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第六章456节 课程
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教育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
这是一篇关于第8章学习动机第二部分小学教师的思维导图。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或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该思维导图对这一部分这是做了很好总结。
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它包含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个成分,根据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别。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亡羊补牢
外婆与姥姥的区别
父母学吧四大模块课程
幼儿知识之科学探究实施思维导图
植物
Moep
汉语拼音思维导图
第四组基本动作练习思维导图
面对孩子的特性需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幼儿园主题活动:甜蜜蜜的糖果
课程
四、课程实施
概念
课程计划付诸实施
基本取向(辛德1992年提出)
1、忠实取向
2、相互调试取向
3、课程创生取向
课程实施的结构
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
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
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课的类型及结构进行规划
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
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为下一轮课程实施提供反馈性信息
课程实施影响因素
改革本身
学校
学校内部
学校外部
五、课程评价
是否实现教育目的
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泰勒“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第一次把课程评价纳入课程开发过程(核心)
原理(七个步骤或阶段)
确定目标(最关键)
评价
以预先规定和解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
不足:只关注预期目标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课程计划实际结果
斯克里文提出
3、CIPP评价模式
斯塔夫尔比姆
六、新课程改革
概述
2001年第8次课程改革纲领性文件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
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
目标
总体培养目标
有理想、有道德、文化、有纪律
具体目标
1、课程功能改革
2、课程结构改革
3、课程内容改革
4、学习方式改变
5、课程评价改革
6、课程管理改革
课程结构
新课程结构的特点
1、均衡性
2、综合性
3、选择性
具体内容
1、九年一贯义务教育课程
2、高中分科课程
4、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
地位
国家课程、必修课程
内容
1、信息技术教育
2、研究性学习
3、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4、劳动与技术教育
开设时间
2001年小学三年-高中
2017年小一至高中
特点
1、综合性
2、实践性
3、开放性
4、生成性
5、自主性
新课改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2、合作学习
3、探究学习
中心主题
分支主题 1
分支主题 2
分支主题 3
分支主题 4
分支主题 5
分支主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