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自学大全
这是一篇关于自学大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二、我们应该学什么,三、我们应该如何学习,四、为自学打下基础。
编辑于2025-03-29 16:05:46自学大全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I. 先立志
方法1:挖掘动力的源头【学习动机图】
①找到一件成为你学习动机的事情
契机可以一条一条地列举出来
从中选出一个最重要的,尽量把当时详细情况写清楚
给这件事起一个尽量特别一些心仪的名字(题目)
②写出这件事带来的影响
③对影响进行评估
④注明评价的理由
学习知识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延伸,就算别人说我读的书、学的东西“没有用处”,我也能够坚持下去
只是并不是鼓励的,任何一种知识和其他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不会忽视自己专业之外的内容
喜欢寻找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似之处
罗杰·斯罗斯提粗的“对角线的科学“
《自学大全》
阅读草考文献的习惯,积极查阅相关知识的习惯,为自学方法打下基础
⑤如果有必要重复上面①——④
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积极性
从自己的过去找出学习的契机并系统化整理
立志是一种历史悠久,但常用常新的方法
让志向和自己一同成长
立志的意义并不是在于确定目标的瞬间,而是在于反复将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与自己的志向联系起来的这个过程。
学习动机图就是这样一个帮助我们塑造自我,将自己的行为和动机反复关联起来的方法
II. 确定目标
方法2:明确学习的出发点【可能的阶梯】
①选择一门自己想要学习的科目,将自己已经掌握的(或者是知道的)知识点写下来
②将步骤①中列出的知识点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③明确学习的出发点
有些知识点可能掌握的不够透彻,有些知识点学过但是忘记了,还有些知识点甚至连难易度都很难判定,这样的知识点比作楼梯的“缓步台”
从缓步台往下数两个台阶,就是我们当前学习的起点
寻找“知道”与“不知道”的分界线
直接从山顶出发的“跳伞学习法”
时刻关注着自己的最终目标,有助于我们保持学习的热情
能帮助我们明确意识到哪些知识点掌握得不够清楚,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
只学习达成目标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知识,可以减少时间的浪费
“惰性计算学习法”——到了需要的时候再开始学习
方法3:自己来绘制自己的学习地图【学习路线图】
①将现状和目标写在纸的两端
②添加步骤,在现状和目标之间画出一条直线
③思考其他的路线
④从多条路线中选出一条学习路线
⑤在实际学习中不断对路线进行修正
自学者的“路线图”总是在不断发生变化
我们在规划路线时,往往对前方的“地形”还不是很了解
我们学到的东西也会导致我们前进方向发生改变
III. 增强学习的动机
方法4:画一张未来的缩略图【1/100计划法】
①将“想要实现的目标“标准化
②将目标数值的1/100设为小目标,并立即完成
③如果1/100还是很难完成,那就先只做眼前的一点点
让梦想变得有重量
“一时兴起”不是长久之计
方法5:拒绝拖延症【两分钟起跑法】
①将计时器设定为两分钟
②开始计时,同时立刻开始学习
③无论做到哪里,只要计时结束就立即停止学习
停止作业后,用两秒时间从下面三项中选择一项
继续学习同一内容,无时间限制
开始学习其他内容,再计时两分钟
停止学习,开始休息
“开始”为何如此之难
对那些想要成事的人来说,“开始做”是最必不可少且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一步
开始做一件事之后,就可以校正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
一旦开始,就很难轻易放弃
只要决定做某事,就立刻开始着手去做,哪怕只做一点点
帮助我们正确估算出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还能帮助我们发现(之前没有注意到的)做这件事的意义
从压迫中解放出来,更加轻松地着手解决问题
当任务被中断处于未完成状态时,即使是没有外界诱因刺激,人们也会想要将其完成——OvsianKina Effect
IV. 挤出学习的时间
方法6:把我自己的行动,彻底消灭盲区【行动记录表】
①准备一本手账,在上面写好自己接下来的计划
②在未来的一周内,记录自己的行动
③将自己的计划和实际的行动记录进行对比
做计划的人有很多,但是记录自己行动的人却很少
我们并不像自己想的那样了解自己的行动
在进行时间管理时,最重要的就是将思维从追逐理想的"我要做什么"模式转化为扎根现实的"我在做什么"模式
只有做好记录,才能着手改善
记录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帮助我们改善自己的行动
自我监督的三个阶段
对目标行动、认知和感情的产生进行认知
将行动用数据系统地记录下来
检视自己观察得出的数据
对所有行动进行监督
方法7:用炼金术将时间变废为宝【净化灰色时间】
①准备一张能够记录自己24小时行动的表,以小时为单位记录自己的行动
②对每个小时的自由度进行评估
完全自由支配的时间成为“白色时间”
行动完全受限的时间成为“黑色时间”
介于二者之间,部分行动收到限制,但同时也有一定程度的自由时间,就是“灰色时间”
③思考一下,如果利用灰色时间学习,需要提前做好哪些准备?
