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社区 高考政治选必3---逻辑与思维
本图浓缩众多考生头疼的选修三,整理最佳的复习内容,直接告诉你需要掌握哪些知识点,保证考到内容不丢分,板块化整理,系统化思路的选修三精华知识点,等你来取!
编辑于2025-05-12 00:06:49逻辑与思维
科学思维
什么是思维
广义
意识
狭义
理性认识
思维
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基本形态
思维方向
不同方向扩散:发散思维
同一方向聚拢:聚合思维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
整体认识对象:综合思维
分别认识对象:分析思维
思维反映认识对象方式
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
思维运行基本单元
抽象思维
通过思维抽象和概括事物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基本单元。
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反映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特征: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形象思维
思维抽象和概括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
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反映认识对象,触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特征: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逻辑思维基本要求
形式逻辑
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同一律
确定性
A是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要求
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违背同一律
偷换概念
矛盾律
一致性
A不是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 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违背矛盾律
自相矛盾
排中律
明确性
A或者非A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要求
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违背排中律
两不可
科学思维
基本条件
内容真实和形式正确
特征
客观性
可预见性
可检验性
意义
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把握不同社会情况,明确政治站位,提升思想水平
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
逻辑思维规则
概念
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什么是属性
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统称
属性分类
本质属性
事物成为自身并使该事物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的内部规定性
非本质属性
什么是概念
通过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反映事物的思维形式
概念通过语词进行表达
概念内涵
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反映事物质的规定
概念反映什么
概念外延
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事物的范围
概念在指什么
分类
相容关系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具有相同部分
全同关系
属种关系/种属关系
外延大:属;外延小:种
交叉关系
不相容关系(全异关系)
两个概念在所指范围上不具有相同部分
全异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矛盾关系
两个具有全异关系的概念包含在一个属概念中,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该属概念的外延
反对关系
明确概念内涵
下定义:种差加属概念
定义由被定义项、定义项和定义联项三部分构成
定义
四种错误
定义项与被定义项的外延必须全同。否则,就会犯“定义过宽”或“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定义项不能直接或间接地包含被定义项。否则,就会犯“同语反复”或“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一般不能用否定形式,违反这一逻辑规则,就会犯“否定定义”的逻辑错误
定义不能用比喻。否则,就会犯“比喻定义”的逻辑错误
如何明确概念外延
划分: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的逻辑方法
由母项和子项两部分构成
示例·
概念之间的外延关系是对事物之间客观关系的反映
划分的三种错误
子项的外延之和必须等于母项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不全”或“多出子项”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次划分中,只能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犯“划分标准不一”的逻辑错误
划分应该逐级进行,不能越级。否则,就会犯“越级划分”的逻辑错误
判断
什么是判断
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断定方式
肯定与否定
判断是通过语句表达
类型
简单判断
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性质判断(直言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
组成
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
量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 主项:表示断定对象 谓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 联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
类型
依据“质”分类
肯定判断
否定判断
依据“量”分类
全称判断
所有
特称判断
某些
单称判断
某个
类型
全称肯定判断
全称否定判断
特称肯定判断
特称否定判断
单称肯定判断
单称否定判断
问题
不能缺少主谓项
避免主谓项配合不当
准确使用量、联项
示例
关系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
组成
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
关系者项:表示关系承担者 关系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 量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
示例
关系的性质
对称关系
传递关系
复合判断
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
联言判断
结构
语句形式
“并且”“既……又……”“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判断句子真假
联言支都真,则真 有一假,必假
选言判断
结构
语句形式
“或者……或者……”“要么……要么……”“不是……就是……”
类型
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可以同时并存
语句形式
“或者……或者……”
不相容选言判断
选言支所断定的对象情况只能有一种存在,不能有两种和两种以上的情况并存
语句形式
“要么……要么……”
判断句子真假
相容选言判断
有一真则真; 两假则假
不相容选言判断
