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这本书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我社出版的这本全译本是我国第一个根据德文版译出的中文本。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编辑于2025-04-02 17:53:14这是一本通过幽默风趣的故事,帮助读者轻松理解经济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由彼得·希夫和安德鲁·希夫兄弟合作撰写,通过一个小岛上的人们捕鱼、交易的故事,逐步揭示了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书中使用专业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经济现象,适合零基础的读者阅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这本书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我社出版的这本全译本是我国第一个根据德文版译出的中文本。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这是一本直击人性本质的处世指南。刘墉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运行的“潜规则”,将职场、社交、商战中的复杂人性拆解为可操作的生存智慧。书中既有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如“最难改变的是人性,最可信任的是自己”),又提供具体策略(如“高情商的沟通是让赢的感觉给别人”),助你在复杂关系中保持清醒与从容!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这是一本通过幽默风趣的故事,帮助读者轻松理解经济学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由彼得·希夫和安德鲁·希夫兄弟合作撰写,通过一个小岛上的人们捕鱼、交易的故事,逐步揭示了现代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书中使用专业而生动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分析经济现象,适合零基础的读者阅读!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优雅的文体,格言式的笔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这本书使沉寂多年的叔本华在晚年一举成名。我社出版的这本全译本是我国第一个根据德文版译出的中文本。这本书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守的原则等。正如叔本华所说的,在这本书里他尽量以世俗、实用的角度考虑问题。因此,这本书尤其适合大众阅读!
这是一本直击人性本质的处世指南。刘墉以犀利的笔触揭示社会运行的“潜规则”,将职场、社交、商战中的复杂人性拆解为可操作的生存智慧。书中既有对人性弱点的深刻洞察(如“最难改变的是人性,最可信任的是自己”),又提供具体策略(如“高情商的沟通是让赢的感觉给别人”),助你在复杂关系中保持清醒与从容!
《人生的智慧》读书笔记
四、你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谎言
谎言为什么受欢迎
荣誉感,来自人类独特的天性,若作为道德的替代品,对多数人来说倒不失为一剂苦口良药
其实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都与我们的幸福无关
要搅乱或抚慰那些渴求赞美的人的心,是多么容易啊,只需一点点撩拨
他人的眼光
别过于在意他人的眼光
当一个人不需要害怕对方,或认为自己说的话不会传到对方的耳朵里时,他会如何贬低别人
我们存在的整个基础,人生幸福的基础,首先是我们的体格健康,其次是可以维持我们独立自由生活的能力
他人眼中的形象发生在他人的意识领域,只能缓慢间接的影响我们
我们知道了大多数人的想法有多么浅薄琐碎,他们的观点是多么狭隘,他们的态度是多么刻薄
他们的意见是多么的自以为是,他们的意识是多么错误百出甚至荒谬绝伦时,对来自他人的看法就会淡然处之
一个人首先确实是寄居于自己的皮囊中,而不是存在于他人的看法中
顾忌“别人会怎么说呢”,时刻留意他人即将说什么,堪称是一种胆小的奴性
生活中将近过半的麻烦和困扰,究其根源,都是出于这种焦虑
所有的矫揉造作、妄自尊大、虚荣以及自负,也都是来自这种焦虑
引发痛苦的肉刺
拔掉引发痛苦的那根“肉刺”
(死刑犯的临死感言)幸福主要来自思想平和和内心满足
就连智者也很难抵御名扬四海的诱惑
谦虚与骄傲
不必“谦虚”,只管骄傲
骄傲源于内,是对自我的一种直接的欣赏,虚荣则是渴望能从外界间接获得这种自我欣赏
愚蠢的新芽:野心、虚荣、骄傲
虚荣自负者夸夸其谈,骄傲自大者沉默寡言
