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思法思维导图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法》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重要课程。
编辑于2021-08-18 11:04:52思法
绪论
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个中国人的(了解)
以民族复兴为己任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崇高的理想信念
高强的本领才干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根本任务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修养
道德和法律
相同点
调节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服务于一定的经济基础
不同点
调节领域,调节方式,调节目标不同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
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治素养的有机融合
思想道德素质:思想观念,政治立场,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和行为习惯
法制素养: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本质,运用法律思维,依法维护权利与依法履行义务
辩证关系(分析题)
道德与法律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进行支撑和法律保障,既要发挥道德的引领和教化作用,又要发挥法律的规范和强制作用
道德为法律提供思想指引和价值基础(道德调节范围比法律更广)
法律为道德提供制度保障(法律是道德的底线)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
法治和德治是治国理政不可或缺的两种方式
只有让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使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相互促进
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
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
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法律的底线是道德,也是道德的保障
人生青春之问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总看法
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生观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
人生目的→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观的核心。决定人生道路,人生态度,人生价值选择。
人生态度
人生价值→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是人生问题的重要着眼点和出发点
个人与社会是对立统一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组成的,人是社会的人。离开社会,人就无法生活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最根本的是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社会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的发展
正确的人生观
“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代表了人类社会迄今最先进的人生追求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须认真,人生当务实,人生应乐观,人生要进取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
人生自我价值是必要条件,是前提
人生的社会价值是重要条件,是保障
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根本尺度: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历史的进步。【历史标准】
今天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否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
人生价值的评价方法
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相统一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人的自身完善和全面发展,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人生价值的实现条件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
不断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能力和本领
创造有意义的人生
辩证对待人生矛盾(多选)
树立正确的幸福观
幸福是一个总体范畴,幸福总是相对的
追求幸福的过程是不满足于现状,不断追求和创造美好生活的过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实现幸福,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精神需要的满足,精神生活的充实也是幸福的重要方面
个人幸福只有在社会整体幸福中不断增长才会有保障。不能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损害社会整体和他人利益的基础上
树立正确的得失观
个人利益的得失只能部分的衡量人生价值的大小。追求高尚的道义,跳出对狭隘利益的计较,才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苦与乐其对立,要统一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真正的快乐只能由奋斗的艰苦转化而来
树立正确的顺逆观
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对人生的作用都是双重的,关键是怎样去认识和对待它们。善于利用顺境,勇于正视逆境和战胜逆境。
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错误的人生观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
如何成就出彩的人生
与历史同向
与祖国同行
与人民同在
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是有效途径,是必由之路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
理想信念的内涵与特征
理想
内涵: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
特征
超越性。理想源于现实,但又不是对现状的简单描绘
实践性。理想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
时代性。理想带有特定的时代烙印
类型
性质:科学理想和非科学理想
时序:长远理想和近期理想
主体: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
内容:社会政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和生活理想
层次:崇高理想和一般理想
信念
内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有机统一体
特征
执着性
多样性
信念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信仰是最高层次的信念,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的信仰之分
辩证关系
理想是信念所指的对象,信念是理想实现的保障
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的作用)
理想指引方向信念决定成败
昭示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定向器
提供前进动力
提高精神境界。理想信念是衡量一个人精神境界高下的重要标志,理想信念是人精神生活的核心内容
崇高的理想信念
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具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体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共产主义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同时也是一种实现运动共产主义是面向未来的,又是指向现实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正确理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和现实存在对立的一面,理想与现实又是统一的
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艰苦奋斗是老一辈的事,当代青年不需要艰苦奋斗”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坚持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统一
个人理想以社会理想为指引,与社会理想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社会理想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个人理想从属于社会理想
社会理想是对个人理想的凝练和升华,社会理想归根到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代中国最大的现实,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的社会理想
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
把实现理想的道路建立在脚踏实地的奋斗上
立志当高远
立志做大事
立志须躬行
弘扬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是兴国强国之魂
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中国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核心、四内容、七神话、三意义)
内涵: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基本内容
伟大创造精神
伟大奋斗精神
伟大团结精神
伟大梦想精神
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神农尝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
意义
精神支柱
强大精神动力
根本力量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内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意义
是社会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
是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强大力量。
改革创新的具体表现
敢于创造新的思想观念。
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神状态
辩证统一
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
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
中国精神的作用:兴国强国之魂
精神纽带
精神动力
精神定力
爱国主义及其时代要求
基本内涵
内涵
民族心、民族魂
中华民族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体现了人们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
揭示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
体现