仅有一真,则真 两真则假 两假则假
假言判断
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结构
语句形式
“如果……那么……”“只有……才……”“……当且仅当……”
类型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前件真,则后件真;后件假,前件一定假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要条件假言判断
判断句子真假
示例
推理
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演绎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
必然推理
基本条件
推理前提真实
推理结构正确
示例
类型
简单判断演绎推理
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推理正确的规则
前提真实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改变前提判断的质(肯定变否定)
找出与前提判断的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判断的谓项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
改变主项谓项位置
推理正确规则
前提真实
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
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
补充
错误示例
三段论
含义
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示例
逻辑规则
四概念问题
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
中项不周延
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
补充
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
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
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复合判断演绎推理
联言推理
示例
选言推理
相容选言推理
不相容选言推理
示例
假言推理
充分条件假言
如果p,那么Q
注意
在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中,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
前件真,后件真 后件假,前件假
有效式
肯定前件:肯定假言判断前件,结论肯定假言判断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假言判断后件,结论否定假言判断前件
无效式
否定前件:否定假言判断前件,结论不能否定假言判断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假言判断后件,结论不能肯定假言判断前件
必要条件假言
只有P,才Q
前件假,后件假 后件真,前件真
有效式
否定前件:否定假言判断前件,结论否定假言判断后件
肯定后件:肯定假言判断后件,结论肯定假言判断前件
无效式
肯定前件:肯定假言判断前件,结论不能肯定假言判断后件
否定后件:否定假言判断后件,结论不能否定假言判断前件
注意
在必要条件假言推理中,由肯定假言判断的前件而在结论中肯定假言判断的后件,或者由否定假言判断的后件而在结论中否定假言判断的前件,都是错误的推理结构
充要条件假言
P当且仅当Q
前件真,后件真 前件假,后件假 后件真,前件真 后件假,前件假
有效式:肯定前件式,肯定后件式,否定前件式,否定后件式
无效式:肯定前件,否定后件 肯定后件,否定前件 否定前件,肯定后件 否定后件,肯定前件
示例
归纳推理
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
完全归纳推理
如果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不完全归纳推理
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归纳推理方法
示例
类比推理
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一般性结论,或从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
类比与比较区别
类比
类比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它是一种推理
比较
比较的目的在于认识两类对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但不是推理
类比不是比喻
类比推理方法
模拟方法
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事物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示例
如何提高类比可靠性
类比推理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方面具有前锋作用 在日常论证中的说理作用 类比推理需与其他推理结合发挥其真正作用
或然推理
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
用实践观点看问题
内涵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特征
整体性
用整体角度去思考问题,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
动态性
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不仅考察现状和历史,更要想到未来发展,把握事物发展规律
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分析与综合
质量互变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关系
适度原则
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适度原则要求我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坚持辩证否定观
认识历程
创新思维
特征
思维多向性
步骤跨越性
结果独特性
三新
思路新
方法新
结果新
联想思维
将记忆中对不同事物的认识进行联结与思考的思维活动
特征
跨越的联结性
非逻辑制约的畅想性
思维方法
迁移是联想思维的“联结”方式 迁移可以为创新思维开拓可能的思路 迁移能够为创新思维搭建由此及彼的桥梁
想象是联想思维的“畅想”方式 想象可以帮助人们明确创新思维的目标
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础,迁移和想象是思维展开联想的重要方式。
发散思维
方法
检核表法
信息交合法
头脑风暴法
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逆向思维
对事物结构顺序的已有认识进行反向思考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存在状态的认识作转换性思考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功能的认识作反向思考
对已有的有关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认识作交换性思考
只有掌握了正向思维的“正”,即人们已有的对事物常规认识的成果,才能够合理有效地进行逆向思维的“逆”,即对已有的常规认识作反向思考
超前思维
特征
探索性
预测性
不确定性
方法
矛盾分析法
推理和想象
注重调查研究
超前思维要以事物发展的状况为根据,是根据事物发展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超前思维不能陷于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之中。要提高超前思维的正确性,需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意义
超前思维有助于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也有助于人们趋利避害、防患于未然,成功地改造世界
培养超前意识,提高超前思维水平,有利用超前思维的前瞻性功能