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12集:春秋争霸
春秋争霸传奇,齐桓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文公,宋襄公,越王勾践,吴王阖闾。详细描述了春秋时期的社会背景、主要霸主的争霸历程及其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张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了东汉后期清议与党锢之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以及其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该思维导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毛选》第三卷全部篇目进行了详细整理,涵盖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背景、主要内容、结构、精析及经典句子等内容。便于快速浏览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12集:春秋争霸
春秋时期背景
时间范围
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至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
政治格局
周王室衰微,诸侯国林立(140余国),争霸成为时代主题
分封制与宗法制崩溃,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核心矛盾
尊王攘夷
名义上尊崇周天子,实则争夺霸权
华夏与夷狄
中原诸侯与周边部族(戎狄、楚国)的冲突与融合
春秋五霸争霸历程
两种说法
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另一说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齐桓公首霸(前685年—前643年)
关键人物
齐桓公(姜小白)
重用仇敌管仲,推行改革,富国强兵
管仲
改革内政(士农工商分业)、军事(寓兵于农)、外交(尊王攘夷)
重要事件
救燕伐戎
北击山戎,分沟礼燕,树立威信
召陵之盟(前656年)
压服楚国,迫其向周王室进贡
葵丘会盟(前651年)
葵丘(河南民权)
齐桓公会盟诸侯,确立霸主地位
周襄王承认齐桓公霸主地位,制定盟约(维护宗法、尊贤重德)
结局
管仲死后,齐国内乱,霸业凋零
晋文公称霸(前636年—前628年)
晋文公(重耳)
流亡19年后继位,整顿内政,重用狐偃、介子推
城濮之战(前632年)
城濮(山东鄄城)
晋楚首次大战,奠定晋国霸业
退避三舍,诱敌深入,大败楚军
勤王平乱
助周襄王平定王叔带之乱,赢得王室支持
践土之盟
周襄王策命晋文公为“侯伯”,确立霸主地位
影响
晋国取代齐国,成为中原霸主,主导诸侯盟会38次
侯马晋国遗址
晋文公雕像与列鼎,体现礼制变迁
楚庄王争霸(前613年—前591年)
楚庄王
一鸣惊人,整顿内政,北上问鼎中原
邲[bì]之战(前597年)
击败晋国,短暂称霸
问鼎中原
楚军逼近洛阳,挑战周王室权威(“鼎之轻重,不可问也”)
蜀地会盟(前589年)
中原诸侯承认楚国霸主地位
铜绿山(湖北大冶)
楚国铜矿遗址,反映青铜技术高峰
文化融合
楚国青铜技术(失蜡法)与礼制吸收,推动华夏文化扩展
晋楚长期争霸
关键战役
鄢陵之战(前575年)
晋国击败楚国,重夺霸权
弭兵之会(前546年)
晋楚平分霸权,中原暂时休战
结果
晋楚争霸消耗双方实力,为战国兼并埋下伏笔
吴越争霸(春秋后期)
吴国
吴王夫差北上争霸,黄池会盟
越国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称霸
局限
未获广泛诸侯认可,影响力不及齐、晋、楚
争霸推动的社会变革
政治制度
霸主政治
取代周王室权威,制定盟约规范诸侯关系(如晋国纳贡制度)
礼制僭越
诸侯使用天子礼器(如晋国卿大夫用七鼎),周礼名存实亡
经济与军事
铜矿争夺
楚国铜绿山矿藏(战略资源),推动青铜器技术与战争升级
军农一体
晋国“寓兵于农”,齐国“寄军令于内政”
华夏观念形成
中原文化向四夷扩散,楚、吴越逐步融入华夏体系
思想萌芽
儒家“尊王攘夷”、法家富国强兵思想初现
历史影响
制度转型
分封制向集权制过渡,战国兼并战争蓄势待发
文化认同
华夏文化圈扩展,为秦汉统一奠定基础
思想遗产
尊王攘夷、以德治国等理念影响后世儒家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