虚荣是骄傲最大的敌人
诋毁骄傲者之流,多无可骄傲
愚人倒来教导智者(罗马谚语)
若你纡尊降贵跟一个低贱的人开玩笑,他很快就会蹬鼻子上脸(阿拉伯谚语)
该你得的荣誉,就千万不要客气(贺拉斯)
民族自豪感有着偏执缺陷,个性远比民族性更重要
社会地位
大众多不能物尽其用,很少评判,记忆力也尤其差
与华而不实的社会地位说再见
荣誉的本质
唯有置身社会群体中,个人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焕发活力
确信别人喜欢自己、肯定自己,可以极大地增强人们生活的勇气
别人对自己的肯定,意味着所有人将一起为他提供帮助和保护比起单打独斗,这更能让他鼓起勇气对抗生活的不幸
公民荣誉:人渴望被尊重
荣誉的基础是本性难移,一旦失去难再回,除非诽谤
声望需争取,荣誉只保持
失去荣誉就是耻辱
荣誉有着完全的主动性
造谣者缺乏荣誉感
老年人受尊重:其人生阅历守护了自己的荣誉不受玷污
荣誉只具备间接的价值
倘若美名果真只是徒有虚名,一点儿用都没有,那它就根本不值得我们费力追求
我们乐于受人尊敬,并不是热爱‘尊敬’本身,我们爱的只是受人尊敬带来的好处
正如“手段不可能比目的更重要”荣誉高于生命,这只是一种言过其实的说法
公职荣誉:要做就要做到最好
捍卫职位的尊严,如军人的崇高
两性荣誉
门当户对才幸福
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通过征服男人而赢得世界
所有的荣誉都出于功利实用的考虑
两性荣誉是一种集体荣誉
骑士荣誉:小众的荣誉
一个人越是荒谬可鄙,就越是喜欢搬弄是非
羞辱
最粗野的人永远最正确
强权公理
粗野蛮横胜于雄辩,可以令智力黯然失色
“荣誉”对我们的可怕影响
侮辱和苛刻的怠慢带来的伤害深入骨髓,连有智慧、有价值的人也很难成承受
面对侮辱和轻视,虽败犹荣
遭受侮辱时,我们该怎么办
对于这个如奥吉亚斯的牛圈般藏污纳垢的世界,唯有借助哲学,才能把那些道德、智力上的肮脏之处清扫干净
名声
名声:昙花一现还是永垂不朽
什么样的人容易出名
人生苦短,不可浪掷虚度,应该物尽其用地好好享受生活的馈赠
青春本身就已足够宝贵,代表了自给自足自乐
名声的大小取决于需要克服的困难大小
荣誉易逝,名声不朽
名声紧跟成就,如影随形,时前时后
虽然同时代人出于嫉妒而保持沉默,但日后终将有人对你作出公正的评价,既不带恶意,也不带恭维
唯有作品永垂不朽
“优秀”需要时间来成就
一般来说,名声越是晚到,能够持续的时间就越长
学会欣赏自己,不要指望别人来“欣赏”你
人们能够真正了解并欣赏的,只是那些和自己的本性相呼应的东西
无聊的人会喜欢无聊的东西,平庸的人只能欣赏俗套
思想复杂的人会对混乱模糊感兴趣,没有头脑的人则会被愚蠢的东西吸引
最强健的手臂也很难把羽毛般轻的东西甩出很远,并一举集中目标
笨蛋的耳朵嘲笑着最智慧的语言。如果人们太愚蠢,我们也没必要感到泄气
朝沼泽里扔石子,是不会激起涟漪的
名副其实还是浪得虚名
名声回避那些追寻他的人,反而追寻那些回避它的人
有人努力迎合同时代人们的口味,也有人敢于挑战权威
一个人应当推崇的不是名气本身,而是那些能够让你出名的东西
大众的头脑多么空洞浅薄,怎么能把我们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幻想之中呢
别人说你幸福,你就真的幸福了吗?那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名声
一个人的天性中最好的一面,必定是对他自己要比对其他人更加重要
倘若一个人追求的是受人崇拜,只能说明他没什么值得被崇拜的东西
担当盛名
荣誉得到赞誉,不会受到嫉妒的猛攻
名声回避那些追寻他的人,反而追寻那些回避它的人
人们醉心攀比,攀比让我们更看重自己
获得同时代人的赏识,则纯属运气
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常人不具备批评能力,没有能力鉴赏高级别的伟大作品或成就
所以,人们总是被权威影响
但凡声名远播,就意味着有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信以为真
青春本身足够宝贵,它代表了自给自足自乐
名声的大小取决于克服困难的大小
耐得住寂寞才担得起盛名
对那些觉得自己具备相应的理解力和正确的判断力,但有不是拥有最高程度思想禀赋的人们来说,我的建议是不要害怕费力的研究
只有通过艰苦的劳动,才能超越多数目光短浅的人,才能深入那些无人问鼎的偏僻领域
至于那些天赋极高、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就应当去解决重大难题,如那些关系到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的问题
这样的人应该全方位均衡的拓展自己的事业,兼顾多个方面,以避免在某个岔道上走得太远,迷失在鲜为人知的领域
远行本身并不能帮人找到自我或是启迪智慧,如果不主动思考,你依然还是原来的你,不过是换了一个地方待着而已
三、人拥有什么
财富与渴望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
人们踌躇不定,就像圣人之父赐予的白昼
财富犹如海水,喝的越多越口渴
一个人若是从未想过要得到某样东西,那么也就不会感到失去,有没有这样东西,他都一样高兴