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的大好河山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
爱自己的骨肉同胞
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
最主要的是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爱祖国的灿烂文化
文化传统→“胎记”;“精神基因”;“摇篮“;“重要基础”
爱自己的国家
是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特点
历史的、具体的
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心系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献身于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时代价值
纽带、动力、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新时代爱国主义
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坚持立足民族又面向世
坚持爱的爱国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
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
坚定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重要着力点和落脚点)
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爱国主义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必须面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做忠诚的爱国者
真正的爱国者
爱国不是简单的表达,而是一种理性的行为。
始终做到爱国的深厚情感、理性认识和实际行动相一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才是真正爱国者。
如果做忠诚的爱国者
维护祖国统一
促进民族团结
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确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宗旨:人民安全
根本:政治安全
基础:经济安全
保障:军事、文化、社会安全
依托:国际安全
增强国防意识
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
创新创造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变通求新,因革损益,革故鼎新,与时俱进,与日偕新
改革创新是时代要求
创新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
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内容(了解)
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效整合我国社会意识,凝聚社会价值共识,解决和化解社会矛盾,聚合磅礴之力的重大举措,是保证我国经济社会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支撑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遵循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
社会团结和谐的最大公约数
坚定价值观自信
历史底蕴
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底蕴的集中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
怎样做: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现实基础
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
道义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于人类社会的价值制高点,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
先进性。是社会主义制度所坚持和追求的核心理念,成功经验。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性,可信性的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推进,注入丰富而鲜活的时代内涵
人民性。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
真实性。
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的要求
充分认识其优越性及其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奋斗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别国的发展模式
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扣好人生的扣子
为什么: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
怎么做: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形成自觉奉行的理念信念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中去,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生准则
勤学,修德,明辨,笃实
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及其变化
道德的含义与起源
含义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是形式。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发挥作用。
起源
劳动是道德起源的首要前提,是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社会关系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的自我意识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意识是道德产生的思想认识前提
道德的本质
反应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
道德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归根结底源于社会经济关系。
道德的性质和基本原则、规范反映了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内容
道德随着经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道德反映一定阶级利益,具有阶级性。同时具有普遍性
道德有相对独立性,既表现为道德的历史继承性,也表现为道德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有道德,但无阶级性)
社会利益关系的特殊调节方式
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来维持,是一种非制度化的,柔性的规范(法律是一种制度化,刚性的规范)
她通过社会的道德风尚和个人的道德风范来调节利益关系
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
道德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道德立足现实而追求理想,并以理想来改造和提升现实
道德的作用
功能
认识功能
道德反应社会经济关系
规范功能
在正确善恶观的指引下规范行为
调节功能(纠正功能)
最突出最重要功能
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
作用
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为经济基础服务,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
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决定作用)
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阶级社会中,调节阶级矛盾和对立阶级之间开展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道德的变化和发展
道德的历史类型(不同社会形态下,有不同的道德)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在同一社会形态中,不同的阶级或人群还会有不同的道德,在阶级社会中占社会统治地位的道德是统治阶级的道德,而同时存在着其他自己的道德则处于从属地位
道德发展规律: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
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吸收借鉴优秀道德成果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内涵
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的精髓。
基本精神(了解)
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传统到的既有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
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挖掘和阐发(扬弃)
用中华传统美德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是否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是否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标准
滋养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标准
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
发扬中国革命道德(不算传统道德)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城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红色精神中蕴含革命道德
内涵
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华优良传统道德的延续和发展
是超越了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局限而形成的一种崭新的道德
是中华民族及其宝贵的道德财富
形成与发展
主要内容
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是革命的的灵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贯穿中国革命道德的一根红线。
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
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干扰项
当代价值
巩固理想和信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培育良好的道德风尚
借鉴人类文明优秀道德成果
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在道德问题上把握好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批判继承其他国家的道德成果
遵守公民道德准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核心:为人民服务
是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显著标志
原则: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与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个人利益的关系。
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强调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必要时“舍小我,为大我”)。归根到底,既是为了维护国家、社会整体的共同利益,也是为了维护个人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证个人的正当利益