④将上述用来准备的时间也安排到时间表里面去
为了提升时间的“品质”而投资
抽出一部分自由度较高的时间用来做事前准备,以此来提升每日整体的时间利用率
灰色时间净化法是“一心二用学习法”体系简化后得到的一种方法。核心思想
①用行动的“自由度”来定义学习时间的“品质”
②用表格将“自由度”和运用五种不同感官的学习方式对应起来
③抽出一部分“自由度”较高的时间,用来提升“自由度”较低的时间的品质
将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孵化”理念加入其中——潜意识、恍然大悟
从投资率最高的灰色时间开始净化
更容易净化的灰色时间(净化成本较低的时间)
比较长且完整的灰色时间(净化收益较大的时间)
方法8:转动番茄,让自己更集中【番茄工作法】
①设置25分钟倒计时,开始学习
②休息5分钟,其间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放松大脑
③重复4个番茄时间后,休息30分钟
脑力工作的短时间冲刺
反复在短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工作,增加一天中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的总时长提升脑力工作的生产力
不断重复着脑力劳动的短时间冲刺,使大脑运转的平均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GtG:在一天内重复多次,形成习惯(greasing the groove)
准备一项随时随地都可以做,且能够多次重复训练的动作
找到自己重复次数的极限,选取1/2设为规定次数(比如,如果做多能做10个俯卧撑,那就将规定次数设为5次)
设定计时器(比如每隔一小时响一次),只要计时器想起,就立刻做规定次数的训练动作
考虑到身体需要一个是适应的过程,一开始可以每天少做几次,渐渐增加次数
V. 坚持下去
方法9:让自己无法偷懒【反向计划法】
①将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设为目标(目标要大到不可能完成的地步)
②取目标的最小单位,将其写成否定形式
③让反向目标无法完成
“计划无用论”的恶性循环——适用于比较严重的情况
让失败变得积极一些
方法10:让每日必做的事成为习惯的土壤【习惯杠杆】
①选择一个习惯作为“垫脚石”
②将想要养成的习惯与该习惯连起来执行(先后顺序任意)
③反复重复步骤②,一点一点地加大新习惯的分量
把想要养成的习惯和自己每天必做的事情拴在一起
习惯杠杆,就是一种把自己现有的习惯当垫脚石,来养成新习惯的方法
方法11:从“停不下来”和“坚持不下去”的行为中总结规律【行为设计表】
①选择一个行为作为“目标行为”,再找到一个与之相对的“竞争行为”
②制作一张表格,从四个方面来评价目标行为和竞争行为
不足行为
没有诱因,或者诱因很少
难度很高
其竞争行为很强势
很难马上看到成果(无法立刻获得奖励)
过剩行为
有诱因,且诱因很多
难度很低
没有竞争行为(或竞争行为处于弱势)
马上就能看到成果,或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乐趣(立刻就能获得奖励)
③用竞争行为出现的原因来改善目标行为
将“行为心理学”运用到自学中来——ABC行为分析理论
用先决条件来改变行为的6中方法——前因控制(antecedent control procedure)
①为期望行为提供合适的先决条件或诱因
②通过实现准备来增强期望行为强化物的效果(例如,在使用税作为强化物时,事先不要给水)
③降低期望行为的反应困难度
④去除导致非期望行为出现的先决条件或诱因
⑤通过事先准备来减弱非期望行为强化物的效果
⑥提升非期望行为的反应困难度
方法12:明确自学的进度和自己当前的位置【学习日志】
①准备一本“学习日记”
②先把“学习目标”写在开头
③学习后立刻记录
④定期回顾学习日志
将一年的时间可视化
将一本书的内容可视化
将多个项目的进度可视化
学习日志不是“日记”,而是一部“航海日志”——只要坚持记录,就会取得进步
尽可能降低记录的难度
VI. 营造学习的氛围
方法13:请让人介入比单靠意志力更有效【让他人来把关】
写一封承诺书
行动契约
人是环境与状况的产物
方法14:让见不到的人成为自己的老师【私淑】
①为自己选择一位老师
私淑,是指拜自己无法见面的人为师
②收集该人物的相关信息
③随时询问自己的私淑老师
点亮迷茫的勇气—“如果是他的话,会怎么做?”