而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才会使人倍感痛苦
每个人都期望得到更多,但格局限制了我们的视野,视野限制了我们的所得
财富就像海水,越喝越渴,名望也是这样
当不幸降临的时候,减少我们的需求量是最痛苦的地方
但当我们这么做了,痛苦就会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毫无感觉,就像是伤口慢慢愈合了
挥霍
穷人比富人更易挥霍
如果一个人拥有一笔独立的财产,他应当将其视为堡垒,用来对抗许多可能会遭遇的恶事和不幸
而不应仅仅将其视为一份礼物,一份可以让他从外界获得乐趣的礼物
更不应认为他就该义不容辞地将这笔财产挥霍一空
运用金钱,保持财富
避免贫困
人为什么不能太穷
生活初始,拥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个人的独立性
数不胜数的有钱人最后一贫如洗,就是因为他们有钱就挥霍,花钱只是为了获得瞬间的解脱,以逃离压迫他们的无聊感而已
世穷的人对自己的能力都有着全身心的略显过度的信任
乞儿得马,骑死方休
节制勤俭的方式习惯
无聊的折磨催使挥霍
一贫如洗
抱怨卑鄙和下流有什么意义呢
整个世界都归它们统治
才华在贫穷面前不堪一击
只有一个绝对的穷光蛋,会从各个角度分析,确信自己从头到尾、从里到外没有任何优势可言,确信自己无足轻重、一钱不值
只有这样,他才可以心安理得地成为政治机器中的一颗螺丝钉,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卑躬屈膝、奴颜谄媚,必要时甚至还可以匍匐在地
一贫如洗,也可以是你的优势
书籍信息
作者: [德] 叔本华
德国著名哲学家,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14-4
相关书籍推荐
《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
《人生护城河》
《人生定位》
阅读前思考: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叔本华和他的人生智慧
根据罗素的描述,叔本华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很好的运用他的智慧,成就一种美满的人生
他一生确实衣食无忧,理财精明,但在感情、事业上却不太顺利,早年并不出名
最著名的著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一个君子不去害人,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凭空猜想别人会不守信用
但如果真的有人欺诈,君子也能够实现察觉,不被愚弄
叔本华认为,人类有两大常见的愚蠢
第一是“不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求幸福,而是在别人看待‘他是什么’中寻求幸福”,太在意别人的看法,为别人而活
第二是牺牲健康去谋求别的东西,不明白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以为多病的国王要幸福得多
这本书确实有很多妙语,作者对于很多典故、名言都是信手拈来
论证过程也是一气呵成,并且给出了很不一样的见解
作者总能找到合适的比喻,这点真的是很佩服
由于叙述得很有道理的话实在太多,我将一部分摘录标注为黑体
这部分包括:作者引述的名言、经典,触动自己的一些话
除了自身,其他的一切都是间接起作用
作者强调了精神领域和身体的锻炼
大肆批判了骑士荣誉
这种荣誉只是别人所赋予的,也就是说你追求的只是虚无缥缈的别人的看法,是很愚蠢的
不需要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 也不必理会所谓的荣誉感
但确实地,别人有一致性的需求,你的做法还是会影响别人对你的看法
所以需要留有自己的底线,这不仅是,更是自我的修养
对于不必在意,粗鄙,卑鄙之人,自然可以不加理会
自己不需要靠着这些人活着,更加不需要理会这些人的看法
推荐阅读书籍《被讨厌的勇气》
你需要将课题分离,做好你自己的就够了,别人怎么理解那是别人的事情
还提及了下面这几个话题,讲得也是很深刻,触动我的心弦
幸福的生活,痛苦与无聊,好胜、虚荣、骄傲,患难之交,童年、青年、老年
睡眠是我们预借的一小段死亡,以此恢复和更新被一天所耗尽了的生命
睡眠是向死亡的借贷
我们让自己被别人骗去的金钱花费得至为值得
任何其他的金钱花费都无法与之相比,因为用这笔钱,我们直接买回了聪明
如果我们强迫时间作出预支,那时间索取的利息比任何一个犹太高利贷者还要厉害
在一年都不曾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在几分钟之内发生
美股接连熔断三次
️还有很多论述地很精彩,很有道理的论点,并没有摘录出来
有时间的话这本书可以多看几遍
反过来想,永远反过来想
当我们看到某样东西时,很轻易就会产生这一念头:“呀,如果我能拥有它就好了!”我们由此感觉到了有所欠缺
其实,我们更应该经常这样想:“呀,如果我失去了某样东西,那将是怎样的情形?”
