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幼儿园课程
这是一个关于幼儿园课程的思维导图,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编辑于2025-04-11 15:57:23幼儿园课程
概述
课程概述
定义
学科维度:课程是教学的科目,通常表现为课程标准,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等
经验维度:课程是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程,也叫生活课程
目标维度:课程不关心学生在学习情景中要做什么,关心的是其行为结果
计划维度:课程是一种学习计划,是在学校指导下所获得全部经验的计划和方案
分类
一元化课程与多元化课程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原本课程,班本课程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幼儿园课程概述
定义: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特点
启蒙性
生活性
游戏性
活动性
潜在性
基础
幼儿园课程心理学基础(how教)
认知心理学
皮亚杰知识建构论:知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人的心理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的文化,文化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
成熟理论 格塞尔:主张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和发展规律,而不是遵循来自外部的规则
精神分析理论与幼儿园课程:强调早期儿童人格培养,强调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和实施
行为主义理论与幼儿园课程:注重创设有准备的环境以及运用程序教学,及时强化等原则
哲学基础(教what)
经验论和唯理论
经验论认为,在人的头脑之外,还存在一个现实的世界,完全独立于人的认知过程,主体通过感知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知识,强调知识来自于后天经验(知识的外源论)
唯理论则认为,知识来自于人体内部(内源论)
实用主义哲学:主张任何知识都包含行动的因素,知识也因为能指引行动而具有价值,以行动为核心
存在主义哲学:自己就是标准,强调个性主张,对情景做出选择,选择是个体行为,选择后的决定导致个人的自定义,最后形成属于个人的本质
社会学基础(why教)
政治: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政治服务。幼儿园课程优先选择的内容与政治有密切关联 经济:经济发展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水平,决定着幼儿园课程的设计,编制和实施能够去做什么,怎样去做,以及做的怎么样 文化:课程是由文化衍生出来的,同时又能传承文化,文化作为课程的母体,决定了课程的文化特性,并为课程设定了基本的逻辑,规则和内容范畴 人文生态环境: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理论 社会变迁:包括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关系体系,自然环境与人口变迁,经济发展状况与科学社会进步,社会团体和社会制度的变化,社会价值和生活方式变化,课程设计和编制者要面对来自多样性的挑战,发展多样的幼儿园课程,你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
其它:国内外常见幼儿园课程模式及理论基础
幼儿园课程编制
编制模式
目标模式:反对形式训练说,严重脱离社会与儿童实际生活的倾向,确定对社会有实用价值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 博比特
过程模式:反对目标模式的教育观和知识观,倡导一种立足于教育内在价值的意在培养儿童智慧教养和自由品质的教育观,以及注重理解和思维的价值的知识观。 斯坦豪斯
实践模式:强调实际情景的独特性 施瓦布
批判模式:将课程放置于政治和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考察,认为课程编制要考虑文化差异,要将不同文化引入课程领域中
目标
三大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是以儿童具体的可被观察的行为进行表述的课程目标,指向的是实施课程以后在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具有客观性,可操作性,精确性的特点
生成性目标取向关注过程,反映儿童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反映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
表现型目标强调的个性化目标指向的是培养儿童学生的创造性,适合用以表述复杂的智力活动。已有的技能和理解是这种活动得以进行的条件
内容
课程内容及教材长处在于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强,但不一定是儿童需要和感兴趣的东西
课程内容及学习活动强调,儿童在学习中的主动性,把关注点放在儿童做些什么方面,强调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优点是往往是儿童的外显活动,关注了儿童的活动,但往往不是儿童对课程内容的童话,不会从根本上引写儿童深层次的心理结构变化
课程内容及学习经验,把课程内容看作是儿童的学习经验,认定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主要方面是儿童,而不是教材
实施
五层次三取向
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教师应按照课程专家为课程编制的使用说明,循规蹈矩的实施教学
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计划者与实施者之间通过协商而相互适应的过程
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将课程实施的过程看作是课程实施者自身创造的过程,已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为这个经验创生的过程提供平台而已
