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中国通史 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
本思维导图以最简单的方式总结中国通史 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相关内容,展示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不易,以前前建立的中央集权统治对我国的深远影响。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它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压迫和剥削的反抗,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张思维导图系统地梳理了东汉后期清议与党锢之祸的相关内容,有助于理解当时的政治斗争、社会矛盾以及其对东汉王朝的影响。
该思维导图以最简单的方式对《毛选》第三卷全部篇目进行了详细整理,涵盖每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背景、主要内容、结构、精析及经典句子等内容。便于快速浏览学习。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老人与海》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阿房宫赋》思维导图
《西游记》思维导图
《水浒传》思维导图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英语词性
生物必修一
高中物理知识点思维导图
第18集:秦始皇统一中国
秦始皇早期简介
出生
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邯郸,父亲异人(秦庄襄王)为秦国质子
统治
13岁继位,公元前247年,朝政由吕不韦掌控
22岁行冠礼亲政,公元前238年
平定嫪毐叛乱,车裂嫪毐,罢免吕不韦,独揽大权
统一六国
背景
战国七雄混战,百姓渴望统一
秦国经商鞅变法,军事与经济实力领先
军事优势
秦剑工艺先进(青铜剑长81-94.8厘米)
军功爵制激励士兵
灭六国时间线
公元前230年灭韩 → 公元前228年灭赵 → 公元前225年灭魏 → 公元前223年灭楚 → 公元前222年灭燕 → 公元前221年灭齐
统一意义
结束数百年分裂,建立首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奠定中国版图基础
巩固统治措施
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自称“始皇帝”,废除谥号,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
中央集权
设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郡县制
全国设36郡(后增至40余郡),郡下设县,官员由中央任免
经济与文化
书同文
李斯规范小篆,推广隶书,统一文字
车同轨
修建驰道、直道(“古代高速公路”),总长6800公里
统一度量衡与货币
推广商鞅标准,废止六国货币,推行“半两钱”
军事工程
长城
连接燕、赵、秦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防御匈奴
南征北伐
南平百越(50万大军),设桂林、南海等郡
北击匈奴(蒙恬率30万军),收复河套,筑直道加强边防
重大事件
郑国渠事件
韩国派郑国修渠“疲秦”,工程半途暴露,秦王政继续修建,最终灌溉关中沃野,增强国力
焚书坑儒
公元前213年焚毁百家典籍(仅留医药、农书等);公元前212年坑杀460余名方士儒生
大兴土木
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墓(兵马俑为陪葬),征发70万刑徒,民生负担加重
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之死
公元前210年,第五次巡游途中病逝于沙丘,赵高、李斯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
起义与覆灭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 → 六国旧贵族响应 → 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子婴投降
速亡原因
暴政
严刑峻法、重赋劳役
内部腐败(赵高专权)
民生凋敝
继承人被换
历史评价
争议人物
功绩
统一中国、制度创新(郡县制、中央集权)、文化经济整合
批判
暴政、焚书坑儒、滥用民力
影响深远
确立“大一统”观念,奠定后世政治制度基础
长城、文字、度量衡等成为中华文明核心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