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考政治选必1--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本图专注高考重点考纲内容,致力于帮助考生分块整理系统的选必1知识,尽最大可能帮助考生两天内掌握选必1重点脉络。
编辑于2025-05-08 12:31:08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
国家一般属性
基本要素
人口
领土
政权
主权
国体与政体
国体决定政体,一定政体服务于国体
国体:国家性质:阶级本质
根本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其还具有社会管理职能
统治阶级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民主与专政
中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区别
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
社会主义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资本主义下
两种视角
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元首产生及职权范围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
议会制(内阁制、内阁议会制、责任内阁制)
总统制
半总统制
主要政权组织结构
议会制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
总统,无实权,职责多是礼仪上的(接待外宾、宣布任命等)
政府首脑
总理
行政机关
政府(内阁)
总揽行政权,有实权
立法机关
议会(国会、政治中心)
例:印度、意大利、德国
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国家元首
世袭君主,无实权,职责多是礼仪上的(接待外宾、宣布任命等)
政府首脑
首相
行政机关
政府(内阁)
总揽行政权,有实权
立法机关
议会(国会、政治中心)
例:英国、日本、荷兰
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
政府首脑
总统
总统独立于议会,但在某些重大事务上可能受到议会制约
具有最高行政权
行政机关
政府(政治中心,成员由总统经国会同意后直接任命)
立法机关
议会
例:美国、巴西、阿根廷
半总统制民主共和制
国家元首
总统,掌握着重要的全国最高行政权力(有任免总理,主持内阁,颁布法律,派遣使节,统帅军队等权力),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国会仅能从立法上对其实施影响,但不能利用不信任案迫使其辞职。
政府首脑
总理,由议会产生,向议会负责,但由总统任命,在处理行政事务时内阁总理辅助总统。
行政机关
政府(内阁)由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政党组成
政府首脑和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
立法机关
议会(国会)可监督总统
例:法国、俄罗斯
政党与利益集团
政党
政党制度类型:一党制、两党制、多党制
目标:执政
执政手段:参加选举
中美两国政党制度区别与联系
(1)区别:①性质不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美国两党制是资产阶级政党制度。 ②政党关系不同,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合作关系,美国的共和党与民主党是竞争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其他民主党派是参政党,美国是执政党与反对党和在野党的关系。
(2)联系:两国都属于现代政党制度,都依靠政党实现政治统治
利益集团
具有共同利益,向政府或社会提出诉求,或以合法手段施加压力,借以影响公共政策,以争取其团体利益及其成员利益的社会团体
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途径包括游说、宣传、助选、集会游行、司法诉讼等。
不以执政为目的
类型
自利型
商会、医师协会等
公益型
绿色环保组织、妇女权益保障组织等
国家结构形式
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始终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主权
特性
是现代国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据,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个国家对其管辖区域所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权力。
主权国家享有权利
独立权
管辖权
平等权
自卫权
中央与地方
单一制与复合制
单一制
按地域划分普通行政区或自治区域
中央有最高权力
分类
中央集权型单一制国家
中央高度集权,严格把控地方权力,地方无自治权
法国
地方分权型单一制国家
地方居民可以设置自治机关,中央不干涉地方具体事务
英国
复合制
联邦制
享有相对主权的完整政治实体
国家整体与其组成部分的权限范围由联邦宪法规定,都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并直接行使于人民,相互间不得任意干涉。
联邦各组成单位的权力是因其本身作为政治实体而固有的
邦联制
无国际法主体资格,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全球发展
世界政治:世界多极化
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外交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维护我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积极开展公共外交塑造形象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内涵
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如何做
政治
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
安全
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经济
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文化
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生态
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为全球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
共商共建共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格局、
多边贸易,打造开放性世界经济
历程
二战后,两极格局;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两极格局被打破
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积极开展一带一路、亚投行建设,增强南北合作、南南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建设
国际关系
含义
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形式
竞争、合作与冲突
交往方式
贸易往来,文化、科技、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交流,外交磋商,领导人互访,缔结条约或协定
影响国际关系因素
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决定性因素)
共同利益是合作基础,利益对立是冲突根源
如何维护
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中国坚定地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
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维护国家利益的有力保障是强大的国家实力
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经济全球化贡献者
奉行多边贸易体制,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规则制定
坚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大方向
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繁荣
改革开放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
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
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培育经济竞争新优势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扩大对外开放,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生产全球化
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影响因素
根本动因
世界各国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追求
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体制基础
经济全球化重要载体
跨国公司
定义
以母国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事国际化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大型企业