评价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
学科领域活动的内涵及设计方法
内涵:学科领域活动是指围绕某一学科的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设计方法:1. 确定活动目标:明确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应达到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具体目标。 2. 选择活动内容:根据目标,挑选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学科知识。 3. 设计活动流程:包括导入、讲解、实践、总结等环节,确保活动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4. 选择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以适应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学生特点。 5. 准备教学资源:如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等,丰富活动形式。 6. 设定评价方式:通过测验、作业、表现评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单元主题活动的内涵及设计方法
内涵:将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综合到一个网络状的主题中,围绕主题展开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设计方法:由教师确定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或由幼儿根据主题有关的学习经验发起活动
一日生活的内涵与设计方法
内涵:幼儿园一日生活指幼儿在园一天所参与的全部教育活动,包括入园、晨间活动、早操、进餐、午睡、游戏、教学活动、离园等环节。
设计方法:1.充分了解幼儿 掌握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水平和兴趣爱好。 2.设定合理目标 根据幼儿的发展阶段和教育要求,确定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教育目标。 3.科学安排时间: 动静结合,劳逸结合。 4.丰富活动内容 包括体育 、艺术 、语言 、科学探索等,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求。 5.注重过渡环节:如从户外活动到室内活动的转换,安排有趣的小游戏或简单的交流,减少等待和无序。6.创设良好环境:打造安全、舒适、 富有启发性的物质环境和温馨、和谐的心理环境。 7.灵活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如天气变化、幼儿的突发状况等,灵活调整一日生活的安排
方案教学的内涵及设计方房
内涵:由儿童或教师发起深层次探索活动,意在答复儿童提出的问题,以儿童兴趣为导向的深层次探索活动
设计方法:选择方案教学主题,编制方案教学主题网络,展开教学活动
区域活动的内涵及设计方法
内涵: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一类相当低,结构化的综合性教育活动,主要成分是幼儿游戏,主要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意在满足儿童的需要
设计方法:一般以材料来划分区域,儿童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导,到特定的区域进行自主活动,可以以个体活动形式展开,也可以小组活动形式展开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设计
幼儿园环境创设概述
内涵: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指教育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积极相互作用的活动情境。
1. 物质环境创设:包括园舍建筑、室内外空间布局、设施设备、玩具材料等方面的设置和安排,要安全、卫生、舒适、美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
2. 精神环境创设:主要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文化氛围、心理氛围等,如师幼关系、同伴关系、教师的教育态度和行为方式等,要温馨、和谐、民主、平等,能够激发幼儿的积极情感和探索欲望。
原则:
安全性
适宜性
自主性
丰富性
动态性
开放性
经济性
幼儿园室内外环境创设
室内
1. 空间规划 ○合理划分不同功能区域,如教学区、游戏区、休息区、阅读区等,保证每个区域有足够的空间,且相互之间过渡自然。○考虑通道的畅通,便于幼儿自由活动和教师的管理。
2. 色彩与光线 ○选择柔和、明亮、温暖的色彩, 避免过于刺眼或暗沉的颜色。 ○保证充足的自然采光,同时配置合适的人工照明,以满足不同活动的需求。
3. 墙面布置 ○展示幼儿的作品、学习成果,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布置与教学主题相关的图片、文 字等,起到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4.家具与设备 ○选择适合幼儿身高和年龄的家具,如桌椅、床铺等,确保舒适和安全。 ○配备丰富多样、安全环保的玩具和操作材料,促进幼儿的认知和动手能力。
5.安全与卫生 ○确保室内环境的材料无毒无害, 无尖锐边角,避免意外伤害。○定期清洁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室外
1. 场地布局 - 规划不同类型的活动场地,如有运动区、沙水区、种植区、游乐区等。 - 留出足够的空地供幼儿自由奔跑和集体活动。
2. 地面材质 ○选择安全、防滑、耐磨的地面材质,如塑胶、草坪等。 ○不同区域可以采用不同的材质, 以增加趣味性和多样性。
.设施与器材 ○配备适合幼儿年龄的大型游乐设 施,如滑梯、秋千、攀爬架等。 ○放置一些小型的运动器材,如球 类、推车等,鼓励幼儿自主运动
自然元素 ○种植花草树木,让幼儿亲近自 然,感受四季变化。 ○开辟小池塘、小山坡等,丰富幼儿的户外体验。