我的意思是,有时候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在失去我们所拥有的某样东西时,我们将会怎样看待那失去之物
事实上,经常不时地想象一下那些有可能降临在我们身上的巨大不幸和灾难
这倒是一件好事情,我们由此可以更加容易承受那随后实际发生的许多轻微的不幸
因为我们可以以这一点安慰自己:那些巨大的不幸毕竟没有发生
但是,在考虑这条规则时,我们却不要忽略了在这之前的那条规则
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时间的作用,以及事物昙花一现的本质
所以,对于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都要马上清晰地想象到其相反的一面
因此,在富裕之时看到落魄、不幸,从友谊想到反目成仇,在风和日丽时想到电闪雷鸣,从爱看到恨,从信任和坦白看到背叛和悔疚,等等,反之亦然
这样做会使人们永久地增进那真正的、人世间的智慧,因为我们会变得凡事深思熟虑,不会轻易地受骗上当
每一个人首先是并且实际上确实是寄居在自身的皮囊里,而不是活在他人的见解之中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可被视为一本书的正文,而对生活经历的咀嚼和认识则是对正文做出的解释
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可以把社会人群比喻为一堆火
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时候懂得与火保持一段距离,而不会像傻瓜那样太过靠近火堆
后者在灼伤自己以后,就一头扎进寒冷的孤独之中,大声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任何你的敌人不可以知道的东西,都不要告诉你的朋友
一、“人生的智慧”是什么
寂寞与悲观主义的人生起源
想要幸福,你必须知道的三个终极真相
第一,人是什么
可以用“个性”一词来概括,广义的“个性”
包括了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质、智力和教养
第二,人有什么
即外在财产和一切占有物
第三,人在他人的眼中是怎么样的
人在外界呈现出的样子,人们是如何看待他的
而他人的看法则是基于这个人已经获得的荣誉、社会地位和名声而来
我与他人为什么不同
得于我们自身的幸福,要比我们从外界获得的更伟大
幸福的首要因素:一个人的内心是否得到满足
内心满足与否,取决于他的情感、欲望和思想的共同作用,外在环境对人只起到间接调节的作用
用自己的方式塑造并观察世界,世界由此为不同的人而呈现出不同的样子
每个人都被禁锢在他自己的意识局限之中,无法跳脱出来,超越不了自己,外援对他的帮助也不大
因此扩大、充实自己,提升自己才是王道
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身为区区凡人,谁都有烦恼,在痛苦面前人人平等
个性决定命运,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获得什么样的幸福
不幸福只是因为你“感觉不幸福”
宁做健康的乞丐,不做病恹恹的国王
人生只需“量力而行”(个人品质)
我们唯一能够做到的事情是,最大限度的利用我们所具有的的个人品质,并遵循符合个人品质的方向去追求发展,避免其他的情形,再选择最适合我们个性的人生位置、职业和生活方式
幸福的本质在于“人”,那么集中精力保持身体健康、培养能力,无疑要比一心积累财富更明智,但千万不要误以为我们就应该忽略掉对生活必需品的获取
财富带来幸福,也会打扰幸福
一个人所拥有的的财产决定了这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
他人的肯定与赞赏,常常会帮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
二、人是什么
健康
任何事都不值得你牺牲健康去追求
让我们感到幸福或不幸的事物对于我们而言所具有的意义,不是有他们本来的面貌决定,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他们
人并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影响,而是被他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所左右
