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耳鼻喉头颈外科—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重点内容,一图看懂,知识点系统全面,无需死记硬背,框架式结构清晰明了,轻松掌握知识点,有需要的同学,可以收藏下哟。
眼睑疾病重点内容,全面且系统地介绍了眼睑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便于理解和掌握眼睑疾病的相关知识。
泪器疾病重点内容,详细地梳理了泪器疾病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等内容,便于理解和记忆泪器疾病的相关知识。
荨麻疹类皮肤病重点内容,详细地介绍了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便于理解和记忆相关医学知识。
社区模板帮助中心,点此进入>>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泌尿
方剂学速记歌决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骨科学)2019
执业医师运动系统之骨折概论
2019年执业医师生物化学大纲
支气管扩张
执业医师消化系统概论大纲2019
执业医师血液系统概论2019
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
分部
外耳、中耳、内耳
颞骨
包含
外耳道骨部、中耳、内耳、内耳道
以外耳道为中心将颞骨分为5部
鳞部
颞线
颧突后根沿颧突上缘向后延伸移行的弓状线
颅中窝底平面的颅外标志
道上棘
颞线之下骨性外耳道口后上方有一小棘状突起
道上三角/筛区
棘的后方,外耳道后壁向上延伸与颞线相交所形成的表面粗糙、稍凹陷的三角区域
乳突手术时确定鼓窦的重要标志
鼓部
鼓沟
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嵌附于鼓沟内
乳突部
岩部
内含听觉、平衡器官
前面
三叉神经压迹—三叉神经半月节
岩浅大神经沟—岩浅大神经
岩浅小神经沟—岩浅小神经
弓状隆起
鼓室盖
分隔鼓室和颅中窝的浅凹形薄骨板
后面
内耳门(内耳道口)
内耳道
下面
颈动脉管外口
颈内动脉、颈动脉神经丛
茎突
茎乳孔
面神经主干由此出颅
乳突手术若需作耳后切口,则切口不宜向下延伸过度,以免损伤面神经主干
外耳
耳廓
耳轮、对耳轮、耳轮脚、耳屏、对耳屏
除耳垂外,耳廓均为软骨组成
外耳道
耳甲腔底→鼓膜
软骨部(外1/3)、骨部(内2/3)组成
长2.5~3.5cm
检查外耳道深部或鼓膜时,需将耳廓向后上提起,使外耳道成一直线
两处狭窄
外耳道峡
位置—骨部距鼓膜约0.5cm处
外耳道呈S形
后上方呈一缺口,为结缔组织代替
前下方有外耳道软骨切迹
骨部后上方由颞鳞组成,其深部与颅中窝仅隔一层骨板
外耳的神经、血管、淋巴
神经
下颌神经的耳颞支—外耳道前壁—牙痛引起反射性耳痛
迷走神经的耳支—外耳道后壁—刺激外耳道后壁引起反射性咳嗽
颈丛的耳大神经、枕小神经
面神经、舌咽神经的分支
血管
颈外动脉
中耳
鼓室
分部(鼓膜紧张部上下缘 分界)
上鼓室
中鼓室
下鼓室
六壁
外壁(膜壁)
骨部 (鼓室上隐窝)+膜部(鼓膜)构成
鼓膜
鼓膜前下方朝内倾斜,与外耳道约成45~50度角
锤骨柄
附着于纤维组织层中间
鼓膜中心部最凹点(脐)相当于锤骨柄尖端