. 安全防护 ○设施和器材要安装牢固,定期检查维护。 ○设立围栏和警示标识,防止幼儿走失或进入危险区域。
西方当代主要的早期教育课程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蒙台梭利课程
外烁取向的课程模式
以培养儿童身心均衡发展人格为目标,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儿童把内在的生命力表现出来,在作业过程中培养儿童的注意力
感官训练
high scope(高瞻课程)
内发取向的课程模式
以皮亚杰的儿童发展理论作为理论基础
第一个阶段,放在对儿童进小学做好准备的知识和技能方面 第二个阶段,把那些代表该发展阶段水平的技能交给儿童 第三个发展阶段,把儿童看作是主动学习者,认定儿童能自己主动获得较好的学习
瑞吉欧课程
内发取向的课程模式
儿童观,儿童具有天生的潜能,是主动的学习者
教育观主张,儿童主动探索内在品质
课程目标,关注幼儿内在品质
福禄贝尔课程
内发取向的学前教育课程模式
恩物,作业,游戏
华德福教学模式
内发取向的课程模式
1. 遵循儿童发展阶段: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特点来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例如,幼儿阶段更注重模仿、游戏和艺术活动。
2. 重视艺术教育:包括绘画、手工、音乐、戏剧等,认为艺术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情感表达的重要途径。
3. 亲近自然:鼓励孩子与大自然接触,通过观察自然、种植、户外活动等方式感受自然的力量和美好。
4. 强调实践活动:如烹饪、木工等,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和生活技能。
5. 故事和童话的运用:用生动的故事和童话传递价值观和知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
直接教学模式
外烁课程模式
帮助儿童获得进入小学所需要的读写算的基本技能,并通过学业上的成就发展儿童的自信心,增强其自尊心
班克街课程模式
内发取向的模式
- 理论基础:班克街课程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发展-互动”理论,该理论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学习和成长。
- 教育目标:该模式的教育目标包括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创造力、自主性和个性,鼓励儿童积极探索和学习。
- 课程内容:以社会学习为核心,围绕六大类课程展开,分别是人类与环境的互动、人类为生存而产生的从家庭到国家的各级社会单位及其与人的关系、人类世代相传、通过宗教/科学/艺术等了解生命的意义、人体和群体的行为、变化的世界。
- 教育方法:在教育方法上,班克街课程模式强调综合性课程,通过主题网和课程轮等工具,将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整合在一起。教师会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合适的主题,并引导儿童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 教师角色:教师在班克街课程模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儿童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需要观察儿童的兴趣和需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材料,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历史沿革与改革
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历史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幼儿园课程变革
使幼儿园教育科学化,本土化
幼儿园课程改革在理论上确认了儿童的主体地位,认定了幼儿园课程应来源于儿童的生活,课程应包括儿童在幼儿园的一切活动,提出了课程的编制应依据儿童的心理水平
20世纪50年代
全盘接手苏联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幼儿教育不再使用课程,一次把课程看作是学科,主要通过幼儿园各课的教学,对幼儿实施教育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强调幼儿的主动活动,提出要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
强调教育要适合儿童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强调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
强调寓教育与幼儿园一日活动之中
强调幼儿园活动的过程
当代我国著名的幼儿园课程和教育方案
陈鹤琴的五指活动课程
你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为教育目的
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以做中教,做中学为课程实施的方法
张雪门的行为课程
幼儿园课程的编制原则
整体性原则,打破学科界限,让各种科目都变成幼儿整体生活的一面,构成一种具体的整个活动
偏重直接经验原则
偏重个体发展原则
课程内容来源于儿童直接的活动
儿童自发的活动
儿童与自然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儿童与人世界接触而产生的活动
人类智慧活动而产生的合伙儿童需要的经验
课程实施强调,儿童通过行为进行学习
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发展趋势
在实现教育公平的原则下,提升幼儿园课程的质量
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将教育信息技术融入幼儿园课程
进一步关注和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
0到6岁学龄前儿童教育课程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