自学从来不是一件孤独的事情
在私淑的过程中,不要光顾着手机信息(老师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做过哪些事),而是应该在脑海中塑造一个虚拟人格,不断地自问自答“如果是他的话,他会怎么做(行动)、怎么想(思考—)”
方法15:一起读书,形成知识共同体【共读】
①发起人选择一本书,邀请大家共读
②所有成员在共读会开始前将书读完
③共读会上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读过的内容
共读可以防止半途而废
如果找不到共读的同伴,该怎么办?
公开展示,网络
VII. 经济上不够宽裕的自学者可以做些什么?
图书馆
网络
二、我们应该学什么
I. 找到自己想学的内容
方法16:清点脑内的知识【知识地图】
①找到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是可成,把能够想到的所有相关内容都写下来,不必按照特定的顺序
②全部写完之后再回头看一看,将自己所了解的项目用方框圈起来
③从这些带方框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或是看上去比较重要的项目,查阅一下相关的知识。查完的项目可以再加上一层方框(双层方框)
④查过一些词后,再将自己写的内容重新看一遍,把那些看上去有联系的项目用线连起来
⑤不断重复③和④,知道知识地图的内容大致确定下来,不再继续扩增或变化。再从所有项目中选出几个自己还想进一步详细了解的项目,用圆圈圈起来
⑥看自己写下的内容,从画圈的项目中选出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项目,在圈的外侧再画出一个圈。您的学习或见就将会围绕这个项目展开
⑦随着学习或是研究的不断深入,不断地对知识地图进行修订
“我知道什么?”
内省、回想、间接信息探险、直接信息探险
这种说不清却又放不下的感觉,就是我们“探险”的出发点
跟执念奉陪到底
如果我们很无知,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那就可以直接地毯式排查自己脑海中的想法或是某个领域中的内容
方法17:用古代的雄辩术来自问自答【拉米提问法】
①找到一个自己不了解,或是想要了解的事物,用下列问题来自问自答
类别(属于什么类别?)
种差(与该类别中的其他事物有什么不同?)
部分(由哪些部分构成?)
定义(它的定义是什么?)
词源(这个词是如何演变而来的?)
反义词(它的反义词是什么?)
原因与由来(它是由什么产生的?)
结果与衍生物(会衍生出什么?)
②把自己知道的答案写出来,不知道的可以等之后查询相关资料
“提问”是一切只是的起源
方法18:知识的跨领域检索【NDC横向搜索法】——Nippon Decimal Classification日本十进分类法
①选取一个主题
②将该主题与日本十进分类法中的各项名称组合在一起,进行搜索(图书馆管理目录)
不要将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局限在一个特定的领域中
敲开”主题阅读“的大门
舍弃“只需要读一本(或一类)书”这种过于乐观的心态,知道自己想要的内容实际分散在许多不同类别的书中
将整个图书馆当做一本书,横跨多个类别阅读
即使不在图书馆的时候,也要养成从多种不同角度看待问题的习惯
II. 找到材料
方法19:搜索前需要做的事情【打磨关键词】
①从辞典中收集适合用来搜索的词语或是短句(关键词)
②试着搜索这些关键词
③收集共现词
④找到需要排除的关键词
“被污染”的搜索结果
搜索引擎,筛选互联网信息的过滤器
打磨关键词
在搜索“前”查阅辞典
方法20:在不同层级的知识间穿梭【提喻查找法】Synecdoche
①找到一个自己想要了解的事物,然后想一想该事物属于什么类型
②提出答案后,再继续想一想该类别又被包含在什么类别中,如此反复
③用找到的上层概念来查找资料
提喻查找法是一种用某个事物的上层概念来查找其相关资料的方法
"分类系统“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方法21:攀上巨人的肩膀【寻找相关文献】
①选择一篇(带参考文献列表的)文献作为起始文献
②从起始文献的参考文献列表入手,找到与其相关的文献
找到该文献中引用的参考文献,以及其参考文献列表中所注明的文献
找到文献中的引证文献,找到出版时间比起始文献更晚的新文献
找到文献作者所撰写的其他文献
③重复②,寻找更多的文献
不要想着从零开始
把寻找文献的方法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方法22:调查研究的航海日志【调查日志】
①把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或主题)写到表格最左边的一格中
②回答下面三个问题,将答案写到对应的格中
【已经】我现在都知道些什么?
