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至大革命时期,统计工作主要体现在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的调查统计中。毛主席在农业调查领域影响深远,《中国佃农生活举例》是其早期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
1927年1月4日至2月5日,时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的毛主席,深入当时农民运动发展迅猛的湖南,对湘乡、湘潭、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展开实地考察。在 32 天的时间里,毛主席步行700多公里,最终撰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提出 “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的著名论断。这一时期,毛主席开展了大量调查工作,其中寻乌调查规模最大、资料最详实、内容最丰富。寻乌调查是毛主席一生中重要的调查研究成果之一,充分体现了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在其调查研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本馆为此设置了特展,并将按照现代人的步数,还原毛主席1926至1933年的主要考察路线,帮助参观者加深理解。
无锡调查也具有重要意义,它为中国共产党论证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对党的土地革命理论建设,发挥过重要作用。无锡人陈翰笙带领学生薛暮桥、孙冶方等人完成了这项调查。
3.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1941年5月,毛主席发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将 “实事求是” 提升到党性表现和马克思主义作风的高度,并强调要对周围环境进行系统、周密的调查研究,指出在全党推行调查研究是转变党的作风的关键环节。1941年7月7日,党中央发布《关于设立调查研究局的通知》;8月1日,又发布《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
4.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毛主席提出党委会十二条工作方法,即《党委会的工作方法》,将党委制的基本原则细化为具有硬约束的制度安排,有效解决了党委制流于形式的问题。
概要
本部分展馆还将重点展示各时期的统计工作资料,尤其是军事统计资料,展现党领导下的伟大革命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