腔的外侧壁
不成对
犁骨
斜方形骨板→组成鼻中隔的后下份
由于鼻中隔的存在→人类有两个鼻孔 ①骨性鼻中隔代表骨学 ②鼻中隔代表呼吸系统
下颌骨
一体指下颌体,两支指下颌支有两个突起前方为冠突,后方为髁突。
呈马蹄形,有一体两支,有上下两缘及内外两面
上缘-构成牙槽弓,有容纳下牙根的牙槽
下缘-圆钝,为下颌底
下颌支-下颌体后方耸起的方形骨板,上端有两个突起
前方→冠突
后方→髁突
髁突上端的膨大→下颌头,与下颌窝相关节
下颌头下方较细处→下颌颈
下颌支后缘与下颌底相交处→下颌角
舌骨
舌骨会随着吞咽的动作而运动
位于下颌骨的下后方
分为
体
大角
小角
面颅骨是面部的基础,围成眶腔、骨性鼻腔和口腔。
脑颅和面颅以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界。
颅的整体观
颅的顶面观
颅缝
冠状缝: 额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
矢状缝: 两侧顶骨连接构成
人字缝: 枕骨与两侧顶骨连接构成
颅顶外面成卵圆形, 前窄后宽,光滑隆凸
颅的后面观
可见人字缝和枕鳞,枕鳞中央最突出的部分—枕外隆凸
颅底内面观
颅前窝
正中线上呈矢状位的鸡冠(明显突起)、鸡冠两侧的筛板→筛板有筛孔通鼻腔
颅中窝
中央为蝶骨体→体上面为垂体窝→窝后方为鞍背(横位隆起)
颅后窝
颅底外面观
除下颌骨和舌骨外,颅骨的其他部分通过结缔组织以直接连结方式牢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彼此间无活动
脑颅骨—围成颅腔→容纳并保护脑,脑被膜,脑神经等结果
颞骨—支持和保护位听器
位听器,也称为前庭蜗器,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外耳、中耳和内耳
颅顶的腔—穹隆形的颅盖
颅腔的底—高低不平的颅底
面颅
有眶、鼻腔和口腔
容纳和保护视器、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起始部
椎骨和脊柱
椎骨
组成
颈椎(7)—胸椎(5)—腰椎(5)—骶椎(5)—尾椎(3/4)
椎骨的一般形态
椎体(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
借椎间盘与领近椎骨相接
椎体后面微凹陷+椎弓=椎孔
全部椎孔串联→椎管(容纳脊髓)
椎弓(弓形骨板)
子主题
子主题
椎弓上发起七个突起
棘突(一个)
后方/后下方突起
尖端可在体表摸到
横突(一对)
向两侧伸出
关节突(两对)
上关节突(向上突起)
下关节突(向下突起)
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关节突关节
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颈椎
形状
椎体较小
横断面—椭圆形
椎孔大
突起
横突有孔—横突孔(椎动脉、椎静脉通过)
棘突短,棘突末端分叉
第1颈椎—寰椎
环状
组成
前弓
子主题
子主题
后弓
侧块——连接前后两弓,其上有椭圆形的关节面
无椎体、棘突、关节突
第2颈椎—枢椎
具有齿突——椎体一向上的指状突起,
第7颈椎—隆椎
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计数椎骨的标志)
胸椎
腰椎
骶骨
尾骨
组成——3~4块尾椎融合而成
脊柱
骨性胸廓
骨盆
附肢骨及其连结
主题
主题
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