【欲知】我想要了解什么?想要寻找什么?
【调查方法】为此,我应该怎么做?
③将调查后得知的内容填写到表格中
【得知】通过调查或学习掌握的内容
【未知】在调查或学习后仍未能搞清楚的内容
【调查方法】实际采用了哪些调查方式(去哪里找资料、调查了哪些内容),以及得到了哪些经验教训
④不断开展新一轮调查,并将相关事项依次填写到表格中
调查的基本方法
①把自己知道的内容全部写下来
②把自己不知道的内容转换成问题的形式
③记录调查的全过程
④不断重复
方法12 学习日志 方法17 提米提问法
翻越无知的高墙
III. 打开通向知识的大门
在谈方法之前,不要讲选书全部交给运气
百科全书
文献目录
教科书:入门书+百科全书+文献目录,三位一体
书籍
期刊文章(论文)
方法23 百科全书——博览知识的可能性【第一类参考工具书】
①寻找合适的百科全书
②查询百科全书
③整理自己查阅到的内容
百科全书——冒险途中经过的第一座城镇
绝大多数“应该知道的知识”我们都尚未知晓
从自己熟知的词条中学到新的知识
百科全书的种类
综合性百科全书
专业性百科全书
与百科全书相似的工具书
手册handbook
指南companion
使用检索工具书来同事检索多部专业性百科全书Master Index
如何找到合适的百科全书
图书馆的参考工具书区
使用提喻法
参考工具书的指南书
如何查阅百科全书
使用索引
全文检索
同时查阅多部百科全书
渐进式检索
联想式查阅
将百科全书当作文献目录
方法24 文献目录——调查达人的赠礼【第二类参考工具书】
①先用百科全书来做预备调查
②用文献目录来检索资料
③如果不知道应该去看哪一本文献目录,可以查阅“文献目录的目录”
不知道文献目录的读者,宛如没有带航海图就出海的水手
当面对一个陌生的领域,不知道该读哪些书才好的时候——打开文献目录!
文献目录的种类
文献目录的目录
图书馆检索服务
世界级文献检索系统world cat,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 (OCLC),KVK
用来查找教辅书的文献目录
方法25 教科书——入门书、百科全书、文献目录三位一体,自然学者的好伙伴【第三类参考工具书】
①找到可用的教科书
②使用教科书来查阅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
“教科书”是自学者最强大的武器
当某个研究成果被载入教科书,就意味着该研究成果已经成为其所在的学科领域的共有只是
教科书的种类
英文版大学教科书的译本Open Syllabus Explore(http://opensyllabus.org/)
大学教科书
将教科书当作百科全书来使用
将教科书当作入门书来使用
将教科书当作文献目录来使用
讲座书 第四类参考工具书
方法 26 书籍搜索【遇见自己想读的书】
领用关键词来检索
从网上购买
利用图书馆的资料检索系统OPAC——online public access catalog
按照学科领域来查找
去实体书店或是图书馆寻找想要的书
从文献目录中寻找自己想要的书
寻求偶然的相遇
询问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台的工作人员reference librarian
书的特质
即使是在像今天这样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书的内容也仍然是稳固不变的
总有人在远方和我读同一本书
看到这里我有些感动
书无法让我们抢在他人的前面得到知识,但却能够让我们与他人共享同样的知识
书会让不变的事物在原地等你
雷·布拉德伯里陛下的“书的意义”
将人们忘记的事物(或者想要忘记的事物)存储下来,等到了需要的时候,再进行读取,还原出一个与现实不同 的世界
方法27 查找期刊论文【奔赴知识的最前线】
利用关键词来检索
按照学科领域来查找
利用论文的书目信息来检索
在数据库中索引
去图书馆查找
利用图书馆的检索系统来查找
直接与论文的作者取得联系
论文是从知识产地寄来的特快专递
期刊处于书籍的“上游”
优点①:期刊的内容比书籍更新
优点②:期刊的内容比书籍更多样化
优点③:期刊的内容比书籍更详尽
优点④:期刊上的文章比一本书的篇幅更短
IV. 专栏:知识的生命周期
学术研究→学会演讲/论文发表→文献综述→论文集→教科书/百科全书
V. 整理收集到的资料——从点式阅读到线式阅读,再到面式阅读,成为速度最快的门外汉
方法28 让多部文献一览无余【目录矩阵法】
①为每一项自学内容制定一张对应的矩阵表
最好使用制作表格的软件来代替手写,这样以来表格可以随着记录内容的增加而不断扩增
②将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信息输入表格最左端的一列中
③将目录中的小标题填写到相应的格子中
