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城市空间的感知与活动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空间的感知与活动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城市空间的意象,城市空间的感知质量,城市空间的活动。
这是一篇关于城市功能与密度的思维导图,主要内容包括:地块的区位与功能,城市地块与人文因素,城市地块与交通组织,城市地块的密度与建筑容量。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论语孔子简单思维导图
《傅雷家书》思维导图
《童年》读书笔记
《茶馆》思维导图
《朝花夕拾》篇目思维导图
《昆虫记》思维导图
《安徒生童话》思维导图
《鲁滨逊漂流记》读书笔记
《这样读书就够了》读书笔记
妈妈必读:一张0-1岁孩子认知发展的精确时间表
城市空间的感知与活动
城市空间的意象
基本概念
感知、选择、组织后形成
受个人文化、性情、心理状况、经验及目的等因素影响
存在普遍被接受的要素
五个要素
道路
人们移动的轨迹 城市意象中的重要元素
边界
线性要素,如河岸、围墙 区域界限
区域
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范围空间 如商业区、居住区等
节点
重要的战略点 人流汇聚和活动集中的地方
标志物
突出的参照点 如高塔、独特建筑
典型城市空间意象
蜿蜒曲折的“如画”空间
中世纪欧洲城镇、中国传统街巷
街道弯曲,增加美感与安全性
宽阔平直的空间
以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为代表
轴线对称、规整,彰显宏伟与秩序感
高层林立的垂直空间
19世纪后期摩天大楼出现后形成
展现城市的繁华与现代化
宽敞开敞的导向空间
如广场等
引导人流、聚集活动
窈窕安谧的匀质空间
以居住小区等为例
空间尺度宜人,环境安静
充满活力的混合空间
功能多样、活动丰富的区域
促进人与人的交流和互动
围合亲密的交流空间
如四合院等传统空间形式
围合的空间促进邻里交流
新旧融合的拼贴空间
城市更新中不同时期建筑和空间的组合
反映城市的历史延续和发展变化
城市空间的感知质量
感知的维度
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不同感知维度对城市空间体验有重要影响
人体尺度与空间感知的关系
感知质量
源于人的感知
感知质量受空间的形态、尺度、色彩、材质等多种因素影响,例如适宜的尺度、和谐的色彩搭配等能提升感知质量。
不同类型的城市空间(如街道、广场、公园等)具有不同的感知质量要求
活动与空间的关系
围合感——空间的围合程度影响活动发生
可达性——包括交通便利性、出入口设置等
领域性——明确的领域划分能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
可识别性——独特的空间特征便于人们识别和记忆
舒适性——空间的物理环境和设施条件影响舒适程度
意象性——具有鲜明意象的空间能激发情感共鸣
城市空间的活动
活动类型
必要性活动
如日常通勤、购物等
与居民生活基本需求紧密相关
自发性活动
如散步、休憩等
依赖适宜的环境条件
社会性活动
如社交聚会、节庆活动等
多发生在公共空间
活动分类
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 受天气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
在适宜环境下自发产生
涉及人与人互动 多发生在公共空间
日常活动
围绕居住、工作、学习等日常生活展开
包括出行、家务劳动、社交往来
特点是规律性和重复性
休闲活动
散步、健身、娱乐
在城市公园、街道、广场等空间进行
满足人们健康需求和精神生活
出行活动
步行、骑行、公共交通出行
受街道尺度、交通设施等影响
节庆活动
在特定节日或纪念日举行
多在广场、大型公共空间开展
特点是参与人数多、活动形式丰富
社交活动
邻里交往、公共社交
在社区内、咖啡馆、图书馆等公共场所发生
活动与物质要素
空间尺度——合适尺度满足活动需求
设施配备——座椅、照明、卫生设施等
景观环境——绿化、水景等景观元素
交通条件——便捷交通利于人们到达活动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