最凸点(锤骨短突)
紧张部+松弛部
锤骨前劈、锤骨后劈是紧张部与松弛部的分界线
分层(外→内)
上皮层、纤维组织层、黏膜层
分象限
沿锤骨柄作一假想直线,另经鼓膜脐作垂直线
前上、前下、后上、后下
光锥
位置:膜前下象限
鼓膜内陷时光锥可变形/消失
内壁(迷路壁)
将鼓室与内耳分隔开
鼓岬—耳蜗底所在部
圆窗(蜗窗)—蜗窗膜(第二鼓膜)封闭
卵圆窗(前庭窗)—蹬骨底部及周围韧带封闭
前壁(颈动脉壁)
将鼓室与颈动脉管分隔开
颈动脉管:颈动脉走在颞骨中形成的管道
咽鼓管鼓口
鼓膜张肌
后壁(乳突壁)
乳突窦入口
外侧半规管
面神经垂直段
上壁(鼓室盖)
将鼓室与颅中窝的硬脑膜分隔开
下壁 (颈静脉壁)
将鼓室与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分隔开
舌咽神经鼓室支
鼓室内容物
听骨
锤骨
鼓室中部最外侧8~9mm
头(上鼓室)、颈、短突、长突、柄
砧骨
短脚5mm—鼓窦入口底部砧骨窝、体、长脚7mm
豆状突
锤骨柄之后,末端膨大形成豆状突 与长脚不完全融合,又名第四听骨
蹬骨
头、颈、闭孔(前脚、后脚、足板)
听骨韧带
将听骨固定于鼓室内
锤骨上、前、外侧韧带
砧骨上、后韧带
蹬骨环韧带
听骨肌肉
↑鼓膜张力
蹬骨肌
蹬骨足板与前庭窗接触↓而↓内耳压力
咽鼓管
外1/3骨部,内2/3软骨部
鼓室口—内径最宽处
峽—骨与软骨交界处最窄
鼓窦
鼓室后上方的含气腔,出生时即存在
鼓窦出生就有,乳突出生就发育,乳突气房2岁开始发育6岁发育完成
乳突
分型—气化型、板障型、硬化型、混合型
内耳
骨迷路
骨迷路与膜迷路间充满外淋巴液
构成—致密骨质
包括
前庭
位置—耳蜗、半规管之间
前下方有一椭圆孔通入耳蜗前庭阶
后上方为3个骨半规管的5个开口
外壁—鼓室内壁的一部分
内壁—内耳道底
上壁—迷路段面神经穿过
前庭嵴
前方—球囊隐窝(中筛斑)
后方—椭圆囊隐窝(上筛斑)
下方有前庭水管内口
后下方分叉—窝隐窝(下筛斑)
骨半规管
位置—前庭后上方
外(水平)半规管
前(垂直,上)半规管
后(垂直)半规管
两侧外半规管—同一平面
两侧前半规管—平面互相垂直
一侧前半规管和对侧后半规管—平面互相平行
耳蜗
构成—蜗轴➕骨蜗管
分三个腔
骨螺旋板➕基底膜—分上、下腔
前庭膜—分上腔
前庭阶—始于前庭(外淋巴)
蜗管—属于膜迷路(内淋巴)
鼓阶—始于圆窗,并被圆窗膜封闭(外淋巴)
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孔相通
膜迷路
内淋巴液(内外淋巴液互不相通)
球囊
椭圆囊
膜半规管
膜蜗管
听觉生理
传导途径
空气传导(主要)
途径
外耳➡鼓膜➡听骨链➡前庭窗➡内淋巴➡基底膜➡螺旋器➡听神经➡中枢
骨传导
颅骨➡外淋巴➡螺旋器➡听神经➡中枢
移动式骨传导
压缩式骨传导
外耳生理
收集声音,辨别声音方向
人感受的声波频率为20~20000Hz
外耳道对波长为其4倍声波起最佳共振作用—3500Hz
此频率在鼓膜附近的声压可提高10~12dB
噪声聋最易受累频率—4000Hz
中耳生理
变压增益
鼓膜及听骨链总增益—27dB
巨大声音暴露时蹬骨肌收缩→对内耳有保护作用
咽鼓管—保持中耳内外压平衡、引流、防声、防止逆行性感染
传音功能
感音功能
将螺旋器受到的声能转换到蜗神经的电位
耳声发射
起源于耳蜗并可在外耳道记录到的声能—主动释能活动
平衡生理
半规管—接受角加(减)速度刺激
椭圆囊、球囊—接受直线加速运动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