④如果有必要的话,将各章节的摘要也记录下来
⑤将相同或类似的内容标记出来
⑥利用矩阵表来横向阅读这些文献,将感兴趣的内容抽取出来进行整理
让许多本书“一览无余”
在书和书之间假期“桥梁”
方法29 把握文献之间的联系【引用矩阵表】
①将收集到的文献的标题填写到表格的最上面一行
②将这些文献的参考文献列表复制到表格最左端的一列中
③将论文中提及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摘抄到表格中
④按照被引用次数从多到少的顺序,给参考文献排序
⑤给收集到的论文排序
⑥对引用矩阵表进行解读
了解文献的评价
把握哪些文献属于经典文献
摸清研究和文献的分布
只读一篇文献的话,很难判断它的价值
划时代性研究与衍生性研究
“巨人的肩膀”是一张网
方法30 贯通式地阅读文献群【要素矩阵表】
①收集文献并将其按照出版年份排序
②选出一些可以放到矩阵表中的要素
a. 作者、书名、刊名等书目信息:有了这些信息,我们才能找到这些文献
b. 出版年份:为了按照出版年份给文献排序
c. 文献的(研究)目的:有些文献直接写明了研究的目的,有些文献则是提出了假说或是研究问题
三个必备项目
d. 自变量和因变量
例如“吸烟对肺癌的影响”这一研究中,“吸烟量“(频率)就是自变量,”肺癌的发生率“就是因变量
e. 研究设计(研究的种类:案例研究等描述性研究、观察性研究或是实验性研究)
f. 研究对象(数量、单位、属性)
h. 数据的收集方式和收集时间
i. 使用的指标与测量尺寸
j. 统计分析的手法和前提条件
k. 作者认为本研究有哪些意义和优点
l. 作者认为本研究有哪些缺点
m. 引用文献
n. 资金来源
……
z. 关于以上项目,矩阵表的制作者有哪些评价或是看法
③从文献中找到这些要素,填写到对应的格子中
④对完成后的要素矩阵表进行解读,将自己注意到的地方写下来
可以通过要素表,了解各种内容
通过按照出版年份的排序,可以看出这些研究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研究中有哪些共同点
研究中还有哪些空白,或是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也许这就是我们接下来研究的重点
“贯通式”地阅读多部书籍和论文
有了要素矩阵表,我们就不会迷失在众多的文献之中
可能更适合研究、论文
VI. 对信息进行筛选
不要被那些“荒谬的知识”所迷惑
与同一个主题相关的书有许多本,自己应该着手寻找它们,而不是偶然间碰到一本书就直接拿起来阅读
任何一项知识,无论现在是如何被人们奉为真理,将来都有被推翻的可能
方法31 找出谣言的矛盾【时间层级矩阵表】
①制作一个3×3的网格
②选择意见想要辨别真伪的事情,写在正中间的一格中
③想一想,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么应该会怎么样?
④想一想,如果刚才那两件事也是真的,那么应该会怎么样
⑤检查一下各个格子的内容是否存在矛盾
⑥根据⑤中检查的结果,用0-100的数字来评价这件事的可信程度
即使没有确切的依据,也能够拆穿谎言
想要验证一件事的真假,最重要且最常见的方法就是从中寻找矛盾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中的“九屏幕法”9-Window Method
方法32 让荒唐的主张暴露无遗【四格表】
①将有所怀疑的主张或是知识写成“如果发生了X现象,就会发生Y“的形式
②制作一张四格表
③将事例和数据填写到四个空格中
迷信鸽子的教训,《理性犯的错》How We Know What Isn't So: The Fallibility of Human Reason in Everyday Life
一旦发现某件事Y会紧邻在另一件事X后面发生,那么就会认为X与Y之间存在某种联系
减肥法、养生法、学习法,成功案例只是把四格表中左上角那一格拿出来讲一讲而已
用系统2来思考
方法33 找出主张的根据【图尔敏模型】
①找出对方的主张(Claim),“A应该是B”,包含个人的主观判断
从对方的话或文章中找出对方的主张
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单个的主张,也可以直接将结论或最终要的装张挑出来
②找出事实(Data),“A是B”,不包括个人的主观判断
③用理由(Warrant)将主张和事实联系在起来,“因为……所以……”
④将①~③中的分析汇总成一张表
⑤寻找理由的佐证(Backing),“根据……”
⑥想一想该主张在什么条件或是情况下不成立(Rebuttal),“如果不……的话”
⑦对该主张的可信度做出评价(限定词Qualifier),该主张成立的概率是多大?用一个限定词来概括。不一定成立
⑧将①~⑦中的分析汇总成一张图