影响
机遇
推动各要素全球范围流动,提升国际分工与国家贸易,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发展中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推动自身经济发展。
挑战
不平衡
不确定性与风险加剧
抓住机遇,积极参与,又要勇敢迎接挑战,同舟共济,实现合作共赢。
如何做
适应经济全球化,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要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拓展发展空间;要建设联动型世界经济,凝聚互动合力;要建设包容型世界经济,夯实共赢基础。
完善全球治理
世界文化:文化多元化
国际组织
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石,国际组织是国际社会的重要成员
类型
成员性质分类
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地理范围分类
世界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
职能范围分类
一般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
重点国际组织
联合国(UN)
《联合国宪章》
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各会员国应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各会员国必须避免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侵害别国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各会员国对于联合国依宪章规定而采取的行动,应尽力予以协助;联合国不得干涉在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政的事务。
主要机构
作用
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发展与和平、人权并列为联合国工作三大支柱。
联合国发展系统主持召开联合国发展领域重大国际会议,从战略高度协调国际社会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活动。
联合国是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是集体应对各种威胁和挑战的有效平台,应该继续成为维护和平的使者、推动发展的先驱。
大会
联合国审议机构,拥有广泛职权,由全体会员国代表组成,每一个会员国有一个投票权
安全理事会
负有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中、美、俄、英、法 5个常任理事国和 10个由大会选出、任期两年的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经济及社会理事会
关注国际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卫生等问题
国际法院
秘书处
秘书长是联合国的行政首长,由大会根据安理会的推荐任命
区域性国际组织
欧盟(EU)
区域一体化组织
宗旨
促进和平,追求公民富裕生活,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确保基本价值标准,加强国际合作。
中国与欧盟
1975年 5月,中国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建立正式关系
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亚太经合组织(APEC)
亚太地区层级最高、领域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合作机制。
宗旨
支持亚太区域经济可持续增长和繁荣,建设活力和谐的亚太大家庭,捍卫自由开放的贸易和投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鼓励经济技术合作,保障人民安全,促进建设良好和可持续的商业环境。
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渐进性和开放性
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协商一致、自主自愿的原则
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
东盟(ASEAN)
成员国
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
中国与东盟
2003年,中国与东盟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
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全面建成
2013年 10月,中国倡议与东盟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非盟(AU)
前身
非洲统一组织
1999年《锡尔特宣言》成立非盟
2002年非盟正式取代非洲统一组织
目前有55个成员国
中国与非盟
中国与非盟在气候变化、“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等重大国际问题以及非洲热点问题上保持沟通协调。
中国与国际组织
与联合国
1971年 10月 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著名的第2758号决议。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中国坚持以多边主义实现共同安全
中国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坚定支持者和积极参与者。 在国际军控、裁军与防扩散领域,中国努力维护现有多边条约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支持发挥联合国在防扩散领域的核心作用。
中国坚持以互利合作实现共同繁荣
中国积极推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敦促发达国家为实现全球普遍、协调、均衡发展承担更多责任。
中国主张改革应有利于坚持《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好地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维护会员国的共同利益;应增加发展中国家代表权和发言权,切实维护其利益。
与区域性国际组织
二十国集团(G7)
中国是二十国集团的创始国,也是二十国集团中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二十国集团已成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
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中国主张,倡导平等、开放、合作、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完善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金砖国家(BRICS)
金砖五国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推动各领域务实合作不断深入,深化了团结互信,增进了五国人民福祉
金砖国家已成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合作、维护共同利益的重要平台。
2017年,中国作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在总结金砖合作成功经验基 础上,提出了以对话合作、共谋发展为宗旨的“金砖+”合作理念
上海合作组织(SCO)
1996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
2001年,乌兹别克斯坦加入,六国元首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宣布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上海精神
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
将打击“三股势力”(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势力)、维护地区安全稳定视为重要的合作领域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
中国倡议成立的多边金融合作机构
致力于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为能源、电力、交通、通信、农业基建、供水、环卫、城建和物流等工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运作原则是公开、透明、独立、问责
目标是精简、廉洁、绿色
时代
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
和平重要性
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可以给各国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发展重要性
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关系
和平是发展前提
发展是和平基础
解决冲突
谈判与对话成为解决冲突的主要手段
和平与发展的阻碍
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贫富差距,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网络安全、贸易摩擦、恐怖主义
如何推动和平与发展
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