集体主义的三个层次的要求
无私奉献、一心为公(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
先公后私、先人后己
顾全大局、遵纪守法、热爱祖国、诚实劳动(对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社会公德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是起码的道德要求
内容
文明礼貌
助人为乐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
爱护公物
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
保护环境
遵纪守法
全体公民都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
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健康进行网络交往
自觉避免沉迷网络
加强网络道德自律
网络的虚拟性以及行为主体的隐匿性使道德规范所具有的外在约束力明显降低
积极引导网络舆论。激浊扬清,弘扬正气,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职业道德(“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爱岗敬业、劳模精神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内容(“工匠精神”的实质)
爱国敬业
诚实守信(既是道德要求,也是法律规范)
诚实守信是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条重要准则。个人→人格力量,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
办事公道
服务群众(热情服务)
奉献社会
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
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
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培养创业的勇气和能力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学习规范
提高意识
提高践行能力
家庭美德
注重家庭,家教,家风
注重家庭
注重家教。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注重家风。良好的家风,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产生着重要的作用,也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家庭美德的主要内容
尊老爱幼
男女平等
既是家庭美德,又是法律规范
夫妻和睦(核心)
勤俭持家
邻里团结(邻里互助)
个人品德
特点
实践性
综合性
稳定性
作用
个人品德对道德和法律作用的发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个人品德是个体人格完善的重要标志
个人品德是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主体精神力量
个人品德与社会道德建设的关系:个人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决定作用)
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
学思并重
省察克治
慎独自律
知行合一
积善成德
锤炼高尚道德品格
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来看待道德
激发正向的道德认同和道德情感
强化坚定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是关键环节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向道德模范学习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志愿服务的精神是奉献(精髓),友爱,互助,进步
引领社会风尚
推动道德实践养成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任务
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良好社会风尚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深化群众性创建活动
持续推进诚信建设。诚信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和重要特征
深入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
广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充分发挥礼仪礼节的教化作用
积极践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发展,生态道德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
在对外交流交往中展示文明素养
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社会主义法律的特征与运行
法律的含义
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和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和认可,而且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具有国家强制性
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制约着法律的发展程度
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特征
体现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
既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又具有广泛的人民性,体现了阶级性与人民性的统一
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经济发展
政治清明
文化昌盛
社会公正
生态良好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制定(立法)
关键性环节
法律执行(执法)
重要环节
法律适用(司法)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司法不独立)
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行使法律监督权,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司法机关)
法律遵守(守法)
基本途径
一切组织和个人都是守法的主体
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地位: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原则
党的领导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
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依法保障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
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的法律部门
宪法
部门法
实体法
宪法相关法
民法商法
行政法
社会法
公平和谐,国家适度干预
经济法
刑法
罪行法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相适应
程序法
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刑事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
非诉讼法
仲裁法
自愿,仲裁独立,一裁终局
人民调解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意义
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重要举措/总抓手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主要内容
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是前提
实施体系。是重点
监督体系。是法治化权力监督网络
保障体系。是重要依托
法规体系。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科学立法
严格执法
公正司法
公正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公正司法是最后一道防线
全民守法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具体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原则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民幸福,尊重和保障人权
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有利于预防特权思想和各种潜规则的侵蚀
有利于贯彻执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司法原则
有利于维护法律权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确保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要求
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突出法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
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及其内涵
概念
是一种思维模式
是一种高级法律意识
含义
是一种正当性思维
是一种规范性思维
是一种逻辑思维
是一种科学思维
特征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分水岭在于最高的权威究竟是法律还是个人。
基本内容
法律至上
普遍适用性,优先适用性,不可违抗性
权力制约
权力由法定
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违法受追究
公平正义
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救济公平
人权保障
宪法保障
立法保障
行政保护
司法保障
正当程序
合法性
中立性
参与性
公开性
时限性
尊重和维护法律权威
法律是否具有权威
法律在国家和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本身的科学程度
法律在实践中的实施程度
法律被社会成员尊崇或信仰的程度
意义
核心要求/前提条件/基础和关键/基本途径/根本保障
要求
信仰,遵守,服从,维护
培养法治思维
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
强调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对权利的制约和决定作用,是马克思主义权利观与其他权利观的根本区别
法律权利的特征
物质决定性,具体性,不可侵犯性,不得滥用性
法律义务的履行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作为,一种是不作为
法律义务的特征
历史的;源于现实需要;必须依法设定;可能发生变化
法律权利与法律义务的关系
相互依存(依存性)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还具有复合性的关系→一个行为同时可以是权利行为,也可以是义务行为
一律平等(平等性)
权利和义务平等
具体设定上要平等
权力与义务的实现要体现平等
互利互赢(互利性)
依法行使法律权利
法律权利的分类
依法行使权利的界限
权利行使的目的【正当目的】
权力行使的限度【必要限度】
权力行使的方式【有效方式】
分为口头方式,书面方式和行为方式,有时口头方式和书面方式可以兼用
权力行使的程序【法定程序】
尊重他人的权利
自我权利的主张以尊重他人权利为前提
依法履行法律义务
公民基本义务
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对行政违法者的制裁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
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