图尔敏对日常生活中理性的研究,判断一个主张是否站得住脚,1958年《论证的使用》The Use of Argument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尽量做出合理的判断
三、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用各种方法来反复阅读
速读Rapid Reading
方法34 不知不觉中会用到的最快的读书方式【转读Flipping】
盯着书页,用最快的速度翻书
使用册装书,可以直接翻自己想读的位置
书虽然没有任何变化,但是读者(和读者生活的世界)缺发生了改变
转读和搜读Scanning
方法35 只读必要的部分【跳读Skimming】
①阅读绪论部分,或是文章的第一个段落
②阅读结论部分,或是文章的最后一个段落
“我们在读书时首先只需要读必要的部分”
论点先行写法的起源与未来
如何用跳读的方法来阅读结构不规范的文章
站在作者的立场来思考
多次重复
吸引读者注意
开头和结尾
注意那些表示主观倾向和判断的表达方式
方法36 同文献对话【问读Q&A Reading】
①将文献(书或论文)中的章节标题转换为问题的形式
②从标题对应的章节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③回答问题,制作一份“摘要”
用问读的三个好处
速读比较快
自由地调节阅读的速度与深度
促进理解和记忆
开始阅读前,先通过“预读”来认识一下文献
这本书是围绕什么主题来写的
关于这一主题,作者提出了什么样的主张
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来为自己的装张提供依据
另一种问读——应该读,还是不应该读
方法37 在规定时间内读完【限时阅读Timed Reading】
①找一本想读的书,实现规定好多长时间来阅读。不要太长,15-30分钟即可。
②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解释没有读完,也必须停下来,无论还剩下多少页,心中多么意犹未尽,至少当天都能能再翻开这本书
在规定的时间将书读完,有哪些好处
重塑自己的阅读方式和技巧
让我们读书时的注意力更集中
让我们能够自由地从平时的状态切换至读书装填
让我们学会更好地寻找和抓住重点
让我们读书的速度变得一目了然
通过记录每天读的页数和自我满意度,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嫉妒(包括读书的速度和对书中内容的掌握程度)
是读书更有计划性
帮助我们学会判断乃写内容及书是不需要读的
能够阅读更多的书
当我们拿到一本书的时,可以选择将其放在限时阅读的时间段内阅读
适合限时阅读的书籍与不适合限时阅读的书籍
不适合
用于预约身心的书,比如小说
读起来轻松,不需要花多少时间
适合
目录和索引都完备的书
结构符合规范的文献,如论文
平读 Plain Reading
方法38 阅读方法的寂静革命【默读Silent Reading)】
不出声地阅读文章(也不要在心里读出来)
构音(articulation),虽然没有发出声音vocalization,但是嘴唇还是挥动,或是喉咙还能够感到震动
避免构音的习惯:试着不断在口中重复无意义的音节,比如拼音的某一行,或是发出“啦啦啦啦”的呻吟,让舌头反复运动
由于默读在速度、理解程度和记忆等方面都比朗读更加有效,所以现如今,默读已经成了我们读书的标准方式
一个人享受读书时光的革命
方法39 用最古老的阅读方法将知识刻进身体【朗读(Reading Aloud)】
将文章的内容读出来
从私塾到九九乘法口诀表
朗读是学问的基础
这些被植根在脑内、行程了条件反射的大量语句,能够为思考和语言的运用提供丰富的储备
理解能力较差的阅读者还可以通过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当我们的注意力被别的事物吸引,或是由于疲劳而无法全神贯注地读书时,出生朗读有助于防止阅读理解能力的下降
从出声朗读(Reading Aloud)到出声思考(Think Aloud)
介于默读和朗读之间的读书方式——喃读:阅读者不仅需要将文章的内容正确的读出来,还要把在文章刺激下产生的自己的想法也说书来
喃读可以将我们思考的过程转化为声音——方法52 产生思考
方法40 用手指来指引阅读的方向【指读(Pointing Reading)】
①用手指或笔尖指着当前读到的内容
②沿着阅读的方向移动手指或笔尖
用传统的方式来阅读难懂的文章
古人也曾用指读的方式来阅读
精读 Close Reading
方法41 让读书与思考接轨【刻读(Marked Reading)]
①先粗略地阅读一遍,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概要
