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 第16集:诸子百家
本思维导图系统总结中国通史 诸子百家相关内容,展示百家争鸣的思想轴心时代,通过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的兴起与交锋,展现中华文明奠基阶段的思想碰撞与融合。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张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了东汉后期清议与党锢之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以及其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该思维导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毛选》第三卷全部篇目进行了详细整理,涵盖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背景、主要内容、结构、精析及经典句子等内容。便于快速浏览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16集:诸子百家
百家争鸣背景
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5世纪-前3世纪)
社会背景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思想自由空前活跃
核心特征
各学派相互批判、吸收,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影响
奠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
主要学派介绍
儒家
孔子
儒家创始人
礼乐教化
主张“仁”与“礼”
“克己复礼为仁”
周游列国传播思想
孟子(亚圣)
仁政
发展孔子“仁”学,提出“民贵君轻”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性善论
“人之初,性本善”
批判墨家“兼爱”思想,强调亲疏有别
周游魏、齐等国,不受统治者采纳
荀子
性恶论
“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主张“隆礼重法”
融合法家思想,提出“法后王”
培养了两名法家弟子:影响弟子韩非、李斯
未被孔庙配享,因思想与正统儒家差异较大,尤其是培养的法家弟子
道家
核心思想
道法自然
精神自由
老子:“道可道,非常道”
无为而治
顺应自然,反对人为干预
庄子:“逍遥游”“无用之用”
代表人物
老子
著《道德经》,提出“道”为万物本源
主张“小国寡民”,西出函谷关成传说
1993年郭店楚简出土《老子》片段,证实其存在
庄子
继承老子思想,追求精神超脱(“庄周梦蝶”)
与名家惠施辩论(“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主张随遇而安,体现乱世文人的无奈
墨家
兼爱非攻
主张无差别爱所有人,反对战争
尚贤尚同
选举贤能,统一思想
科技实践
重视实用技术(如守城器械、几何学)
墨子
出身平民,生活简朴,身体力行“自苦为极”
与公输班模拟攻防战,成功阻止楚国攻宋
创立严密组织“墨者”,领袖称“钜子”
后期墨家
发展逻辑学与自然科学,提出“圆,一中同长也”
被孟子批判“无父无君”,战国后逐渐消亡
法家
法治
主张严刑峻法,反对礼治(韩非:“法不阿贵”)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削弱贵族势力
耕战政策
奖励农业生产与军功
韩非
荀子弟子,法家集大成者,著《韩非子》
融合法、术、势,提出“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批判儒家为“五蠹”之一,主张禁私学
商鞅
变法强秦,推行连坐法、军功爵制
因触怒贵族被车裂,但变法成果延续
名家
逻辑思辨
探讨名实关系(如“白马非马”)
诡辩论
通过悖论揭示概念矛盾
惠施
魏国相国,主张合纵抗秦,与张仪对立
与庄子濠水之辩,提出“子非鱼”命题
著作失传,仅存片段(如“历物十事”)
公孙龙
提出“白马非马”命题,强调概念与实体的区分
被后世视为诡辩,但对逻辑学有启发
阴阳家
阴阳五行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解释自然与王朝更替
大九州说
邹衍提出中国仅为世界八十一分之一
邹衍
稷下学者,以“五德终始说”影响后世王朝正统论
传说在燕国吹律管引春气,助农事发展
农家
重视农业技术,主张“君民并耕”
兵家
孙膑、孙武,注重实战策略(《孙子兵法》《孙膑兵法》)
纵横家
张仪(连横)、苏秦(合纵),以外交策略影响政局
学派互动与争鸣
儒墨对立
孟子批判墨子“兼爱”违背人伦,墨子反对儒家礼乐奢靡
儒法交融
荀子“性恶论”启法家,韩非、李斯从儒转法
道名辩论
庄子与惠施濠水之辩,探讨认知与自然的界限
稷下学宫
齐国学术中心,儒、道、法、名等学派自由辩论,推动思想融合
历史影响
思想遗产
儒家成为传统文化核心,道家影响中国哲学与艺术,法家奠定秦制基础
政治实践
法家推动中央集权,儒家在汉代后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文化融合
百家争鸣塑造多元文化基因,后世“外儒内法”体现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