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 第二节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这是一篇关于第8章学习动机第二部分小学教师的思维导图。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该思维导图对这一部分这是做了很好总结。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课程
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概念:组织成课程结构,实现课程目标
课程内容选择的依据
1、课程目标:最关键
2、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3、社会发展
4、科学文化知识
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
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
纵向:从简至难,如字-词-课文
横向:问题为依据,强调知识广度
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
直线式与螺旋式
课程开发模式
目标模式
泰勒(现代课程理论之父):1949年《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原理
1、目标:确实课程目标
2、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根据目标)
3、方法:组织课程内容(根据目标)
4、评价:评价课程(根据目标)
原理评价
优点
1、注重目标、效率、行为控制
2、评价融入课程设计,用于修改课程计划反馈方式
3、可操作性
4、把评价关注焦点从学生身上转向课程方案(突破)
缺点
1、忽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调整
2、降低师生在教育过程的自主性
3、忽视隐性行为,像理解力、人的情感等不能完满转化成可测量
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
特征
1、人文主义的知识观
2、“研”“学”一体的教师角色观
3、合作探究式学习观
4、发展性评价观
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形式
课程计划
概念
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课程计划构成
1、指导思想
2、培养目标
3、课程设置及说明(教学科目的设置):教学计划的中心问题
4、课时安排
5、课程开设顺序和时间分配
6、考试考查制度和实施要求
作用
国家指导教育教学
课程标准
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文件
课程标准构成
1、说明
2、课程目标(核心)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课程内容标准
4、课程实施建议
1、教与学的建议
2、评价建议
3、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4、教材编写建议
5、附录
1、指导学科教学
2、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
3、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
4、衡量老师教学质量的直接依据
教材
印刷品、音像制品
教材编写的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
2、基础性
3、适用性
4、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5、有利学生学习
6、兼顾各门学科、同一学科教材衔接
1、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
2、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
中心主题
分支主题 1
分支主题 2
分支主题 3
分支主题 4
分支主题 5
分支主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