②一边阅读,一边在必要的位置做标记
③读完一遍后,再从头开始重温那些留下标记的部分
一起思考方式的基础:阅读文本,在感兴趣的语句下面画线,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思考,写下评论,这一系列的步骤可以说是所有思考方式的基础
使用摘抄作为脚手架
让一本书成为自己的“座右书”,摘抄笔记,标注页码,自制索引
方法42 引领我们走向精读的“辅助轮”【段落归纳(Paragraph Summarizing)】
①选择一部文献,确定阅读的范围
②给各个段落标上序号
③将段落的序号写在纸上,留出一定的空白
④读完一个段落后,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填写到相应空白处
在归纳总结中发现自己尚未理解的内容
将难懂的书一点点地瓦解
理解程度的“自我监测”
方法43 调动认知资源来跨越难关【抄写(Scribing)】
①准备一段文本
②先读写一小段,然后记忆下来
③写错了也不必擦掉,画两道横线即可
④将准备好的文本全部写完
⑤检查自己写下的内容是否正确
将抄写应用于阅读之中
数学家的读书方式
有些细小的差别在初学者看来完全不值一提,实际上却有着十分重要的含义
方法44 运用所有的阅读方式来攀上精读的顶点【注释(Annotating)】
①选取一段文本
第一次做,最好选短一些的,复制到A3纸正中央,周围空白处用来做注释(空白多一些的话,做注释的时候也会更方便一些)
②将比较重要或是值得注意的内容标记出来
最好反复读上几遍,对各个段落进行归纳(方法42 段落归纳)
然后再进行刻读(方法41),将比较重要,或是值得注意的内容标记出来,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发现和疑问写在旁边)
③写注释
将文章或章节的末尾的注释抄写下来
找到相应的注释书,将其中的注释抄写下来
提出疑问病寻找答案,然后将其写在旁边
创造一份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知识财产
电子版注释:摘要·注释矩阵表
方法45 用释读来做思考训练【铃木式六分笔记】
①将笔记分成六个部分,把原文的一小段粘贴到笔记的第1部分中。之所以使用粘贴的方式,是因为当我们没有理解文字的内容时很容易抄错,且自己很难发现
②查一查这段文字中的单词、短语和语法,将查到的内容写到第2部分中。这一步主要确认单词的意思和词性,相当于语言学习中的预习环节
③将一些有助于理解文意的背景知识及与语言无关的事实写到第3部分中
④将疑问和思考过程写到第4部分中
⑤将译文写到第5部分中
⑥将最后这段文字抄写到第6部分
不是“记笔记”,而是“用笔记来思考”
译读,语法翻译法grammar-translation approach
方法46 战胜逆境的摘要注释法【列宁笔记】
①阅读文献,制作笔记
②阅读①中制作好的笔记,在笔记的空白处写下自己的评论
③时不时地翻看笔记,必要时可以添加一些内容
升级版列宁笔记的制作方法
①先阅读原文,按照章节或者段落对原文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输入表格正中间的一列
②其他解读和注释文献中对应部分的摘要输入最右侧的一列中
③重新阅读右侧两列中的原文和注释,将自己的感想输入最左侧的一列
记忆
记忆的管理比记忆术更重要
方法47 通过记忆法的搭配来强化元记忆【记忆法组合术】
①把自己想记住,或是记不住的内容写下来
②把记不住会带来的损失和记住后能带来的回报写下来
③为每一个“记忆课题”选择合适的记忆方法
④尝试用自己选择的记忆法来记忆
记忆能够为理解提供很大的帮助
改变对以及的看法
方法48 治疗记忆障碍时会用到的文章以记忆法【PQRST法】
①预读preview
②提问question,5W1H
③精读read
④自己复述self-recitation
⑤测验test
把治疗健忘症的方法应用到记忆学习中
方法49 学习前后的准备和巩固【预习地图&复习地图】
①把想到的几个关键词写下来
②把相互关联的概念标签用线连起来
③想一想连线的概念标签之间具体是什么关系,写在线上
④在②和③的过程中,如果想到了新的概念标签,可以随时添加到图中
⑤重复②~④
绘制预习地图的一些关键点,P520
学习前×不参照教材
学习前×参照教材
绘制复习地图的一些关键点
学习后×不参照教材
学习后×参照教材
通过将理解图示化来促进记忆
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重要性
知识之间原本就是相互联系的
方法50 源自于古希腊的想想记忆法【记忆术(Mnemonics)】
①准备用来关联记忆的“桩”
