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普通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章第2节 光电效应
这是一篇关于光电效应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光电效应经典解释中的疑难、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康普顿效应和光子的动量及光的波粒二象性。作为备课参考。
编辑于2025-04-07 09:50:30
普通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三 第四章第2节 光电效应
内容来源|普通高中教科书 物理 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 软件|亿图脑图MindMaster
把一块锌板连接在验电器上,并使锌板带负电,验电器指针张开。用紫外线灯照射锌板,观察验电器指针的变化。
实验发现
验电器张开的指针夹角会变小,说明锌板带的负电荷变少了。
紫外线会让电子从锌板表面逸出。
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能使金属中的电子从表面逸出。这个现象称为光电效应,这种电子称为光电子。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887年,赫兹在研究电磁波的实验中偶尔发现,接收电路的间隙如果受到光照,就更容易产生电火花。这就是最早发现的光电效应,也是赫兹细致观察的意外收获。
德国物理学家勒纳德、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等相继进行了实验研究,证实了这个现象。
研究电路
电路研究光电效应中电子发射的情况与照射光的强弱、光的颜色(频率)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阴极K和阳极A是密封在真空玻璃管中两电极,阴极K在受到光照时能发射光电子。
阴极K与阳极A之间电压U的大小可以调整,电源的正负极也可以对调。
按图示极性连接电路时,闭合开关后,阳极A吸收阴极K发出的光电子,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这导致电压U为0时电流I并不为0。
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存在截止频率
当入射光的频率减小到某一数值nc时,光电流消失,这表明已经没有光电子了。
nc称为截止频率或极限频率。
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
不同金属的截止频率不同。
截止频率与金属自身的性质有关。
存在饱和电流
在光照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所加电压的增大,光电流趋于一个饱和值。
在电流较小时电流随着电压的增大而增大;但当电流增大到一定值之后,即使电压再增大,电流也不会再进一步增大了。
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单位时间内阴极K发射的光电子数目是一定的。
电压增加到一定值时,所有光电子都被阳极A吸收,这时即使再增大电压,电流也不会增大。
在光的频率不变的情况下,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对于一定频率(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内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
存在截止电压
使光电流减小到0的反向电压Uc称为截止电压。
反向电压,阴极接电源正极、阳极接电源负极,在光电管两极间形成使电子减速的电场,电流有可能为0。
光电子初速度的上限为vc
同一种金属对于一定频率的光,无论光的强弱如何,截止电压都一样的。光的频率改变时,截止电压也会改变。
对于同一种金属,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
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
当频率超过截止频率时,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照到金属时会立即产生光电流。
精确测量表明产生电流的时间很快,即光电效应几乎是瞬时发生的。
光电效应经典解释中的疑难
思考与讨论 金属中原子外层的电子会脱离原子而做无规则的热运动。但在温度不很高时,电子并不能大量逸出 金属表面,这是为什么呢?
