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 第28集_清议与党锢
这张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了东汉后期清议与党锢之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以及其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该思维导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毛选》第三卷全部篇目进行了详细整理,涵盖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背景、主要内容、结构、精析及经典句子等内容。便于快速浏览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28集:清议与党锢
政治背景
外戚与宦官专权
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依赖外戚(如梁冀)掌权
皇帝成年后为夺权,联合宦官(如“五侯”)铲除外戚,导致宦官势力膨胀
宦官集团与士大夫、太学生矛盾激化,形成对立
太学生的困境
太学鼎盛时学生达3万余人,但察举制被权贵垄断,寒门学子难以入仕
太学生接受儒家忠君爱国教育,却目睹宦官腐败、外戚专权,不满情绪高涨
清议的兴起
定义
清议是清流派士大夫联合太学生,通过舆论批判宦官、外戚,维护正义的行为
代表人物
李膺、范滂、陈蕃、张俭等,被赞为“天下楷模”
核心诉求
匡扶汉室、打击贪腐、维护法治
清流派与宦官的斗争
清流派的行动
李膺惩宦
任司隶校尉时,处死宦官张让之弟张朔,威震朝野
朱穆执法
冀州刺史朱穆查处宦官赵忠越制丧葬,遭宦官诬陷入狱,引发太学生千人请愿
范滂抗暴
汝南太守范滂严惩豪强,触怒宦官被诬为“党人”
宦官的反弹
宦官集团以皇权为靠山,利用法律漏洞(如大赦令)保护党羽,反诬清流“结党营私”
汉桓帝偏信宦官,清流派多次被弹压
党锢之祸
第一次党锢之祸(公元166年)
导火索
李膺处决宦官亲属张成之子,触犯大赦令
宦官诬告
指控李膺等“结党诽谤朝廷”,桓帝下令逮捕200余名“党人”
结果
李膺、范滂等被禁锢终身,太学生领袖郭泰等受牵连
第二次党锢之祸(公元169年)
背景
汉灵帝年幼,窦武、陈蕃联合清流意图铲除宦官,事败被杀
宦官反扑
宦官曹节、王甫发动政变,清洗清流派,李膺、范滂等百余人被害
禁锢扩大
党人亲属、门生故吏皆被牵连,禁锢终身者达六七百人
影响与后果
政治失衡
清流派被镇压,宦官集团独大,朝政更加腐败,皇权失去制衡
士人对汉室失去信心,加速东汉王朝的崩溃
社会与文化冲击
儒家“忠君爱国”理想破灭,士人转向隐逸或参与民间起义(如黄巾军)
清议精神成为后世士人抗争的象征,但东汉后再无如此规模的清流运动
历史教训
专家观点(赵凯)
皇权依赖宦官压制清流,导致政权失去民心,最终自毁根基
关键人物与事件
清流派领袖
李膺(登龙门)、范滂、陈蕃、窦武
宦官集团
张让、曹节、王甫、“五侯”(单超等)
标志事件
朱穆案、张成案、朱雀阙匿名书事件、窦武政变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