②在脑内想象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
③在想象中将记忆桩与自己想要记忆的事物相联系
核心:通过视觉想象把位置的事物(需要记住的事物)和已知的事物(定桩类记忆术中所使用的记忆桩)联系起来
为了想象出这样的画面,需要注意到
不要单纯将两个事物摆在一起,而是需要使二者之间产生互动
想象中的画面必须是动画,而不是静止
记忆术中的种类和想象的方法
策略1:拆分读音并找到谐音
策略2:举出具体的例子
策略3:创造一个情景或是故事
方法51 使用模块化复习的记忆管理法【35分钟模块法】
①学习时,以35分钟为一个周期,具体的时间安排如下,
第0~20分钟,学习新的内容
第20~24分钟,稍事休息,让新的知识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为接下来的复习做准备
第24~26分钟,复习一天前的学习内容
第26~28分钟,复习一周前的学习内容
第28~30分钟,复习一个月前的学习内容
第30~35分钟,复习今天的学习内容
②想要继续学习的话,先休息10分钟,然后重复上述步骤
利用时间分配机制来重复记忆
学习时间:复习时间=6:4,多数人的注意力只能保持20分钟,所以复习时间15分钟
间隔复习法Spaced Rehearsal,反复复习的过程中逐渐拉长复习间隔。DWM系统,Day-Week-Month
比起一次性记住,在多次重复中记忆的效果会更好,且持续的时间也更长
逐渐拉开重复的间隔也能增强记忆的效果
概念地图与模块学习法的组合,P544
如何突破“不懂”的难关
和“不懂”一起踏上旅途
方法52 把思考的过程说出来【出声思考(Think Aloud)】
①选择一个课题
②准备一个可以录音的设备
③一边解题(或是阅读文献),一边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④结束一段学习后停止录音,自己从头听一遍
儿童的学习方法
一边出声念步骤,一边完成实际操作,以此来防止错误的发生
比起安安静静地学习,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说出来会学得更快,理解也会更深刻
为了能够在教室之外继续学习,即使找不到交流的对象,在学习的时候,自言自语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方法53 即使遇到读不懂的内容也不再迷茫【“不懂”路线图】
①遇到不懂的内容,就拿出“不懂”路线图
②确认自己当前的状态是出于路线图中的哪个阶段
不明型
几乎完全不懂,或是根本搞不清楚自己那里不动的状态
不定型
句子中的每一部分单独拿出来都可以理解,但是有些部分可以有许多解释,所以不知道在这句话中选用的是哪一种
不能型
确定了选用哪种解释后(有了自己的理解后),语句中依然存在矛盾或是不协调的地方,当前的这种解释(理解)导致文章前后的逻辑无法自洽
③确认路线图,看看自己在当前的状态下能够做些什么,试着做一做
不明型的“不懂”→将句子划分成几个部分→为每一部分拟定一种解释
不定型的“不懂”→为整句话设定一个语境→缩小各部分解释的可选范围
不能型的“不懂”→推翻当前的理解,重新来过
直面自己不懂的事物
与“不懂”交战所赢得的战利品——耐性
在重塑自我的同时不断前行
方法54 把做过的题利用起来【不同的解法】
①先把题做一遍
②把题重新做一遍
③在做题的同时说出自己的思路
④给别人讲解
⑤给自己讲解
让重复联系不再枯燥无味
留出一段时间间隔
限制时间
利用“不半途而废”的心理
换一个学习场所
难题更值得重新解答
创建自己的自学方法
以一名自学者的身份踏上人生的旅途
学习其实是一个改变自己的过程。每当学到一项新知识,或是掌握一项新技能,我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会发生一些变化
只要不把知识拒之门外,那么知识就一定会敞开胸怀接纳你
方法55 把自己当做一种学习资源【元笔记】
①准备一个专用的笔记本(元笔记)
②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到元笔记中
③随时翻一翻做好的笔记,把想到的内容添加进去
把自己的灵感记录下来
回顾自学的历程
打磨学习的想法
从元层次来审视自己的必要性
我们必须不断地确认当前的行动是否走在正确的轨道上,并且对自己的认知和行动进行修正
编写自己的《自学大全》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各自拥有不同的天赋和经验。世界上可能会有许多比你优秀的学习者,但绝对没有和你相同的学习者
四、为自学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