逸出功
金属表面层内存在一种力,阻碍电子从金属表面逃逸。电子要从金属中挣脱出来,必须获得一些能量,以克服这种阻碍。
要使电子脱离某种金属,需要外界对它做功,做功的最小值叫作这种金属的逸出功,用W0表示。
电子要想从金属中脱离,至少要吸收W0的能量。
不同种类的金属,其逸出功的大小也不相同。
几种金属的截止频率和逸出功
光电效应经典解释及疑难
与实验相符的结论
当光照射金属表面时,电子会吸收光的能量。若电子吸收的能量超过逸出功,电子就能从金属表面逸出,这就是光电子。
光越强,逸出的电子数越多,光电流就越大。
与实验不符的结论
不管光的频率如何,只要光足够强,电子都可以获得足够能量从而逸出表面,不应存在截止频率。
光越强,光电子的初动能应该越大,所以截止电压应该与光的强弱有关。
如果光很弱,按经典电磁理论估算,电子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的时间才能获得逸出表面所需的能量,这个时间远远大于实验中产生光电流的时间。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
对于光电效应的解释,爱因斯坦是在普朗克量子假说的基础上作出的,在这个假说的启发下,爱因斯坦在1905年发表了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的文章。
爱因斯坦的观点
光子
仅仅认为振动着的带电微粒的能量不连续是不够的,为了解释光电效应,必须假定电磁波本身的能量也是不连续的。
光本身就是由一个个不可分割的能量子组成的,频率为n的光的能量子为hn,这些能量子后来称为光子。
h为普朗克常量
爱因斯坦光电 效应方程
当光子照到金属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金属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n,在这些能量中,一部分大小为W0的能量被电子用来脱离金属,剩下的是逸出后电子的初动能。
Ek为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光电效应方程对光电效应实验中各种现象的解释
只有当hn>W0时,光电子才可以从金属中逸出。
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k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与光的强弱无关。
截止电压和光强无关。
电子一次性吸收光子的全部能量,不需要积累能量的时间。
光电流几乎是瞬时产生的。
对于同种频率的光,光较强时,单位时间内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较多,照射金属时产生的光电子也较多。
光的频率相同时,入射光越强,饱和电流越大。
思考与讨论 怎样得到截止电压Uc与光的频率和逸出功之间的关系呢?
光电子的初动能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对于确定的金属,其逸出功W0是确定的,电子电荷e和普朗克常量h都是常量。
截止电压Uc与光的频率之间是线性关系,Uc-n图像是一条斜率为h/e的直线。
从1907年起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开始测量光电效应中几个重要的物理量。
实验目的
测量金属的截止电压与入射光的频率,由此算出普朗克常量h,并与普朗克根据黑体辐射得出的h相比较,以检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正确性。
实验结果
两咱方法得出的普朗克常量h在0.5%的误差范围内是一致的。这为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提供了直接的实验证据。
爱因斯坦由于提出光电效应理论而获得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康普顿效应和光子的动量
光可以与介质中的物质微粒发生散射,改变传播方向。
康普顿效应
1918~1922年,美国物理学家康普顿在研究石墨对X射线的散射时,发现在散射的X射线中,除了与入射波长l0相同的成分外,还有波长大于l0的成分,这个现象称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的学生,中国留学生吴有训测试多种物质对X的散射,证实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
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康普顿效应
经典物理学理论,入射的电磁波引起物质内部带电微粒的受迫振动,振动着的带电微粒进而再次产生电磁波,并向四周辐射,这就是散射波。
散射的X射线频率应该等于带电微粒受迫振动的频率,也就是入射X射线的频率,X射线的波长也不会在散射中发生变化。
光子模型解释 康普顿效应
基本思想
基本思想: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动量。
1916年,爱因斯坦就在一篇关于辐射问题的论文中提出了光子具有动量。
光子的动量
假定理论
在康普顿效应中,当入射的光子与晶体中的电子碰撞时,要把一部分动量转移给电子,因而,光子动量可能会减少。
动量减少,意味光子散射后波长变大。
基于这个假定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符合得很好。
康普顿效应让人们对光子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康普顿因此获得了192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
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建立之后,人们认识到光是一种电磁波,从而光的波动说被普遍接受,人们不再认为光是由粒子组成的。
光的粒子性的认识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和康普顿效应理论表明,光在某些方面确实会表现得像是由一些粒子(即一个个有确定能量和动量的“光子”)组成的。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重新提示了光的粒子性。
此时人们对光的粒子性的认识,是以最新的实验和量子理论为基础的,已经和牛顿时代的光的粒子说根本不同。
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即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最终建立的比较完善的,能统一描述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的理论——量子电动力学。
主题
光的本质
牛顿时代光的微粒说
惠更斯和托马斯×杨的光的波动说
麦克斯韦的光的电磁理论
爱因斯坦的光子理论
量子电动力学
亿图脑图MindMas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