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所谓宁可做健康的乞丐,也比做病恹恹的国王快活得多
性情乐观、体格健康、充满活力、温文尔雅、有良知、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地位或财富无法弥补或取代的优势
不运动,不成活
幸福感
你的“幸福感”为何越来越少了
生命中的幸与不幸,与其说是取决于我们遇到了什么,毋宁说是取决于我们与它们相遇的方式,取决于我们易感的类型和程度
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或多或少,都受到我们个性的不断左右
金钱总有散尽之时,唯有性格始终不渝
快乐是一种即时的幸福,快乐决不贸然,更不会不合时宜,享受当下,enjoy yourself
乐观与美貌
乐观与美貌能让你更幸福
悲观的人所面临的不幸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是更富有想象力的,他们夸大了不幸和痛苦
天生忧郁的人自伤人数极多,仅仅是因为病态的强化
而那些健康快乐的人自杀,则完全是来自客观世界的原因导致他们想要轻生
美貌是只有神衹才有资格赠予世人的礼物,不可小觑
老天一早造出来的人啊,真是无奇不有
有的人老是笑眯眯的,就像鹦鹉见了苏格兰风笛手
有的人终日愁眉苦脸郁郁寡欢,
即使涅斯托发誓说那笑话很可笑,
他听了就连露一露牙齿、装出一个笑容来都不肯
痛苦与无聊
快乐的“死敌”
麻木迟钝是一种摆在脸上、印在心底的空虚状态
人们对外部世界发生的一切琐碎的事情表现出不停的、强烈的关注,同样也暴露了他们内在的空虚,例如刷抖音
“要么痛苦,要么无聊”
孤独与庸俗
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一个人对于他们交往的热衷程度,和他的智力水平成反比,越是智力平庸且比较粗俗的人越是喜欢社交
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活一世可以选择的其实并不多
睿智的人会从痛苦不安中争取自由和闲暇,追求安宁、简朴尽可能不被打扰的生活
愚蠢是愚蠢自身的包袱(塞内加)
愚人的人生比死亡更糟糕《圣经》
无聊与无知
闲暇
闲暇是一个人可以用来自由的享受大脑反映的自我意识或个性的时光,是平日忙碌辛苦挣来的果实
闲暇是生命存在的花儿,更确切的说,是存在的果实,只有闲暇可以让一个人完全拥有属于自己的时光
无聊:愚人的智力由刺激激发,意愿驱动
无聊成了口头禅,是因为无知
认清自己
凡事溯本求源,人最终只能依靠自身(歌德)
想要快乐就得自给自足(歌德)
这个世界并非慷慨无私,我们能从中得到的东西并不多
生活充满了痛苦和不幸,就算你侥幸逃脱,无聊也会无孔不入,即刻找上你
邪恶总能赢,愚昧最喧嚣,命运是残酷的,人类是可怜的
不要牺牲内在换取外在
幸福意味着充满活力的做你擅长的事并获得预期的结果(斯托拜乌)
你可能根本没认清自己
因为进口的东西不但价格高昂花费不菲,又显示了对外的依赖性,但凡需要仰仗别人,就有风险,颇为麻烦
而且,很多昂贵的舶来品实际上不过是国产货的劣质替代品而已
活死人墓
越有思想,乐趣越大
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伏尔泰)
无知的玩乐也是一种死亡,相同与活死人之墓
逃脱困住你生活的“活人死墓”
享受精神生活,只依靠 闲暇(当智力无需由意识欲念来驱使的时候)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真正充足的力量,摆脱意识欲念的拘囿,才有资格从事纯粹的精神活动
人生两大苦:物质贫乏,精神空虚
灵魂的财富是唯一真正的财富,其他的财富都伴随着更大的烦恼(卢奇安)
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亚里士多德)
无所事事,就会躁动不安(谚语)
没有真正的需求,就没有真正的乐趣
智慧的忧伤
“智慧”越多越忧伤吗
伟大的智力天赋往往意味着异常敏锐的特质,会对各种形式的痛苦有着高度的敏感,还意味着一种狂热执着的气质,对事物的认识更鲜明、更完整
平衡法则
一个人自身所拥有的越多,他从别人身上所能发现、得到的就越少
庸人测试
庸人唯一的乐趣是感官的乐趣,空虚麻木,没有生活重心,不能真正愉悦兴奋
有虚荣心的乐趣,是为附庸风雅
庸人天生不具有智力需求,只有生理需求
麻木者需要的刺激远远大而简单于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