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 第29集_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张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了东汉后期清议与党锢之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以及其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该思维导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毛选》第三卷全部篇目进行了详细整理,涵盖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背景、主要内容、结构、精析及经典句子等内容。便于快速浏览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英语词性
法理
刑法总则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先秦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秦汉
文学常识:魏晋南北朝
【华政插班生】文学常识-隋唐五代
民法分论
日语高考動詞の活用
第14章DNA的生物合成读书笔记
第29集:黄巾起义
历史背景
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土地兼并严重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农民沦为地主依附民或流民,社会矛盾激化
西北边患与兵役负担
长期与羌人战争,男子被迫戍边,妇孺承担赋税和劳作
百姓苦不堪言,民谣《小麦青青大麦枯》反映民间疾苦
天灾人祸
连年灾荒、瘟疫横行(如中原大瘟疫),流民问题加剧
宗教与民变的结合
太平道兴起
张角以符水治病、宣扬《太平经》思想(反对剥削、主张平等),吸纳信徒数十万
《太平经》核心
散财济穷、自食其力、追求“太平世界”
道教的传播
汉桓帝祭祀老子,承认道教合法性,加速民间信仰传播
其他教派如五斗米道(张修)同时兴起,冲击儒家主流意识形态
起义爆发
组织与策划
太平道的军事化架构
信徒分为36“方”(大方万人,小方六七千人)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定甲子年(184年)三月五日起事
舆论造势
洛阳城墙上涂写“甲子”字样
通过《太平道乐》传播教义
事泄与仓促起兵
唐周告密
184年正月,信徒唐周叛变,泄露起义计划
洛阳大搜捕,千余人被杀,马元义被车裂
提前起义
张角被迫提前发动起义,八州并起,起义军头裹黄巾,史称“黄巾起义”
东汉政府的应对
军事部署
任命何进为大将军,设洛阳八关防御;卢植、皇甫嵩、朱儁率军分路镇压
允许地方豪强募兵(如曹操、孙坚、刘备等势力崛起)
战术劣势
黄巾军人数众多但分散,老弱妇孺占比高,战斗力不足
关键事件
张角病逝
起义关键时期张角病亡,黄巾军士气受挫
广宗决战
张梁率军与皇甫嵩激战,3万黄巾军战死,5万人投河自尽
下曲阳惨败
张宝战败,10万黄巾军被杀,起义主力覆灭
起义的影响
对东汉王朝的冲击
经济崩溃
简牍记载“仓空无米,库无钱布”,政府卖官鬻爵(如崔烈买司徒职位,“铜臭”一词起源)
政治腐败加剧
宦官专权,迫害功臣(如卢植被囚、皇甫嵩被削职)
地方割据与三国开端
军阀割据
镇压起义后,地方豪强拥兵自重(如董卓、袁绍、曹操)
曹操崛起
收编青州黄巾军30万,组建“青州兵”,奠定争霸基础
历史意义
首次宗教化农民起义
结合道教思想,强化动员能力,影响后世农民战争模式
东汉灭亡的导火索
加速中央集权崩溃,为三国鼎立埋下伏笔
专家观点补充
臧知非(苏州大学)
流民问题是起义核心,宗教提供组织与生活支持
赵凯(中国社会科学院)
东汉政府忽视基层危机,宦官与官僚矛盾未解,埋下动乱隐患
朴宪群(中国社科院)
民生问题未解决,异己势力乘虚而入,历史教训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